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石梁河能人结对扶贫
本报讯江苏省东海县石梁河镇财政所充分发挥自身资金优势,引导农村“能人”与贫困户结“对子”,发展规模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5年来,该所共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先后组织800多名农技、营销、企管等有一技之长的“能人”与3000多贫困户结成“对子”,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广各类新技术110多项,每年“对子”户增加收入达2.5万元以上。(彭中华李务刚类发景)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西小流域治理步伐加快
本报讯记者董纪新报道:全国最早开展小流域治理的山西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治理步伐明显加快,收效日益显著。
位于黄河中游的山西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但破坏了农业生产条件,而且使整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致使土地贫瘠、生产水平低下。不少山区处在“地下无挖的(没煤)、地上无拉的(无副业)、手上没花的(没钱)”的落后境况。为了扭转这一局面,1979年山西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的工程。1982年,山西省推出户包治理小流域的新举措,使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不断向纵深发展。截至1993年,全省共有44.6万户承包治理小流域,占山区总农户的11.7%;承包治理和管护面积达2794.7万亩。
自然条件的改观,也为广大农民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全省承包户中有20%的户人均收入达到500元以上,有近5%的承包户人均收入超千元。另据忻州地区对1.9万多个承包户的统计,1993年有30%的承包户初步摆脱了贫困,28%的承包户达到了稳定脱贫,还有2%的承包户率先达到了小康水平。
为了进一步加快小流域的治理步伐,使更多的农民早日脱贫,步入致富的行列,山西省委、省政府又于1992年在全省推出拍卖“四荒”的新举措,把市场机制引入小流域治理。新举措出台后,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仅两年多的时间,全省就有15.9万户农民和100多个机关团体购买“四荒”400多万亩,其中近40%的“四荒”得到初步治理。


第2版()
专栏:

广东省中山市东风镇建业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添锦今年初投资400万元兴办起一座占地209亩的农庄——中山康发农庄。农庄设有400平方米钢架玻璃棚,采用无土栽培方法种植反季节瓜菜,已经陆续上市,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左上为农庄主李添锦(左)和他聘请的华南农大毕业生蒋文武在观察番茄的长势。
新华社记者 刘玉生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11月11日,湖南省南县河口乡高中毕业回乡青年陈辉(左)在责任田里满怀喜悦地收割再次丰产的晚稻。曾赴外地打工的陈辉,近年来把眼光投向田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中,连续3年实现粮食亩产过500公斤,种植的经济作物也屡获好收成。新华社记者蔡国盛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陈俊生在广东调查研究时强调
提高沿海发达地区粮食自给水平
因地制宜实行粮田适度规模经营
本报讯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如何提高粮食自给率,实现粮食供需平衡,保证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国务委员陈俊生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对此进行专题调查,并邀请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六个省市的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陈俊生强调,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抓住时机、因地制宜地实行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陈俊生说,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已率先初步实现小康目标,进入向中等发达水平迈进的新阶段,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工农业关系、城乡关系都发生了根本变革。但是,也面临这样一个突出问题,即粮食生产增长缓慢,有些省连年滑坡,供需缺口急剧拉大。陈俊生说,沿海发达地区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取决于粮食供求平衡;全国粮食供需能否实现平衡,主要取决于沿海发达地区;全国市场粮价能否相对稳定,也主要取决于沿海发达地区。因此,沿海发达地区提高粮食自给率,实现粮食供需平衡,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陈俊生说,实现粮食供需平衡,可以考虑在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实行分级负责制。中央负责全国的总量平衡。沿海发达地区则应立足本地粮食生产,充分挖掘潜力,力保较高的自给率,最起码保住现有产量不再下滑,并努力有所增加。在此基础上,粮食缺口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与其他粮食主产区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适当从国外进口解决。各地要从大局出发,决不能出高价到外省抢购粮食。
陈俊生指出,加快发展沿海发达地区粮食生产,除了加强投入、稳定面积、科学种田等措施,当前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因地制宜地实行粮田适度规模经营,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粮食商品率。
陈俊生强调,实行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延续和发展,不是“归大堆”,也不是形成新的“大锅饭”。关键是要稳住农民同土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也即目前人们所讲的“稳制活田”。目前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方式有多种,如转包、“倒租赁”、招标承包、土地使用权入股等等。经营形式也有种田大户、家庭农场、村办农场、股份合作农场等。从大多数地方情况看,种田大户所占比重较大,适应范围更广。不管哪种形式,只要能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率,都要允许农民自主选择,允许农民探索和创新。这当中尤其要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决不能用行政命令剥夺农民的承包权。但这不等于放任自流。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当把工作做深做细,总结经验,积极引导,加强扶持,稳妥发展。规模经营怎样才算适度,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宜。
陈俊生还着重强调了实行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同发展“一优两高”农业、农业现代化、乡镇企业以及小城市建设的关系问题,要求农业、供销、商业、外贸、金融、保险等部门重点加强对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实体的扶持。(蒋亚平)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今年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
一至九月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比上年同期增百分之十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记者王言彬)尽管今年我国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但经过全国上上下下的艰苦努力,大灾之年农业仍获得较好收成。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增加,城乡市场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总量也是历史上最好的。
据国家水利和农业部门提供的分析结果表明,今年是建国以来洪涝灾害发生最重的一年,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超过大灾的1991年,农作物受灾和成灾面积分别比1991年增加3500万亩和3000万亩。而据农业部初步分析,今年粮食将是仅次于去年的全国第二个高产年。
今年的棉花生产扭转了连续两年滑坡的被动局面。面积和产量都有了大幅度回升,预计总产比去年至少增加1000万担以上,这对缓和我国纺织工业原料紧缺状况十分有利。今年全国的油料面积和总产量都是历史最高纪录,面积比去年扩大1400多万亩,总产增加50多万吨,糖料面积有所恢复,总产也比去年略有增加。
据了解,今年全国的蔬菜面积增加,货源充足。农区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继续升温,全年播种面积比上年扩大1000万亩,预计人均占有量190多公斤,比去年提高15公斤。今年的肉、禽、蛋、水产品等也都稳步增长。
今年各地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同时,加快了二、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一方面增加了粮、棉、油、糖、菜、果、肉、蛋、奶、水产品等“米袋子”、“菜篮子”产品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着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今年全国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是进入90年代以来最快的一年。据统计,今年1至9月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84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比上年同期增长10%。据有关部门预计,今年全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将明显高于去年。
有关方面专家分析说,尽管今年的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明显增加,但由于局部地区灾情严重,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城市居民受到了菜价季节性过快上涨的压力,部分居民的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今后各地对农产品的市场和流通建设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在贫困山区唱好富民戏
——记四川省广元市中区区委书记王平
周福双毛朝敬
1992年7月,38岁的王平担任广元市中区(原广元县)区委书记时,面对的是: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落在全市后头,农民收入低下,财政极度困难。两年过去了,如今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后来居上。当地干部群众称赞王平:“在贫困山区唱了一台富民的好戏。”
市中区地处川甘陕三省边境,2/3以上是山区丘陵,属四川和全国闻名的连片贫困地区。穷根在哪里?王平上任伊始,花两个月时间,跑遍了全区13个乡、镇、区办事处的山山水水,广泛听取农村干部群众的意见,发现贫困帽子难摘的主要原因还是老观念、老思路在起作用,没有根据市场规律和当地特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王平提出在保证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实行乡镇企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集镇市场建设、农村个体经济“四个突破”的发展思路。这个新思路在区委“一班人”的支持下,贯彻执行了。首先围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做文章。1993年与1991年相比,全区农村新发展蔬菜1.5万亩、造林16万亩、水果和“三木”(杜仲、黄柏、厚朴)药材等2.7万亩,生猪出栏增长8万头,农业总产值增长14.3%,乡镇企业产值、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户分别增长2—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近200元,受到市领导的表扬。
1985年广元地区建市,广元县改建为市中区,市上把原县境内几乎所有国有、集体工商企业都上收为市所有。1992年王平上任区委书记时,全区工商业基础十分薄弱,资金极度紧张,财政非常困难。王平参照省内和沿海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经验,提出发展乡镇企业的计划。他和乡、镇、区办事处干部一起奔走,没有资金自筹自引,没有技术派人学,没有人才设法请。1992年7月至1994年7月的两年间,全区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了回龙河、东坝、宝轮3个工业小区,一批以冶金、煤化工、建筑建材、电子为龙头的乡镇企业勃然兴起,累计新创办乡镇企业1549个,乡镇企业产值由1991年的2.3亿元增加到1993年的8亿多元,翻了一番多,今年1—8月又比去年同期增长两倍多,增幅名列全市之冠。
两年间,王平还围绕山区经济发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大山区白朝乡“拍卖”、“租赁”荒山秃岭和残次林使农民一年人均增收150元。有人非议:“这是搞土地私有化。”租赁和购买荒山的人听了心里也害怕起来。王平带着区农业、林业部门负责人,走访了租赁、购买荒山有影响的10名拓荒者,当面鼓励说:“你们的行动利国富民,土地所有权并没有私有化,你们有的是使用权。这办法还要在全区继续推广。”消息传开,稳定了人心。两年内,全区“拍卖”、“租赁”荒山、残次林1.5万亩,新栽经济林、改造残次林2万亩,还为山区尽快脱贫致富引进了50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
王平在农村进行的第二项改革是:改革农民户籍管理办法,鼓励、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他在山东、江苏等沿海地区考察时发现,那些省贫困地区的一些农民到沿海、沿城市一带异地经商办企业后,很快富裕起来。他联想到本区也有“三沿”(沿宝成、普成铁路,沿108、212国道等近10条公路,沿城镇)的实际情况,和区委成员研究后,果敢地提出了山区农民到本区“三沿”地带落户、建房、经商、办企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到“三沿”。经过一年多时间,先后从山区、区外、市外、省外引进3000多名农民到市中区“三沿”地带落户、建房、经商、办企业。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随笔

  吃鸵鸟
天流
在一个近12亿人的国度里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究竟会有多少新鲜事,实在估不透。前些日去广东江门市采访,居然吃上了鸵鸟肉。
这可不是像吃野生娃娃鱼、果子狸、穿山甲那样“以嘴试法”。鸵鸟原产澳州,在美国人工驯养已有近百年历史。“什么都敢吃”的广东人东渡太平洋找致富门路,高价买回“二公四母”,在荒山坡上圈起场地,当猪牛羊似地养了起来。此后发展规模逐渐扩大,以至几乎形成了一项产业。一只雌鸟一年产蛋百余枚,用人工孵化,33天便有雏鸟破壳而出。一两年光景,江门引进的鸵鸟,便在全国有千余儿孙了。
江门人引进鸵鸟是为了吃肉。一只成熟的鸵鸟,可重达百余公斤,抵得上一头壮猪,且全部都是“瘦肉型”。肉质鲜美细嫩,味正可口,而且胆固醇少,蛋白质含量高。
养鸵鸟的还有更深的经济动因。鸵鸟“出身贫寒”,所以饲养简便,生存力强。一块荒坡,围上绳网,便是家园。鸵鸟如牛羊,食草为生,不像猪鸡鸭以粮为主;养鸵鸟不占耕地,不盖屋棚,不费粮食,这对耕地紧缺、粮食压力甚大的广东来说,真是一件好事。
鸵鸟不仅姓“农”,也姓“工”,鸵鸟皮细薄坚韧,制成皮革用品,如箱、衣、鞋、带之类,均为上品。鸵鸟毛色彩鲜亮,柔和绵温,实用华贵。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优点”,广东人已决定在全省推广江门市的鸵鸟养殖了。
一直负责鸵鸟引进、试养、推广的江门市畜牧局局长告诉笔者,他们眼下颇为吃香,种鸟、种蛋还供不应求。现在又引进了六七个品种,准备搞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大干一场。
鸵鸟养殖已经旗开得胜。最终能否如人所愿,成为如同养猪、养牛、养羊、养鸡一样的大产业,还有待实践。但是,吃鸵鸟、养鸵鸟这件事本身,却给了人们宝贵启示。市场经济,机会无穷,人们为使自己吃好穿好住好的法子无穷,关键在于你能否眼界开阔,面向市场;能否脚踏实地,讲求科学。鸵鸟业的出现和兴起,预示着我国人多地少的农村经济,有着多么不可估量的潜力和前景。养殖业如此,种植业如此,其他各行各业,也同此理。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南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展开
本报讯记者李而亮报道:今年夏秋饱受干旱之苦的河南省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刚把小麦种完,就自觉将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日期往前提。立冬尚未到,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从北到南,全面展开。
据统计,目前全省日最高上工人数439万人。截至10月28日,累计投入劳动积累工3835万个,资金7500万元,完成土石方4253万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8万亩,新增旱涝保收田1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38万平方公里,新增节水管道157万米。
今年河南冬修水利呈现了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突出重点,注重效益。二是广辟资金渠道,增加水利投入。三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富民工程”有机结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吉林二百五十万人奋战水利工地
本报讯记者李安达报道:吉林省广大农村抓住大地上冻前大好时机,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现在,每天250多万人战斗在农田水利建设工地上,出工人数、工程规模、质量标准、完成的工作量,都超过往年。
从1989年以来,吉林省连续开展了5届农田水利建设“天池杯”竞赛活动。今年,部分地区由于集中降雨、重复降雨造成严重水灾,全省大小水利工程5万多处被毁坏。各级政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增强了水患意识。入秋以来,县、乡各级领导深入农田水利建设第一线,逐级包干,分段把口,精心组织施工。他们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既突出修复水毁工程的重点,又注重以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为目标的综合治理。到11月4日,全省已完成土石方1.05亿立方米,加固病险水库985座,维修拦河坝2283处,抽水站3319座,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900多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3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平方公里。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乡镇企业成为出口创汇生力军
出口交货值已占全国外贸收购总值的45%
本报北京11月13日讯记者夏珺从今天在京召开的全国乡镇企业表彰会上获悉,我国乡镇企业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出口创汇的生力军。目前,拥有乡镇外向型企业13万多家,从事外贸生产的职工850多万人,1979年以来出口交货值以平均每年39%的速度增长,1993年达到2350亿元,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乡镇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企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创汇能力不断增强。据统计,1993年乡镇企业出口商品交货值已占全国外贸收购总值的45%,年出口创汇突破30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创汇的1/3。
“三资”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国已兴办乡镇“三资”企业3.5万家。
境外企业发展加快,边境贸易活跃。据1993年统计,乡镇企业到境外兴办的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已达450多家,比上年净增300家。沿边省区出口交货值比上年增长66%。
自营出口权企业增多。已有220家乡镇外贸生产企业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别走独木桥
最近,我县某村准备将全村耕地统一收回,然后以50亩为承租单位,由农民竞标连片承租,推行规模经营,遭到绝大多数农民的反对。原来,该村人均耕地不足两亩,如果实行大户承租的方法,耕地就会集中到少数有承租实力的人手里,大量的农民会因拿不出承租费而成为无地户。这些身无一技之长的农民,一旦失去土地,非但致富无望,反而会更加贫困。
我们认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比如,务农农民较多的村,就可以实行联户承租,即在留足粮田之后,把经济田连片方田,计算出不同档次的耕地的亩承租费,本着自愿结合的原则,联户承租。对那些村办企业较多,务农农民数量较少的村庄,也可以实行农场式经营。总之,实行规模经营,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村经济的一条新路子。但各地应区别情况,实行不同的办法,千万不要不切实际,不能走“独木桥”,只搞一种农民不接受的办法。(山东夏津县匙中林万庆华)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莱州小城镇向城市化迈进
本报讯山东莱州市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加速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措施来抓,实施“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共同发展”战略,使这个市小城镇建设呈现向城市化迈进的好势头。
近年来,莱州市首先科学、系统地制定了城市“三点一线”发展总体规划,以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莱州港区和联结“三区”全长27公里城山路为纽带,将总面积70平方公里的沿路区域与城市接轨,辐射带动全市29处乡镇建设快速发展。其次,以“硬件”为突破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990年至今,这个市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先后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4亿多元。到目前,这个市乡镇驻地建设面积66.6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建设制镇2.7平方公里,每个集镇1.8平方公里。
(张守勤梁方文孙加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洛川苹果总产逾亿公斤
本报讯金秋时节,“苹果之乡”陕西洛川再传喜讯:全县20万亩优质苹果喜获丰收,总产突破1亿公斤,产值达1.16亿元。
洛川地处渭北旱原,深厚的黄土层,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使这里成为全世界少有的苹果最佳适生区。1986年,洛川县在黄土高坡上掀起了一场开发苹果主导产业的绿色浪潮,全县共建家庭果园7100多个,面积4万亩。此后几年,洛川苹果每年以万亩的速度发展,1992年,洛川抓住机遇,围绕西包公路建起万亩“苹果绿色长廊”。与此同时,敞开县门,招商引资1000多万元,和全国近60家单位合作开发苹果生产。产、贮(加)、销一体化改革全面实施。(车新华)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沿山成为“冶金村”
本报讯最近,冶金部正式发文,批准江苏省江阴市沿山村30万吨炼钢项目为“全国乡镇企业样板工程”。目前,各路人马正奋战在基建工地,争取在明年底出钢。沿山村原是山沟里的穷山村,在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冶金系统劳动模范梁林宝的带领下,经过十年艰苦创业建成了冷轧带钢厂、汽车专用板厂等10个较大企业,其中两家企业跻身中国乡镇企业500强行列。去年全村实现工业销售收入5亿元。(张国兴)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荥经加快开发石材
本报讯四川省荥经县从本地资源优势出发,把发展石材工业作为振兴荥经经济的突破口来抓。短短一个多月,有37家石材企业拔地而起,使昔日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花岗石,终于抖落满身泥土,以其色彩美丽、高雅华贵的风姿,走向世界,远“嫁”日本、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目前,全县已有42家石材矿山企业,250个石材加工企业,年产板材能力达120万平方米。今年头9个月,已产石材近百万立方米,实现销售收入1.7亿多元。(张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