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化)
专栏:

  车师国都——交河故城探秘
本报记者周庆
●全国唯一:两千年前汉代大量生土建筑遗存,迎风而立
●世界少见:河心洲上街巷、民居、官署相连,全貌犹存
●惊人发现:西域古国水井、塔寺、墓葬,文物迭出
10月中旬,我踏上了交河故城这片神秘的土地。
故城已被废弃605年,外国人多次盗掘,西风残照里,只见高墙环立,窑洞与穴居空空荡荡,它可能什么都没有了。
然而,今年6月开始的保护性发掘,沟北台地古墓文物装了20多箱,地下寺院文物装了18箱,有价值的陶片已装54袋,修复陈列的珍贵文物已有百余件。发掘还在继续。
故城显露出惊人的一面,故城之谜也愈加扑朔迷离。
    316眼古井
10月17日下午3时20分,在故城西北小寺院内,记者看到寺院保护工程的施工人员从一眼新发掘出的古井中取水。故城维修保护项目经理解耀华解释:碳十四测定,这座寺庙距今1640年,古井保存完好,井深30米。他进一步介绍说,到今天,全城经考古挖掘可确认的古井已有316眼。
交河故城在新疆吐鲁番市西面10公里处的雅尔乃孜沟河的河心洲上,洲即是城,城即是洲,千年不息的河水是故城的自然屏障,临河两侧壁立的悬崖,是高出任何一座城池的“城墙”。故城因此易守难攻,但如果城中人无法下河取水,坚城很快就会变成一座死城。聪明的故城居民饱受战争之苦,开始就地掘井,从而大大提高了抗敌能力。
据《魏书》卷一百二记载,北魏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车师王车伊洛遣使上书北魏皇帝:“臣国自无讳(无讳即沮渠无讳,人名)攻击,经今八岁……贼今攻甚急,臣不能自全,遂舍国东奔”。车师国能抗敌8年,有粮草水源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
故城的古井中还藏有丰富的文物。在2号民居27米深的古井中,出土大批陶器等文物,可修复的有20多件。考古工作者最近清理东城门处的6眼古井时,发现了石器、早期陶片。在清理官署前的一眼古井时,挖出27具尸骨,有男有女,有完整的,也有只剩头骨的。这眼井还在继续清理,考古工作者期望能发掘出有断代意义的文物,更期望找到解开27人死亡之谜的钥匙。
    49处塔寺
交河故城建筑遗址中面积最大的是官署,有近万平方米。其次即是大佛寺,约5000平方米。官署在中央大道(南北向)的东侧,而大佛寺坐北朝南,前面是一座佛塔,为全城的中心建筑,塔前正对着那条中央大道。塔寺的崇高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更令人惊奇的是,全城已确认的塔寺有49处,遍布每个巷口。大部分民居中也有佛龛。城北的金刚宝塔,距今1660年,是我国最早的一座金刚宝塔,周围有100个塔座,构成塔林。塔林是否为僧人陵墓?如果是,掘地而成的塔林如何埋入尸骨?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最近发掘出的城西北地下寺院,出土了5枚舍利子和3枚海珍珠,这在新疆地区尚属首次。地下寺院为穹顶式建筑,绘有壁画,可辨认出7个莲花坛座佛。僧人的生活用房与寺院相通,均在地下。这次出土的还有泥塑头像、汉文文书、泥皮题记、印有梵文和古藏文的泥脱佛塔、印佛以及铜佛、铜器多件。考古工作者推断地下寺院始建于5至6世纪,废弃于14世纪末。
故城佛教建筑如此众多、宏伟,证明了佛教在当地曾盛极一时。同时,其独特的建筑形制,也加深了一个谜:故城这样井然有序的布局,是怎样形成的呢?全城始建于车师前国,续建于鞠氏高昌,迄今无一近现代建筑,奇迹般地保持了整座城市的原貌,这在全世界的故城遗址中是极其罕见的。那么,在建城时,何为塔寺,何为街巷,何为民居,是否有一个总体的设计?这设计者为什么会深谙佛典僧规?施工时,利用原生土向下挖出街巷,留出官署、塔寺、民居,凿出门窗,是否有一批高明的建筑师作现场指导?这样的建筑与地上建筑不同,一经挖塑,便无法更改,更难填平重塑,其高超的技艺由谁发明?今人问城城不语。诸多建筑、宗教之谜,只能留给文物考古工作者去解读。
    3座贵族大墓与223个婴儿葬坑
沟北台地与故城隔河相望。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台地上发掘了古车师国墓地。据最新消息,刚刚清理完毕的3号墓,竖穴偏室,内葬3具尸骨,墓深4.6米,规模之大在新疆属首例。周围有13个陪葬墓,包括妇女与小孩。殉驼一峰,部分皮毛尚存,穿鼻而过的缰绳历历可见。殉马坑25个,殉马37匹。殉驼殉马均为团身浅埋。其中墓墙内左东侧一个殉马坑内的两匹马,推断为墓主坐骑,一蹄伸到坑外,应是宰杀后僵直团不回去造成的。记者还看到了墓中出土的两只金骆驼、一只鹰嘴鱼身兽与虎相斗的金牌、极其精致的鹿首骨雕、汉代早期五铢钱、仿贝币、漆器、铜镜、毛麻和丝织品。新疆文物考古所副研究员羊毅勇说,此墓虽还不敢断定为车师国王陵,但为车师贵族墓无疑。
不远的2号墓,正在挖掘,至9米深,始见底。此墓围墙内一墓坑出土两匹马和一具人骨,推断为墓主的坐骑与马夫,马夫当为人殉。墓墙外排列有殉马坑,殉马共35匹,殉驼5峰,墓中出土已有陶器、木器、铜器,此墓规模显然大于3号墓。
2号3号车师国贵族墓殉马之多,迄今少见。而最大的1号墓,堆满卵石,尚未发掘。一旦发掘,定会有更多的文物来揭示车师古国之谜。
交河故城历史悠久,已出土细石器。公元前108年,汉武帝派赵破奴带兵数万,掳楼兰王,破姑师国。姑师即后人所称车师。车师国有前后之分。《汉书·西域传》云:“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户七百,口六千五十,胜兵千八百六十五人”。公元1389年,交河为回鹘高昌王国军事重镇,推行伊斯兰教的察合台汗国派兵攻破交河城,故城废弃。以此计算,交河城早在两千多年前即为西北名城,在废弃前绵延15个世纪,其中车师前国统治不少于7个世纪。
这次发掘,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其中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在故城官署区发现223个婴儿葬坑,每坑长约0.7米,宽约0.3米,排列有序。试掘发现,最小的婴儿出生仅3个月。记者也看到了露出地面的白骨和尸布。官署本为地下建筑,殿堂宫室,掘地而成,保存完好。地面周边尚存残墙环绕。把这里辟为墓地,时间约在公元10世纪之后,显然是王国灭亡后的事情。婴儿墓区共约600平方米,这样集中埋葬婴儿的现象,全世界都少见,其原因尚不得而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保护
交河故城现存建筑遗迹36万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一处保存有两千多年前汉代大量建筑遗迹的文物单位,也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古代城市的稀有标本;它位于丝绸之路的要冲,出土文物具有鲜明的中、西文化的影响;地下寺院的发现,是研究丝绸之路佛教建筑的新突破。保护这一人类历史上优秀的文化遗产,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61年,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至1982年,先后投资40多万元对100多处濒临坍塌的墙体和窑洞作了加固。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本政府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协议,共同开展交河故城遗址保护修缮工作和考古发掘。两年来,中日两国数十名专家完成了故城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土体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分析,以及生态环境、崖体和建筑物损坏原因和保护技术研究等40多个课题的研究和试验,产生了大批研究成果,汇集了50多万字的历史资料,继承和超越了前人的研究水平和深度。同时,对故城遗址进行了全面测绘,测绘了1∶50、1∶100的平面、剖面和等高线图,建立了三个国家四级坐标点。
在大量研究、试验和调查的基础上,从去年元月份开始了保护修缮工程,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709.5米的防洪坝工程,基本解除了洪水对故城崖体的危害。完成了2905.7米旅游路线路面的整修,目前已经开始铺设陶质方砖。树立数以百计的导游牌和遗址说明牌。对东门、官署、瞭望台等参观景点开始进行保护、加固工程。在中日专家反复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开始重建西北小寺庙。为了实施这一方案,专业人员经过近4个月的艰苦努力,已经完成了对板筑夯土法和板筑泥块法建造墙体试验。这些经验对保护我国西北地区许多生土建筑遗存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家文物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修缮交河故城协议内容规定,新疆考古所于1994年6月开始,还对故城1号民居、2号民居、东城门进行了考古发掘,获得重大发现。
(附图片)
外国游客参观交河故城遗址。
从左至右:南城门、中央大道、金刚宝塔、民居。


第11版(文化)
专栏:

  童话
——从“蚕宝宝”到“追寻真理者”
葛翠琳儿童文学作品研讨会侧记
本报记者祝华新
10月19日,在64岁的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作品研讨会上,女作家宗璞惊问:“现在专门写童话的作家,我都不知道还有谁了!”在许多人心目中,童话是“豆芽菜”,“壮夫所不为也”。其实,儿童文学绝不比成人文学好写。老作家管桦谈到:年初他创作一首叙事诗,本想写成儿童文学,到后来却只能作为成人文学发表,因为缺少儿童味。由此他感慨地说:“以葛翠琳同志深厚的文学功底,搞成人文学作品同样能取得成就,但她始终安于儿童文学创作,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
葛翠琳的童话是诗与故事的巧妙结合,是孩子们如痴如醉的享受,但又绝不仅仅是享受。在今年出版的长篇新作《会唱歌的画像》中,主人公杏儿从前像一只“蚕宝宝”,被大人们包在用溺爱编织成的小茧子里。可她偏偏被一幅题为“追寻真理者”的画像所吸引,执意要请画像上那位满脸皱纹的老爷爷下来,而自己钻进了画框。于是,她用稚嫩的双眼发现了生活中的种种假恶丑。例如,在一座奇怪的游艺宫里,大人们都戴着各式各样的假面壳,因为一旦露出真面目就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麻烦。杏儿觉得大人们的这种游戏一点也不好玩。谈到这个细节,《文艺报》编审孙武臣指出:这么沉重的一个主题,竟以童话形式如此优美生动地表现出来,不能不令人敬佩。正面教育不等于回避负面的东西。过去的儿童教育让孩子一旦走出校园,就容易产生幻灭感。
《十月》杂志前主编苏予认为,她这位燕京大学的同学最难能可贵的是,自己经历了那么多坎坷,看到过那么多丑恶、痛苦和不平事,却依然保持一颗童心、一颗美的心灵。1957年,葛翠琳被打成“右派”,下乡劳动,有20年不能为孩子们写书。“当现实非常残酷时,受伤的心可以默默地幻想,沉浸在别人无法窥探的童话世界里,寻觅美的画面。”在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中,葛翠琳这么写道,“童话使我爱这个世界。尽管人生之路坎坷艰难,我对世界充满了爱。”
(附图片)
1990年葛翠琳(中)与冰心(右)、韩素音(左)等人创办冰心儿童图书奖,图为三人在冰心书房。


第11版(文化)
专栏:

  仕而优则学,尚不足
柯愈春
孔夫子说过两句话:一句是“学而优则仕”,另一句为“仕而优则学”。几千年来,这前一句话被普遍认同,成为封建社会学子们的所谓“正途”,而后一句话则有些被冷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担负某些领导责任的同志,公务很忙,但学习的任务也更加突出。江泽民同志向领导干部发出号召:“学习,学习,再学习!”实在是切中要害的要求。
不久前偶然得到红旗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集子,题为《磨针集》,作者是湖北鄂州市委宣传部长湛有恒。封面画有一条长长的河,河边摆有两块大大的石礅,我想那就是磨针的处所吧。细读全书,发现作者早在30年前,在一个县的基层任职时,就向自己提出“越忙越要学习”,“学习正是为了更好地忙”。
习惯于在忙碌中学习,这是一门学问。清初汉军旗人杨廷璋,由掌管文书的官吏慢慢升至为皇帝出谋划策的体仁阁大学士。他总结一套忙中读书的经验:“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办事稍暇为公余。”他将“余闲时间”写成的文章结为一书,称为《余集》。
比他稍晚的施世纶,官至漕运总督,通侯显贵。但他并不引此为荣。他的朋友将他的志向概括成一句话:“凡人品、文章、政事,皆必欲占第一流。”接近他的人记载说,他政事纷繁,每遇听讼断案,常常到太阳落山还顾不上吃饭,但公事稍告段落之后,仍然手不释卷,习以为常。他用以约束自己的座右铭是:“士君子不可一日不读书。”
如今我们学习的内容比300多年前要广泛得多,任务繁重得多,提倡学习也就显得更加重要。据此观测“仕而优则学”,即从事公职有余暇时要注意学习,这个要求还是比较低的,尚嫌不足。仕而无优,工作忙得没有余暇时,怎么办?今天的回答应是:越忙越要注意学习,学习才能更好地忙。


第11版(文化)
专栏:

  新石器早期就有龙图腾
阜新查海遗址发现龙形石堆
曾以发掘出“中华第一龙”的龙纹陶片和“华夏第一玉”的玉匕、玉玦而闻名于世的辽宁省阜新查海古人类文化遗址,在8年来的第七次发掘工作中又有新发现。在发掘出土的50多座房址中央地带,发现一条由黄褐色、大小相对均等的石块堆积而成的龙的形体。龙头龙尾呈西南东北走向,龙嘴面朝东南,头、身呈侧卧式。龙的形体全长约20米,最宽处有1.5米,头、尾、爪、腹部都清晰完整。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鉴定后认为,在距今7600年至8000年的古人类村落遗址中出土龙形堆石,证明新石器早期我国就有龙的形体物的存在,这对研究中华民族对龙的图腾崇拜有重要意义。(李德新)


第11版(文化)
专栏:

  探索中国数千年商事奥秘
经济史历史学家合撰《商史通鉴》
文陶
公元前526年,韩宣子问子产,为什么郑国官方不愿代购玉环,而郑国商人卖玉环却定要先通知官方?子产回答:郑国商人协助郑桓公披荆斩棘、开发郑国,立了大功。郑国官方与商人立约:商人永不背叛郑国,郑国官方永不强买商人货物,更不无偿占用……自此以后,双方彼此维护,度过不少难关。
这是《商史通鉴》的一段内容。为探索中国数千年商事成败奥秘,揭示商业活动与国运盛衰的密切关系,北京20余位经济史、历史学家,联手编撰《商史通鉴》。他们钩稽历代商业活动轨迹,特别注意正史记载较少的民营商业。举凡各朝各代商业立法、制度颁行,交换媒介(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重要商业行会、设施、交通,著名商界人物的经营与社会活动,以及与商业关系密切的风俗、文化(如饮酒、饮茶、庙会、财神、字号的由来)等,都用高中生能读懂的白话文写出,使用简化字和规范的标点符号。此外,还请专人对重要内容以“论曰”的形式撰写评论,从而为当代商业管理和经营决策提供有益的借鉴。
该书内容远达先秦,近至“五·四”,共计300万字,按朝代分期,填补了我国通鉴类史书的空白。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北京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中华书局、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央党校等单位的一批正副研究员、教授和博士精心编写,海南邦治投资联合总公司出资30万元,支持这一利国利民的文化事业,九洲图书出版社(北京)毅然承担了选题论证、审读、出版工作。
据该书编委会透露,1995年该书即可面世。


第11版(文化)
专栏:

  电子出版物:
改变生活的新载体
本报记者卢新宁
很久以来,在人们心目中,出版物只是一册册装帧精美的书本,它是人们学习知识、传播信息的媒介,也是读书人安身立命、寄托喜忧的归途。多少年来,守着书墨清香,拥书而眠,成全了万千读书、爱书人的好梦。人们早已习惯了用手摩娑书页,倾听翻书时那醉人的碎响,如同习惯以眼视物,用口鼻呼吸。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纸张作为信息载体渐觉力不从心,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电子出版物如风而起,席卷全球。
对于高科技改变人类生活的种种神来之笔,我们本已不甚陌生,但坐在电脑前观看电子图书,遥想这种变化不独更新了传统的图书阅读、收藏内容,也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教育、工作及文化娱乐方式,仍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讶叹。
神奇的电子出版物将图、文、像、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放在光、磁等载体中,用户通过计算机或阅读器读取使用。与传统出版物相比,它具有体积小、信息容量大、图文声像并茂、检索方便等巨大优势。多年来,书刊以文载道,至多间以图表,在能说会道、言笑晏晏的电子出版物面前,默无声息的图书出版物黯然失色。
一套大百科全书,要用一个书架来装,而一张小小的光盘就可存入其所有内容。如今,我国的电子出版物已有初步发展,光盘出版物已由1992年的一、二种,上升到今年的几十种。《中国美术全集》、《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多部巨著及旅游、教育、辞书、工具书等选题已投入光盘制作。浙江省出版总社推出了我国第一部电子版《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北京金盘电子有限公司的《邮票上的中国》、海天电子图书开发公司的《中国词曲精华——唐宋词》都是电子出版物中的精品。从今我们不必仅通过攀涉书山书海来汲取祖辈的智慧,“全知全能”的电子出版物为人类增添了一种更便捷的文化传播方式。
从结绳记事、铸鼎刻石,到纸张书写、活字印刷,人类每一次信息处理方式的变革都会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前不久,我国也在北京首次举办电子出版研讨会和展览,紧锣密鼓地加入了这场技术革命。据新闻出版署预测,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家庭光盘(CD—ROM)驱动器的拥有量将以每年100—200%的速度增长,三四年后,多媒体出版物将在中国飞跃发展。到那时,我们会像习惯纸张书籍一样,习惯种种电子出版物,它将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新朋友。


第11版(文化)
专栏:

  理性的社会需要思想性杂志
——从《中国青年》改版说起
在街头报摊上,娱乐性较强的报刊红红火火,而一些传统的思想理论性期刊却相对沉寂。《中国青年》杂志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曾经以人生观讨论拨动一代青年的心弦,发行量最高时达到400万份,近几年却一直在40万份上下徘徊。社长石国雄认为:转型期社会人们的心理比较浮躁,像报纸周末版一类“短平快”的东西很受欢迎。但也要看到社会心理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股票热、房地产热等商业投机活动退潮,又一次学习热悄然升温,许多“下海”的年轻人开始报考研究生。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物仅靠煽情、猎奇的文字招徕读者是不行了。一个理性的社会需要思考性的刊物。
《中国青年》杂志从今年第8期开始改版,压缩了一些枯燥乏味的栏目,新设“本期特别企划”、“经济万象”、“社会观察”、“新世纪,我有一个梦”等栏目,并重新设计封面和版式。他们紧紧抓住青年人关心的一些社会热点和流行心理,作出深层次的分析,通过吸引青年、服务青年来引导青年。例如在一组“百姓侃欺骗”的报道中,记者访问了广告商、修鞋匠、卖假酒的和提菜篮的老人,如实反映了市场经济初兴阶段商业欺诈行为增多、职业道德滑坡的状况。接着,是一篇社会学者孙立平的专论《市场经济:不是骗子对骗子的战争》。文章指出:一种成熟的市场经济的前提是诚实与信任而不是欺骗;如果社会上丧失了普遍的信任关系,交易成本将大量增加,正常的商业活动难以为继;治理欺骗的根本办法在于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加大欺骗成本,缩小欺骗收益。在第11期中还有一篇文章《人对人欠了什么债》。该文分析了服务业普遍存在的职业厌倦感和对顾客不耐烦的心理,认为其根源在于工作与报酬之间联系的割断,或者说这种交换过程的被掩盖。当前尤其需要恢复关于职业与工作的最基本的内涵:工作本身是一种交换,售货员对顾客的微笑服务并不是一种无偿的付出,因为顾客付出的货款中其实包括了售货员的工资。这一类文章的共性是没有用空泛的大道理训人,而是从生活实际破题,在体制的深层次上解剖病症、探寻对策,提出别开生面、发人深省的见解。
这本有71年历史的杂志每期都要收到2000多位热心读者的评刊信,举荐上期最受欢迎的7篇文章。“读者的评选结果常常与我们自己的估价惊人地相似,说明我们与读者想到一块去了”,编辑部负责人彭波补充说,“这是我们的杂志渐入佳境的表现。”(高姗)


第11版(文化)
专栏:书香一缕

  《中国陶瓷工业》季刊问世
不久前,大型季刊《中国陶瓷工业》创刊号在北京国际陶瓷展览会上一露面,就被中外来宾抢购一空。
《中国陶瓷工业》是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的会刊,既有主管部门对陶瓷业走向的指导性意见,也有专家、学者研究心得。(张忠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