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想买不知买哪个好,买了又不放心
营养保健品
谁是真的
本报记者张锦力中华工商时报记者王长田
我们生活在一个营养保健品王国。这个王国不仅拥有千家以上生产厂家和它们提供的至少2000种营养保健品,更有着多达几亿的渴望健康的消费者。这个王国如果出了问题,影响的将是几亿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诱人的市场
当一部分逐步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不再仅仅满足吃饱穿暖的现状之后,花钱买健康买长寿成为新时期许多人的渴求。营养保健品不用医生开方、医院抓药,舒舒服服中就可“防病治病”,因而适应了人们的这种需要。
正是这种社会经济和心理背景,造就了中国目前年销售额上百亿元的营养保健品市场。仅以北京为例,在遍布全城的大小药店,销售额的50%以上来自营养保健品。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对35个大城市的调查表明,有30%的家庭曾以营养保健品作为高级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卫生部一项调查更令人吃惊,北京、杭州、广州等十大城市中,10岁以上少年儿童服用各类营养口服液的比例竟高达83%。
    倾斜的地基
营养保健品走向市场的第一个浪潮发生在80年代。那时,一些国营大型药厂利用手中现成的技术、设备、原料和多年来的声誉,生产出一批以人参蜂王浆、青春宝等为代表的产品,在配方、原料选择、质量控制等方面都保留着药品生产的特点,因而质量和信誉较好,企业自身也因此获得了发展。
创业者的成功,使一些有识之士看到了这一市场的潜力,于是一批不依赖于药厂的专业营养保健品公司诞生了。这些公司的经营者比第一批生产厂家更倾向于把营养保健品看作一种大众化的商品,仍能把营养保健品当作一个有长远前景的事业来做,因而尚能把产品质量和自身信誉放在较重要的位置上。
营养保健品的第三次浪潮发生在1992年以后。第一次、第二次浪潮的成功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利益导向,许多人认为,营养保健品是一本万利的行业,出现了千军万马争上保健品的势头。开办者来自各行各业,乡镇企业、手表厂、电脑公司、食品厂、大学、科研机构、中外合资企业等等,他们之中的一些人抱着捞一把、骗一把就走的心态,进行生产经营,没有长期打算。在泥沙俱下的潮流中,营养保健品市场的地基开始倾斜了。
    广告的陷阱
营养保健品作为一种制成品,人们很难从外观或口感上分辨它的质量好坏,它的作用也不是一下能体验出来的,有时候服用者的心理作用会高于它的实际效果。
第二次浪潮的专业经营者更看重产品的外部“包装”和知名度。他们不仅在广告投入上不遗余力(一年的广告费几百万、上千万元已渐成平常之事),而且开辟了一些新的宣传途径。广告、公关、促销三位一体的立体运作,以及新闻的制造,新理论的不断推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对地基已开始动摇的营养保健品行业产生了误导。当时许多厂商形成了一个错误认识:营养保健品的成功关键不在质量,而在外包装。当时曾流行这样调侃:100万元资金,用99万打广告,1万买来红糖水硬说它是某某滋补营养液,也会让人相信。
这种误导促使第三次浪潮的厂商们在广告数量和形式上走得更远。花钱买专家在广告里为自己宣传产品功效、花钱雇消费者在电视里现身说法、花钱买权威机构的推荐称号,花钱请人写报告文学把发明者说成是在世华佗等等都有。有人戏言:中国营养保健品的广告中,十八般武艺都用尽了。
放牛娃喊“狼来了”的故事告诫我们,欺骗只会使别人一次两次上当,不会永远上当。在营养保健品的广告宣传中“狼来了”的欺骗性宣传使许多消费者对保健品已经厌倦到一概排斥、一概怀疑的程度,结果使那些货真价实的厂家成了替罪羊。一位朋友曾幽默地说,把活蛇血倒进酒里,人们会抢着喝,可是蛇精营养液反而会遭冷落。对动植物营养成分进行科学、有效的提取,这本是人类的进步。然而,今天有些人反而崇尚原始人茹毛饮血,这不能不说是对营养保健品过分渲染夸张的莫大讽刺。
    公开的假冒
第三次浪潮初期,尽管有些厂家经营目的不纯、手段不正,但他们还知道注册商标,花钱投资办厂,花钱打广告,搞检测。这次浪潮的中期,有些人连起码的程序也不要了,干脆直接买来一些知名度较高营养保健品的包装盒,在自家库房、炕头上开始了仿制和假冒。
用煮猪食的大铁锅熬出一支支包装精美的人参蜂王浆;用池塘的水“科学配制”儿童智力营养液;用最普通的食品和中药“提炼”成生物工程的重大成果。
据了解,江苏某县的假冒制售者,用一公斤鳖可制出11万瓶价格昂贵的鳖精制品。
利润丰厚得使假冒者已经不顾一切。
生产厂家目的与手段的异化,假冒者的助纣为虐,使中国的营养保健品市场出现了一股浊流。
今年年初,上海市技术监督局对市场上92种营养口服液进行抽检,结果:外在标示和内在质量全部合格的仅有9种,占总数的9.78%。生产这92种产品的77家企业中每年有60多亿元不合格产品投放了市场,这还不包括那些假冒制品。
难怪有些受害的消费者愤怒地说,这不是在拿我们的健康当儿戏吗?
    裁判的职责
越是混乱的竞赛,裁判的作用就越为明显和重要。当营养保健品的第三次浪潮开始出现越轨犯规的混乱之后,裁判者在干什么?
作为保健品只有获得了卫药健字号,才能在其说明中宣传医疗作用,对这类保健品的审批国家做了严格的规定。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市场有相当多带有卫药健字号的营养保健品呢?它们是如何轻易获得这些通行证的呢?
质量监督检验部门是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一关,可为什么查出那么多不合格产品,却很少能看到这些产品的黑榜和处理结果?
善于搞欺骗性宣传的营养保健品厂家,往往利用一些权威机构和主管协会的推荐称号和评优金牌,作为自己的外包装。
科研部门和医学院所有责任承担起捍卫人民健康的职责,可是有的医学院所往往挂着几个、十几个监制招牌,他们是怎样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厂家承担起监制的神圣使命的?一些有一定专长的专家每天忙于参加各种产品鉴定会,几乎在每一份鉴定上都不忘加上“在这一领域科研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是,人们不明白,他们又是如何在匆匆的一天时间里做出这一结论的?
媒介的责任也很重要,《国家药品广告管理法》明确规定,无论食品、药品、保健品都不得在广告中宣传疗效,可是每天翻翻报纸的广告,“有效率达90%以上”、“根治”、“根除”等诱人的字眼照样赫然入目。还有那一次次由厂家提供新闻稿的新闻发布会。
如果说,某些营养保健品厂家所做欺骗性夸张性广告宣传只是一个陷阱,那么,少数裁判的纵容与参与无疑为这个陷阱罩上了一个保护网。
    都来扶一把
这两年,在我们的市场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当一种商品出现了盲从消费,急需裁判挺身而出,为消费者指点迷津之时,裁判往往为了自身利益不能实事求是地讲出真话;而当消费者对一种商品产生了疑惑和迷茫,急需裁判帮助进行选择之时,有些裁判却对商品进行简单化的否定。目前营养保健品市场也出现了这个怪圈。
一位企业家不无忧虑地说:“消费者对营养保健品的辨别力已经很脆弱”。消费者不是不想买,而是想买又不知买哪些产品好,买了又不放心。用一位消费者的话来说:“我们现在最想知道的不是哪些是假的,而是哪些是真的。”
人类健康需要营养保健品的滋养,而且,在中国建立形成一个保健品这么广阔的市场是多么不容易,我们应当对它进行必要的保护。现在保健品行业,最需要做的是扶优劣汰,不是把脏水同婴儿一同泼掉。而是大家都来帮那些好的营养保健品厂,只有让消费者把选票投给优秀者,假冒、伪劣者才会被淘汰,中国营养保健品才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如何做到这一点,希望广大读者献计献策。(摄影/李舸)(附图片)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经济茶座

  为谁而歌
金犁
这两年,走了一些城市,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无论城市经济发展快与慢,KTV(歌舞厅)的发展都很迅猛。家家歌舞厅较着劲似地比装修,比豪华,服务更是花样百出。然而到里面坐上一坐,就会发现,大多数的生意冷淡,每天能坐上三四拨客人就不错了。难道中国的百姓就那么不愿意娱乐,不想在工作之余去歌舞厅享受享受?如果真是这样,这两年为什么带卡拉OK功能的彩电音响销售额会成倍增长?立交桥下,公园里的露天舞场为何又人满为患,生意异常红火?
消费者之所以不敢对KTV问津,关键在于价格太高。一杯可乐二三十元,一扎啤酒四五十元,一盘水果上百元,小姐的服务费和门票还不包括在内。如果进了包间,一晚上不甩下两三千元您别想出来。这样的价码不用说平头百姓,就是那些中款、小款也被宰得受不了。当然KTV的老板们自有他们的小算盘,宰不住私人的,就宰公费这个冤大头。据辽宁锦州市纪委和公安、工商等部门的联合调查:每天全市至少有22万元公款用于夜总会歌舞厅,公费消费占夜总会收入的80%以上。
近些年,服务行业部分商家认为,要想赚钱,就得黑心、宰人。其实只要仔细考察一下国内外那些企业家,哪个不是靠智慧和苦干、靠好的营销策略,想尽办法降低成本,赢得大多数消费者支持而赚钱的?靠宰人赚了钱的毕竟长久不了,而且也为人们所不耻。
仔细算一笔大帐就明白了,如果只想赚一位顾客的钱,心黑点,宰狠点,获得的单位利润率是较高;可是如果客源少,把这点高利润用整个成本费用一分摊,利润就不再那么可观了,甚至可能赔本。反之,把价格降下来,从每位顾客身上少赚点,上座率高了,来的客人多了,利润一定比靠宰几个人可观。作为商家,不能不懂得,薄利多销是一个铁的经营法则。
造成高价宰人的另一认识误区是,许多商家开始经营,就没有把销售对象瞄准大多数消费者,只是定位在大款身上。他们认为,只要大款们松松指头,就能赚到大把的票子。殊不知当今的中国大款们毕竟是极少数,花钱买炫耀的款爷,这两年也越来越少。
当然,体制上的弊病也是滋养了KTV这种超前消费倾向的重要原因,试想如果真正从体制上制止了公款消费,那些宰人的KTV歌舞厅还能维持多久?
我们真诚地希望那些整天为客源发愁的KTV老板,能重新理一理思路,把眼光瞄向大多数消费者,这样才有可能从生意暗淡的阴影中走出来。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旅游杂侃

  乐山更乐水
艾丰
乐山市以乐山大佛出名。这次看了一下,那佛实在是大。佛身高71米,脚背宽8.5米,脚指盖就有一张小床那么大,盘腿坐在上面照相,富富有余。故人云:“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尊山。”
这大佛一直修了90年,从唐开元初年(公元713年)修到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才竣工。大佛的创始者是一位和尚,当地方贪官要把他募集来的修造大佛的钱加以苛扣的时候,他宁可挖出自己的眼睛替代。大佛的工程令人惊叹,创始者的精神同样令人惊叹。
乐山大佛早就听说过,实地看过之后,校正了原存脑海中的两个模糊或者说不够正确的印象。
一个,原来认为乐山只是有山,对乐山的水没有印象。亲自去一看,不对了。乐山市是三条大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合的地方,水竟是如此的丰富。再一追问,大佛与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原来几条大河汇流此处,常常发生水灾,修建者的目的,就是为了用佛力来镇住水患。如今,站在山上,举目望去,乐山的风光,不仅在山,不仅在佛,也在于水。即便是山和佛,也因为大江大河的衬托,更加显得宏伟秀丽。我于是向乐山市的同志建议,作为旅游城市,恐怕应该按照“乐山更乐水”的调子宣传更好。对方点头,并做了相应的解释,我才知道,这话已经是“马后炮”了。
一个,原来认为到乐山很不方便。按自己的想象,乐山既然是山,那就在山区,山区一般交通都不方便。到来之后,才知道实际上它并不遥远,距离成都只有不到200公里的路。我向当地的同志建议,关于乐山的“距离”恐怕也应该列入旅游的宣传范围之内。对方点头称是。
不过这次也留下一个疑问。总说“乐山大佛”,那么“乐山”究竟指的是哪一个山,因为大佛坐落的那个山的名字叫凌云山,找不到被称为“乐山”的山。我问随行者,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出回答。
有一句俗话,“看景不如听景”。意思是说,许多的风景名胜,听别人说很好,到自己一看,远不是说的那样。这可能是一条“规律”,因为说者可能加入了自己的不少体验和描绘。但这也恐怕不是一个绝对的“规律”。如果到了一个地方,不仅是粗粗一看,而且是稍稍加上自己的品味,那么也就可能有自己的发现和体验,这时,就“听景不如看景”了。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打假专递

  “李鬼”好大胆
本报记者李建兴
现如今,“李鬼”的胆子贼大。假冒国家保护中药脉络宁注射液的“李鬼”——河南省淅川制药厂,就是一例。
脉络宁注射液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脉管炎的纯中药静脉注射剂,由南京军区创办的金陵制药厂独家买断生产权。1990年,该厂向江苏省卫生厅申请了独家产品保护。此药疗效确切、安全可靠,199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全国中医院急诊科(室)必备中成药。1994年,卫生部根据国务院颁布的《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对脉络宁注射液实施国家级保护。
就是这么一种受到层层保护的产品,淅川“李鬼”竟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伪造江苏省卫生厅函件与公章,骗取河南省卫生厅药品生产批准文号,非法制售脉络宁注射液。案发后,经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学鉴定,函件及公章纯系伪造。河南省卫生厅于1993年10月21日发文撤销了淅川制药厂骗取的文号。但“李鬼”仍我行我素,继续大量制售伪劣脉络宁。
不但如此,淅川制药厂还于今年3月11日,在某大报上刊发假广告,混淆视听。
前不久,江中银厂长得悉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药品管理的紧急通知》,非常高兴。他马上到北京,向国家医药管理局的领导汇报了脉络宁被“李鬼”假冒的情况,并向新闻界披露了淅川“李鬼”的不正当手段。江中银说,现在假冒脉络宁的事仍在发生。他呼吁社会还脉络宁一个公道!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市场分析

  邮票为何跌破面值?
阿西
按一般常理,邮票因其本身有收藏价值,价格大多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上涨,这样集邮者才会有积极性,邮票市场也才会兴旺。然而近两年来,几乎是每套新邮票一发行,就有人在邮市上以低于面值的价格收买,连一些被评上最佳邮票的纪念邮票和小型张也不能幸免。而这些邮票的跌幅大约在10%—30%之间。
邮票为什么会跌破面值呢?因为邮票印得太多了。邮票是一种邮资预付的凭证,它表现的是寄信人与邮政部门的合约关系。邮票的面值并非邮票本身的价值,而是寄信人要求邮政部门提供劳务所需的资费,它和车票、船票的性质是一样的。
而邮票一旦进入邮票市场就成为一种商品。邮票自1840年首先在英国产生以来,集邮就开始风靡全世界,成千上万人为此痴迷。出于交换邮票的需要,邮商和邮票市场也随之产生。这样,邮票就有了双重属性:第一是邮资凭证,第二是特殊商品。
根据这两个属性,一个国家一段时间内的邮票发行总量,应该与这段时间内信函业务总量及集邮者人数大体相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邮票逐渐消耗,邮票就会升值了。近几年来,我国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的发行量最少的是3000多万枚,最多的达二三亿枚,而去年的总量多达38.6亿枚;普通邮票因无计划印量,印数想必更高。而我国去年的信函总量是近70亿件,集邮人数不超过1700万。我国近几年发行的纪特邮票,由于发行体制的问题,几乎全部挤进了邮票市场,而不能在通信领域大量自然消耗。1000多万集邮爱好者,如何消受得了几十亿枚邮票?邮票面值不合理更加剧了这种情况的存在,邮票面值动辄1.6元、2元,小型张5元,这个档次在邮政领域的用途少而又少,加上面值偏高,集邮者更无力多买。结局只好是“无可奈何花落去”,落到面值以下。
如果邮票量大大高于信函量的话,以固定的信函量去平均,每枚邮票所代表的劳务就减少了,表现在经济关系上,邮票就低于面值。然而,邮局因有规定的邮票销售任务,并且根据内部结算办法,即使将邮票价抛售,卖方仍有利可图。因此普通邮票低于面值出售也就不奇怪了。
邮票低于面值出售,危害巨大。最近邮电部发出紧急通知,严禁低于面值出售邮票,并开始着手改革邮票发行体制,将中国邮票总公司的邮票印制发行权收归邮政司,新发行邮票一律在邮政窗口出售,一年后转入市场。邮票发行也将进行增套减量的调整。
邮票“生产过剩”而导致集邮市场发现的新问题表明,市场经济规律是铁面无私的,不尊重它就会受到惩罚。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新趋势

  掌上电脑走红
夏晓晖
电脑市场,又有新军悄然崛起——集多功能与小体积等诸特点于一体的掌上电脑。它风靡沪、穗,走俏京城。仅以三获国际金奖的“小秘书”机为例,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就售出3000多台,开发生产该产品的福兰德公司一年来利润增长,现在每月仅销售“小秘书”机一项就为公司带来近百万元的收入。
掌上电脑及时抓住市场,迎合了消费群体的需求。它的大头买主是经理阶层,它不仅能储存大量人名,电话号码,定时提醒,兼做计算器和闹钟,还能在所有双音频电话上实现抢线,自动开启密码锁,若在平时给一个朋友打电话,从拿名片册查出姓名电话再拨号到拨通,最少也得5分钟。如果用“小秘书”,从打开到查询直接拨通存储的电话号码最多也不超过1分钟,难怪不止一位用过“小秘书”的经理说:“我们找到了最好的秘书。”
掌上电脑是符合世界电脑市场发展潮流的产物。自电脑诞生时起,电脑小型化就是必然的趋向,使高智能电脑所有功能集于手掌大的产品上,在当前科技条件下,还不能实现。抽取微机能用于随身电脑的功能并加以集中、强化,同时又大幅度缩小体积而成的掌上电脑,对满足当前消费群的基本需求,有一定现实意义。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都市一瞥

  优惠卡火爆京城
樊娟侯海涛
这两年,任何事在京城若想“火爆”起来,已非易事。见多识广的“皇城根儿”人越来越不轻易为他人的宣传所动。但例外总有,今年开始流行的优惠卡,眼下正在京城火爆。
最能感受到这股旋风力度的自然是商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买单”时、在交款台前神情自得地亮出优惠卡;一些人以优惠卡为礼,馈赠亲友;一些企业以优惠卡为奖,奖励员工;一些单位的工会索性以发放优惠卡取代发鱼发肉,作为职工的福利;报刊上,优惠卡广告频频亮相,引得人们心旌摇动。持卡者的那份潇洒和所享有的实惠,令众多消费者纷纷加入“持卡族”的队伍。
优惠卡之所以能“热”起来,在于它从多方面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物价的上涨,使人们在购物时趋向寻找“便宜”,优惠卡所带来的“打折”实惠,使“便宜”走向规范和固定。以往消费者若想享受价格上的优惠,总不免要找路子、托人情,优惠卡则免除了这种“人情两难”的尴尬。优惠的好处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引向入网的商家,不断增长的客流又将越来越多的商家引入优惠卡的网络。
各家优惠卡之间对市场的争夺战使火爆气氛更显浓重,其激烈程度直追信用卡大战。目前京城优惠卡市场呈现两雄并立态势——发行上先行一步的万事达卡联络800家入网商家,凭借强劲的广告攻势和持续的新闻宣传展开对市场份额的顽强拚抢。通达卡则以价格低廉、入网商家多达2000余家和专门委托北京天平律师事务所为持卡者提供周全的法律保障显其优势。
方兴未艾,正是优惠卡现状的写照。以北京这样一个大都市而言,优惠卡市场可以说帷幕初起,将有继续发展的势头。对此工商部门也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购卡时一定要核准卖卡者是否名实相符,优惠卡是否真的具有法律保障。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雪后北京更让游人着迷王忠家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