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周末)
专栏:

  《黄河的渡过》奠基
大型总体艺术作品《黄河的渡过》水体纪念碑奠基仪式,不久前在黄河入海口山东东营市举行。
总体艺术《黄河的渡过》的工程部分,是在黄河入海口建一座用水罐组成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是由1093个装着从黄河各处取来的水组成的。现在全线取水工作已经完成,装水的特制钢化玻璃罐也在制作中,随着墙体的奠基,黄河水体纪念碑将于今年年底建成。
(张文)


第8版(周末)
专栏:

  《大路朝天》得好评
以中国农村15年经济改革巨大成果为背景,全景式展示乡镇企业发展历程的大型系列专题片《大路朝天》,最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颇得好评。这部电视专题片由中共中央党校国情国策研究中心、农业部《中国乡镇企业报》社,中央电视台经济部联合录制。
乡镇企业发展历史进程的核心意义,是使亿万受自然经济束缚、封闭在小农意识和旧体制负重下图存的中国农民,率先跨入了市场经济。专题片从历史、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各层面展示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力图捕捉最生动最鲜活的视听形象,真实而宏观地表现中国农村所潜藏的生产力、创造力;勾勒了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正由一种沿袭千年的田园牧歌式的农业文明,完成着向工业文明突进的飞跃过程。
(邢文)


第8版(周末)
专栏:

  兰阳舞蹈团表演民族舞
台湾兰阳舞蹈团一行45人近日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剧场演出了3场。
兰阳舞蹈团成立于1966年,舞者皆为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在校女生,是台湾一支较具水准的非职业性舞蹈团。他们以俄罗斯古典芭蕾舞为训练基础,着重中华武功身段之练习,演出的节目以中国传统民族舞蹈为主。顶新国际集团支持了这一演出活动。(江临)


第8版(周末)
专栏:

  《梅兰芳唱腔选集》寄寓缅怀之情
在梅兰芳诞辰100周年之际,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梅兰芳唱腔选集》。这本唱腔选集由泰州梅兰芳史料陈列馆编,寄寓着梅家祖籍泰州人民的缅怀之情。
《梅兰芳唱腔选集》装帧、印刷精美,橘红淡抹的包封,以支梅衬底,饰有《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霸王别姬》、《生死恨》、《洛神》等彩色、黑白剧照,展示出梅兰芳在不同时期所创造的古装戏、新编戏人物的俊美风姿。全书所收曲谱,以1984年中国唱片公司出版的《梅兰芳唱腔选集》音响为依据,共分28个戏的60余段唱腔。
(金先)


第8版(周末)
专栏:

龙腾虎跃 贺锐
(山西大同市副市长)


第8版(周末)
专栏:

  大学生家教扫描
从学生到老师
田笑虹
楼道里遇上同学,问一声:“晚上有课吗?”回答是:“有,噢,是去家教。”
节假日漫步街头,有时会看见路边一张桌子上摆着“××大学家教”的牌子,不用说,又是大学生在联系家教了。
在形形色色的校园打工族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做家教。为此,有些学校,如北大、人大等大学还在学生会或团委设有家教服务中心。家教,在大学生中已不是陌生的话题。
    第一份“工资”
有许多做家教的同学都说,自己第一次挣的钱就是家教报酬。
葛已经是一个“老家教”了,说起第一次家教,她禁不住笑了起来:“那时候很害羞,像只小绵羊。钱是一点也不敢提,全是介绍人在讨价还价。第一次上课,因为我的学生房中有地毯,我还特意换了双新袜子,免得不好看。”说到这里,她不禁为自己当时的表现哈哈大笑。她说:“那时候当老师可兢兢业业啦,就怕学生不满意把我‘炒’了,拖堂也不好说加钱,不过回来又气鼓鼓地觉得亏了。”虽然千不高兴万不满意,领到“工资”那天她还是非常兴奋:“毕竟是自己第一次挣的钱。以后生活费就不用家里管了。”确实,从那以后,靠家教她每月都小有收入。
家教的第一次工资确实有限,但是对于小老师们来说却不乏意义。大学时期是许多人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阶段。十年寒窗,学生们少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自己到底是否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一直是大学生甚为关注的问题。做家教虽然不能完全证明自己的能力,但那一份报酬至少表明社会能够接纳自己,它给了学生进一步与社会接触的勇气。
    钱,钱!钱?
为什么去家教?“缺钱用啊!”
“穷学生”一直是社会上有些人对大学生的称呼,即便是现在家中提供很高费用的情况下也没有甩掉这顶帽子。生活在学校里,那一本本让人神往的厚书,偶一为之的浪漫情调,走遍天涯海角的梦想,这一切都让那点生活费有捉襟见肘之感。于是,“脱贫致富”有时也占据了大学生们的头脑一隅。
“我们用知识交换金钱”,大学生们这样理解家教。踏入了高等学府的大门,在知识结构层次中有了自己的位置,用自己的知识来丰富物质生活也在情理之中。用他们的戏言:“这是精神与物质的互相转化。”
杨最近缺钱用,于是找了一个家教,谈好只教作文。第一次去上课,主妇出来接待。她是个编辑,未上课之前就很坦白地对杨说:“我编的书比你看的书还多,只是没有时间教孩子才请了你。”杨上课时,没有时间的她却有时间守在旁边,并不时出言打断授课,指出这儿不对,那儿不对,杨颇感不快。第二次去,条件加码到教文科各科,至于价钱却闭口不谈,于是又上了一次时时被打断的课。杨觉得自己纯粹成了傀儡。在学校杨是个活跃分子,作为学生党员,她在众多活动中打交道的人不少,却还未见识过这样一位“雇主”,两堂课后就辞职了。她说:“我可不愿为这点钱受那么多气。”
缺钱用,去家教,但如果不满意马上就辞职,钱对人的操纵在学生中还是打了折扣。钱真是家教的唯一目的吗?
    小孔窥世界
家教接触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次接触校外的世界,锻炼了学生们的处世能力,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多次的家教阅历让A很有些教学和处世经验了。她常把外国学生带到房间外面去上课,在随意的形式中把课程轻松地讲完,双方都不感到上课的压抑。上课上得迟了,没有饭了,她有时也请学生吃中国小吃,惠而不费。远离故国的外国学生对这位中国老师都非常满意,于是楼房中经常来一些找她的外国人。她们一块儿旅游,逛街,在有金钱性质的师生关系之外又有了没有金钱性质的朋友关系。有位日本学生回国前送了她一辆九成新的自行车,回国后还写信来感谢她给自己的快乐时光。
在中国家庭中做家教,小老师往往成为家长与孩子交流的桥梁。田教的是个初中女孩,刚入青春期的少女有许多心事不向父母说却给老师说悄悄话。田比她大不了几岁,刚刚走过她走的路程,深深理解这一时期女孩的迷茫、兴奋、躁动,各种花季少年的朦胧的愿望。她不会像父母那样斥责女孩荒诞的想法,而是用自身的经历来指点她;而在孩子父母面前,她又竭力为父母解释孩子愿望的合理。在她温柔的微笑和委婉的话语下,“日记风波”、“撒谎事件”等影响两代人关系的事情都妥善地解决了。她成了这一家非常欢迎的人。
做家教还让学生交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朋友,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体味到与社会交往的乐趣。但是乐中也有苦。
上课要准时,教课也不容易。刘说起她那个学生真是“怒其不争”了。那个日本女孩安安静静地听她讲课,讲完一遍摇摇头;再讲一遍,还是不懂。刘又气又急,忍不住问道:“你到底是什么不懂啊?”谁知学生竟委委屈屈地哭了。刘只好按捺火气安抚一番,细声细气问了半天才知道她不懂什么是“岛”。那一下刘几乎哭笑不得。教外国学生经常是一种耐心的考验,还得应付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像“来劲”和“起劲”的区别,老师也分不大清这些习惯用法,在学生的追问下解释得自己也犯糊涂了。至于在中国家庭中教课,态度要好,讲解要细,因为背后还有学生家长的眼睛呢!
利用课余家教,有乐也有苦,许多学生都欢迎这个职业。他们说:“累,不容易,不过我很喜欢。又当老师又当学生,那滋味,一下子我也说不清。”


第8版(周末)
专栏:

  黄山,我永远眷恋你
汪芜生
一九七九年我出国前,最后一次登上了黄山。深秋的黄山,霜叶把群山点缀得绚丽斑斓,夕阳的金辉把层峦晕染得金碧辉煌;可是我的心却在哭泣:我舍不得离开你,黄山。这时正值我创作欲望最旺盛、体力精力最强的时期。多么希望能把这激情、这能量随同我的热烈的爱全部投入黄山,让我心中对黄山的爱的歌一曲曲尽情地流淌出来。可是为了我的歌,我却不能不暂时离开黄山,离开我的祖国,不能不紧锁住我心田中喷涌欲出的感情。
我第一次登黄山是在一九七四年。在此之前只是久仰其名,虽同处皖南,近在咫尺,却一直无缘相见。当我第一次与它邂逅,就像遇见使我一见倾心的少女一样,有一股魔力牵引着我,拉扯着我,使我禁不住地向深处前进,向高处攀登。待登上了天都峰,我完全醉了,一种无言的感动强烈地震撼着我的肉体,冲击着我的灵魂。
我登上一千八百多米高的峰巅,感到自己似乎远离喧嚣的尘世,来到宇宙的中心。这里的一切没有受到世间丝毫的污染,一切都是纯洁清新和谐的。我感到宇宙天地之大之壮美;与之相比人世间的争斗、贪欲和自私,则显得多么渺小可怜,微不足道。我感到历史之久长之永恒,无论是百岁长寿的人生,还是三十岁夭折之短命,与其相比都是转瞬即逝的一刹那。我感到自己的灵魂此刻也似乎变得纯洁宁静,一切烦恼和痛苦都顷刻间化为乌有,烟消云散。冥冥之中我似乎听到一个声音“这儿就是你艺术的源泉,这儿就是你终生事业的所在。”
在东方,特别是中国的绘画,本质上是写意的,追求的是一种意境和神似,是主观表现与客体再现的统一。那么,如何在摄影艺术中体现东方人独特的审美意识,表现东方人心灵深处所憧憬的那近似于幻觉的理想之乡的风光,而又借之抒发自己的情操和志趣?中国老一辈的摄影家们为此作了很多的努力,我也为此探索了二十年。我把它称之为“山水摄影”。(附图片)


第8版(周末)
专栏:乐海泛舟

  铁源说:“我是浪花一朵”
赵国政
沈阳的初冬已是寒风阵阵,而在沈阳军区八一剧场举办的军旅作曲家“铁源声乐作品音乐会”却被炽热的激情所温暖。由董文华、阎维文、熊卿材、孙丽英、袁坤、王占昆、朱晓虹、宋立民等著名歌唱家演唱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船长》、《中国之恋》以及合唱《好男儿当兵走》、《当我成为战士的时候》、《我为伟大祖国站岗》、《走进暴风雨》等等,时而飞扬激越,如临高山如观沧海;时而低回婉转,如沐月光如濯溪流。尽管晚会上所演唱的只是铁源创作生涯中极其有限的部分作品,却也能反映出这位成就斐然的音乐家,用他多采的音符所编织的音乐世界是多么瑰丽和灿烂。
在随后的铁源作品研讨会上,有的专家说:铁源的歌是聂耳、星海所开创的革命的、大众的音乐传统在当今时代的延续;有的专家说:铁源的歌是兵的豪情和人民情感凝聚而成的旋律;还有的说:铁源的抒情歌曲亲切自然,似乡音又胜于乡音,似民谣又超越民谣;是熟悉的陌生,陌生的熟悉——是从民族音乐沃土里成长出来的时代新品。
铁源向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到某地生活,在乡间路上偶遇抬着花轿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那鼓乐班子反反复复吹奏的正是“桃花”和“月亮”的曲调。当同行的好事者告知迎亲队伍,他们用作婚庆的音乐作者就是这位铁源同志时,新郎跳下马,新娘走出花轿,在司仪的招呼下向铁源躬身揖拜施以大礼;还说在此吉日良时幸逢铁源实乃大吉之兆,定会获得白头偕老之福。这时鼓乐班子吹奏得更神气更响亮也更有滋有味了。一时间铁源成了超乎新郎新娘之上引人争睹其风采的主角。这件事虽令铁源啼笑皆非,却也证明他一贯的创作原则——歌当继承传统,歌当追随时代,歌当取之于民还之于民,其生命力才是超乎寻常的。
铁源的名字随着他的歌飞进千家万户,也刻入战士心头,成为他们爱戴的作曲家,曾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和三等功;1986年被《半月谈》杂志评为文艺界十大明星。面对这位荣誉满身、年逾60的音乐家,有人戏称他是大器晚成。这种戏称既有依据但又不能完全那么说,因为远在1963年他从一位小提琴手初闯歌曲创作之门时,与秦钊邦合作的《四好连队歌》便唱遍全军。打那之后他一发而不可收,迄今已有1000多首歌曲和舞蹈音乐问世。由于他所服务的对象不同,他的歌大都是兵歌。军营里春来春去,国防线花落花开,30多年来一茬又一茬一代又一代的士兵几乎没有不曾唱过他的歌的。他们在《保卫祖国紧握枪》中行进;在《一生交给党安排》中宣读誓言;在《山路弯弯》和《细雨沙沙》中巡逻;在《只要祖国需要我》中冲向战场……
战争年代入伍的他,在前进歌舞团拉了十几年的小提琴,又曾当过乐队的半拉子指挥,直到而立之年才试验着作曲。尽管能进音乐学院受正规的教育是他梦寐以求的事,却终因工作需要不能脱产而未能梦想成真。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他就是在不懂作曲法的情况下,凭热情、凭责任、凭悟性、凭直感进行写作的。后来又全靠他一片真诚打动了沈阳音乐学院,例外地允许他旁听作曲。由于他只能在完成创作、排练、演出、下部队等繁多任务之后去听课,所以从60年代中到80年代末,他当了20多年音乐学院的“客座”学生。这当中他儿子早从音乐学院毕业了,而他仍然是作曲系后排座位上的一名比教师还年长的老学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学完了作曲课、和声课、复调课、配器课、作品分析课以及音乐美学等等。他早已是蜚声乐坛的知名人士了,可他又走进了课堂。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秦咏城开玩笑地问:“怎么,你还来听课啊?”铁源憨直地说:“学海当中我永远是毕不了业的学生。”
当谈及铁源今后打算时,他以浪漫的语言表述说:祖国如同大海,我只是大海中浪花一朵;浪花离开大海就会消亡,所以我依然要用大海给我的生命,歌唱祖国,歌唱人民,歌唱祖国和人民的卫士——当代军人!(附图片)


第8版(周末)
专栏:中原奇安特杯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选评征文

  《司法局长》
心灵震颤后的希望
余林
如同是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话剧《司法局长》(内蒙古话剧团演出)以惊人的心灵搏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严峻的社会课题,经受着严峻考验的司法局长,面对的是亲生儿子的贪赃枉法,他恨的弥深,又伴同着爱的弥深,成为一个难以言状的复杂体,他的搏击和与周围的互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愿望的高峰”,那就是从搏击中才能走向心灵的纯美和社会的安宁,哪怕是同亲生的骨肉。这出戏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却又显得那么的朴实、纯真,没有任何粉饰,没有任何包装。剧中的每个人,都面临着在社会生活中的自身选择,选择是一种激情,选择需要勇气和智慧。全剧把选择作为灵魂,无疑是有深刻含义的,因为人的一生就是在无尽的选择中度过的。
一种特殊的紧张,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情境的补充,构成一部戏剧的推动和发展,那承受着某种命运的人物,表现的恰恰正是一个心灵世界。司法局长赵仲凯是3个孩子的家长。在那个特殊历史年代,大女儿委身于一个农民,许许多多的差异,构成他难言的遗憾。小女儿以当代青年的独立追求,给他领回的将是一个个体户女婿,他难以容纳这个现实,总觉着孩子们的婚事使他有愧于自己的亡妻。他唯一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儿子赵立炜。儿子很有一番作为,从插队种田、当临时工,直到成为先进企业家、市劳模。岂不知他却是一个受贿者。这一惊雷,使司法局长震颤的心灵陷入极度痛苦之中,司法局长与父亲汇于一身,父子之间,自身的感情,都引发出理与情、法与情的较量,道德的尊严,人格的尊严,法律的尊严,在这里作了深层次的表达。这演进着人物的矛盾冲突,驱动着人们的情感,升华着戏剧的主题。
有作为的剧作家,总是用极度的爱心同社会上的残渣、阴暗进行搏斗,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使我们尤其感到这出戏的别致。将心理揭示作为重笔,形成了它的明丽和新鲜,在作者叶·娜布琪(蒙古族)的戏剧结构中,犯罪者赵立炜是有社会特征的,他不是法盲,而是冒险者,他的下场更具有警世的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艺术剧院)


第8版(周末)
专栏:

  市长书法大赛展佳作
由中国市长协会、中国体育杂志社、中华书学会、中国体育美术促进会、日本爱思天堂(株)式会社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市长书法大赛评选已揭晓,优秀作品展近日也在北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揭幕。
本届大赛自五月征集作品以来,共收到全国二百三十余位市长送来的五百多幅作品。经著名书法家组成的评委会的精心评选,共选出一百二十六幅获奖作品,其中评选出十幅最佳作品。(文文)


第8版(周末)
专栏:

  广播节目“古诗新韵”获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节目《古诗新韵——介绍民乐室内乐〈春夜洛城闻笛〉》,日前获1994年亚洲广播联盟“放送基金奖”。
由青年编导周游制作的这个音乐节目,以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作为线索,以作曲家高为杰根据李白诗意创作的民乐室内乐《春夜洛城闻笛》为依据,用广播化的手段再现了千年古诗的神韵,体现了我国当代音乐创作的风貌,展示了传统乐器的独特魅力。节目中选用的埙、磬、筝和笛等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乐器,作品在发扬传统和推陈出新方面做了些有益的探索。
节目的风格清新,语言生动,制作考究,同时创造性地使用了自然音响作为必要的补充,恰如其分地传递出“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艺术境界。(丁宁)


第8版(周末)
专栏:

  邮票设计家展出自己的作品
11月8日至13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中国邮票设计家作品展”,由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北京天彩广告艺术公司主办,《集邮》杂志社、春雨文化用品厂承办。
此次展览是建国以来首次大型专业邮票设计家邮展,全部展品由邮票设计家本人提供原稿和作品画稿。经过作者独到构思和精心制作,都达到一定的思想和艺术水平。邮展组委会还特邀中国第一位邮票设计家孙传哲为首的26位知名邮票设计家设计的系列封、张、片参加,并由设计者本人亲笔签名盖章,成为纪念收藏品。(宙伟)


第8版(周末)
专栏:中国青少年脑力奥林匹克大赛侧记

  为了培养“音乐的耳朵”
燕喃
一年前的东京。十月的阳光分外灿烂。
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他们脸上的笑容就像这阳光一样灿烂得没有一丝阴影。他们是应日本NTV电视台的邀请,前来参加国际青少年脑力奥林匹克大赛的中国少年。速算、数学部分的比赛已经结束,那金光灿灿的奖牌充分证明了他们的出类拔萃。
只剩下最后一场大赛——音乐能力部分的比赛了。
六级以下的地震不断骚扰着东京,参赛的各国小选手们却心静如水,大地小小的波动根本无法撼动他们的心弦。琴键下的音符河水一般流淌着。王羽希,这位来自中国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小姑娘,在钢琴演奏时果真显示了不同凡响的实力。然而,可惜的是,在对选手节奏、音高、音色听辨能力及旋律记忆能力的检验中,王羽希频频失分,终于与奖牌失之交臂。连日本观众也为这个清纯秀美的小姑娘惋惜。比赛结束后,好强的小羽希与她的领队教师——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朱有臻抱头痛哭。
如果说朱有臻老师从这次比赛中看到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薄弱和不完善,作为中央电视台青少部主任的余培侠则从中找到了一个与国际高水平电视大赛接轨的契机。他分析了日本NTV电视台主办的青少年脑力奥林匹克大赛的成功之处,着眼于近年来在国内长盛不衰的少儿“学琴热”,决定也举办一次国际水准的比赛来推动我国规范化的基础音乐教育,开发青少年智力,从而为提高全民族的音乐素质尽一份力。
江西电视台闻讯派人从南昌赶到北京,要求合作。于是,举办大赛的时间、地点、日程迅速确定下来。
今年8月,“火炉”南昌。来自全国6所音乐院校的8名选手进入了最后的决赛。气温高达38摄氏度,演播厅的灯光灼灼逼人,评委、编导、摄像及所有工作人员挥汗如雨,小选手们更是经历了一番智慧与意志的严峻考验。经过3天的紧张角逐,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初一级学生高翔终于蟾宫折桂,夺得第一名。
今年11岁的高翔是一个老资格的琴童,4岁时便由父亲启蒙开始学钢琴,后师从于邓尔博副教授。幼年时严格规范的音乐训练,使高翔得天独厚,小小年纪便拥有一双灵悟的“音乐的耳朵”,风声、雨声、乃至古老寺庙的木鱼钟磬,在高翔听来都是美妙的乐音,写在五线谱上都是动人乐符。
比赛结束,指挥家卞祖善深有感触地说:“交响乐、西洋音乐作为外来艺术形式仍处在低谷,我们这一代只能做一些过渡工作,振兴还得靠下一代人的努力。”
前几天,观众大概已经从电视里看到大赛的风采了,你们以为如何?


第8版(周末)
专栏:

  瞧,他们又成了两口子!
刘威和姜莉莉从《京都纪事》中戏装甫卸,又在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与大连电视台合作的18集电视系列剧《给你爱心》中扮演一对恩爱夫妻——王大行和林绍杰。剧中,这两口子一起开办了一个专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爱心工会”,把工会的工作内容扩展到了全社会。
(玉兰)(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