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三言两语话夏公
汪洋
我这一生,工作最顺心、收获最大、最觉得痛快的时期,是“文革”以前在北影当厂长的那段时光。回想起来,以夏公为代表的党在电影界的老一辈领导,真是我们的楷模。那时我在夏衍同志的领导下工作。回首当年,无怨无悔,觉得活得值。
夏公自己是杰出的剧作家、电影艺术家,他通过钻研,观摩影片,亲临摄制组,通晓了电影艺术的规律和电影生产各工艺流程。他又熟悉观众,了解社会动态。在经济、政治乃至市井民情上无不处处留心。国际、国内时事尤为精通,因此他是个“明白人”。他对电影工作的指示总能抓住关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来没下过囫囵吞枣,貌似放诸四海而皆准,其实任何问题不解决的抽象的指示。时近今日,他九十有五的高龄,对电影的状况如数家珍。他这种深入事物内部,熟悉四面八方的工作态度,给我们留下极深的印象。
那时候,常闹剧本荒。不是那时候没人才,而是对电影剧本的要求甚严。不像现在,只要连缀成文,便可赚个“剧作家”当当。当时,夏公、荒煤亲自抓剧本、抓剧本队伍的建设,出主意、定题材、看剧本、提建议,甚至动手改剧本。北影出品的建国十周年献礼影片,几乎每一部都凝聚着夏公的心血。
有段时间夏公常说:“茅盾的《林家铺子》谁敢拍,你们给我请一个月的假,我交给你们一个剧本。”我当时没看过《林家铺子》,听了这话,连忙找来小说一读,和水华商量,决心要拍。找到夏公,表示北影要拍这片子。当时正是1958年,运动接着运动,没过一个月,夏公竟把《林家铺子》的电影脚本交给我们,真是神速。那时,他已年届58岁,当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主管艺术和电影两个部门。在那会议加会议的岗位上,他竟能忙里偷闲,抓住点滴时间写出一个电影脚本,怎能不让人心服口服。而且那是怎样的剧本呀,简直是杰作,使原著小说大大地丰富、深刻而又保持了原著的风格。他的这种率先垂范,忘我工作的精神,我永远不忘。
夏公可谓大名家,自30年代至今,世界上不知中国夏公者几稀矣。可他始终没有名士架子。没有首长派头儿,更多的是慈善长者对晚辈的关怀。他常常罪己,很少责人。对自己一点点不足也常常当众剖析。比如:他写《革命家庭》,这是很好的电影剧本,他却不只一次说过自己不熟悉湖南的生活风俗,电影剧本中写得可能不准确。甚至还写进文章里,作为给后学者一个提醒。长辈、领导者如此,后学与下级焉能不折服?有时候他到北影检查工作,看拍戏、审样片,弄到凌晨一两点钟,我叫食堂做点馄饨当宵夜,每人一碗。夏公一定要问摄制组、工作人员吃什么,知道大家都有,才高兴地吃他那一份,还说:“我也是摄制组的嘛!”
领导体恤民情,困难时刻给人家一碗粥,那情义要远超过人家吃饺子你给倒点香油。困难见人心嘛。夏公就是如此,总是时时关心、想着电影队伍,想着每个职工,这不能不让人感动。
夏公经常深入电影厂,给创作人员讲艺术创作经验等等。以自己的实际为例,循循善诱为培养艺术家队伍,做出自己的贡献,现在放映的百部爱国主义题材影片,有不少就是在夏公等老同志领导和关怀下生产的。可夏公常说:“别这样讲。还不是周总理支持,没有总理的支持和指示,我夏衍有什么本事?!”
如今我也退休了。静夜长思,想起过往的繁华、坎坷、努力、奋斗等等,我常由衷地感谢夏公,他是中国革命电影事业的先行者,我们不应当忘记他,而应当永远铭记他的功劳。


第8版(副刊)
专栏:“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选评征文

  变革中的人与人的变革
彭加瑾
以弘扬“主旋律”为主要目的的“五个一工程”中的影视艺术,衡量其成就高低大小的重要标准,就是要看它们在反映时代改革生活的广度、深度,以及感人的程度如何。更具体地说,就是要看它们是否把镜头的焦点对准了变革中的人与人的变革,通过各种艺术形象的塑造,不但成为反映改革生活的一面面的镜子,而且成为引导群众继续前进的灯火。
我们高兴地看到,《大潮汐》、《情满珠江》、《神禾塬》、《大雪小雪又一年》、《喂,菲亚特》等一批入选作品,都在这一点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它们都把焦点对准了变革中的人与人的变革,既揭示了改革进程的艰难,又展示出了改革前景的壮美。
《大潮汐》中的远东电器厂厂长秦世坤,可以说是觉醒于困境之中,崛起于艰难之时。一个曾经声名显赫,为国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大厂,在今天却面临着倒闭破产与被兼并的危险。艺术家把企业的改革作为考验人的艺术情境与独特的人生的战场,秦世坤终于在战胜自身的弱点后,夺回主动权,使远东厂恢复了活力生机,重振大企业雄风,作品从而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改革家的形象。
《情满珠江》并不是一部正面描写改革的作品。但是,艺术家紧紧抓住富有时代感的矛盾冲突,在人们最为关切的由贫穷走向富裕的路途上,写出了一些人的成长,一些人的求索,一些人的沉沦与堕落。浓烈的情感性与人生的命运感是它的显著的特点。在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艺术形式中,注入了改革时代的新的生活内容,从而使通俗剧与“主旋律”得到了较完美的结合,则是它对电视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的贡献。
《神禾塬》获得了普遍的赞誉,这部取材于农村现实的作品,其出色之处在于它巧妙地把改革的时代风雨浓缩在了一个家庭的矛盾冲突之中。时代风雨使作品的亲情冲突获得了深厚的社会内容,亲情的冲突又使深厚的社会内容得到了富有动情力的表现。我们无法忘记思温老汉为家庭幸福所作的种种努力,也无法忘记他临终前那痛苦的困惑。思温老汉是公认的全村的能人与哲人,他的落伍与困惑正是从侧面反映出改革的深刻与变化的迅速。
《喂,菲亚特》是诸多改革题材作品中颇为独特的一部。它把一群“小人物”作为时代变革的主人公来着力描写。他们不是出于崇高的理想与自觉的责任感,而完全是被生活的困境逼上改革的战场的。这不但没有贬低我们的“改革”,反而从一个更有普遍性的角度,揭示出了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主旋律”提出以后,曾经受到过人们的误解与非难。一些创作者也曾局限于题材、事件的本身,使作品显得生硬与板滞。现在,我们明白了,“主旋律”并不是外在于艺术规律的一种人为的要求,而是基于文艺与社会生活的辩证关系的一种内在的必然。一时代有一时代社会思潮的主流,一时代有一时代文艺的“主旋律”。改革、开放是我们今天时代的显著特征,它神奇般地迅速改变着社会与人的面貌,并决定着国家与人民未来的历史命运。它要求文艺反映这一中国有史以来的最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而每一个有出息的文艺家也必然会把描写改革,推动改革作为自己的职责。
(作者单位:文艺报)


第8版(副刊)
专栏:

  《七·七事变》在卢沟桥拍摄
向兵文蒲莉摄
战马嘶鸣,硝烟滚滚,以“卢沟晓月”著称的卢沟桥没了平素的宁静。卢沟桥头、宛平城前,这个揭开中国人民八年抗战历史序幕的地方,近日在响彻云霄的“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的呐喊声里,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历史中——
北京市委宣传部、广电部电影局、长春电影制片厂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影片《七·七事变》正在此实地拍摄。该片以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为主要内容,再现当年中国官兵奋起抗敌,英勇作战的壮烈情景。颂扬我爱国将士血洒疆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这部上、下集的影片中,人们将可以看到,面对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是怎样以强烈的爱国精神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雄伟长城。本片编剧尤建华,导演李前宽、肖桂云。二位导演曾成功执导了《佩剑将军》、《开国大典》、《决战之后》、《重庆谈判》等一系列大型历史影片。(附图片)
上图为导演肖桂云在现场指挥拍摄。


第8版(副刊)
专栏:

  黄梅戏的魅力
钟艺兵
尽管“大众电视金鹰奖”每年只评一部最佳戏曲电视片,黄梅戏音乐电视剧《玉堂春》还是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夺得了第12届“金鹰奖”。安徽电视台已连续十届“包揽”了这一奖项。观众如此钟爱黄梅戏,自有其道理。黄梅戏曲调优美,故事通俗易懂,这是一个主要原因。不过黄梅戏进入屏幕之后,如果固步自封,不注重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也不会一连十载“独占鳌头”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电视台女导演胡连翠,近7年来,她以探索、革新的步伐,连续推出6部“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其中的5部——《西厢记》、《朱熹与丽娘》、《桃花扇》、《半把剪刀》、《玉堂春》,均获得了“金鹰奖”的最佳电视戏曲片奖。这是观众的选择。
“让当代大多数观众觉得好听、好看、好懂”,这是胡连翠从事黄梅戏音乐电视剧创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她看中了黄梅戏唱腔广泛流行的优势,同时又觉察到当前黄梅戏唱腔表现力的某些局限性,所以她的“黄梅戏音乐电视剧”既有黄梅戏音乐的因素,又不局限于黄梅戏的音乐,而是适当吸收了民歌、小调和其它地方戏曲,甚至电影流行歌曲的因素,以便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争取更多的观众。在配器上,则大胆地运用了青年人喜爱的电声乐器。在道白上,将黄梅戏一直沿用的安庆地方官话改为普通话。在表演上,则要求演员淡化舞台戏曲程式,力求生活化和写实性。在布景上,尽可能将一些虚拟化的舞台设计改为自然景色的实拍,如《西厢记》“长亭告别”一场,原著“碧云天,黄花地”的意境便逼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革新所引起的争论也是必然的,然而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纷纷来信,表示非常喜爱这种“不伦不类的艺术品”,说它消除了他们欣赏舞台戏曲时的那种语言障碍,音乐唱腔的设计也比固定的板腔体更能为当代观众所接受。当然,胡连翠的革新不只在形式上,她在《朱熹与丽娘》、《遥指杏花村》两部作品中,主要精力是放在赋予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内蕴上的。近三年的《桃花扇》、《半把剪刀》、《玉堂春》,则是重点解决以一种“通俗版”来普及优秀传统戏曲剧目的问题。总之,在“如何对待探索与革新”的问题上,“金鹰奖”评选中观众的选择,对我们是有启示的。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国巡警》与观众见面
公安部金盾影视文化中心与中央电视台合拍的五集专题片《中国巡警》,近日起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这部专题片真实地纪录了在深化改革的形势下,我国一支新的警种——中国巡警的诞生,展示了他们维护治安服务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该片以真实镜头语言,表现了有关巡警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将给观众以启发和思考。
(娄红平)


第8版(副刊)
专栏:

  《叱咤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揭晓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香港商业电台联合举办的《叱咤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从1993年9月15日开播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深受听众喜爱。此项活动共收到听众来信和选票近25万封(张)。日前已从360首候选歌曲中,评选出36首最受听众喜爱的歌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