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深化改革,走商业银行发展道路
王岐山
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现有的专业银行要逐步转变为商业银行”的精神和国务院的要求,建设银行将由国家专业银行逐步转为以从事中长期信贷业务为主的国有商业银行。
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是改革的深化。它无现成的可操作方案,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
第一,服从经济宏观调控的需要,为改善经济宏观环境服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银行作为国有银行,在分工调整、职能转换后,仍是国家实施经济宏观调控的一个环节,业务经营要符合宏观调控的目的。建设银行将继续根据国家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合理确定贷款投向。按照政策性贷款业务和商业性贷款业务分离的原则,优先支持企业经济效益好、产品价格市场化和有足够还款能力的国家重点发展行业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同时支持地方的经济建设。在服从宏观要求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经营效益,确保资产增值,利润增长。
成立政策性银行是我国投融资体制和金融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建设银行将认真履行代办政策性银行委托业务的职责,完善办理委托业务的内部管理制度,资金单独调度,科目单独核算,确保政策性贷款资金及时到位,协助解决政策性建设项目的困难,促进实现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加快重点建设进度的要求。
第二,保持中长期信贷为主的业务特点,建立与此相适应的资产负债结构。中长期信贷主要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根据国家金融体制改革要求,建设银行在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中,要以从事中长期信贷为主。建设银行要充分利用和不断充实长期以来经管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基础,改进经营管理,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之与中长期信贷为主的要求相适应。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建设银行形成了负债短期为主,资产长期为主的格局,与商业银行负债资产结构相对应的原则有相当差距,难以维持以中长期信贷为主的资产结构。因此,一方面要发挥银行把部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的功能,探索短期资金长期运用的合理限度;一方面要开辟筹集长期信贷资金来源,增加长期信贷资金在负债中的比重。并且根据负债结构合理匹配中长期信贷和短期信贷的比例,使有限的信贷资金得到最有效使用。
发放中长期贷款风险度较高,建立起全面、科学、严密的风险防范系统,是建设银行搞好经营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开展对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经济调查,掌握产业、区域和企业基本情况,为提高贷款决策水平提供客观依据。健全贷款评审制度,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分段管理、集体审批决策的风险制约机制,建立贷款风险管理和责任制度。推行贷款抵押和担保办法,减少信用放款。实行借款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制度,根据评定的等级,控制和选择贷款。并且努力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产质量。
第三,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支持经济建设的资金实力。随着我国经济生活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建设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将会发生变化,由过去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转变为相互依存、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关系。在银企关系的转变过程中,建设银行要以市场的眼光、经济的手段、完善的功能和一流的服务,来维系客户,吸引客户。在为社会、为客户的优质服务中,求得自身的发展壮大。
建设银行将不断巩固和创新金融商品,丰富服务品种。面向市场吸收企业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各类基金存款和各种社会闲散资金。
结合本行工作特点,发展资金结算、信用委托、评估咨询、工程审价、设备租赁、物业估价、信息服务、代保管箱、代收代付、基金管理等中间业务,规范管理,为客户提供满意、周到、安全的服务。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在加强对附属经济实体管理,促进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创设若干全资或控股的金融类子公司,扩大业务覆盖面,增强对市场的渗透力。
第四,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快走向国际金融市场。建设银行将利用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的经验,积极为国家大中型项目筹措外资,有计划地开展筹措国外商业银行借款和境外发债业务,扩大境外筹资的渠道,为经济建设筹措更多的国外资金。
发展国内外汇业务,扩大国际结算网络,逐步增加外汇资产和外汇收入的比重。
稳步增设海外机构,争取在本世纪末在世界大部分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设立机构,为把建设银行发展成为国际化银行奠定基础。
第五,以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改进内部经营管理体制,提高经营效益。今后业务的发展,应是扩大增量与优化增量并重,扩大增量与调整存量并重,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逐步完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实行统一经营、分级管理、职责分明、分配合理、责权利结合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从整体上提高全行管理水平,充分调动各级行改善经营、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按照权力和责任对等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机构、各个职能部门的权力和责任。完善上级行对下级行、本级行内部职能部门和工作岗位的工作业绩检查考核制度。
实行限额控制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建立符合本行实际的监测考核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向全面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过渡,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
建立总行和分行两级资金调控体系,形成系统内统一、高效的资金调控和准备机制。总行是全行资金统一调度和经营管理的中心,各分行在服从总行调度资金的前提下,负责辖内资金的调度,以保证全行资金的正常支付和合理使用。
完善财务分配体制和财务效益考核指标。从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分支机构资产负债结构、工作基础差别较大的实际出发,制定不同档次的财务效益指标,财务分配与财务效益指标的完成情况相联系。推行管理会计制度,使各个部门和工作岗位都承担起财务管理的责任。
按照慎重稳妥、巩固提高、适当调整、改善规模经营的原则,有计划地在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地区等业务发展潜力大的地方增设分支机构和网点,增强现有机构、网点的业务辐射能力和经营能力;适当调整经办业务量不足、没有发展前途、扭亏无望的机构、网点。调整内设机构,理顺内部工作关系,实现精简、效能的目的。通过逐步调整,合理布局,为提高经营效益创造条件。
加强常规管理,规范各个工作环节和岗位的内部操作制度,强化监察、稽核工作,确保政令畅通,认真严格、有效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第六,逐步建立适应商业银行管理的人事制度和职工收入分配制度。重点是形成职工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建立经济效益和职工利益挂钩、职务升降与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结合的激励机制。
推进干部制度改革,按照德、能、勤、绩和“四化”标准选拔领导干部,搞好各级行领导班子建设。推行干部聘任制和任期工作目标责任制度,职工实行聘用制和考核上岗制度。对工作能力低、工作态度差、达不到岗位要求的职工,实行行内待业培训。对不能胜任工作的,坚决予以降职、解聘或辞退。
在全面实行行员等级工资制的基础上,选择少数行试行经营效益和工资总额挂钩,工作职务、工作业绩和职工待遇挂钩的办法,逐步改变收入平均分配的局面。对有重大贡献者,给予特殊奖励。形成奖勤罚懒、鼓励职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
搞好职工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大力开展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的培训工作,普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知识,着重提高各级行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的经营管理能力。鼓励职工在实践中提高,在工作中自学成才。有计划地培养和吸纳一批优秀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科技人才。加强职工队伍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四有”、“四爱”教育,搞好职业道德建设,逐步形成符合建设银行工作特点的企业文化。造就一支团结向上、业务精通、具有良好社会形象和敬业精神的职工队伍。
第七,加快电子化建设,实现业务处理和经营管理手段现代化。业务手段和管理的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国有商业银行的物质前提。重视新技术在业务中的应用,将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一大特征。为此,建设银行将集中相当部分的财力,发挥各级行积极性,争取在本世纪末基本实现银行机具电子化和办公自动化。当前是搞好全行电子化规划,合理布点,做到硬件购置、软件开发的统一化、规范化,加快中心城市行的网络化建设,进而实现全行业务处理和经营管理的网络化,有计划地与国外金融机构联网。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期,建设银行走向商业银行也必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建设银行要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我国和本行的实际出发,沿着商业银行的发展道路努力探索,不断前进,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自己的努力。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

  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
李来柱
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他时刻关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处处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行动的最高准则。从投身革命那一天起,不管是带兵打仗、夺取政权,还是领导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总是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的拳拳赤子之心,满腔热情地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之中。江泽民同志指出,邓小平同志“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总是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要认真研读《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就不难发现,其中处处闪烁着邓小平同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的光辉思想,并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一、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这是因为广大群众是人民共和国大厦的根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除了谋求人民群众的利益外,没有自己任何特殊的私利。正是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使“中国人民经过千难万苦的奋斗,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共和国的大厦是广大人民群众建造起来的,它的牢固根基也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邓小平同志在第三卷开卷篇中就明确指出:“我们党现在已经是一个拥有三千九百万党员、领导着全国政权的大党。但在全国人民中,共产党员始终只占少数。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得民者昌,失民者亡”,“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根基不牢,大厦将倾。我国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人民群众是这一伟大事业的主力军和决定性力量。特别是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攻坚阶段,任务十分艰巨,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阻力。我们要战胜困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除了动员和依靠群众别无它途。因而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这是把人民群众动员起来,凝聚起来,万众一心投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的迫切需要。
二、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最根本的就是要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执行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政策是党的路线的体现,也是党公开树起的旗帜。人民群众就是根据党的政策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和反映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来认识党、了解党,从而决定对党的态度的。党的政策是覆盖全国的,对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策正确,能够给群众带来利益,人民群众就信任党,就听党的话,跟党走;反之,政策上的失误或偏差,就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损害群众利益,引起群众的不满,甚至引起连锁反应。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始终把能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最大的利益和实惠,作为制定和检验党的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一方面致力于拨乱反正,摒弃那些错误的或过时的政策;另一方面,他用大量的精力,以创新的精神,集中群众智慧,制定符合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新政策。他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入手,先后制定出农村改革政策、教育改革政策、科技改革政策、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经济特区政策以及对部分贫困地区实行倾斜的“扶贫”政策,特别是制定了一条反映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政策的实行,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有目共睹的利益。从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实践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在制定和执行党的政策过程中有三个主要基点:一是考虑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我国当前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与这种多元化的经济结构相联系,在社会上形成不同的利益群体,而党的政策体现和坚持的,始终是并且也只能是绝大多数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考虑到绝大多数人的承受能力。即使是一些好的政策,但群众一时还接受不了或心理上、经济上承受不了的,也不强行出台,不让好政策在实践中走样变型。三是考虑到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比如,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尽管可能会使一些人眼前的、暂时的利益受到某些损失,但它从根本上可以给绝大多数群众带来更大的利益,这就是可行的,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由于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制定和执行党的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三、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就必须及时掌握和理顺群众情绪,千方百计让群众高兴和满意。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时刻关注群众的情绪变化,把群众的喜怒哀乐挂在心上。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经验、群众情绪这些都是领导干部们应时刻注意的。“民心顺了,一顺百顺”。注意群众情绪,首先,要善于把握群众情绪的变化,把群众情绪作为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第一信号”。一项政策的实行,如果绝大多数群众拥护,就说明是正确的;如果只是少数人满意而多数人不高兴,就需要调整,以增加科学性和可行性。其次,要善于做好疏导工作,及时理顺群众情绪。群众情绪有消极和积极之分。对那些消极情绪,要对症下药,做好工作,把瘀积的疙瘩化解开来。当前特别要注意抓住那些干群关系的“冲突点”,是非界限的“模糊点”,新旧观念的“交织点”和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矛盾点”,有的放矢地做好说服和疏导工作,努力把群众情绪理顺。第三,要善于对群众进行教育引导,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情绪。对群众也有个教育问题。由于所处的地位和站的角度不同,一些群众往往考虑眼前的和个人的利益多一些,这就要把是非讲清楚,要把利害讲清楚。是非是涉及根本利益的是非,利害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能不能达到本世纪目标和下个世纪目标的重大利害。也就是说,必须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和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激励奋发向上的积极情绪,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民心凝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四、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还必须坚持廉政与勤政一起抓,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在新的历史时期,是否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除了看党的路线政策是否代表群众的利益外,还要看党的干部是不是廉政和勤政,这实际上是怎样为人民服务和服务得怎么样的问题,说到底,也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保持共产党人的形象,当好人民的勤务员。应当明确,消极腐败现象是群众议论多、意见大、反映强烈的问题,它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为人民谋利益的党,但决不能容忍以权谋私的行为,最痛恨的是那些利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搞腐败的人。近几年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大力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在反腐败斗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这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在反腐倡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用廉政建设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同时还应看到,一个领导干部自身廉洁是十分重要的,但仅仅如此还不够,还必须运用手中的权力,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尽到人民公仆的责任,让人民群众高兴和满意。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艰难创业时期,新情况、新矛盾层出不穷,群众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因此,我们必须反对那种“公仆”和“主人”关系“错位”,不关心群众痛痒、高高在上做官当老爷的官僚主义作风;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坚决反对那种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体察民情,仅仅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作决策,只图虚名不干实事的现象;必须克服无所作为的懦夫懒汉思想,反对那种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只满足于守旧摊子不敢创新业、创大业的现象。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厉精图治,尽职尽责,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甲午战争百年祭的一部力作
——读《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
范明礼
今年是震撼东亚的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一百周年,我国各界以种种不同的形式和规模,纪念这一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历史进程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为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隆重出版了《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一书,这是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教授主持并亲自参加撰写的有关甲午战争研究的一部新著,也是甲午战争百年祭的一部力作。
近年来,甲午战争与国际关系的研究成为甲午战争研究的热点问题。1990年10月,戴逸教授在甲午战争史学术讨论会上曾作过甲午战争与东亚风云的报告,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尔后即决意组织撰写这本专著,以拓展甲午战争研究的新领域。无独有偶,以研究甲午战争史著称的戚其章教授最近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新作——《甲午战争与国际关系》。戴与戚的这两部新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集中反映了甲午战争研究的新的动向,为甲午战争的研究开辟了新领域。
戴著洋洋30万言,以甲午战争与东亚国际关系为中心视点立论布局,共分九章。第一二章为战争的国际背景;三四五六章为战争的进程及结局;七八章为战争对中日两国的严重影响;九章是对东亚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勾画。结构严谨,论证有力。在全书的写法上,也突破了传统“教科书”的模式,以敏锐的思想、清新的语言,采用叙述为主,寓论于史的表达方式,展现了作者的深厚功力和开创风范。
历史是面镜子,历史使人明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服务现实,展望未来。中日甲午战争虽然过去了100年,但它给世人提出了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这部新著反复强调,“抓住历史的机遇”是十分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和教训。甲午战争本来是可以取胜的,当时没有抓住历史的机遇,遭到了惨重的失败;甲午战争50年后,我们抓住了历史的机遇,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于亚洲东方后,曾不止一次有迅速发展经济的机遇,有的抓住了(但没有抓牢),有的却失之交臂。如今,机遇又在向我们招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改革开放的中国将不会再错过良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