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1993年12月19日,两万余名铁路青年职工在京广线拉开了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序幕。短短9个多月来,全国各行各业的数十万人加入志愿者行列,不光是青年,还有中年,老年。机场上、列车上、山区的小路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身影,感到了他们对人生价值的再呼唤。我们不禁想问——
志愿者,你在想什么?
本报记者赖仁琼
让“互助友爱”回到我们身边
北方交通大学的梁芳家住新疆,今年暑假回家探亲时,她在列车上志愿服务。一位小贩模样的乘客得知梁芳是志愿者,又见她在车厢里不停地送水、扫地,便调侃地说:“你是爱心多得没处献了吧?”
在这里,闲言碎语没有市场。第二天,同车的不少大学生都成了梁芳的“同盟军”,他们不仅清扫卫生,还组织旅客开展文娱活动,使枯燥的旅行变得丰富多彩。下车时,那个人对梁芳说:“志愿者行动好!你们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梁芳由此想到,互助友爱是人类共有的文明,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要靠每个人都从一点一滴做起。
于红刚、樊丽是北方交大的“志愿者”。他们说,平时大家在校园里对某些社会现象议论较多,但很少考虑自己能为改变现状做些什么。其实,大学生不应是生活的旁观者,只有在参与志愿者行动等类似活动中净化自己,才能去影响和改变环境。
今年春节以来,上海、成都、咸阳、北京的机场售票处、候机楼和航班上,出现青年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及时为旅客提供各种服务,受到中外旅客的赞扬。远南运动会期间,由国际航空公司地面服务部刘艳玲等21名团员青年组成的青年服务队在首都机场迎、送残疾运动员,他们每天早早来到机场、晚上很晚才离岗。她们说,我们不仅仅是为旅客提供一些帮助,也向社会宣告,商品经济带给人们的并不都是唯利是图。我们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们更愿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多出一把力!
英雄有用武之地
今年8月,《中华儿女》杂志社的青年志愿者来到一年前因病去世的原西藏自治区组织部长冯军家里。冯军曾在团中央工作多年,因生前无积蓄,两个孩子又在上大学,目前只靠其妻一人的工资支撑这个家庭。看到冯军家除简朴的陈设外,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惊讶之余,青年们十分感慨。回到编辑部,大家主动捐钱买了一台28英寸的彩电送到冯军家中,同时,他们还订出“一助一”长期服务计划,为冯军的遗孀及其家庭提供必要的帮助。
《中华儿女》杂志社总编辑杨筱怀深有感触地说,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学雷锋活动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即参与者完全出于志愿。活动本身有一种强大的感召力。
今年暑期,北师大的27名同学来到山西沁源,有的义务支教培训当地中学教师,有的则下乡搞希望工程调查。半个多月里,志愿者为当地传授了知识,摸清了农村基础教育状况,每个人都受益匪浅。陈颖、李桂香、纪学海等义务支教的同学说,当地教师整体水平较低,但他们上进心和求知欲很强,有的教师每天步行十几里来上课。相比之下,我们在北京学习条件优越,但以前并不珍惜。这次下去能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当地的教师,感到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韦洪波、文涛等下乡调查步行了2000多公里。调查中他们发现有的家已经断粮,有的家几个孩子都因贫困而未进校门。刚下乡时,从未见过大学生的山区农民看他们就像看外星人。通过接触、交谈,大学生发现农村孩子并非想象中那么愚昧,而农民则发现大学生是真心实意来帮助他们的。心灵的沟通使大学生受到很深的触动,他们用“心”来读社会这部大书。他们说,到了这里,才算了解了国情,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明年有机会还要到农村去。
我们呼唤精神文明
今年“五四”青年节,乔石委员长在人民大会堂把“中国青年志愿者”的大旗授予北京积水潭等医院的山区医疗服务队。说是青年志愿者,但在报名时,北京积水潭医院的许多老专家、老教授竟争先恐后,其中年龄最大的59岁。他们利用大礼拜的星期五、六两天时间,分批来到北京门头沟区的斋堂医院义诊、查房、培训当地医生。为了参加医疗服务队,他们有的不顾刚下夜班的疲劳,有的把年幼的孩子托付给邻居。从北京到斋堂单程100多公里,医护人员常常是下车就开展工作。他们不仅医术高,而且态度好,十里八乡的山民奔走相告,纷纷赶来请北京医生诊治。
大夫贡小英、护士长赵爱民说,以前我们都下过医疗队,对农村卫生状况比较了解。但这次下来,看到山区医疗卫生状况没什么改变,心里都不是滋味儿。
贡小英说,人生的价值不能仅仅用金钱来衡量,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真情,多一些温暖。前段时间,媒介抨击医生收红包,其实那只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医护人员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我们参加志愿者行动,也想向社会证实这一点,向社会呼唤精神文明。
志愿者们在奉献中体味到了人生的价值,他们的思想境界也由此得到净化与升华。志愿者的队伍在迅速壮大,这一事实正反映了社会对精神文明的强烈呼唤。(附图片)
等待出征的“远南”志愿者。 本报记者 徐烨摄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点石成金
——河北石家庄市郊区区长戴留金一席谈
本报记者陈国琦
河北省石家庄市郊区区长戴留金,人称“点子区长”。从部队来到石家庄后,在农村基层“摔打”20余年,农工部长、经改办主任、县委副书记、研究室副主任,被称为学者型领导干部。他到郊区上任两年以来,和同事们一起出了不少经济发展的好点子,记者慕名采访他,一提到“点子”二字,他就打开了话匣子——
点子要出得多,出得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照我的体会,首要的一条,是要从实际出发,“实”能生“好”。为加速郊区经济的发展,我们琢磨了一个点子,叫“光环战略”——即“借光”,接受城市辐射,借助城市优势;“增光”,积蓄力量,壮大实力,使接受辐射的效能发挥到最佳程度;“发光”,建成环城优势经济带,尽快建成现代化、富裕型郊区。
出好点子,必须要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出好点子、用好点子的过程。最近几年来,随着郊区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不少村镇兼并、赎买了市区一些企业,并在城里建起服务设施。白佛村赎买了市第一印染厂分厂1800万元的股份,南高营村兼并了拥有1000余万元固定资产的市搪瓷厂,柏林庄在市中心建起了服务大厦……我们逐个研究总结了农民的这些做法,并用市场经济理论加以条理提高,形成了又一个点子,叫做“拉二进三”,就是利用郊区区位、资金、机制灵活等优势,通过兼并、合资、合作、赎买等形式,把市区的第二产业“拉”到郊区;“进”入市区,用腾出来的黄金地段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实现城乡经济优势互补、交融发展的新格局。这个点子,使市区黄金地段产生了黄金价值。很快就变成郊区广大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作为一位领导干部,要出好点子,还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善于集中“一班人”的智慧,因为,点子不是某个人凭空想出来的,它是群众实践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叫我“点子区长”,我实在不敢当。但以此激励我多为群众出点子,我倒是心甘情愿的。(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百姓是镜
——中共临汾地委书记徐生岚访谈录
本报记者安洋
徐生岚,生长于黄土地,曾任县级领导10余年,先后任山西省忻州、雁北地委书记,现任临汾地委书记。话少、务实是他的特色,“百姓是镜”算他讲得最多的一句。
1991年元月,刚调任临汾地委书记的徐生岚冒雪到汾西调查,了解到汾西因交通不便甩不掉贫穷的帽子,他蹲下来与县领导敲定了修路方案。尔后,又两度去修路现场处理问题。今年3月他又去汾西,没进县城,先去了修路工地,检查路基质量。当地老百姓说:“这书记,架子不大,说话不多,可抓住事不放。”
8月18日下午,记者闯进他的办公室,面对记者,这位堂堂的地委书记竟显出几分拘谨和腼腆,话仍是不多,不用笔都可以全记在心里——
我已经是55岁的人了,也算是为官多年,可这心里没有一天不是沉甸甸的。临汾是个以粮棉为主的农业大区,17个县市就有一半是贫困县,农民为国家做了最大的贡献,但他们日子过得还不富裕。我常常想,这地委书记是干啥的,打个比方,就是党派在这里的“长工”,而“东家”就是那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们的任务就是老老实实地做好事,这是没有价钱可讲的,也来不得半点虚的假的。你想,只有老百姓底足了,这为官的才可能气壮。
百姓是镜呐,有一件事让我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体会,霍州老张湾村有一位农民办了一块家庭黑板报,详细记载了某某县委书记、县长,某某乡长、书记,某年某月做了哪些好事,其中也包括不光彩的事。老百姓心里清楚得很,你实实在在做了事,他念着你,你光喊口号,说假的、不做事,他也同样记着你。更重要的是,在老百姓眼里,你就是党的形象,你就是政府的化身。掂掂这个分量,你就应该知道你这官咋个当法。
我们这个地区,农业是优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最现实的出路,三年来围绕高效农业做文章,是我们的现实选择。积我的体会,好多事不在你说了多少,而在你具体落实了多少,一杆子插到底了没有。我没多大能耐,就是凭着一股钻劲,认准的事抓住不放,所以我们的引水工程、黄河滩涂营地工程、大面积作物套种工程已经使广大农民受益。上个月,地委又抽调500名干部扎到农村抓重点工程,做不出实绩不准回来。干部老坐在机关玩虚的,没人爱见,真正与群众一口锅里搅稀稠才有出息。(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躬耕为民
——记乐山市政协副主席徐启斌
本报记者罗茂城
在风景秀丽的四川省洪雅县槽渔滩旅游区的青衣江畔,一座塔碑引人注目,碑下塑着两头老黄牛,碑上刻有“躬耕为民”四个大字。这是当地农民自愿集资为纪念“徐公”而修建的。
无独有偶。在槽渔滩移民新村竹箐乡,记者看到不少移民家门口张贴着盛赞“徐公”的对联:“治水发电启斌赛李冰,开山筑路徐公胜愚公”。
“徐公”名叫徐启斌,是洪雅县刚退下来的老县长,现任乐山市政协副主席、槽渔滩水利枢纽工程指挥长。

徐启斌,朴实得像个农民。是1986年底从眉山县调任洪雅当县长的。到洪雅的第二天,他就下乡,出门就遇到堵车。他听到路旁不少驾驶员和乘客抱怨:“公路不平,县长不行。洪雅的县长到哪里去了?”徐启斌脸上火辣辣的。
一个月里,他跑遍全县,发现洪雅有丰富的森林、水能、药材、煤、铁、铅等矿产资源。穷,就穷在“路”上。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徐启斌深入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
资金怎么解决?有人提议集资。老徐不同意。他说,当地农民还很穷,怎么能雪上加霜呢。徐启斌带领一个小组,踏遍公路沿线的河滩地,划出了28个公用沙石料场,节省了资金,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纠纷。他亲任指挥长,办公室就设在工地。大年初五他便带领3万民工到工地,夜以继日地干,只花了60天便全面完工通车。
几年来,洪雅县共建成柏油路131公里,新建、拓宽、改建各类公路677公里,连接断头路口6处,全县大部分乡村都通了公路。所修公路不仅质量高,而且成本低。
公路通,百业兴。短短几年,洪雅以县城为中心,沿交通干线建成了16个小集镇。199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6亿多元,比1986年增加4.3亿元,财政收入2000多万元,比1986年增加1400万元。人民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洪雅县地处青衣江中段,年年雨季,岁岁洪灾。城郊有个封河坝村,家家户户都备有一只“救命船”,坝上还备有防洪台。每每洪水一来,全村敲锣示警,村民便纷纷跳上“救命船”、“防洪台”。
1990年,徐启斌与县防洪办的同志顺着青衣江考察了110多公里的江段,提出了“筑堤路,防洪灾,利排灌,保安全”的方案,得到了省和市有关部门的支持。
年底,根治水患的工程动工了。正在节骨眼上,徐启斌却病倒了。他想,作为工程指挥长,不亲临现场怎么行呢?于是他不住医院住工棚,拔掉针头拿镐头,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先后组织了20多支筑堤专业队伍,冒着严寒苦战了4个多月,一口气建成6个堤防工程,共筑堤25.8公里,保护了4万多群众的生命财产和68个厂矿、1.28万亩耕地的安全。同时,还围河造田1100多亩。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共产党员的责任心使快到退休年龄的徐启斌无法安静下来。为了洪雅人民的长治久安、造福子孙后代,近几年他四上北京,三下武汉,力陈利害,终于拿到总投资4.6亿元、装机容量7.5万千瓦的槽渔滩水电站立项批文,并亲自担任了工程指挥长。
槽渔滩是块风水宝地,也是一个水患策源地。打从30年代开始,就有专家建议,在此修建一个“都江堰”,既可免遭水患之苦,又可灌溉川中、川东6个地市40余县1400多万亩良田。梦想终于成真。
当初,槽渔滩库区有3个乡7个村1600多人,为了妥善解决移民问题,徐启斌深入库区了解情况,征求移民意见,找到了一条“以土为本,农业开发安置”的路子,保证每个移民有4分口粮田,免征免购,并将土地征用费、安置补助费,投入工程建设,按年给移民付息。办法一公布,移民争先恐后地搬迁。
如今,槽渔滩电站大坝已高高耸立,今年底第一台机组即可发电。记者在竹箐乡顺河村移民新村看到,家家户户住一楼一底,楼上住人,楼下开堂设店,旅馆、游乐室、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悄然兴起。过去穷得叮当响的顺河村,搬到新村以后,一跃而成为洪雅县首富村。

徐启斌担任县长多年,为老百姓办的好事说不完,而对自己家里的事,却顾不上管。他的老伴一直是位家庭妇女;他的5个子女中,有3个至今还是农村户口;他生活朴素,家中摆设简陋,吃住从不讲究,他每天抽的烟是老伴为他手卷的叶子烟。
人心是杆秤。1990年,洪雅县人大选举县长,631人投票,徐启斌获630票,那缺的一票是他自己的。这在洪雅人代会选举是绝无仅有的。
1993年春节前,徐启斌累得病倒了,群众得知此消息,从四面八方赶到槽渔滩工地来看望他,并先后送给他和指挥部240多头猪、80只羊、数千只鸡鸭鹅等慰问品。而徐启斌却把这些礼物全部交给了电站的工人们。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徐启斌是做到了。乐山市一位熟悉徐启斌的领导说:作为一名干部,得到上级的肯定是比较容易的,要受到群众普遍赞扬却较难,而要得到上下一致公认就太难太难了!可是,这一切徐启斌都做到了。
最近,四川省纪委、组织部、宣传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向徐启斌学习。(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录

  二十年间未了情
本报记者赵相如
西湖边上,三杯热茶,三个老“当家人”围桌而座,龙井飘香,笑语不断,往事浮现在每个人心头。
20年前,他们相识
那还是1974年,南昌市郊区顺外大队党总支书记曾荣苟请来了两个人:上海市郊的养猪行家张天虹、杭州的种菜好手董毛银。曾荣苟是江西省多年的农业劳模,“顺外”的村级经济在江西农村名列前茅,但他总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于是请来两位老师指点。
张天虹和董毛银在“顺外”一干就是6年,他们把自己养猪、种菜方面的许多好经验、巧办法无私地传授出来。同时,看见曾荣苟办起了十几个厂子,利用近郊的优势,为城里人服务,使顺外村与大邱庄、华西村、刘庄等成为全国最富的十大村子之一。他俩想到各自的家乡还不富裕,觉得回去也应学“顺外”大干一番才对。
分手那天,曾荣苟口称“老师”,他俩对曾荣苟说:“你才是我们的老师哩!”
三边开花
张天虹回到上海川沙县孙桥乡,当上了农场场长。在做到以农为本的同时,他学曾荣苟的办法,从实际出发办起工业。通过市场调查,他办起了不锈钢制品厂。第一炮打响后,又办起塑料制品厂、纸箱厂、化妆品厂、石材厂等。去年全农场实现利润411万元,人均分配收入达到6329元。
董毛银回到杭州市郊花园村,当了党支书,他也是以曾荣苟为榜样,办起了工副业。他支持一位刻苦能干的年轻人王水福办起电梯厂,现在这个名叫西子电梯厂的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国家建设部定点的十大专业厂之一。花园村变成了亿元产值村,村民家家户户建起自己的小楼。
南昌的顺外村这些年步子迈得更开,去年产值2亿多。曾荣苟还主动找泰国正大集团合资生产优质饲料,单这一项今年产值可超亿元。江泽民、乔石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去顺外村视察过。
这真是:三边开花,各结硕果。
“心心相印”
事业为重使他们无法朝夕相处,但他们的心息息相通。张天虹请教曾荣苟办厂当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曾荣苟则把自己的看法和盘托出。曾荣苟要了解市场行情,很快,上海的、浙江的信息就反馈了回来,真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前不久,三个人相约,互相之间参观,看看各自创业带来的变化。然后西湖煮茗话友情。
望着涟漪的西湖水,曾荣苟笑道:“天虹搞农工贸只有几年,已经创下不小的规模,这个‘拚命干,不回头’的精神值得顺外人虚心学习。”他又指着董毛银说:“我去看了西子电梯厂,领会到一点:企业兴旺发达,还得一靠人才二靠产品科技含量,我们在这方面还得再加油。”
曾荣苟和张天虹又说起董毛银的特长与优点来了……边喝边谈,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张天虹边喝着茶边说:“我们之间,20年没冷这杯茶。”说得曾荣苟、董毛银连连点头。
有道是座上茶暖依旧,祖国景象长新。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热点新闻

  少生孩子多造地
段存章 段风国
“人口猛增,土地锐减,十万火急!”一九八七年,河北滦平县曾出现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百分之三十三点九,而耕地以每年二千亩的速度递减的“怪事”。
那一年,滦平县从上到下抓经济,满怀喜悦看着国民生产总值比上一年增长了百分之二十点一四,而一算总帐,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增长了百分之十八点二,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一年还减少八十五元。这对于一个农业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七点七九、人均收入仅有二百五十三元的农业县来说,压力太大了!
“只抓摊摊(办企业),不抓蛋蛋(生孩子),穷县难富!”滦平县的领导头脑清醒起来,认识到了人口与经济的内在联系。
拉海沟乡是全县最贫困的乡。一九八六年人均收入只有一百一十一元,计划生育工作处于失控状态。在承德地区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直接帮助下,县委、县政府组成工作组,进驻拉海沟乡,向农民群众耐心宣传“少生孩子多造地”的道理。通过耐心、细致和稳妥的工作,共做绝育手术一百三十一例,使一孩上环率提高了百分之十一点九,两孩以上、四十岁以下结扎率提高了百分之四点三六。大阳山居民组重视“两头”(人头、地头),一年少生孩子九个,挖山修渠,开发荒滩荒坡三百亩,人均增加土地三亩。
“硬堵,不如多疏导”,滦平县抓计划生育重在教育。他们向农民开展面对面的计划生育基础知识教育,全县二十二所人口学校对育龄妇女生育观的转变起到促进作用。
马营子乡南台子村居住偏僻,信息闭塞,爷爷奶奶盼着多抱孙子,爹妈盼着儿子早娶媳妇早生娃。结果,越穷越生,越生越穷。近几年,这个乡建立了人口学校,村里成立起计划生育协会,会员们通过参加人口学校学习,回到村进行面对面的讲,人传人的教。现在,这里的农民们无意恋在生孩子上,一心想着勤劳致富。妇女们在村长代明贤的带领下,同北京密云毛织厂签订合同,村里育龄妇女兴起了织毛衣热。她们精心编织的毛衣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每人年平均收入二千多元,被人称为织女村。
大营村农民吴守信只有一个女孩,他为了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脱贫致富上,多次放弃照顾二胎的机会,主动报名终身只要一个孩子。他在北京做工,年收入六千元以上,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今年春耕大忙季节,兴隆庄村育龄妇女祁文珍发现自己有一个多月未来月经了,丈夫外出做买卖回不来,她就悄悄地告诉了婆母,老人说:“你的想法对,咱按政府计划办!”第二天,婆婆陪媳妇来到了乡工作站,愉快地做了手术。
人口下来了,收入上去了。七年间,滦平县总共少生四万二千人,新增耕地五万五千亩,为农民增加收入四百四十万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