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保健)
专栏:

  国际主义的光辉典范
——纪念白求恩同志逝世五十五周年
边齐
1940年11月12日,毛主席到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看望病员,正遇医院召开白求恩逝世一周年纪念会。大家邀请毛主席讲话。毛主席抚摸着讲桌上的白求恩石膏像,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你们要向他学习。”他接着说:“你们要向白求恩大夫那样,全心全意地为伤病员服务。他为了‘救死扶伤’克服了各种困难,不惜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白求恩率领加拿大美国医疗队于次年初来中国。1938年6月白求恩辗转到达晋察冀军区所在地,一见到聂荣臻司令员他立即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你们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此后他满腔热忱地投入了救治八路军伤病员的紧张工作。他在军区后方医院一周内就检查了500多名伤病员,连续做了4个星期的手术,使150多名伤员经过及时治疗短期内重返前线。在他的工作笔记中曾记载着:4个月做战地手术315次,行程1504里,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
1938年8月,一名连长在战斗中被子弹穿透了右大腿股骨,血流不止,当即昏倒在地。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为防止感染,一般应做截肢手术。白求恩详细查看后说:“伤得很重,需要马上手术。”苏醒过来的伤员急切地问:“锯不锯腿?”白大夫明白他的心思,轻轻地拍着他的手说:“放心吧!不会偷偷地把你的腿锯掉的,我们的责任是治好你的伤,之后送你上前线。”白求恩亲自为他做了手术,不久这名连长痊愈后如愿重新返回了前线。
白求恩对伤病员十分关心。经常深夜起来,手提马灯挨家逐户查看重伤员,为他们盖被,扶他们解大、小便。一次一名伤员在似睡非睡中隐约听到耳边有声音,睁眼看去,原来是白大夫正站在他的床前。他望着白大夫那慈祥、亲切、略带倦意的面孔,一股暖流顿时涌上心头,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紧紧握着白大夫那双温暖的大手,久久说不出话来……有位重伤员术后想吃鸡蛋羹,白求恩闻讯后亲自到炊事班去做好端到伤员面前,又亲自一口一口喂伤员吃下,使在场的伤病员无不为之感动。
白求恩除用他卓越的医术抢救了无数伤病员外,还献出他的鲜血以挽救垂危的革命战士。一次在抢救一名重伤员时需要紧急输血,白求恩毫不迟疑伸出胳膊要求采他的血。虽经同志们劝阻,但在他的坚持下,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鲜血缓缓流入了一名普通中国士兵的躯体。三个星期之后,当这名战士要被转送后方休养时,他满怀感激之情含泪向白大夫告别,白求恩无限深情地对他说:“希望你早日恢复健康,重返战斗岗位。”
“找伤员去!别等着让他们来找你。”这是白求恩的一句名言。他的手术台总是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他常常用一个典型例子说明前线救治的重要性。两名同样腹部被子弹穿透的伤员,得到了同样的外科治疗。一名活了,另一名却死了。什么原因呢?第一名在伤后8小时内及时做了手术,第二名在伤后18小时才做手术。生死之差,就在这10个小时。他深信在距离前线一二公里,最远不出八公里处的野战条件下是能够开展手术的。齐会战役时,在离前线两公里多的一个小庙里,白求恩建起了手术室(见图)。尽管身边不时有流弹或弹片飞来,小庙的外墙被炸塌了,他依然镇定自若、全神贯注地为伤员手术,坚持不肯后撤。有一次敌人从村东进来,他们刚刚结束手术由村西出去,在部队掩护之下才脱离险情。白求恩就是这样,只要工作需要,他总是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为适应战争环境和艰苦条件,白求恩研究了西班牙和中国战场的经验。他亲自设计制作了一种内装手术器械和药品,并适合安放在牲口驮架上的桥形“┌┐”木箱,做好后风趣地给它取名叫“卢沟桥”。这“卢沟桥”随时从驮架上卸下打开来便可作手术台开展急救手术,如遇情况立即收拾装箱抬上驮架就可转移。
白求恩同志逝世距今已55年了,但他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却永远鼓舞我们前进!(附图片)
1938年春,毛主席在陕北窑洞会见白求恩。
许荣初赵大军袁耀锷作
1939年4月齐会战役中,白求恩在距离前线两公里多的小庙里建起了手术室。 吴印咸摄


第11版(保健)
专栏:

  我国人民膳食结构和营养健康现状
阎怀成
从武汉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总结会上获得的资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群膳食结构和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但仍然是喜中伴忧。
一喜是坚持了以谷类和蔬菜等植物为主和适当辅以动物性食物的传统中国膳食结构,既有利于我国人民的健康,也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可能。从调查结果推算每标准人,年人均摄入谷类160公斤、薯类32公斤、豆类4.1公斤、肉禽类21公斤、水产类10公斤、蛋类6公斤、奶类5公斤、植物油8公斤、蔬菜114公斤、水果18公斤。除豆类、蛋类和奶类外,其他类食物已达到或接近中国营养学家们提出的我国人民2000年膳食结构和食物消费量目标。
二喜是主要营养素和热能摄入量足,来源合理。我国平均每标准人每日热能摄入为2328千卡,其中蛋白质68克,脂肪58克。热能的来源12%来自于蛋白质,22%来自于脂肪,66%来自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的来源中24%来自于动物性食物和豆类,脂肪的来源中植物性脂肪占60%以上,这是一种良好的趋势。
三喜是膳食质量明显改善。与十年前的1982年调查结果相比,谷类食物摄入下降12%,薯类下降64%,而奶类增加了58%,蛋类增加66%,深色蔬菜增加12%,鱼虾类和植物油增加一倍多。这一变化说明膳食构成趋于多样化,更利于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
四喜是人群的健康状况明显提高。儿童的身高、体重明显增加。以6岁组男童为例,1992年比1982年调查结果城市儿童身长增高4.6厘米,农村增高4.0厘米。体重城乡分别增加2.4和1.2公斤。成人的体质指数城乡都在21左右,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20—22之间。
一忧是城乡差别没见缩小。从食物消费情况看,农村比城市每日多摄入谷类82克和薯类62克,而动物性食物摄入却比城市少摄入140克,水果少48克。三大营养素中的蛋白质城乡差10克,农村人群蛋白质摄入只达到我国推荐标准的85%。蛋白质的来源中优质蛋白质城市占45.5%,而农村只有17.2%,离我国营养学家提出的动物性食物及豆类提供的蛋白质占35%的目标相差一半。无论城乡维生素A、核黄素和钙的摄入都不足,仅占供给量标准的一半多一点。
二忧导致“富裕型”疾病的营养因素突出。大量资料告诉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糖高盐高脂肪的“三高”膳食、精神紧张以及缺乏体力活动易患“富裕型”疾病。本调查表明,在城市脂肪的供热比为30%,已超过我国营养学会建议的20—25%,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高限值30%。在一些大城市超重儿童已达8—9%。北京、天津、上海成人体质指数平均在22以上,北京的青壮年中超重者占30%。


第11版(保健)
专栏:

  高龄名医谈养生
迟痴
养生是祖国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对防治疾病健康长寿有一定效果。善于养生的老中医都较长寿。据有关医书记载,从秦汉到近代四百一十四名中医,平均年龄为七十七点五岁。高者如孙思邈一百零二岁,现代老中医施今墨、蒲辅周、王文鼎、岳美中均享寿八九十岁而终。目前,精神矍铄、身体健壮,仍在为人民的健康事业辛勤工作的老中医也不乏其人。
为探讨其中的奥秘,我曾拜访过十多位老中医。概括起来,他们的养生之道有以下几点。
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疾病的思想。《素问》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说明要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前人在防病保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静坐精神休息法,即其一端。清末大学者兼养生家俞曲园(樾)先生的“塑、锁、梳”三字养生法简便易行,即端坐不动,闭口不言,做深呼吸,以意送至丹田,下达涌泉。其理是稳定情绪,充养先天之气。散步、太极拳、气功等活动,也都有益于老人健康。艾灸或按摩足三里穴位,能提高机体免疫和消化、循环系统的功能。有道是:“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
重视精神情志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祖国医学认为情志的异常变化,可以引起或诱发疾病。传说楚国伍子胥为替父报仇,投奔吴国,无法通过重兵把守的昭关,心急如焚,一夜之间须发皆白。这当然有些言过其实,但也说明精神因素的作用。凡遇事应胸怀宽广,泰然处之,切忌生气躁怒。参加有益的活动越多,无谓的烦恼就越少。
调整加强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祖国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生长发育,为生殖水谷之精;脾胃为后天之本,主受纳和运化。”营养食物皆依赖脾胃消化吸收输送全身。脾胃功能旺盛,则身体健康。人寿与先天禀赋和后天给养密切相关。古代名医扁鹊说:“为医者当洞察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而不愈,然后令药。”近年来由于对食疗的倡导,人们说:“鱼、肉、果、菜、葱、姜、蒜代替丸、散、膏、丹、汤。”粥对胃肠功能减弱的老人来说,既是食物,也是养生妙品。粥能畅胃气,生津液,特别是粥油(粥的上面一层)有良好的滋补作用,也可加入红枣、山药、莲子等,更具补益调养之功。
注意因时摄养,顺应自然的变化。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对老年人。老年人一般宜“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保持阴阳协调。”衣着应“冬不极温,夏不极凉。”还需注意生活有规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有时失眠,不必焦虑,可以白天补睡。
有道是“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以调刚柔。”


第11版(保健)
专栏:

  如何提高老人生活质量
李秀琹
老年人都有一种愿望,即健康地度过晚年,并获得长寿。为此,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问题已成为目前值得重视的问题,这不仅是老年人个人的问题,而且也是社会问题。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涉及面较广,诸如卫生机构的健全,医务人员的素质,社会及家庭的参与等。更重要的是调动老年人自身的主动积极性。
目前对健康的要求不仅是身体没病就认为是健康,还必须在心理上以及参与社会活动上都处于健全状态,才能被认为是一个健康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评价也是根据这些内容进行的。因此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目的是使老年人能健康地度过晚年。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工作首先应着眼于预防医学。使老年人能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有一定的抗病及抗意外事件的能力,生活上能自理;能自我调控心理活动,使心理经常能保持平衡状态;并能热情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发挥主动积极性。这样老年人方可精力充沛、“老有所为”,并提高了他们的生存价值。
预防医学在老年保健方面开展工作面很广,如群体工作。首先了解某些群体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全貌,然后给予评价,找出主要矛盾及次要矛盾,最后讨论如何改善不利于老年人健康的问题,以最终达到“健康”的要求。还有个体工作,即对老年人个体的保健工作。开展健康教育的宣传,即宣传老年人生理功能的特点、心理卫生、营养卫生、生活方式(包括室内卫生设备的要求、行为如吸烟与饮酒的问题,睡眠、衣着等的要求)以及体育锻炼等自我保健知识,即从老年人的各方面给予认识的提高,并具体实施,达到“健康”的要求。
人至老年,生理及心理功能随年龄增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在老年人保健问题上,由于老年人个体差异较大,老化的进展不同,而且每个个体的不同系统、不同器官老化进度也不同步,因此,除一般保健知识的宣传外,还必须进行个体的具体指导。最终目的是使老年人躯体无病或少病、心理平衡、精力充沛、头脑清晰,继续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


第11版(保健)
专栏:

  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
庞国祥
近视的发生是与角膜曲率、晶状体屈光力以及眼轴的长度有关,但唯一可以矫正近视的手术是改变角膜的形态,即改变曲率,减少屈光力。多年来,眼科医生曾试图以各种手术方式矫正近视,但均有一定的问题存在。如众所周知的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在我国已开展数年,它虽然能让近视患者摘掉眼镜或隐形眼镜,但它的隐患也不能不引起注意。其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就是即便手术后多年,如果眼球遇有钝挫伤后,仍有造成角膜穿孔甚至失明的危险。
准分子激光是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激光,国外用于治疗近视已有4—5年的历史。北京协和医院眼科于1993年5月引进美国森美(Summit)公司这一先进的技术设备,即准分子激光眼科治疗仪。在一年半的时间内,共治疗近视2600眼,获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术前近视度数为-1.00D至-10.00D,术后一年复查时,有91%以上患眼的裸眼视力(即不戴眼镜)达1.0或1.0以上,97%在0.8或0.8以上。因此,可以确切地说,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是非常有效的。
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原理是通过激光治疗机发射出的193nm紫外光对角膜表层组织进行切削,造成一个均匀一致的凹面,从而降低了角膜的屈光力,达到治疗近视的目的。因为手术的所有数据均由计算机控制,所以切削十分精确,有很好的预测性。
当然,对于接受治疗的近视患者还是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是年龄,因为人类眼球的发育多在18—20岁以后终止,20岁以前的眼轴长度还在变化之中,如在此年龄界限以下手术,会引起以后屈光度的改变(近视增加)。其次是术眼不伴有其它活动性眼疾。
角膜组织切削以后,在切削的区域会发生复杂的组织修复过程,因此在术后3—6月内要定期观察,合理应用眼药,以防止近视的回退。
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另一优点是它的安全性,在手术中和术后均不会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只有少数病例在术后较长时间内存在角膜上皮下混浊,但不会影响视力;还有少数患者主诉眩光,在暗处或在夜间视力轻度减退。
通过一年多的治疗过程我们体会到,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是当前治疗近视的最佳手术。在我们这样一个近视发病率高的国家,这项手术的开展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第11版(保健)
专栏:

  成分输血
——输血史上的一次革命
张伯龙
输血作为一种有效的、有时能挽救生命的支持手段用于临床治疗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血液含有许多成分,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但传统的输血方法是不管病人实际需要何种血液成分,均一律不分青红皂白地输入全血。实践证明这一作法存在不少弊端,如无法集中快速地补足相应缺乏的血液成分,因而疗效差;输入某些不必要成分后易出现不良反应;并造成血源的浪费。鉴于此,以更符合科学的血液成分输注代替全血输注已成为普遍的要求。随着血液成分分离技术的进步,从本世纪60年代起成分输血用于临床实践终成现实,并已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形成当今国际上输血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标志着输血史上的一次革命。
所谓成分输血,就是将血液中的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开来,分别精制成高纯度和高浓度的制品,然后根据病人的具体需要给予相应成分的输血方法。血液成分包括血细胞、血浆、血浆蛋白等,血细胞又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各种成分有其特殊功能,所以每一种血液成分制品都能针对性地治疗一种疾病。
成分输血的优越性很多。首先针对性强,病人缺少血液中的哪种成分就给输注哪种成分,从而疗效显著提高。其次由于通过使用血细胞分离机单次采集一个献血员的特定的足够血液成分以供一个病人输注,进而明显减少了因病人同时接受多个献血员的血液而引起的输血反应,并能减少肝炎、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机会以及因输入大量全血所致的心力衰竭等副作用。此外由于一血多用,各取所需,从而具有增加供血数量、节约血源、经济实惠的特点。
成分输血主要有红细胞输注、粒细胞输注、血小板输注以及血浆及其衍生物输注四种。
成分输血临床使用的广泛程度已被世界各国列为衡量输血技术先进与否的重要标志。本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欧美、日本等国家中成分输血已占总输血量的90—100%,韩国、港澳地区及台湾为50—77%,而我国统计的几个大中城市只占19%。究其原因固然与成分输血技术及设备尚未普及有关,但存在于临床工作者及广大群众中对输血的陈旧观念也亟待扭转,以便能使我国的成分输血事业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第11版(保健)
专栏:

  浅谈介入放射学
张金山
近20年来,放射线医学随着“B”型超声、CT、磁共振成像及数字减影等大型计算机化设备和技术的引进,一门新兴的学科——介入放射学(Inter Ventional Radio logy)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飞快的发展。医生利用上述先进设备,借助不同种类的导管、穿刺针及活检针,在完成精密诊断的同时,对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换句话讲,介入放射学是把放射医学技术不仅用于疾病诊断,而且用于临床治疗的一门新学科。由于它对人体损伤小,仅仅通过导管等器械就能对病变局部进行治疗,因此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介入疗法一般分为两大类:
经皮经血管技术:
较有代表性的治疗是恶性肿瘤的化疗及栓塞。如肝癌,可将特制的导管直接经皮肤插至肝癌的供应血管,并通过这条血管向肝癌局部注入抗癌药,使肝癌局部抗癌药的浓度明显增高,达到杀灭癌细胞的目的;其后通过导管注入一种称作栓塞物质的药物,把血管堵塞,使癌肿最终缩小乃至坏死。除了肝癌外,中晚期肺癌、肾癌等恶性肿瘤、难以控制的急性大出血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治疗。各种血管狭窄甚至闭塞性病变,可以用介入治疗的方法使其开通。开通的方法有球囊扩张法、局部旋切、旋磨等。如疗效不佳,还可以在局部开通后放置一个金属内支架,防止其出现再狭窄,从而达到永久性开通的目的。近年来刚刚问世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则是对肝硬化晚期门脉高压引起大出血的病人进行的肝内门脉与肝静脉这两个不同系统血循环的开通,使增高的门脉压力降至正常,这是防止因门脉压力过高,导致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种新方法。
经皮非经血管技术:
包括经皮活检技术,可对肝、肺、颅脑、甲状腺、胰腺、脾、肾等多部位进行活检,国内报道经活检诊断正确率达89—95%。其适应症已从恶性肿瘤进一步拓展到炎症性病变,并且有可能对局部细菌学的性质做出诊断。
另外在治疗方面,目前国内已开展肝、肾囊肿穿刺引流及硬化治疗,肝、肾周脓肿的抽吸引流,椎间盘切割术,食道狭窄扩张术,梗阻性黄疸的胆管内支架引流术,肝癌的无水酒精直接注入等均属经皮非经血管技术的范畴。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由于它对人体损伤程度小,术后恢复快,一般价格不高,所以正逐渐被广大患者所接受,相信随着介入放射学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将会更多地造福于我国广大的患者。


第11版(保健)
专栏:

  要学会应付挫折情境
张伯源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甚至遭受失败的结局而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所谓挫折或挫折情境就是指人们在遇到上述情况时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反应和紧张状态。 
人们为什么总是难免于遭遇挫折情境呢?这是因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总是无时无刻不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现实和个人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使人们的动机和目标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往往受到很大的限制。因而对每个人来说,挫折和失败也就在所难免。然而,怎样正确对待和处理挫折情境,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免于失衡,避免陷入精神崩溃,这可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心理素质坚强的人,能忍受严重的挫折,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在哪里跌倒、受挫,就在哪里爬起来,自我振作,再接再厉;但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却稍遇挫折则束手无策,或逃避现实,或意志消沉,颓丧不已、一蹶不振。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应付挫折呢?
要不断锻炼和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学习和提高耐受挫折的能力。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能在生活经验中体验到挫折是现实生活中的正常现象,不应逃避,而要面对现实。不仅要能忍受挫折失败的后果,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克服困难、超越障碍,从而平息挫折情境。一个人应当从小就有机会经受这种锻炼。在家庭或学校里,父母与教师不仅要教育儿童有意识地容忍和接受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挫折情境,鼓励他们发挥在挫折失败后还能再接再厉、绝不气馁的精神;同时也有必要提供适量的挫折情境以锻炼儿童的挫折耐受力和克服困难、跨越逆境的能力。
要正确对待挫折。所谓挫折就是不成功,就是失败。既然在人生道路上因客观环境和社会关系的纷繁复杂,或大或小的挫折失败对谁都是难免的,这样,挫折就并不可怕。相反,如果正确对待,把挫折看作是一次锻炼和考验的机会,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那就会使我们变得更清醒、更冷静、更实事求是,进而从挫折情境中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曾有位化学家,在发明一种叫洒尔沸散的药物时,连遭600多次的失败。但他并不灰心气馁,而是一次一次地总结经验,坚持不懈,终于在进行到第606次试验时取得了成功,该药因此定名为“606”。
要树立起远大的生活目标。一个具有远大生活目标的人,就能经受眼前种种小的挫折与失败,而不致失去前进的动力,从而取得最后的成功。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的故事。汉代名将韩信为了日后大展鸿图之志而甘受胯下之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要善于灵活应变,及时而理智地实行动机和目标的转移。就是说在通向原定目标的道路上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时,如能灵活应变,及时转变动机和目标,就能避免产生挫折情境。汉代杰出史学家司马迁因触怒汉武帝而遭受残酷的“宫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绝望轻生,相反把刑辱置之度外,奋发图强,潜心著书,经过14个冬春,终于写成了巨著《史记》,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历史和文学遗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