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周末)
专栏:

  “戏剧人生”之恋
黄宗江
戏剧人生内外
我注意到电视台黄金时间的剧目是《戏剧人生》。
在我一生中,半个世纪前,50年前,我当过四年话剧职业演员,两年在“孤岛”上海,两年在“抗战”重庆,只四年。我今年73岁了,是其中的1/18。但是这四年啊,是我一生中最不能忘怀的,因为这四年的剧社生活是充满了戏剧的人生,或说是充满了人生的戏剧。人们对戏剧如此倾倒、眷恋、期望,因为戏剧是人生的凝练,或可说人生是戏剧的凝练。
我的恩师戏剧大师佐临逝世,我正病卧医院高烧,自己和妹妹宗英写下了这样的悼念:“他是我兄妹踏入剧艺圣殿的启蒙恩师,依我梨园行旧俗称奶师……我们忘不了自己是出身舞台,魂系舞台,并期同归舞台求正果,涅于剧艺神坛。这些言语外人听来也许好笑,惟我师兄弟姐妹当解此情结并共勉之。”
    戏剧人生乘除
佐临、白尘……好像仍和我,和我们同在。昔日和我同台的伙伴们好像仍和我同在,他们是金山、赵丹、石挥、蓝马、蓝兰、夏霞、露茜、王苹……还有姜显、周泱、刘谦、亚辉、丁啸、梁老太、王道具……这些“寻找剧作家的人物”都和我同在。扮演了这些人物的演员王刚、朱琳……好像也曾和我同在。
一个戏写得好,就是要使观众感到这些人物和你同在,那是剧作家的首功。
一个人物演得好,还可以说是演员的功劳。如果众多的人物一台都演得好,那就必是导演的大功了。
这个戏是见人物,见演员的。
一切的情节、细节都应是为人物服务的。此剧见其人,其情,其细,其节。
此剧是古典主义的,古典主义之了不起,业必诉诸现代,与现代主义相通。我想斯坦尼、丹钦柯……是会喜欢这个戏的;佐临、焦菊隐……是会喜欢这个戏的;至于林兆华、胡雪华……是否喜欢这个戏,我心里还没底。
这是一出充满了人生的戏剧。但怪的是:每每人生过分就难成戏剧,戏剧过分又难像人生。情节是人物的历史,过多或不足的情节又会模糊了人物的面貌。细节贵乎其细,越细越妙,然有时又宜粗不宜细,方不失其真朴。我常感到:演员宜多用加法乘法,使人物饱满得永无止境;编剧和导演,尤其是导演宜多用减法除法,如大千世界我只取一瓢饮。此一《戏剧人生》的人物好在栩栩如生,如在身边;但作为一个观众,我有时还想多知道他或她一些底细底蕴,仍宜浓墨;有时候又觉得大有可从略处,宜泼墨,浅墨,乃至留白。
这是我“之外”之余的一点“之内”。我最怕写评论因为我不会,但有人说我这加减乘除之类就是评论了。
    戏剧人生对话
我乃打电话给评论家童道明求教。他说他去长春电影节去捧另一位演员潘虹去了,(我憾未能去),还没看全《戏》剧,没法写了,但感到很喜欢这个戏,尤其是悲剧的结尾,很久没见这样触及人物深处的戏了。又说起他才和于是之在《中国戏剧》上发表了一篇《戏剧对话》。于是之说自己在年轻时读到黄宗江的《卖艺人家》和契诃夫的《天鹅之歌》,他理解了艺人的命运、辛酸、诗境和风骨……
好一“风骨”,这是我没想到的生动字眼。《戏剧人生》写的就是艺人、剧人的风骨吧。
我也受宠若惊,是之把我的《卖艺人家》和契诃夫的《天鹅之歌》并列,而我的一散文集的最后一篇也题为《天鹅之歌》。
契诃夫这一独幕剧,写的是深更半夜,一位老去的演员摸到空台上,和一个那个时代剧场的“提词员”对话,叹人生之无常,戏剧之永恒。
我乃意识到,赵丹死前几年,常和我说起想和金山演一台《天鹅之歌》。我问他谁演演员,谁演提词的?他说:当然是金山演演员。赵丹就有这种真诚的谦虚,就像他也有真诚的狂妄。他是个真正的演员,像姜显。
我也想建议和是之同演一场《天鹅之歌》。当然是他演演员。但是我们连台词都背不下来,甚至念不下来了,现在的舞台上也不兴有提词的了。
《天鹅之歌》的结尾可用作我此文的结尾——那垂死的演员流着泪抱着老提词员说:“得啦,别哭了!凡是有艺术天才的地方,就绝没有老年孤独,以至病苦……就是死,也似乎……”他朗诵起《奥赛罗》——
再见吧!恬静的心!再见吧安慰!……
再见吧!长嘶的骏马,高亢的笛笳……
一切都再见吧!


第8版(周末)
专栏:舞台新作

  “市政动迁”成为上海舞台热门题材
滑稽戏《搬家,好辛苦》笑中见情
黄子正
当北京人艺的话剧《旮旯胡同》演得轰轰烈烈之时,上海舞台也冒出了一台颇让市民叫好的滑稽戏《搬家,好辛苦》。上海天蟾舞台(逸夫舞台)一个月来天天晚上人满为患,红灯高挂,市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甚至花高价等退票来看这一台以滑稽样式所表现的市政建设题材的轻喜剧。
编剧赵化南、贺国甫先后创作过滑稽戏《GPT不正常》、话剧《OK股票》、《大桥》;主演王汝刚更是上海舞台上人见人爱的头牌笑星。三个年轻人希望把重大题材在说说笑笑之中让上海的老百姓去接受。《搬家,好辛苦》通过白莲街717号5户人家的拆迁搬家过程,记录了上海普通市民为再造上海的辉煌所作的奉献。
《搬家,好辛苦》既保留了滑稽戏传统的以噱见长的特色,同时又在以情动人、俗中见雅方面使滑稽戏上了一个新台阶。此次演出,来自北京总政话剧团的任遵熹导演要求演员先演人物,待人物成熟了,再设计噱头。这就使得人物性格鲜明了,噱头也为人物所用,显得清新脱俗。在全国小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的王汝刚,对于南方小品及独脚戏表演熟门熟路,但演活一件“悲喜交加”的事情却不易。王汝刚说,滑稽表演的缺点是“随便”,优点是“松弛”,而“随便”与“松弛”往往是一步之遥。可喜的是,王汝刚表演的一位“动迁员”每每让观众在开怀大笑的同时,也流下了苦涩的泪水,那种真诚、真实的表演让观众自觉地走进剧场,笑着接受政府的方针政策。而这种让上至市领导、下至普通百姓一致叫好的戏剧现象也引起各方面的关注。上海戏剧学院一位老教授连着两次看了《搬》剧,并激动地称:“滑稽戏让人刮目相看!王汝刚演悲剧比演喜剧更佳!”
如今,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在经历拆迁搬家的过程,于是,滑稽戏《搬家,好辛苦》便更令上海人感到亲切;而“理想化”了的“动迁员”王阿毛(王汝刚饰)也成了上海人心中的90年代的“马天民”。


第8版(周末)
专栏:

  电影片和电视连续剧《中国马家军》开拍
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与今日传播有限公司将合作拍摄电影故事片《中国马家军》,同时,中央电视台影视部与今日传播有限公司、广东东莞清溪有线电视台,也将联合摄制八集电视连续剧《中国马家军》。
电影故事片《中国马家军》,取材于震撼世界体坛的“马家军”事迹,经过艺术加工和处理,通过重新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展现中华体育健儿奋勇拚搏的精神风貌,将力争在艺术性、观赏性上达到新高度。
八集电视连续剧《中国马家军》,将采用纪实与传奇相结合的手法,真实再现“马家军”的发展历程,注重艺术性与通俗性的结合,雅俗共赏。通过一系列经艺术处理的真实故事,把“马家军”具有神奇色彩的拚搏史呈献给观众。
两片将于1995年先后制作完成。石零、龚应恬为编剧,阎建钢、毛卫宁任导演,沈阳话剧团的苏金榜扮演马俊仁,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学生和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的学生饰演“马家军”的队员。
广东东莞清溪镇人民政府对电视连续剧《中国马家军》的摄制给予了支持。
(赵晓东)


第8版(周末)
专栏:海外艺苑

  艺术大师伊萨克·帕尔曼拥有
琴弦上的世界
世界最杰出的小提琴家伊萨克·帕尔曼与以色列爱乐乐团合作,在指挥大师梅塔的指挥下,即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登台。
伊萨克·帕尔曼登上舞台时都是众目所注。他轻灵地拄着拐杖,穿越一个个乐谱架,仿佛是一位普通的小提琴家,自然地找到自己的演出位置。他坐下,接过指挥递来的琴,收紧宽阔的胸膛,面带微笑地开始拉琴。
伊萨克·帕尔曼1945年生于特拉维夫。父亲查姆·帕尔曼是理发师,与母亲肖夏娜·帕尔曼30年代从波兰分别来到巴勒斯坦后才相互认识结婚。伊萨克是两老的独子。小提琴家叙述过他的历史,还在3岁那年,他从广播里听到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就从此爱上音乐。“也许是种化学反应吧”,他这样思索过。过4岁生日时,父母为他买了一把儿童小提琴。几个月后,他患上小儿麻痹症,双腿从此不能动,但他开始拉小提琴了。他回忆道:“父母不理解我怎么还会这样快乐。我是为我能做事而快乐。我能做的事就是拉琴。”
帕尔曼的美丽妻子托比曾在纽约著名的朱丽娅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但她放弃了以此作为一个可能是极有前途的职业。她说,帮助她丈夫克服残疾障碍的不能仅靠天赋,要“养育伊萨克内在的自信,使他能自我充实。”
尽管他常不在家——他每年要赴世界各地演出90多场音乐会——但一有可能,他便尽量回纽约与妻子儿女过星期五的夜晚(他有五个子女,其中24岁的娜瓦已是钢琴家)。“我在一个传统的家庭长大,我自己的家庭更传统。我已决定不再在星期五的晚上演出”,帕尔曼平实地说:“这不成问题,人人都要受某种约束。”
帕尔曼1958年离开以色列,应邀赴纽约在埃德·萨利文电视节目以色列专题中演出。前以色列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查姆·托巴记起见到年轻的帕尔曼在电视上演出时的情景。“从最初的一刻开始,事情已很清楚,”他说,“他就是天才。”随后,帕尔曼和其他以色列人一起,以“埃德·萨利文新星系列”的名义周游全国,接着继续他在朱丽娅音乐学院的学业。
正处于事业巅峰的帕尔曼,面临各方面的挑战:今后向何处去?作曲家曼那欣·朱赫批评他未能扩展他的保留曲目,未能吸收许多现代作品。“他应意识到他对艺术的延续有责任,要使这一领域存活下去。”有意思的是,帕尔曼对此表示同意,但他声称他的双手常常被听众和乐队管理人员的保守口味所束缚,那些人要的是耳熟能详和安全保险。他还承认,在演奏古典作品时,必须小心不“使自己流于机械”。他说,独奏音乐会和室内乐提供了一种振兴自己的方法,可使自己常葆青春。
帕尔曼也不躲避通俗音乐形式的挑战。例如,他在约翰·威廉姆斯为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所作的配乐里表演小提琴独奏,还在公共电视节目“芝麻街”中演出。他为有机会使儿童从幼年起即能体会音乐之美而欣慰。
(舒晓)


第8版(周末)
专栏:

  外国人演唱中国歌
北京电视台对外部于一九九四年十一月至一九九五年一月举办“外国人演唱中国歌曲大赛”,决赛将录制成大型歌舞晚会《歌从远方来》,于一九九五年北京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在中国生活、学习、工作、旅游的外国朋友都有参加这次比赛的可能,语种不限,形式也不限。
(叶文)


第8版(周末)
专栏:周末谈

  电影市场能承受如此“大片”吗?
巴山雨
在今年年初,人们对中影公司引进十部大片,即所谓“基本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表现当代电影艺术技术成就的外国影片”,还议论纷纷。然而,随着十部大片首片《亡命天涯》公映期的日益临近,人们关注的焦点已不再是民族电影受到多大的冲击,而是中国电影市场对这些大片有多大的承受力。
《亡命天涯》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1993年出品,耗资4000多万美元,票房收入高达3.49亿美元,在1993年全球最卖座影片的排行榜上,位居第二,仅次于风靡全球的《侏罗纪公园》。该片于1994年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音乐、最佳男配角在内的七项奥斯卡奖提名。在片中扮演执法者的汤米·李·琼斯荣获了最佳男配角奖,该片的男主角金布尔医生的扮演者哈里森·福特曾主演过包括《星球大战》、《帝国反击战》、《印地安那·琼斯》系列片等多部美国最叫座的商业片,还曾因在《目击者》中的出色表演而荣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提名,是美国影坛的巨星。该片的导演安德鲁·戴维斯是一位拍动作片的后起之秀,特别擅长于拍摄各种无情的追捕场面。
然而,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上,早就有过“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月亮圆”的历史,据说,在改革开放之初曾引进过《最后一班地铁》,这部国际电影大师特吕弗的顶峰之作,虽在他的祖国创下过十项恺撒奖和票房收入两大历史纪录,但在中国却悄然无声,害得《中国青年报》不得不开展了一场“我们怎样做观众”的讨论。曾轰动世界影坛的好莱坞巨片《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星球大战》等,在中国也没有得到观众应有的反应。因此,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的电影市场适合于所谓的“大片”吗?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电影观众在经历了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洗礼和近年来大文化市场没有硝烟的战火考验之后,特别是在目睹了港台武打动作片狂飙般上扬,又碎片般徐徐下落的过程之后,其欣赏能力早已今非昔比,像《亡命天涯》这类雅俗共赏的大片,在现在,特别是在文化消费水平较高的大城市里,还不至于没有观众。
因此,中影公司在引进了该片后,首先考虑的不是观众能否接受,而是市场能否承受。近年来,我们越来越普遍地看到,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之间的连环债,“剪不断,理还乱”。从城市到乡镇,许多影院与电影公司之间更是矛盾重重,电影市场在一片惊慌和混乱中,一步步走向了低谷。
而中影公司在引进十部大片的操作中,采用的是与海外片商进行“票房分帐”的形式。采用这种新形式,其目的很清楚,一是为了使我国的电影观众尽早看到既有一定观赏性,又能反映当代世界电影艺术和技术水平的最新影片;二是为了使我国的电影发行尽快与国际通行的方式相一致。
采用分帐方式,不仅可以省去筹措资金的麻烦,而且在时间上还可以做到与海外同步。但是,采用分帐方式,其首要条件就是市场必须规范,而目前的情况能做到这一点吗?
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影公司才仅仅选择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郑州这六大城市中的部分影院进行为期一周的第一轮放映。当然,按照国际惯例和发行放映双方签订的合同,在放映期间,海外片商和中方各级发行公司还将派人前往影院或买票进入影院进行监督。
如果《亡命天涯》以分帐方式发行放映取得成功,“十部大片”的第二部、第三部便会接踵而至。一些世界著名影片公司的目光,现在也正紧紧盯住中国电影市场的这次“尝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能不关注:中国的电影市场能承受如此“大片”吗?


第8版(周末)
专栏:经典唱片

  本期介绍亨里克·戈莱斯基的第三交响曲
一张难得的当代音乐唱片珍品
周游
去年年初,一张当代交响乐作品的唱片在世界各地创下了古典音乐唱片销售的奇迹,不光在欧美连续六周名列古典音乐畅销排行榜之冠,仅在英国就创下了销售超过10万张的惊人数字;而且居然在流行榜上与迈克尔·杰克逊的畅销专辑《危险》和爱尔兰女歌手恩雅的专辑《居尔特人》等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进入了前六名。这张非同寻常的唱片,就是由大卫·金曼指挥、女高音唐·阿普肖独唱和伦敦小交响乐团演奏的波兰当代作曲家亨里克·戈莱斯基的第三交响曲(唱片编号:ELEKTRANONESUCH79282—2)。
一部产生于当代的音乐作品,竟然能够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这大概是包括作曲家本人在内的所有人始料不及的。从表面上看,这部创作于1976年、副标题为“悲愁之歌”的交响乐所反映的不过是残酷的战争和外族的侵略给波兰民族带来的痛苦经历;实际上,这种灾难般的遭遇中产生的惨痛呻吟里所折射出来的正是全人类对于和平宁静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卑鄙的侵略与战争的摒弃以及对于人类命运的关怀。也许,这部不同凡响的音乐作品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听众的心,使他们为之落泪,为之颤栗,为之心潮澎湃,为之激动不已。
交响乐的作者亨里克·戈莱斯基是波兰当代杰出的作曲家之一,1933年12月6日出生在西里西亚的里布尼克附近的切尔尼卡,第三交响乐是戈莱斯基于1976年的最后三个月中在卡脱维茨完成的。在他的作品中编为36号的这首交响乐并不复杂和晦涩,相反却非常简洁和单纯。旋律线条极为悠长和舒缓,充满抒情意味,自始至终没有戏剧性的对比,没有紧张的奇峰突起,只有感情的浓与淡,声音色彩的亮与暗,音乐织体的厚与薄。在结构上,戈莱斯基采用了三个滞缓的慢板乐章,速度在音乐发展中只有些许的变化,因而所造成的直入内心的情感力量也是非常罕见的。全曲演奏的时间将近一个小时,其中庞大的第一乐章就占去了一半,安详、宁静和如歌的旋律线条滚动向前,以弦乐器为主导的配器手法使其显得越发凝重,在这样浓淡相宜的背景之上,幽怨如诉的女高音独唱吟诵出了片片愁绪。


第8版(周末)
专栏:畅销书

  爱好者的帮手——
《摄影解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相机进入了千家万户,摄影已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项内容;同时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又使摄影器材日新月异。单有优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摄影器材并不一定能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因为优良的摄影器材必须由掌握了一定的摄影技术和有较高的艺术修养的人来使用,才能有好的摄影作品问世。
针对国内摄影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对目前问世的一些新型摄影器材了解不多和在摄影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了新书《摄影解难》。这本书用问答方式解答了二百○七个问题,文字简练,通俗易懂,并附有彩色和黑白插图,在摄影中碰到的难题一般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袁文)


第8版(周末)
专栏:

  海上明月共潮升
张兴德
金秋十月,是歌唱丰收的季节。大连市中山区举办了第五届棒棰岛音乐会。中山区前不久被辽宁省命名为群众歌舞艺术活动基地。这个区平时群众文艺活动异常活跃,全年各种不同形式的群众文艺演出多达300余场次。这次“音乐会”荟萃了这个区文艺演出和创作的精品,是平时文艺活动的缩影和升华。它以1500多人的演员阵容、浓郁的生活气息和50%的自己创作的新节目,令人耳目一新,难以忘怀。
“手握钢枪,奔向远方,我们海军战士永远战斗在海疆……”雄浑有力、豪迈昂扬的歌声,激起台下观众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是海军大连老虎滩干休所老海军合唱团的大合唱《我们战斗在海上》。这个合唱团有40多人,平均年龄66岁。他们中有老红军、老八路和老“娘子军”。这个合唱团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各种场合,包括公园、街头已演出过几百场。在“合唱专场”中,我们还听到了春海街道老妈妈合唱团、中山区环卫处清洁女工合唱团、海军政治学院教官合唱团等十几个团队的合唱。他们的演唱各有千秋,但共同点是广泛的群众参与。他们中不仅有普通工人,也有领导干部,有少年儿童,也有老人。这几年,中山区以群众歌舞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歌舞基地已有21个,在实践中已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文艺骨干队伍。例如“百大妈”秧歌队、京剧队、腰鼓队、故事演讲队等,有些已在大连市小有名气。全区文艺活动以广场、街道为主要舞台,深入到辖区的街道、院校、部队、厂矿各角落,也深入到一些家庭。在一些群众性的演出中,经常出现母子、姐妹、夫妻同台演出的有趣事。
在“音乐会”上,我们不仅听到了军乐团演奏的《万岁,伟大的祖国》、童声合唱《共产儿童团歌》、合唱《四渡赤水出奇兵》、《八月桂花遍地开》这样振奋人心的传统革命歌曲,而且还有群众自己创作的、表现普通工人感情的歌舞节目。
“海上明月共潮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普及和雄厚基础,使这次“音乐会”获得了成功,“音乐会”的成功将进一步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第8版(周末)
专栏:

  CCTV“环球45”即将改版
走出国门不再“来料加工”
中央电视台的“环球45”栏目将于近日起改名为“’94环球”(明年则继称“’95环球”)。这个以向中国观众介绍世界各国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景象为主要内容的栏目,自开办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然而限于以往的条件,中央电视台国际部的编导们在编辑这个栏目时,大都取材于国外有关机构提供的各种纷杂的素材资料,难以根据自己对节目的设想及对观众需求的判断来主动拍摄、录制。从明年1月份起“’95环球”节目将改变这种局面。由编导辛少英、崔德寅等人组成的摄制组于近日启程赴南美诸国。他们将以全新的节目内容和形式摄制改版的“’95环球”栏目。
今后的“’95环球”栏目将由中央电视台国际部与美国石桥国际传媒发展公司联合制作。
(书华)


第8版(周末)
专栏:

  《情系母亲河》情深意浓
最近,武汉市话剧院为首都观众带来了一出感人肺腑的话剧《情系母亲河》。由赵瑞泰编剧、吴晓江导演的这部作品诉说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抗战时期一位沦为慰安妇的韩国妇女的种种遭遇,显示出正义与邪恶、战争与和平、爱与恨之间的对立,情节十分感人。在表演形式上,此戏在小剧场中进行,取得了情景交融、演员与观众高度沟通的效果。赵瑞泰曾写有《向警予》、《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等话剧与电视剧,多次获奖。
(卫星)(附图片)
右图是剧照,主人公跳起了熟悉的舞蹈。


第8版(周末)
专栏:天地一瞬

看中国 张小林(广西)


第8版(周末)
专栏:

●老元奇遇记(二十八)修家谱 方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