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紧握生活脉搏 倾听人民心声
刘忠德
文华奖作为政府在舞台艺术领域奖励优秀剧、节目和艺术人才的最高奖,人们已经把它当作一种艺术标准,用它来衡量剧节目的艺术水平,来评判剧团的整体艺术实力,来检验各地组织艺术创作的工作。几年的实践证明,文华奖在推动和引导全国的艺术创作,促进艺术精品的生产和繁荣社会主义艺术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届文华奖产生了不少优秀作品,其中更有一部分精品。艺术工作者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怀着满腔的创作热情,开掘题材和表现内容,探索新的形式和风格。这届获奖剧目中,既有热情讴歌时代风貌、民族精神的现代戏,又有主题凝重、体现着深刻思考的新编历史剧;有直面当代生活热点的佳作,也有轻松活泼观赏性很强的好戏。有些剧目不仅艺术质量高,而且演出场次多,获奖剧目中就有六个戏评奖时已经演出超过了百场,体现了雅俗共赏的品格。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艺术工作者肩负着“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历史责任。在充分肯定已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有一些值得思考和注意的问题。首先是广大艺术工作者要将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艺术事业作为艺术工作的首要任务。当前,艺术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艺术院团的体制改革正在加大力度,为艺术创作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环境。艺术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生活、把握时代的能力,在艺术创作中,不能满足于一般意义上的上演几台戏,而是要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高扬主旋律有强烈震撼力的艺术精品。二是要牢牢把握创作方向。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这应该是我们的努力目标。要看到,虽然我们的文艺舞台几年来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但是直面当代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改革开放火热生活的力作还不多。这就要求我们艺术工作者要深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去,开阔视野,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三是要增强市场竞争意识,以改革的精神,为舞台艺术在文化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式下,舞台艺术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我们只有不断提高思想业务修养,努力提高创作技巧和水平,在作品的雅俗共赏和艺术创新上下功夫,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相信,在改革大潮涌动的今天,艺术工作者一定会珍惜大好时机,紧握生活的脉搏,倾听人民的心声,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无愧于伟大时代的力作。
      (这是作者在文化部第四届文华奖发奖会上的讲话)


第8版(副刊)
专栏:

  反腐倡廉 振奋人心
影片《莫忘那段情》拍成
山东有个高密县,那里曾是《红高粱》的原生地。去年春天,长影厂导演陆建华、于中效和潍坊市文艺创作室的同志来到这方土地时,却在已改为高密市的紫沟镇发现了另一种振奋人心的东西——这里的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深受群众拥戴。缘此,二位导演将这方土地上萌发了他们激情的那个故事,拍成了影片《莫忘那段情》。
广西厂出品,山东潍坊、高密市委、市府大力支持拍成的这部影片,由发生在高密的真实故事演绎、升华而来。庄户人家赵志汉在战争年代牺牲亲生儿子救下了革命战士冯怀恩,继而又将女儿许配于他。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赵志汉一家三代共产党员,帮助乡亲们致富处处为群众谋利益,而身在领导岗位的冯怀恩却经不住商品大潮的冲击,在金钱的诱惑下干出了伤害父老乡亲们的事。影片通过生动的情节揭示了党和群众的血肉关系,塑造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新形象,并借此呼唤发扬光大党的优良传统。郭允泰、吕晓禾、何伟、赵奎娥、陈裕德、田岷等参加该片演出。(西央)(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卡拉OK激光视盘《爱我中华》问世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发布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受“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金曲大家唱系列活动组织委员会”的委托,广东音像出版社制作和出版发行了《爱我中华》卡拉OK激光视盘。
《爱我中华》一套两张,从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产生深远影响的百部爱国主义影视片中精选出主题曲、插曲五十五首,精心构思和制作。该视盘具有严谨、流畅、有激情、有新意的特点,在爱国主义主题下画面与音乐和谐统一,相互辉映。经中宣部、文化部审查通过,由两部联合下文向全国推荐发行。文化部市场管理局也准备在今年对全国卡拉OK厅年度换证检查时,将是否备有《爱我中华》视盘作为换证的凭证。(亚文)


第8版(副刊)
专栏:

  戏曲改革的弄潮儿
——王红丽和小皇后豫剧团印象
郭汉城
五年前,豫剧优秀青年演员王红丽来北京演出时,我曾看过她主演的豫剧传统戏《秦雪梅》和新编《聊斋》故事戏《司文郎》,她在这两出大戏里分别扮演秦雪梅、胡银儿两个角色。红丽那激情澎湃的演唱,对人物维妙维肖的刻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年,她还不满22岁,小小年纪,身手不凡,如初绽花朵,使人感到喜爱!
此后几年里,王红丽作为河南省豫剧二团的主演之一,先后演出了《春秋配》等几出大戏。她虚心学习,刻苦练功,勤于实践,大胆创新,舞台上认真演戏,舞台下尊师爱友,博得了观众和同行们的赞誉。
戏剧的不景气,给许多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带来重重困难,王红丽所在的河南省豫剧二团也不例外。在剧团重新分解化合的过程中,红丽暂时退却了。她曾在糖烟酒交流大会上卖过盒饭,在卤菜店里出售咸水鸭。艺术人才的浪费,使关心红丽成长的师友们为之焦虑。
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王红丽带来新的机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开扩了红丽和她的伙伴们的思路。几位“文艺人”兴办的河南豫声艺术开发公司提出筹办一个新型剧团的设想,很快得到了关心祖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香港企业家李汉文先生的全力支持。李先生看了有“豫剧小皇后”之称的王红丽主演的5个大戏的录像后,对年轻的王红丽能有如此出色的表演才能赞叹不已。他说,这不是戏曲百花丛中一朵艳丽的小花吗?应该让她继续放出芳香。他慷慨出资,帮助王红丽组建了河南小皇后豫剧团。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虽然是一个企业办的商业性、外向型的剧团,但他们有明确的办团宗旨,即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他们不要国家一分钱,实行民办民营,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路子。这种做法是适应当前经济和文化体制的改革潮流的,应该予以肯定和提倡。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从建团之日起,就提出“改革兴团”的方针和“以质量取胜,靠好戏赢人”的战略思想,按市场经济体制变化的实际情况和艺术规律办事,引进竞争机制,激发了演职员提高自身素质和参与演出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打破了“大锅饭”给剧团带来的种种弊病,使这个新型的艺术表演团体充满活力。
“卧薪尝胆,艰苦创业”是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的座右铭。建团伊始,他们请来著名导演余笑予执导了大型清装故事剧《风雨行宫》、讽刺喜剧《美女涅槃记》两台大戏,王红丽扮演主角金桂和胡翠花。建团8个月来,除三夏大忙和三伏放假,半年中演出200多场,其中《风雨行宫》演出110场,《美女涅槃记》演出70场,场场客满。王红丽的精彩演唱,全体演职员的优良台风,剧目新颖的面貌和它深邃的思想内涵,它生动的娱乐性和审美价值,使小皇后豫剧团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他们进行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实践,已初见成效。
为了向首都观众汇报演出,此次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作了认真准备。他们自力更生,自筹资金,一个多月前从郑州出发,途经邢台、石家庄、保定等地,边演边走,辛辛苦苦,辗转来到北京。在首都的5场演出,果然不同凡响,获得了文艺界、新闻界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
从卖咸水鸭到创办小皇后豫剧团,王红丽人小志不小,人小艺不小,她和她的伙伴不愧为戏曲改革的弄潮儿。


第8版(副刊)
专栏:长短录

  歌坛假唱,当嘘!
蔡远福
手持话筒张口作歌唱状,然灌入观众耳朵的则是播放的此前的录音,此谓之假唱。这种一人所演的双簧,已引起众多歌迷的非议。此种现象,已蔓延到某些戏曲晚会,实令人忧虑。
假唱现象,在艺术上背弃了接受美学原则。歌唱演出具有当众表演的特点,每场演出在本质上都可视为一次创作主体与客体观众的对话。正如夏衍先生所云,一门艺术“只有使受众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达到双向交流,才能得到理想效果”。同一位演员在不同的时间、场次内演唱同一支歌,其表演水平都不会是同一的。因为每次演唱,都会受到演员的心绪、嗓音条件、器乐伴奏、观众的场内信息反馈等诸种因素的影响。歌唱演员当堂假唱,实际上是取消了观众对演员演出的一种理解与沟通,淡化了观众的台下参与。即使是流行歌曲的演唱,由于演唱者的音量比美声唱法小得多,必须借助于话筒才能取得强烈的剧场效果,但也必须和现场的大音量伴奏、观众情绪的热烈流露相贯通。你倘在台上装模作样地对口型,从“保证演出效果”来看,也是适得其反的。
中国艺术家素来尚真,因为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假唱现象无疑违反了艺术真实,说得严重点,是对艺术的亵渎。许多演员离开话筒简直不知道怎样唱歌。众所周知,演员在演唱时要正确运气,要有一股子劲儿,唱腔的力度、演唱时的神态及动作,都要随演唱内容的演进、音乐的伴奏而变化,还要与观众传递出的现场氛围相融合,离开了这些,演唱者依随录音对口型,那就显得十分勉强,十分滑稽。假唱是唱不出真情实感的。正如电脑也有不如人脑的地方,话筒、电器扬声未必赶得上肉嗓唱歌全部用真声。唱歌如双簧,连话筒也变成假的了。
假唱还是对观众的一种欺骗。中国观众需要真正的演技,需要那种对演唱内容、感情的准确与生动的把握,不瘟不火,恰到好处,在真实的艺术欣赏和艺术享受中,留下启人心智警醒魂魄的余味。观众一旦发现台上的演唱竟是敷衍了事的假唱,就有上当受骗甚至被愚弄之感,艺术欣赏和艺术享受的感觉也随之被完全破坏了,难免不让观众愕然以至愤愤然。不少“星”们、“家”们都喜欢说:“观众就是上帝”。假如这话不是说着玩的,那么还是别小看了观众,他们识货!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地演唱吧,假唱骗不过观众耳朵和眼睛!
假唱不应在歌坛上占一席之地,只有少数在不直接和观众产生交流的特殊背景下的假唱才是情有可原的。那么,假唱现象缘何频频出现于歌坛?我看,这第一板子当打在某些演唱会组织者的屁股上。由于商业性严重渗入艺术表演领域,他们片面追求明星效应,四处拉著名歌星演唱,使票价越炒越高。有的歌星一天要赶好几个场子,嗓子唱不动了,但诱人的报酬又舍不得放弃,于是只得骗骗听众的耳朵了。歌唱艺术虽美,变成追逐名利就无美可言了。第二板子理所当然该打向假唱者的屁股了。他们忽视自身的修养,缺乏艺德和职业道德,或只讲报酬,不讲演出质量,或不屑于和他人合作,毫无顾忌地欺场。人品即艺品,从艺先做人。须知艺术的品位从来都是艺术家自己格调的体现。在人所谓“乐之德之华也”,亦即自身德行的表露。


第8版(副刊)
专栏:

  余音绕梁赞国魂
——听吴玉霞《千秋颂》音乐会
老树
北国清秋,适逢孔子2545年诞辰。国际儒学研讨会与国际儒联成立大会,同时在京举行。为了祝贺这具有双重意义盛会的成功,著名琵琶演奏家吴玉霞与中央民族乐团联手,举行了以《千秋颂》为主题的音乐会。
音乐会自始至终,强烈地吸引着听众。那跳动的琴弦,令人心潮起伏,犹如徜徉在中华历史的长河中。孔子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正是这场音乐会留给人们的真实感受。
这场音乐会在节目的安排和构思上,犹如一首绝妙的交响诗。在琵琶独奏之中,在独奏与协奏之间,在主题曲《千秋颂》与配曲之间,都可谓匠心独运。乐曲无论是从哀怨到激愤、从舒缓到海涛般的澎湃;无论是从独奏到合奏,都给人以优美和谐的快感。没有和谐,就没有音乐。或者说,音乐在本质上,就是种种和谐之声的整体。在《汉宫秋月》的哀怨缠绵之后,接着就是《灯月交辉》的喜悦欢腾。恰似从幽谷突然越上峰顶,眼前展现一片奇异风光。在此之后,乐曲又由喜转悲。一曲《泣颜回》,不仅有对于颜回英年早逝的悲哀,而且更多的是由悲而展示的希望。
吴玉霞自己作曲并演奏的《律动》,是心向自然和未来的美妙乐章。春、夏、秋、冬四季的规律变化,看似平常,实际上蕴涵着天、地、人的流美与灵性。在吴玉霞指弦变幻莫测的拨击中,这“流美”和“灵性”,伴随着音乐而升华。这琵琶之音带给人们那种化实为虚、从而使人产生美妙想象的解放力量,令人叹服。自古以来,在成功英雄与失意英雄的对比中,有时,失意英雄的情怀更能震撼心灵。《霸王卸甲》这首曲子,其扣人心弦之处,就在于它相当成功地表现了项羽那种“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概。曲中的爆破音带出了撕裂心肝的力量。因为,从这种乐音中,人们不难感受到“宁死不屈”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风貌。而这种精神,不正是中华民族得以绵延不绝和在暂时停顿后又能重振国风的魂魄吗?
还值得一提的是《剑魂》。它与协奏曲《千秋颂》相连接,是巧妙的。可以说,《剑魂》恰恰是《千秋颂》最好的序曲。随着乐音的起伏,时而悠扬,时而激越,你似乎能感受到,在那奇异女子手持宝剑飞舞的美韵中,在那降龙伏虎的无敌气概中,在那除恶扬善的追求中,有多少豪情高扬,令人回肠荡气,品味无穷!作为乐曲曲目的衔接,《千秋颂》的序幕所显示的剑魂,实际上,就是祖国母亲之魂。《千秋颂》这部雄壮、深沉、气魄宏伟的乐章,在琵琶的导引下,有二胡和喇叭过渡,加以大提琴托底,又有响鼓、编钟为闪电、霹雳轰鸣等等的合奏,不能不说是民乐的一次重大革新。可以说,无论从它的内涵丰富性上看,还是从它的节奏变化的多样、曲调的和声等各个方面看,都已具有交响乐的境界。可以说,《千秋颂》中对中华各族英雄的礼赞,是从历史和现实中发出的强音,不仅显示了对民族历史的骄傲,更是对未来的自信。


第8版(副刊)
专栏:

  首都纪念叶盛兰诞辰80周年
由中国文化报发起、远东文化经济发展总公司主办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盛兰诞辰80周年纪念活动将于11月25日在北京举行。此次纪念活动包括叶盛兰表演艺术研讨会,以京剧叶派小生优秀传人叶少兰等和京剧名家梅葆玖、梅葆玥、杜近芳、张学津、李维康等参加的精彩演唱会。(晓力)


第8版(副刊)
专栏: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选评

  当代意识与历史剧创作
——新编历史剧《大河谣》的启示
李建民
以创作新编历史剧《大河谣》获得第四届文华大奖,并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而名闻全国的许一纬,是一位勤奋而又严肃创作的剧作家。在20多年创作生涯中,他在坚持创作高格调的、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的同时,又能注意创作一批在群众中引起共鸣的雅俗共赏之作。
许一纬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告诉戏剧界:戏剧不必拿到史书前去对照,作家也不必把自己打扮成历史的代言人,而必须从当代意识的高度去探骊历史剧创作,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使作品具有时代精神;是写别人未曾写的题材,别人不这样写的人物,力求从历史的层面深入文化的层面;是以当代价值标准、当代人文科学和历史研究的新成果,当代文化背景和社会观念反刍历史典型;是以当代戏剧创作及表现手段的最新视角,来阅读历史、人物和事件,从内容到形式都来一个具有当代性的飞跃,满足当代戏剧观众审美需求。
许一纬在《大河谣》的创作实践中,注意领会到并且力求做到这一些。在题材的选择上,许一纬选择的是别人没写的,别人不这样写的新路子。《大河谣》写的不是烽火连天的战乱,也不是宫廷政治斗争,它没有刀光剑影、惨绝人寰,也没有宫闱惊变、危机四伏。它写的是古代中国人民治理黄河的壮举,与自然的斗争,是人民内部矛盾的层次,是对科学精神的捍卫,对人才的尊重。这样选材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当代的主旋律。
题材新,还得主题新,治理黄河,矛盾是多方面的,《大河谣》中有不同治河方案的矛盾,局部利益与全局的矛盾,教条主义与实践精神的矛盾,也表现了官场斗争的矛盾。在众多矛盾中,许一纬作了独特的选择,提炼出具有新意和强烈时代精神的主题:“清而不明害百姓,忠而不贤误国家”。这一主题在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今天社会,具有现实性很强的借鉴意义。
着力塑造一群新的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灵魂深处具有当代意义的思想。历史上于成龙是清代一著名大清官,他为官清廉刚正深受百姓拥戴,有天下第一大法官的美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呼唤清官虽仍具现实意义,但呼唤能率领人民群众以科学求实精神建设国家的清官更为需要。在以往的史剧中,清官忠臣始终是被歌颂的对象,在《大河谣》中于成龙这位清官忠臣却成了批判对象。清而不明,忠而不贤,固执己见造成的危害有时还更大更惨,我们的时代正期待着“清而明,忠而贤”的栋梁之材。
治黄专家陈潢是剧中的另一主要人物,从这个穷愁潦倒的“河伯”身上,可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形骸、骨气。《大河谣》以丑角行当塑造这个善良正直的知识分子,准确生动地描绘了他的刚毅执著、坦然乐观的秉性,以及桀骜不驯的独立人格。悲剧人物以喜剧形象出现,内涵更深,特色更浓,使得他的悲剧性死亡更具震撼力。它让人们对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孜孜追求产生思索,反思,从而更加珍惜知识分子,珍惜人才。
               (作者单位:泉州市委宣传部)


第8版(副刊)
专栏:

  梨园戏实验剧团来京演出《董生与李氏》
应中国剧协邀请,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近日晋京为曹禺戏剧文学奖颁奖大会演出新编梨园戏《董生与李氏》。该剧为王仁杰创作的一出生动诙谐、缠绵动人的古代喜剧,此次获曹禺戏剧文学奖。由梨园戏著名演员曾静萍、龚万里担任主演的该戏剧组,阵容整齐,演出细致入微。
(尤春成)(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选评

  《黄河入海流》的启示
宋爱录
话剧《黄河入海流》以恢宏的气势向人们展示了黄河三角洲开发中的胜利和矛盾,欢乐与痛苦。它奏响的是无私奉献、开拓进取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主旋律!我以为它不仅会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深长的思索,而且对于当前的文艺创作也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首先,以归海大宇为代表的拓荒者们面临着两个不容回避的矛盾,即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如何对待这两种性质迥然不同的矛盾,是摆在剧作家面前迫使其选择的严峻课题。显然,描写“人与自然”的抗争,不仅容易收到较理想的戏剧效果,而且“保险系数”也比较大。相对而言,展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着意于人物心灵的纵深开掘,深刻是深刻了,但易于触及到某些社会敏感的问题而引起争议。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黄》剧作者,凭着对生活独到的发现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毅然选择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为剧作的主线,因此使这个戏具有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成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如果《黄》剧局囿于人物开发黄河三角洲的“方案”之争或“战天斗地”的过程描绘,那也不会产生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说到底是思想观念上的矛盾冲突。因此,《黄》剧从文化层面上给予了浓墨重彩的展示。如归海大宇同黄秧歌在“抢亲”和“迁坟”事件中的冲突,即深刻地揭示出传统文化观念和当代文明难以调和的矛盾。即使归海和女儿小玫的冲突,不从当代意识和文化层面上去予以展示,也是不可理解的。
作为开发黄河三角洲总指挥的归海大宇,堪称是我们民族中的英雄人物。然而,他却不是那类“高大全”的人物。他的开拓进取、无私奉献固然可敬,但他过于刻板、执拗的个性,却使他失去了妻子、心爱的学生和本应属于他的职位。这虽然进一步反映了他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然而毕竟表明了他思想观念上的滞后性,因而他就因没有开放型的大海般的广阔胸怀,而失却了应有的巨大凝聚力。值得称道的是,归海性格中的弱点不是硬加给他的而是他特殊的人生经历所铸就的。如果他没有受过五六十年代党的传统教育,如果他没有“文革”人妖颠倒的亲身感受,他肯定不会那样恪守原则,嫉恶如仇。我想,英雄人物归海大宇的塑造成功,是值得认真研究和总结的。
               (作者单位:济南市文化局)


第8版(副刊)
专栏:

河南小皇后豫剧团在京演出《风雨行宫》。
图为王红丽扮演金桂,以其充满激情的演唱,生动细腻的表演倾倒了首都观众。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首届职工文艺汇演近日在京举行,大多数节目系职工自编自演,图为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演出的《紫金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