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今古人物

  飞上天的哈耶
吴迎春
在一些伊斯兰国家,通常妇女地位较低,婚后大多在家伺候丈夫,参加工作的人很少。
然而在伊斯兰堡机场办公楼中,我却见到了一位身着传统服装——暗红色的长衣裙、围着一条长长的披巾、满头秀发、面容清丽的巴基斯坦妇女。她就是飞行员莉法特·哈耶。在巴基斯坦1.2亿人口中,妇女约占一半,但在这个“半边天”中,迄今一共只产生了3位女飞行员。
“哈耶女士,你能开飞机,可真不简单!”她略显拘谨地回答说:“其实也没什么。正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谈到她的飞行史,哈耶女士来了精神,见面时的拘谨一扫而光,一侃就是两小时。
孩提时代,她有一个梦想,像小鸟一样在天上飞。但是真正飞上天却是20多年之后,那时她已为人妻,并是3个孩子的妈妈了。1988年哈耶33岁时,自费进拉合尔飞行俱乐部学习,掌握了深奥复杂的航空理论和技术。在空中实习飞行230小时后,她取得商业飞行驾驶执照。1990年8月,哈耶进入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经飞行培训后,次年5月开始驾驶福克斯44座飞机飞国内航线。在飞了1100小时后,由于驾机技术出色,她被调飞波音737客机,并任机长至今。
然而哈耶的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她首先冲破的是传统观念关。学飞行伊始,一些亲朋好友都不理解。经商的丈夫也很难接受妻子外出工作。丈夫不明白,家境很好,不缺吃穿,不缺钱用,你究竟图个啥?但哈耶有自己的志向,她不愿成天围着锅台转。她以贝·布托为榜样,说,在我国,出了女总理,为什么就不能出女飞行员?哈耶坚定不移的意志,终于得到了亲人的理解,她硬是冲破习俗阻力走出了家门。
妇女要当飞行员,的确不容易。同样的课程,同样的考试,同样的训练,同样的飞行表,但哈耶付出的比男飞行员要多得多,特别是在心理训练方面。在巴基斯坦,从来没有女的当过飞行员,能行吗?要强的哈耶刻苦学习,各科成绩均获优秀。在心理训练方面她也下了苦功,直到今天,她还每天对自己进行心理训练,锤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她懂得,作为飞行员,对飞机和乘客的安全负有全面的责任,丝毫不能出问题。哈耶终于凭真才实学敲开了巴航的大门,由5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她进行面试考核,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她的回答正确圆满,她因此获得进入巴航的合格证书。
作为巴基斯坦首批女飞行员之一,哈耶不仅走出了家门,还飞出了国门。从此,巴基斯坦飞行史上有了妇女的名字,她也因此赢得了荣誉和地位。巴基斯坦贝·布托总理曾经接见了她,还在哈耶的照片上题词:“祝贺你,你创造了历史。”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黛色波涛下的核“墓地”
刘志鸿
自从半个世纪前世界上诞生核工厂以来,处理核废料就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难题。虽然人们动足了脑筋,但至今仍没有找到安全而永久的处理方法。
长期以来,西方核工业国家一直把海洋作为弃置核废料的“墓地”。在1946—1970年间,美国等西方国家向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一些地方倾倒了10.7万桶放射性废料。1991年,世界各地核电厂排出的核废料达8万吨,是1970年的20倍,这使海洋中核“墓地”的数量增加到了50个。其中,有11个位于大西洋西北部,15个位于大西洋东北部,16个在太平洋东北部,5个位于太平洋、靠近日本列岛和新西兰的西部。
在以大西洋北部作为核“墓地”的国家中,占第一位的是英国,它倒入该区域海底的核废料约占总数的77.5%。在太平洋地区,核废料抛弃量以美国为最,该区域海底97.1%的核废料都是它倾倒的。俄罗斯当局现在承认,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前苏联各种军用或民用核设施产生的大量放射性废料倾倒在北极海域,主要是巴伦支海、白海及卡拉海的浅水区。
客观地说,上述国家在向海洋投放核废料时,已尽可能地做了防护措施。弃置在海底的核物质大都包有外壳防止泄漏。许多核废料通常先装在特制的金属桶内,然后在桶外再加一层混凝土或沥青封闭层。弃置的核反应堆也装在由层层钢板制成的容器里。然而,由于哪怕是低度放射性的核废料,也要经过500—600年才能完成衰变;而含有钚之类高度放射性物质的核废料,其半衰期更在25万年以上,因此如果发生地质变动、自然灾害或人为原因,投入海底的核废料在将来的某一天发生泄漏的可能依然存在,而其后果也将不堪设想。
1980年初和1990年12月,西方核工业国家曾两次召开消除核废料国际会议,并就共同制止核废料弃置制订了某些义务性协议。但时至今日仍未有正式的官方公约问世,而在一些地方发生核泄漏、核污染、核事故的消息,报纸却时有披露。
核武器应该全面和彻底禁止和销毁。核能又确实能够造福人类。因此人类应该尽快找到一个处理核废料的方法,更好地利用核技术来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服务。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我的德国朋友
曹庆学
早闻西方人情淡薄,偶见报载留学生得洋房东多助,颇羡其走运。抵德之初,我栖身大学外宾楼,没有房东,一丝怅憾。见日耳曼人多不苟言笑,正襟轩昂,果不虚传。然一年下来,我结交了不少洋友,渐明悉貌似冷峻的老外,并不乏热肠爱心,无论家庭亲情,还是朋辈友谊,同样善济乐施,惟不主动相帮,恐伤人自尊。
即将退休的中学教师格奥令,是我给其母治病中认识的。她送我变速单车代步,其友哈哥曼也把“坐骑”给我妻子,还配上小车椅,我一家三口又如在国内,骑哉悠哉。德国幼儿园少,通常孕时登记,三年后得入便已不易。旅居的外国孩童入托极难。然而格奥令又打电话,又登门游说,“外国专家客访工作,我等应尽地主之谊”云云,竟事成。平素我的税务、保险,甚至装电话等事皆借她之力。后来我们在科隆易宅安居,搬家运输,在新寓附近安排另间托儿所,向各方发函更改地址等,均得她热心帮助。然而当我们要言谢时,她却道:“莫谢。倘我在中国,你也会如此待我的。”
年近花甲的检察官冯·卡丕和卡曼姐妹,住在四十公里外的小镇,却常接我们去作客。我手书的“热烈欢迎”字幅,被她们视为艺术品,镶以镜框,悬于门厅,与每位访者照面。跟大多数德国人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一样,她们也力图向外国友人更多地展示祖国的风采。去年秋,她们带我们去恩格斯故乡伍佩尔塔尔,乘坐空中悬吊电车,饱餐山城秀色。今年又陪我们参观北方最大的古堡史路斯堡,领略班贝克的古朴、慕尼黑的婀娜、阿莫湖的水光山色和巴伐利亚的田园风情。她们觉得给我们帮助是天经地义的事,因为“你们是远方的来宾”。
《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家辞典》收入的著名德国画家措伊默,也是我们的好友。他在京、沪、宁办过画展,很熟悉中国。造访我时,居然携来徽茶、麻油、豆腐等“中国风味”。最近,又驱车往返一千公里,带我们观光汉堡、卢卑克,解我思乡之情。因为驻足名港的易北河边,那船那桅,似曾相识,仿佛又回到故土青岛;漫步东海的卢卑克湾岸,这海这滩,如梦萦回,似乎又置身家乡胶州湾畔。当我引经“海内知己,天涯比邻”,抒发感触时,谁知这位德国丹青名家竟据典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他山片石

  职业妇女的新就业形式
苏民
近年在英国流行的“非全日工作者”就业形式,特别有利于女性职工解决工作与家务的矛盾。
所谓“非全日工作者”,指的是不用到公司上班,在自己家里完成工作任务的职工。他们通常和公司签订合同,按质按量在家里完成任务,并接受巡检员不定时的检查和指导。公司不发放固定工资,而是依据合同规定付给雇员计时或计件工资。根据英国就业委员会调查统计,目前全英“非全日工作者”已经有近1000万人,占全国雇员总人数的37%。据估计到本世纪末,这个数字有可能增加到50%。
新就业方式的先决条件是工作任务可以让员工在家里完成。以往一些妇女有了孩子后就放弃工作,现在可以留在家里上班,工作与家务兼顾。员工在家里工作,不像在公司工作那样刻板,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效率也更高。此外在家工作,员工独当一面,有利于培养自制和慎独的能力。
就业形式的变革,对雇主也极其有利。首先公司不必为员工派班车、配辅助人员,不必提供工作场地或办公室,不发固定工资,可以减少许多开支。其次,对雇员的选择面宽,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灵活增减雇用人员。由于员工没有“铁饭碗”,工作也更尽心尽力。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亚的斯亚贝巴风景线
高世军
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是一座自然景色秀丽、民族风情浓郁的城市。这里的天空是蔚蓝的,太阳是绚丽的,绵延起伏的山峦是郁郁葱葱的,四季开放的鲜花是色彩缤纷的。不过我初到山城时,并不识山城本色。
那天,我在国际机场出关后,要出租车司机拉我去市区的任何一家饭店。40分钟后汽车来到希尔顿饭店。这是一栋12层的方形楼房,坐落在半山腰的一块平地上。当时我看了看饭店门前的坡地和周围茂密的树林,以为没有进城,连忙对司机说:“对不起,我不想住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司机明白了我的意思,笑着对我说:“不用担心,你已经在亚的斯亚贝巴市中心了。”
果然不错,沿饭店门前的马路上坡,走出大约200米,便是总统府的北大门。总统府是市中心的一个制高点。高大的深褐色围墙环绕着大片的树林和草地,围墙上密密麻麻地爬满常青藤,青藤上开满了许多种颜色的小花。总统府门前站立着几名身穿迷彩服、荷枪实弹的男女士兵。这里的景观令人赏心悦目,同时还让人产生一种神秘和威严的感觉,因此成为许多外国游客的游览目标之一。
山城最令人赞叹的是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见图)。漫步街头,犹如置身在春日的森林公园。茂密的树林,碧绿的草地,盛开的鲜花,争鸣的小鸟,纷飞的蝴蝶,流淌的山泉,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其中最能体现地域特色和热带风情的要数城内随处可见的黄金树和棕榈树。黄金树枝繁叶盛,婀娜多姿;棕榈树树干修长,婉约动人。都市中车水马龙的喧闹,似乎都被这绿色减弱和净化了,空气显得清新,人的心情也显得轻松。
当然,最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有日出和日落的那一时刻。每当太阳升起和夕阳西下之际,衬托太阳的天际灿烂一片,流彩溢金,恰似油彩斑斓的巨幅画卷。此时微风吹拂,树影婆娑,绿叶窸窣一片,犹如抒情田园乐章的序曲奏起。
亚的斯亚贝巴的风景之所以如此美丽,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虽然它属于热带地区,但因地处高原,海拔2500米左右,气候温和,降水充足。年平均气温只有16摄氏度,年均降水量却在1000到1500毫米。
亚的斯亚贝巴城里的餐馆很多,在这里可以品尝到埃塞的多种传统风味食品,“因吉拉牛肚丝”就是其中的一种。一天傍晚,我和几位朋友走进一家餐馆,在二楼临窗坐下。这时我才发现面前的餐桌实际上是一个圆形的灶台,灶台上有一只中型锅,锅上放着一只竹笸箩,笸箩里放了巧克力色的千层饼,每人面前还摆上一大盘热气腾腾的牛肚丝。牛肚丝里放有蕃茄酱和辣椒以及多种调料,色泽和香味诱人,其中辣味又绝不亚于中国的川菜。我学着当地朋友的样子,从笸箩里撕下一块面饼,裹上一大勺牛肚丝,美美地吃了起来。不一会儿,我们几人都被辣得满头大汗,但我们的手仍忙个不停。
“马考托”集市是山城不可不看的一景。集市位于都市的东北角,分露天市场和大棚市场两部分,主要经营农副土特产品、服装、鞋帽、五金、家电和手工艺品等等。这里有零售,有批发,可以讨价还价。平时在城里难得看到很多的人,在这里则处处是人,如潮涌动。
集市上的个体商贩把“生意经”念得呱呱叫,见人三分笑,夸自己的商品有多好,价格是多么便宜。陪伴我的当地朋友提醒我说,这里的商品价格弹性很大,可以砍价。在一个工艺品摊位前,摊主先热情地为我们每人送上一瓶可口可乐,并告诉我们这是为了友谊而免费提供的,然后开始介绍货架上的各类首饰和木雕制品。我随手拿起一只人像黑木雕,摊主立刻迎过来说:“先生,这只男人木雕精美无比,那只女人木雕也毫不逊色,好事成双,你买两件,我按最优惠的价格只收你50比尔(约合60元人民币),另外再免费送你一只孩子玩的小羊皮鼓。”其实木雕有些粗糙,但极具民族特色。盛情难却,我只能掏钱买了这两件工艺品。临走时,摊主还送给我一张彩印的广告名片,让我有机会时介绍我的朋友光临他的货摊。通过集市内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车辆,我领略到了这座高原都市的民情风俗,感受到了这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都市的脉搏跳动。(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印度尼西亚采风
苏门答腊西部米南加人的特色民居
苏门答腊武吉丁宜的城市雕塑
谭麟胜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