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公主的微笑
林玉华
沿着笔直宽阔的北京长安街西行,出复兴门五六华里,有一处古木参天、鲜花簇拥的绿色环岛,这就是公主坟。据考证,这里是清朝嘉庆皇帝的两个女儿——庄敬和硕公主和庄静固伦公主的陵寝之处。此后,这片风水宝地便成了皇家园林。
时代变迁,斗转星移。曾几何时,这里的围墙拆掉了,地下建起了第一条地铁……曾几何时,这里修筑了彩色音乐喷泉,成了美丽的街心花园……
我住在离公主坟不到一箭之远的翠微路,经常来这里漫步,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然而眨眼工夫,它使我感到越来越陌生了——1994年金秋,一座巍峨壮观的“田”字形三层互通式立交大桥,在万绿丛中横空出世,拔地而起。
国庆前夕,首都西北三环改造工程通车剪彩仪式在公主坟新兴桥上举行。望着市政建设者们那胸前佩带的大红花,望着舒展的桥面上那往来穿梭的车流,我禁不住心潮沸腾,百感交集。忘不了那闪闪电弧光剪出的一张张刚毅的脸膛,忘不了那烈日灼烤下一尊尊汗流浃背的脊梁……
1993年岁末,呼啸的北风卷着鹅毛大雪给公主坟的苍松古柏披上了皑皑银装。这时人们惊奇地发现,环岛的空地上、松林里新搭起了一排排帐篷和简易工棚,一批戴黄盔的人登上音乐喷泉的钢筋混凝土筑台,空压机的突突声,风镐的隆隆声,伴着钢钎的丁当声,代替了往日游人的喧闹,驱走了三九隆冬的严寒。
这是北京市第二市政工程公司的一支劲旅。近年来,他们大战东、西厢,决胜二、三环,曾获得国家建筑业的最高奖——鲁班奖,在首都市政建设中屡建功勋。现在,他们遵照市政府下达的加速改造西北三环的命令,转战到这里安营扎寨,摆开了战场。
公主坟立交工程位于京西最繁华的地区,为了保护古都风貌和园林景观,市领导和规划、设计部门反复论证,几易方案,最后定为苜蓿叶形三层互通式,采用双环辅路系统,这种设计形式在北京立交桥中还是第一个。这里是西北三环改造工程的“龙头”,也是近年来很少遇到的最艰难的一仗。
1994年元月24日,公主坟立交桥破土动工。
近年来,公主坟环岛一带发展成为京西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城乡贸易中心、百货批发公司、华鹰饭店以及民航、联航售票处比肩而立,几家军事机关也在环岛周围建起了一批商业服务设施。交通干线除了地铁外,公共汽车首末站有11路,过境站有7路。这里每天人流量达200万人次,车流量每小时达3000辆次。可谓商贾云集,车水马龙。
在这样的地区展开这样大规模的施工,首当其冲的就是交通和拆迁两大难题。施工伊始,昔日平坦的街道、柏油路一时变得坑坑洼洼,坎坎坷坷,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给市民带来了诸多麻烦。路边时而飞来行人不满的牢骚和咒骂;由于施工触及了附近居民的一些眼前利益,有的三五成群找上门来,有的干脆用铁链把工地指挥部的大门锁住。公司经理、书记、部长、秘书们不得不亲自出马,左说服,右解释,刚送走一拨,又来了一拨……
早在年初队伍刚开进工地时,公司就派出由首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赵景武率领的一支小分队,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风雪,突击8昼夜,在中央电视台东门外建成了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大型停车场,将公主坟的公共汽车终点站迁往这里,为保障交通运转创造了条件。
人们看见,站牌挪移后,从早晨5点到半夜11点半,在原来的8个站牌下,专门有人为乘客指点新的乘车地点;人们看见,穿警服的干部和十几个带红袖标的交通疏导员,每天在工地上指挥、维护交通;人们看见,桥桩作业时,工人们用护栏把作业区围挡严实,设置了数十个红色警示灯;人们看见,一辆乳白色的洒水车每天4次沿着公主坟环岛喷云吐雾。水车过后,尘土不再飞扬,空气清新多了。据说这是公司每天花300元钱租来的。
市政人以无言的行动,赢得了施工沿线行人和单位的理解与支持。
8月12日夜,忽然下了一场大雨。环岛西北侧积水没膝,偌大的工地一片汪洋。许多过往的车辆因排气管进水而熄火“抛锚”,前进不得,后退不了。时间不长就堵压了一大片。这时,不知从哪里冒出一些流散人员,借帮助推车的机会宰人捞钱,有的张口推一次车就要一两百元。贾书记、袁指挥闻知后震怒了:“在我们的工地上,不允许这种人胡来!”于是,指挥部的干部和保安队员们闻风而动,义务帮助“抛锚”的司机下水推车。年近6旬的工会女主席李和鸣、党办副主任苗崇声带着宣传站的同志也来了。他们推了一辆又一辆,腿被划破了,脚被扎破了,全然不在乎。一辆辆车被推上了路。有的司机主动掏钱给他们,只见他们摆摆手,轻轻地说一声“再见。”
当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深深地被打动了。物欲横流中,愈显出市政人那崇高美好的心灵。
是的,市政人在用双手托起一座座立交桥的同时,也用真诚和爱心搭起了一座座理解之桥。
与此同时,环岛沿线的拆迁工作在各方大力协作、配合下,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除市公交总公司等单位先期完成拆迁外,空军机关、海军机关、北京卫戍区某师都积极配合先后完成了艰巨的拆迁任务。城乡贸易中心原定4月份开工的一期九段工程主动向后推延,并为施工单位腾出1500平方米的空地支搭临时设施,提供水、电、通讯服务。他们都表示顾全大局,与市政建设大军同呼吸,共命运,共建伟大祖国的首都。
三伏骄阳,如同一团火球悬挂在头顶,整个京城就像刚揭开的大蒸笼一样。此时的大桥施工也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炎炎烈日下,穿行在方圆26公顷的公主坟桥区,到处摆开了擂台,展现出龙腾虎跃、万箭齐发的决战场面。
一辆辆混凝土罐车排成长龙,浇注着大桥的盖梁。工人们搬起输送管,让千百吨混凝土从手、臂弯和肩头喷流而过,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两米高的盖梁,每50厘米为一个振捣层,30多米长的盖梁,一层要振200多棒,几十斤重的振捣棒提上来再下去,不一会儿就累得人两臂发麻,腰酸背疼。振捣棒热得烫手,抱龙头的小伙子被震得手掌麻木,血红一片,头上、脸上大汗淋漓,水泥浆溅满了全身,仍然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施工现场飘扬着九面火红的青年突击队队旗。突击队员们专拣急难险重的担子挑,攻城拔寨,无坚不摧。浇段大面积排架支搭任务落在王桂金突击队身上。在七八米高的架子上,队员们绑扎、穿束,从早7点一直干到晚上10点多钟。白天,头上烈日曝晒,脚下钢模烘烤,气温高达50多摄氏度;夜晚,要经受四面蚊虫的袭扰,脸上、胳膊、腿上被蚊子咬的大红包连成一片,一挠就流水。现场交通量大,有时不能用吊车上料。一根根被晒得滚烫的钢管通过双肩和双手向上传送,肩头被烫得红肿,手掌磨出了血泡,脸上被划出一道道血口;队员们每天在架子上爬上爬下数百次,手、脸、衣服都染成了铁锈色,汗水一流,像个京剧中的“大花脸”。由于长时间在受力不均的钢管上行走,下班来到地面,就像初学走路的孩子一样踉踉跄跄……
金风送爽,天高云淡。公主坟立交桥终于在国庆45周年前夕落成了。
公主坟新兴桥东西牵起横贯古城的通衢大道,南北纵连环绕京都的三环大路。它不仅为这个地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交通条件,也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设施。更为重要的是,它和沿线的姐妹桥一起,使之变成了京都第二条没有红绿灯的快速路,乘车不到一个小时就能转上一圈儿。往日车辆堵塞的情景将一去不复返了。随着北京西客站的建成,它将成为首都新大门的交通要冲,加速北京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前进的步伐。
久住北京的人都十分关心首都的环境保护。在公主坟建设这样庞大的立交工程,园林绿化景观会不会受到破坏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指挥部的老师们,得到的是斩钉截铁的回答:大桥建成后,园林面积比原来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增加了1.1万多平方米。
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云蒸霞蔚,光芒四射,给新兴桥镶上了一层金边。从翠微路向东远远望去,那凌空飞架的桥身,恰似一道彩虹,镶在蓝天与绿丛中,显得格外妖娆多姿……
啊!好一处京都新景观,好一派现代风景线!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新潮启示录

  松辽之光
郭相杰冷冶夫
这里原是一片汪洋。
亿万斯年前,欧亚板块的剧烈冲撞与挤压,创造出了奇迹。于是,大海东移,留下一条松花江,还有这条辽河。
后来,浩瀚凶猛的江河之水冲击出一块广袤、壮阔、神奇的土地,这便是闻名遐迩的富饶之地——松辽平原。
当历史的航船驶入20世纪40年代末,伴随着共和国诞生的钟声,一群血性汉子闯入这片陌生之地。他们拓荒种粮、养军马、建工厂,为几十万驻东北大军供应装备粮秣。
几十年间,军队企业的几代创业者们在这片土地上安营扎寨、艰苦奋斗,用心血和汗水铸就了几多辉煌!
当历史进入80年代,战争的阴影渐渐逝去,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这些以生产军品赖以生存的人们在共和国舵手们一声“军转民”的号令下,如解除羁绊的脱兔,昂首出征,转战新的战场。
在松辽大地,这期间悄然升起一颗新星——中国松辽企业集团。这个以沈阳军区军队企业为主体,横跨东北三省几十个市(区)、县的企业集团,是集工农商贸于一体、多种经营并举的大型综合性经济实体。集团拥有汽车、船舶、电机、化工、电子、医药、农药、机械制造修理、农(牧)场等国家核准的大中型企业20多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美国、日本、俄罗斯及东南亚各国,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
集东北民众之淳朴,聚松辽大地之精华。一个超载着历史负荷的军队企业集团,追赶着时代节奏,在松辽大地上创造着奇迹,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军队企业的风采……
   换脑筋效应
1993年,松辽企业集团又迎来了一个春天。41岁的路运忠走马上任,出任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这位1971年入伍的正师职军人,以其传奇般的经历和业绩享誉军内外。
困难并不因此而躲避他。路运忠上任的第二天,集团所属的松辽机械厂因交不起医疗费,一位老职工的遗体被医院扣压在太平间里。机械厂两名领导愁眉苦脸地找到新上任的董事长。工厂已到了资不抵债的境地,要么被兼并,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要么继续混下去,那将是死路一条。
面对这道似乎已经无解的方程式,路运忠陷入了沉思。松辽机械厂是一个历史上曾立过赫赫战功的军队企业,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该厂曾一度红火过几十年。可80年代“军转民”上,由于步伐迟缓,没有创出拳头产品,而失去了发展机遇。从1989年开始连年亏损,负债高达5500万元。企业摊子大、人心散、管理乱,信誉已跌入谷底。
有人出主意:这样的企业卖掉算了。既能赚一笔钱,又甩掉个大包袱,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对这样一个严重亏损的企业,卖掉毫不足惜。但路运忠和班子成员深知:机械厂摆脱困境,走向富裕,不靠天,不靠地,关键靠我们自己。
工厂停产三天,职工逐字逐句、学习讨论“邓小平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全厂开始了解放思想“换脑筋”的活动。
一系列运作之后,机械厂职工的血又热了。
他们走的第一步棋是“断奶”。工厂划小了经营核算单位,把12个分厂划为12个二级法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由过去总厂给资金、给计划、包销售、包工资变为自己筹资金、找产品、闯市场、求生存。
1994年2月8日,是松辽机械厂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职工们拿着几年来第一次开出的全额工资,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松辽企业集团有4个农工商联合总公司。这些公司过去以养军马为主业,以后逐渐演变为以农业为主,工、商、牧、林、渔多业并存的综合性企业。大都因驻地偏远、交通不便,思想滞后而发展缓慢,成为各级领导的一块心病。路运忠董事长和赵春福副董事长亲自带人出征,开进牡丹江农工商联合总公司抓先行试点。
在牡丹江农工商联合总公司职工大会上,路运忠董事长就解放思想,走振兴之路慷慨陈词,讲了6个多小时。职工们被清新的思想和为公司描绘出的广阔前景深深吸引,会场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牡丹江农工商联合总公司的改革大刀阔斧地进行着。变机制、卸包袱、选人才、重开发。他们紧紧依托市场实行多种经营,按经济规律办事,走出了一条“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自我发展的道路。
    抉择:走向大市场
1993年3月18日,在一阵劈劈啪啪的爆竹声中,我军历史上诞生了一个新型机制的企业,松辽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军队企业搞股份制!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军内外甚至外电都报道了这一重大新闻。一时间,松辽汽车制造厂名声远扬,成为“军中第一股”。
松辽汽车厂前身是我军一个老字号的小型汽车修理所。从1981年开始靠锤敲斧凿制造汽车,从年生产几十台到几百台,发展缓慢,属微利型企业。现代汽车工业只有上规模、上批量、上水平、上档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进行技改需要大量投资,没有钱怎么办?不进则退,集团董事会果断向上级申请,把松辽汽车厂改造为股份制企业。
在短短3天的时间里,松辽汽车厂以惊人的速度定向募集资金1800万元,资金向一股清澈的“山泉”,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进了“鲜活血液”。
机制的转换救活了一个企业。1993年,松辽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产品不仅占领了国内市场,而且远销俄罗斯等国。产量、产值、利税和出口创汇等各项主要指标在军队汽车制造行业排名榜上,均位居第一,成为颇引人注目的国产汽车行业的一匹“黑马”。
松辽车冲出了国门,走向世界,终于圆了几代松辽人的梦。但松辽人没有就此满足。
松辽汽车车架厂四分厂,是个令工厂领导头痛的车间,因长期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尽管工厂领导下令这个车间的职工只许调进不准调出,但由于开不出工资,很多职工还是纷纷“跳槽”。
对这样的困境,能不能把它推向市场,实行军有民营?集团董事会讨论认为:完全可以试一试。
工厂实行招标,几十名职工跃跃欲试。角逐异常激烈。最终被一名叫邹本飞的司机以每年上交总厂15万元纯利润的最高点中标。
车间还是那个车间,职工还是那些职工。但角色的转换,责任感增强,他们由等着“给饭吃”到走向市场“找饭吃”。
新的机制又救活了一个车间。1993年,这个国有民营车间实现纯利润21万元。年终邹本飞披红戴花走上了领奖台,一时成为美谈。
企业一个个活起来,集团董事会成员们却依然冷静,他们把眼光放得很远,筹划下一步目标。
    人才:谁主沉浮
企业拥有了人才,也就拥有了占领市场、称雄世界的实力。如何当好现代“伯乐”,从茫茫人海中选出“千里马”?松辽企业集团董事长路运忠有几句名言:“什么时期用什么样的干部”;“好人不一定是能人,能人不一定是完人,我们搞现代企业要用好人,而关键是用能人”。
这几句话成为集团上下识人、用人、育人的尺度。车桥厂,曾红极一时。车桥厂,不仅仅是因为产品独霸四方,还因为它拥有一名“全国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集团内唯一享受副局职待遇的老厂长。
老厂长已60岁高龄,顶着花白的头发,一干就是10年,为工厂的振兴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制造车桥不但需要实干,更需要知识、技术和现代化的思维。
40岁的总经济师岳震被推上厂长位置。他果然不负重望,在半年多时间里,接连打了几个漂亮仗,使车桥厂一举扭亏为盈,正应了那句话:“换了一个长,救活一个厂。”
无独有偶。牡丹江农工商联合总公司也有一位名扬全国的“劳模场长”,由于“脑筋”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公司的经济效益连年下滑。
33岁的原经营副场长夏志新被推上了“主帅”的位置。有的人觉得几千人的公司选个“娃娃”当头,似乎“嫩”了点。多数董事却认为:让年轻人挑大梁,几经风雨,几经磨练,定能造就大事业!夏志新走马上任,不仅遏止住了公司经济效益的下滑,而且连年盈利。
松辽第二造船厂有位人所共知的“能人”王明昌,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公认是位“帅才”。王明昌任厂长后如鱼得水,他带领职工修建码头、承揽任务、推销产品、开发三产。上任不足10个月,工厂面貌焕然一新,经济效益扶摇直上,连年亏损的造船厂一举翻身!
用人不疑。这是松辽企业集团的一个用人准则。
集团下属企业有位年轻厂长是位军内外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家,但“能人”毕竟不是“完人”,职工们反映这位厂长的“上告信”摆到路董事长桌上。
路董事长说:世上没有完人,能人也不是完人。一个人长处越长,则短处显得越短。我们用人是用人之所长,尽力克人之短。
    “军工”的魅力
数九隆冬,寒风凛冽,飞沙滚滚。在辽西某地练兵场上,一队队人马操练正忙,英姿飒爽,威武雄壮。这是松辽钢管厂新招入的职工正在进行“军训”。
这一传统已经保持了几十年,是新入厂职工的必修课。厂长刁成敏说:我们是军工企业,应该在方方面面体现出“军”字,现代企业管理强调严格的纪律、过硬的作风,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和吸取了军队的优良传统,我们有责任把这些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从职工教育、企业管理到厂房设计、厂容厂貌都带有浓浓的“军味”。一位将军在视察了钢管厂后,兴奋地评价:“这里俨然是一座军营!”
雷厉风行,服务快速。这是用户对松辽企业的共同评价。
茫茫戈壁滩,沙烟浩渺。一对蒙古族夫妇乘坐的“松辽”越野车中途抛锚。俩人望着滚滚风沙,抱着一线希望让过路的司机捎话。不到两个小时,附近松辽汽车维修点的师傅就赶来了。空旷的戈壁响起了隆隆的马达声,汽车又奔驰在漫漫沙海中……
松辽汽车制造厂有一张庞大而严密的维修网。在西南、华北、西北、俄罗斯……松辽的售后服务队遍布各地。有人赞叹:“有路必有松辽车,有车就有松辽人!”
今年3月,松辽机械厂承接紧急任务,在15天内修理10000支枪。短短的时间内抢修这么多枪支,无疑是对职工技术、速度、作风的一次综合性考验。
一声令下,全厂职工全力投入战斗。饭菜送到车间、行军床安置到集体宿舍。上岗、吃饭、休息,程序井然。一切都是自愿的。
三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下岗。厂长孙振华心疼了。望着工人们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这个东北大汉热泪盈眶。
仅10天时间,10000支新枪整齐地摆在总部领导面前。一位老将军伸出大拇指称赞:还是当年军队创业者们的作风,一点没变!
小平同志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松辽集团的管理者们循着这个思路得出一个新的启示:管理也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企业管理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松辽企业集团严格遵守这条规则。从对有形的人、财、物管理,到意识形态领域企业文化的建立,都深深融入“科学”二字。他们紧紧追赶时代潮流,在合理化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正在积极探索并迈出实质性步伐。
松辽正在步入一片新的天地!中国军队企业已开始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