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湖北两年没打“白条”
秋季粮棉收购总值翻一番 付现率百分之百
本报武汉11月23日电11月8日,天门市农民彭建平向国家交售2万公斤棉花以后,哗哗地数着几万元现金,美滋滋地说:“一手交的是优质棉,一手得的是硬票子,如今种田有甜头”。据省农行负责人称,湖北省自1993年来,已连续两年不向农民打“白条”,保护了广大农民向国家交售粮、棉的积极性。
今年湖北省农村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全面丰收,成为历史上农产品总产最高、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最大、农业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农民交售粮棉等农产品十分踊跃。据有关部门测算,今年秋季收购总值将逾120亿元,大大超过去年水平。为了搞好农产品收购入库工作,粮棉收购企业与金融、财政等部门通力协作,把筹措秋季粮棉收购资金作为攻坚战。到本月15日,全省秋季收购总值已达87.5亿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多,其中收购粮食26.6亿公斤,棉花552.3万担,分别占计划68%和77.2%。付现率达100%,没有发现向农民打“白条”现象。
为了确保国家收购任务完成,保护农民利益,省农行早在8月下旬就着手调查、测算,并建立行长负责制,层层分解落实增存(款)压贷措施,做到人员服务到位,资金供应不留缺口,结算付现不打白条。全省农行系统派出2000多名信贷员驻库、驻企业,帮助企业及时解决收购资金营运中出现的问题。省行除及时将农行总行收购借款分解各地、市外,还临时向荆州、襄樊等粮棉集中产区调剂资金2亿多元,保证了各地收购资金不脱节,不断档。
湖北省农行在粮食定购任务完成以前只对国家收购主渠道发放粮食收购贷款,不对其他渠道发放收购贷款;在完成定购任务以后,农行仍大力支持粮食部门收购,支持主渠道掌握70%—80%的粮源。棉花收购,农行只对棉花公司贷款,对参与“棉花大战”的单位不仅分文不贷,而且收回相应的资金。(龚达发甘绍群)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乡镇企业家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在想些什么?有什么样的理想?他们是企业家吗?江苏森达集团董事长朱相桂强调乡镇企业家是——
一代新农民的代表
本报记者何加正
一位参加全国乡镇企业表彰大会的记者,饭后上街散步,京城一市民问开什么会,记者亮出大会标牌告之。对方开玩笑说:噢,痞子集会。此人不能代表市民的大多数。但那种由于缺乏了解而对乡镇企业和乡镇企业家看不惯乃至蔑视者,在社会上,尤其城里,可能并不在少数。这是由多种复杂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个因素是不了解。
原来的农民,而今在党和政府的培养及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大潮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乡镇企业家们到底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什么样的胸怀气度、理想境界,以及他们是怎样理解自己的事业的?他们是不是企业家?表彰会期间,记者和江苏森达集团董事长朱相桂作了一席长谈,好像对于人们理解这些人很有益处,特在此加以介绍。
朱和共和国同龄,属于“老三届”。十多年前,他带领7人在牛棚里办起皮鞋厂,如今已成为拥有5200万元固定资产的企业集团,森达皮鞋获“鞋王”称号。今年1—10月,实现产值1.63亿元。朱本人如同他的事业,仪表堂堂,沉稳练达,谦逊厚道,曾获多种荣誉称号,并多次当选为省市县党代会和人大代表。下面是朱相桂的谈话。
农民企业家能驾驭国际市场
有人讲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农民就业,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有人讲是为了发展集体经济,还有人讲是为了帮助农民致富。我说,都对。但我还有个观点:发展乡镇企业最主要的作用是培养一代新农民。我曾说过,我们如果是个成熟的乡镇企业家就应该让农民自己唱好“国际歌”。这里有三层含义:一是通过办企业让农民解放自己,从贫穷中解放出来走向富裕;二是让农民自己改造自己,从传统小农意识很强的农民变成具有现代意识的一代新人;三是让一部分人进入国际大市场,锻炼成具有驾驭市场能力的企业家。办个企业只想给农民捞点钱是肤浅的,短视的。培养农民,才是抓住了根本,才有长远效益。我们森达过去进厂都是连话都讲不好的农民,现在有的成了总经理,有的成了部门负责人,有的跨洋过海做生意。我们还和意大利联系,选送农民到国外深造。现在集团办了幼儿班、小学、中学,还在筹办中专和大专班。这一切都是为了培养有征战世界市场能力的农民。光自己培养还不够,还要有胆量有气魄引进人才,从成分、观念、文化等各方面影响和改造我们的农民队伍。农民中有人看到用高薪引进人才认为是让别人发财。解决这种认识问题主要是算帐,比如我们花大钱引进一位设计大师,但这位大师设计的鞋子每年要给企业赚回近千万元的利润,这样一算,大家就清楚了:“来森达发财的人愈多,森达就发展得愈快。”
对外合作合资要有高起点
这也是我们这几年从事外向经济活动得出的一个重要体会。现在仍有不少二三流外商或代表来乡镇企业谈合资,乡镇企业常常吃亏。我们一开始就吸取别人教训,与外商合作尽量抬高起点。敢于把自己放在与外商平等的位置上去考察外商,本着互助互利的原则去合作。比如,我们和意大利马尼龙格的合作就是双方在互相考察的基础上双向选择建立的。意大利著名制鞋大师马尼龙格很信任我们,他表示要把毕生精力放在与森达合作上。他帮我们引来技术、材料,还带来十几个意大利商人,创办6个合资合作工厂。
把创名牌放在
压倒一切的地位
对这个问题我们的认识在逐步发展。森达集团这几年为什么发展这么快?产品为什么好销?主要是牌子相对来说比较响。今年,我们的女鞋一打进东北,国营商场争着进货,个体包销商一下买断30万双,在黑龙江最高价挂到400元一双。所以我们认为牌子是无价之宝,是集团的宝贵财富。过去我们是在保证速度、效益的基础上创名牌。现在我们把创名牌放在第一位。我们在企业发展规划中已确定本世纪最大任务是创货真价实的世界名牌产品、全国名牌企业。哪怕速度慢一点、效益暂时低一点,也要全力以赴创名牌。我们有个口号:要使森达每双鞋质量品位的含金量达“9999”。
克服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障碍
企业家要敢于对自己来一次革命,来一次更新。乡镇企业是在农村办起来的,乡镇企业家也是从田野里走出来的。过去靠一些作坊式的工厂,靠一些优惠政策,靠改革开放的机遇发展起来了,当然,也靠自己拚搏奋斗,敢闯敢干。但是,现在企业要与国际市场接轨,管理要科学化、现代化,就显得明显不适应了。一些乡镇企业的干部虽然搞了十几年工厂,跑了十几年市场,有见识、有派头,但小农经济意识仍然存在。企业有一定规模后,居功自傲,自满自足,攀比分配,追求享受,超前消费。这些都是制约乡镇企业发展的严重障碍。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最近采取了不少措施,例如加大培训力度,出国深造,加强教育等。还请机关干部、国外的企业家进入集团决策层,逐渐把原来的干部往高层次引。我们提出一个口号: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发展企业的领导班子。
朱相桂只是众多乡镇企业家中的一员,他滔滔不绝,说了许多。录其部分,觉得已能作为一斑以窥其全豹了。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之角
菇城新事
本报记者温宪
浙江省庆元县是位于浙闽交界的一个边远山区小县。11月初,来自世界五大洲约300名食用菌专家不顾一路颠簸,赶到这里参加“国际香菇生产暨产品研讨会”。如此偏僻的山区小县举行国际研讨会,还真是件新鲜事!世界蕈菌生物学及蕈菌产品学会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教授张树庭先生在解释为何有如此多的国际人士云集庆元时说:“因为这里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之源。”
张教授曾与另一位美国同行合作对世界香菇之源进行过多年研究和实地考证,最后确认早在800多年前,庆元人吴三公就通过总结野外采摘蘑菇的实践经验,发明了“砍花法”香菇栽培术,迈出了人工栽培香菇的第一步。这比此前日本最早开始人工栽培香菇历史的说法提早了500余年。
十多年前,庆元还是一个守着遍野山珍嚼食地瓜丝的贫困县。近年来,在“兴一门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思路指导下,庆元县几任领导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如何做好小香菇这篇大文章上。人工栽培香菇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产业。从菌种驯化、选种育种、生产加工、储存保鲜和品种开发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庆元县领导带领全县人民诚心诚意地请来科学技术这一现代“菇神”,在科研人员的辛勤奔波下,人造菇木露地栽培香菇技术这一国家级科技星火计划的火种撒向了千家万户。只有39户人家的岭头乡岗后洋村过去是个穷得常以米糠充饥的地方,去年种香菇40万袋,人均收入3329元,被评为庆元县“首富村”。记者在这个村里看到,几年前对袋料香菇还一无所知的人们现已熟练地掌握了所需技术,平摆在每户香菇棚内的自制菌棒都数以万计。以前只知火烧烘干香菇的菇民们如今已家家购置了“自动添柴节能型香菇烘干机”。
科学技术这根“魔棍”使香菇业大发展后,庆元人又借助“香菇之源”的美名将高产优质的产品大举打向国际市场。据统计,去年,庆元香菇产量达6886吨,占全国总产量约1/5,香菇市场交易额达4亿元,农民人均香菇单项收入700多元。如今的庆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和集散地。庆元香菇业的发展还对带动周边县市的共同富裕,产生了极大的辐射作用。
在富民政策的激励下,小小的香菇竟这样迅速地使一方百姓告别了贫穷,这给来到这里的各国专家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并将“中国香菇城”的美誉赠予了庆元。继1992年开辟了全国最大的香菇市场后,今年国际研讨会期间,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科研中心又在庆元正式建成,成为“菇城”的又一新事。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鄂西山区盗牛毒牛成风
我们恩施地处鄂西山区,老百姓耕地耙地主要还靠耕牛。恩施地区地多牛少,平均每90亩地才摊到一头耕牛,由此耕牛非常珍贵。
近年来,不知从哪儿刮过来一股歪风,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纷纷盗牛毒牛,牟取不义之财。在短短的两年当中,不法分子盗窃和毒杀的耕牛总数相当惊人,已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
山区地广人稀,犯罪分子经常趁夜深人静,潜入农民院子盗走耕牛;或趁农民在山坡上放牛看管不严,伺机盗走耕牛。盗窃不成,就设法毒死耕牛,然后高价销售牛肉。一些农民为寻找耕牛四处奔波,有的没了牛,无法犁地,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承包地荒着。如新塘区前坪乡农民王贵成,因仅有的一头耕牛被盗,18亩耕地无力耕种,渐成荒地,全家生活困难。有的养牛户因担心耕牛被盗,只好白天黑夜与牛为伴,寸步不离,影响劳动、生活。当地农民强烈要求严惩盗牛、毒牛的犯罪分子。 湖北省恩施市检察院 杨永权
盗窃是犯罪。盗窃耕牛,罪孽更大,因为耕牛和消费品不一样,它是农民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作为生产工具的耕牛被盗,其损失远远超过耕牛本身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保护耕牛就是保护生产力。
各地基层领导应该把保护耕牛这类事情,当作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村生产力的大事来抓。对盗牛毒牛者,要依法严惩,更重要的是要防患于未然。 ——编者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价格拉动 规模效应
湘赣生猪产量猛增
本报讯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来的数字,今年前3个季度,湘赣两省生猪生产出现超常规的发展势头,各项指标全面地、大幅度地增长。两省生猪出栏4340.9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18.37%;存栏4876.5万头,增长8.05%。预计今年两省全年出栏生猪可达6250万头,比去年增长7个百分点,逼近生猪生产第一大省四川,外销总量将超过四川。
东部沿海及京津沪发达地区生猪生产近几年来徘徊不前,当地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却有增无减,通过流通体系的有效运作,一直低迷的产区生猪价格被销区高涨的价格拉平,产区农民养猪积极性回升。据湖南省9月份对35个生猪主产县市350个农户1440头出栏肉猪的调查统计,每头猪平均纯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35.6元,比今年上半年增加67.5元。江西省由于出栏生猪比湖南个大体重,每头猪平均收入要比湖南高出50元左右。
养猪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大量涌现,公司加农户的养猪模式生机勃发,有力地推动了两省生猪生产增长。江西省养猪专业户已达16万户,比去年同期的6万户增长了1.67倍;饲养量810万头,占总饲养量25%。湖南省湘潭县占总数0.3%的养猪专业户出栏生猪却占全县总出栏数的10%。目前,湘赣两省已经基本形成畜禽良种推广、疫病防治等服务体系;公司加农户更是以其完善的服务体系,向农户提供了生猪生产全过程的服务,平抑了生猪生产的市场风险,赢得了农户的青睐。江西省东乡县瘦肉型猪发展开发公司,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在成立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已联合和发展养猪大户312户,户均出栏12.3头,户均收入1944元。(潘承凡江兴华)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随笔
“工程”莫滥
温卫平
这些日子,看报纸、听广播,老听到“工程”这个字眼。比如“绿色工程”、“小康工程”、“升级工程”、“达标工程”,还有“16888工程”、“54321工程”等等。
当然,有些“工程”的内容很重要,为了便于推行,冠之以“工程”,当之无愧,效果也不错。但是有些“工程”,实在是莫名其妙。近闻一个只有三个人的农技站,竟也搞起了七八项工程。明明是很平常的事务性工作,偏偏要张扬声势,好像不说成“工程”就赶不上时髦,就搞不好工作。那些戴上了帽子的工程,效果又如何呢?绝大多数还是和过去一样,该咋干仍咋干,并不会凭空给工作带来起色。相反,张嘴工程闭嘴工程,摆花架子,玩数字游戏,农民很反感。那些名不符实的假工程,败坏了货真价实的重要工程的名声,损害了政府、干部的威信。这是值得警惕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成立
本报讯记者潘承凡报道:为促进村社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加快小康村建设,经民政部批准、由农业部主管的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于近日在京成立。
在全国众多行政单位类型中,村社最为庞大,若以行政村计算共有80多万个。它不仅是农村的基层行政区域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而且还是国民经济发展十年规划和本世纪末农村实现小康的基本计算单位。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中国地产咨询中心探索新路
本报讯我国首家全国性房地产市场中介机构——中国地产咨询中心坚持以优质服务、恪守信誉、客观公正为宗旨,围绕培育和规范我国房地产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走出了一条房地产中介服务的新路子。
该中心近两年来共完成20个城市(镇)的基准地价评估,开展宗地地价评估200多宗,评估的土地资产额达500多亿元。他们还为28家大型企业完成了有关评估,保证了国有资产不被流失。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寒亭区下力减少“三多”
本报讯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在农村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从减少“三多”入手,努力克服形式主义。
寒亭区地处潍坊市郊,有12个乡镇。以前这里达标升级活动多、大检查多、派工作组多。群众说这“三多”作用不大,麻烦和负担不小。一位乡镇党委书记说,以前整天应付检查搞接待,只有20%的精力办实事。“三多”也加重了农民负担。高里镇有个村子,一年应付达标升级和大检查需开支6万多元。1992年底,中共寒亭区委、区政府决定纠正“三多”现象。从1993年起,全区不再搞繁琐的达标升级活动,不再搞无效的大检查,不再向基层滥派工作组。他们还在区、乡镇两级撤掉一些为应付“三多”而设置的临时机构,减少享受固定补贴的村干部1123人。去年,寒亭区的农业总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周围几个县市区,区有关部门向区领导建议调高增长幅度。区领导把这一想法作为形式主义在统计领域的突出表现来抓,一方面批评了有关部门,一方面对广大干部进行为人民服务的再教育。(徐卫平宋熙文)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我国牦牛研究成绩显著
据新华社兰州11月23日电(记者王昌)牦牛科研协作组已在甘肃、四川、青海、西藏、上海、福建等地全面开展工作,并取得显著成就。据了解,目前,全国投入这方面研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共有130多个、400余人。他们研究的课题涉及全国牦牛资源调查,地方良种选育,人工授精种间杂交,家野牦牛杂交以及牦牛生理学特性、遗传、繁殖、血液生理生化、解剖等方面。重点研究课题近50项,其中有16项分别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海南农垦改制割胶增产干胶万吨
本报讯今年,海南农垦冲破几十年一贯的常规割胶制度,推行改制割胶,提高劳动生产率50%,截至11月10日,已生产干胶15万吨,比去年同期增产1万吨。近年来,海南农垦把提高橡胶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努力探索试验改制割胶。今年,该垦区大面积推行改制割胶200万亩,胶工人均增收可达1000多元。(王柏仰)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北蟹南养前景广阔
本报讯近两年来,辽宁省辽河流域的“中华绒螯蟹”开始落户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不仅解决了当地蟹农购买蟹苗难的问题,成为他们的一条主要致富之路,也为“北蟹南养”开辟了广阔前景。
1988年,河蟹人工孵化蟹苗在辽宁盘锦市获得成功。盘山县胡家农场率先开始人工养殖,今年全场养蟹户已有2800户,620个联合体,全场投资1.3亿元,投入蟹苗一万公斤,养殖面积达4万亩,其中稻田为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但由于北方气候较冷,影响成蟹的成长,而安徽、江苏、浙江等长江中下游的蟹农也正为蟹苗缺乏所困扰。盘山县和胡家农场的领导除在当地办起河蟹交易市场外,还大胆走出本省,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山东等地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仅安徽巢湖今年就发展辽蟹示范养殖面积850亩,投放蟹苗2200多公斤。(胡佳)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恭城瑶乡农民跨省传技艺
本报讯湖南省江永县粗石江镇几片种了十多年、只开花不结果的千亩沙田柚果园,今秋果压枝头,丰收在望。每谈及此,当地的农民和乡村干部无不称赞到此搞技术承包的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李风群等10多位瑶族农民高超的果树管理技术。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以来,恭地瑶乡每年都有两三千名以瑶族农民为主的技术队伍跨县过省,传授各种技术,并给县里每年带来几千万元的收入。(蔡敏龙松林)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霸州背靠京津发展快
本报讯地处北京、天津、保定三角地带中心的河北省霸州市,充分发挥靠近京津的优势,乡村工业异军突起,经济实力评比包揽了河北省县、乡、村三个第一,成为全省“十强县(市)”之一。去年以来,有效地吸引了众多京津人士来霸州投资搞开发性建设。北京内燃机总厂经过慎重选择,与霸州市东坨村联营建起了滤清器厂。后来又以东坨村投入地皮为联营条件,单方投资兴建了活塞厂。(正加)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北省献县马本斋回族乡,利用冬闲大力发展日光节能蔬菜大棚。去年冬,全乡农户产大棚蔬菜100多万公斤,产值达67万多元。今冬种植面积又有增加,长势良好。
图为科技副乡长张明清(左)日前在孟各庄村农民王泽锦(右)的大棚里进行技术指导。
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黄瓜多少钱?……西红柿……菜花,”山东苍山县艾曲蔬菜批发市场专为菜农和商贩设的直拨电话真忙。这使菜农和商贩对上海、沈阳等地的行情了如指掌,从而促进了苍山农民发展适销对路的商品菜生产。
本报记者 蒋铎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