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布赫走访彭家庄
王进英
金秋九月,河北省新乐市回民自治乡彭家庄乡,高粱红,玉米香。来河北视察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专程走访彭家庄,看望这里的回族兄弟。
“哦!这里有这么多、这么壮的牛,很不错。”在新乐清真肉类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肉牛育肥厂,布赫望着眼前整洁、颇具规模的养牛场中上千头毛黄体壮的育肥牛,非常高兴,边看边向周围同志询问情况。
河北新乐清真肉类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傻子激动地向布赫委员长汇报说,厂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当年,他们只有8户人家,8辆破自行车,8000块钱起家。如今,雪球越滚越大了。公司占地6万多平方米,拥有固家资产1840万元,日存栏1200头牛,年产销牛羊肉7000吨,产值4900万元。
张经理指着前边的厂房对布赫说,那是与养牛场配套、符合外贸出口标准的按伊斯兰教方法屠宰的自动化作业的屠宰车间、分割车间、预冷间、冷库。牧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他们的产品在北京市场有1/4的行销领地。还在天津、图们、大连等十多个大城市,占领了市场。每年还向独联体国家、西德、香港出口活牛6500头。布赫饶有兴趣地参观了预冷间和冷库。
彭家庄乡乡长马清波对布赫说,彭家庄过去是土沙窝,人均年收入不足50元,现在彭家庄乡是新乐市最富的乡之一。乡长说,张傻子办的公司是全乡致富的龙头,在他的带动下,全乡家家户户养牛,全乡日出栏牛就有5万头。冒出了6个资产在百万元以上的牛皮经销大户,农牧业发展良性循环,去年,该乡成为农业部认可的吨粮乡。
布赫十分满意地说,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只有团结,我们国家才能昌盛,才能经受各种考验。在强调团结的同时,我们还强调共同繁荣,强调走在前面的经济发展快的地方,有责任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在充满现代农家气息的庭院,一排新房外观装饰考究,屋内灯饰和家具美观典雅。彭家庄村32岁的青年农民锁分占、张分颜夫妇,做梦也没有想到,今天能在自己的家里和布赫副委员长坐在一块儿。
布赫询问小锁几口人?上过什么学校,盖房花了多少钱?还有多少积累?小锁告诉他自家是养牛专业户,还种些土地。年纯收入20万元,人均5万,是村里中等富裕户。他跟副委员长说,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好,今后,还想多投入,把大部分积累用到发展再生产中去,不仅自己富,而且帮助村里人一起富,自己富了,不忘国家,不忘父老乡亲。布赫副委员长夸他有觉悟,素质高,持之以恒,大有希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靠这样的年轻人。小锁进一步向副委员长表示,下决心往国际市场挤,去赚外国人的钱,才算本事。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这里星光灿烂

  痴情那久远的绚丽
——记新疆博物馆研究员武敏
刘同起
我国曾有过辉煌的古代,丝织印染便是这古代辉煌中一朵灿烂的小花。
早在2000多年前,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我国华丽的丝绸锦绣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饮誉海外并为我国赢得丝绸之国的美称。然而,世事沧桑,斗转星移,古代的辉煌已不再耀眼,璀璨的织染艺术也已被厚重的历史烟尘湮没。
一位女性,几十年孜孜以求,去剥开那厚重的历史烟尘,寻觅到那朵曾经灿烂辉煌的小花——古代织染艺术。她,就是新疆博物馆研究员武敏。
生长在东北地区的武敏最初学的是电影制作,1950年她来到南京博物馆任职。特殊的工作环境使她对文物考古产生了兴趣,她利用业余时间学完了文物考古的中专和大学课程。1960年,她与丈夫——著名文物专家吴震先生一道,双双“支边”来到新疆博物馆。稍后,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相继在民丰、吐鲁番等地发掘出土了大量汉唐织绣。绚丽的古代织物深深吸引了武敏,从此开始了她与古代织染艺术30余年的不解情缘。
研究是艰苦的。武敏说:“我是用了无数的傻功夫、苦功夫才得以入门的。”
为了能够深入研究古代织染艺术,她首先自学了纺织学、物理学、化学,搜集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并一趟趟到远在十几公里外的纺织厂去拜师学艺。在熟练地掌握了纺织、印染技术的基础上,她开始从古代织物的内部结构入手,画图、操作,直到按照原貌复原出一件件崭新的古代织物。画古代织物的结构图,是一件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十分困难的工作。为了如实地表现古代织物的工艺结构,又不损坏文物,她拿着一架小小的放大镜,一根丝、一条线地观察记录,一天往往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画一张普通的古代织物结构图,一般需要一个多月;复杂的则需用时3个月。近30多年来,她画的包括长沙汉马王堆出土织物在内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织物结构图达数百套,使她对我国古代织物的结构、操作工艺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为了复原古代印染工艺,她从1973年开始试验提炼植物染料。20多年间,经她手试验分析过的植物便达30—40种。她家的所有器皿,包括吃饭用的锅碗瓢勺,都曾经成了她试验染料的容器。
几十年寒暑,几十载艰辛,鬓发斑白的武敏在古代织染艺术研究领域收获颇丰。近年来,她先后发表和出版了《吐鲁番出土丝织物中的唐代印染》、《唐代的夹版印花——夹缬》、《吐鲁番出土蜀锦研究》、《织绣》等多种古代织染史研究方面的论著,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她在久已失传的古代“夹缬”花版工艺复原、“碱剂印花”工艺的重新发掘方面,填补了我国文物研究与古代织染史的空白。她的许多研究成果,对于当代织染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她所复原的一些古代织染工艺,在开拓旅游产品方面更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由于武敏在古代织染史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近年间,她先后被南京云锦研究所、国际服饰学会(日本东京)聘为顾问,并当选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会副会长。1991年,武敏和她的主要成就被我国第一部《中国当代名人录》所收录。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纪念《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十周年学术座谈会在京举行
本报讯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十周年,中国民族理论学会日前在京召开学术座谈会。
与会者回顾了《自治法》实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及其地区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讨论了《自治法》与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出席座谈会的有,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会长、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人大民委副主任伍精华,国家民委副主任陈欣,中国民族理论学会顾问、最高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关山复、林业部副部长马玉槐、国家民委原副主任黄光学、全国伊斯兰协会原主席沈遐熙等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共60余人。(余梓东)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西兰卡普”出访香港
让人一见倾心,满眼飘香的长阳“西兰卡普”系列旅游工艺品,刚一出场,便迎得众人的浓厚兴趣。日前,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县长谭徽在,将两套“西兰卡普”工艺品带往香港,一展土家高超工艺。
“西兰”是土家族古时的一位著名纺织能手,土家语“卡普”就是“织花”的意思,“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一种传统织锦工艺,为配合全县旅游业的发展,让游客带得赏心悦目,同时对土家族传统织锦艺术进行挖掘、继承和开发,今年7月,长阳文化馆与湖北省民间艺术博览厅联合创办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兰卡普研究所”,经过尤新林等一批艺林高手精心指导设计,研究所生产出绣有“白虎”、“双阳雀”等图腾的旅游挂包和绣有“巴山舞”、“岩墙花”、“勾勾花”等具有土家民族风情的壁挂,共计20多个品种,1000多件。
土到佳处化神奇,妙到极处满眼香。不到一个月,已销售3000多元,订货千余件,西兰卡普一举成为长阳旅游产品中的佼佼者。
(刘洪进)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小镇人物

  黑龙江省今年高考的文科状元是一位朝鲜族女学生。在惊喜之余,不少人都很想了解这位——
女状元的“秘诀”
张帆
在金风送爽的初秋时节,从50年代成为全国第一个文化县的古城宁安,爆出了这样一条新闻:宁安朝鲜族中学学生李莲花,以640分的高考成绩,获取了黑龙江省今年高考文科女状元的桂冠,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实现了她梦寐以求的愿望。这位朝鲜族女学生,是怎样获得成功的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她的“秘诀”吧。
李莲花的父母都在朝鲜族中学工作,父亲李景燮是政治教师,在交谈中我们渐渐了解到:
毅力:在渤海镇念小学的时候,年仅九岁的李莲花,以红军长征精神激励自己,无论是寒风刺骨的隆冬,还是烈日烤人的酷暑,她每天清晨都坚持长跑,从渤海镇内到古渤海国城墙遗址,每天往返5公里,她五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到小学毕业的时候,终于跑完了二万五千里路。升入宁安朝中以后,她家离学校一里多远,每天上学都是跑步到学校。在11年的长跑中,既锻炼出了强壮的体魄,又培养了顽强的学习毅力。
好习惯:为提高写作能力,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她每天坚持用朝文写日记,升入初中后,又坚持用汉文写日记,如今她已写了43本日记,装了满满的一箱子。9年坚持写日记,使她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熟悉了各种文体的写作。在今年高考中,语文获得了140分的好成绩,其中汉语文作文,满分为50分,李莲花得了47分。
知识面:李莲花清醒地认识到,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内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进行大量的、持之以恒的阅读实践才能达到。因此,她如饥似渴地阅读《读者文摘》、《世界知识》、《东西南北》、《大众科学》等杂志,这些格调高、内容新的课外读物,既开阔了她的青春视野,又拓宽了她的知识面,在今年高考中,政治、历史分别取得了110分、119分的好成绩。
学习方法:她每天都坚持早睡晚起,以充沛的精力,聚精会神听好每堂课。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功在课堂,贵在理解”。在紧张的高考复习阶段,许多同学都习惯于开夜车,起大早,然而她却晚上9点就睡觉,早晨5点半才起床。她反对搞疲劳战术,为提高学习效率,她经常对几门功课轮换学习,针对高考中数学题量大的特点,她做习题时总是给自己限定答卷时间,在平时就养成了限时答题的习惯。今年高考时,李莲花信心十足地走进了考场,根本没有一点紧张的感觉,就准确、轻松地答完了试卷。
文化古城出状元,莲花出水映龙江。相信李莲花会在学习征途中,勇攀高峰,为自己的人生再造辉煌。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锡伯重书香
丁建刚
锡伯族,一个慓悍勇武的民族,在屯垦戍边的两个多世纪风雨中,她的杰出子弟建功立业于天山南北。
公元1764年,为保卫祖国西北边塞安宁,4000余名锡伯族军民踏上了通往西域的漫漫羁旅。历时一载春秋,磨难重重的这支人马终于进入伊犁河谷。弯弓射雕的岁月逝去后,他们在不忘练武之余,习文也渐成风气。今天,主要生息于察布查尔县的3万名锡伯族后裔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者已超过1500人,并且有了博士。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锡伯族文化教育水平在各少数民族中名列前茅。
长期躬耕戍边,还使锡伯族拥有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伊尔根舞春”(民歌),如反映辗转西迁戍边的《西迁之歌》、记述平叛过程的《喀什噶尔之歌》、描写稼穑苦乐的《四季歌》、抒发美好感情的《金凤凰》……悠悠流传的民歌,宛如西去的伊犁河,哺育了一代代锡伯族人,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热爱生活、好学求进的优良品格。
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表现出锡伯族爱才重教的风气。今天,锡伯族教育网络日益健全。1986年,察布查尔县完成了普及初中教育和青少年扫盲任务,现已实现“村有小学,乡有中学,县有重点”,涌现了银兰、侗文兰、春晓光等一批全国优秀教师。每年向大中专院校输送近百名锡伯族学生。在他们之中,已不乏硕士、博士等高级人才,葛俊丰、永学荣、王湛三位博士已成为锡伯族人民的骄傲,而致力于家乡科研文化发展的付刚三兄弟,则以他们辛勤的汗水、丰硕的成果赢得伊犁河两岸各族群众的赞誉。
在滚滚商潮的冲击下,固守清贫、安心务农的锡伯族也开始了“农工商”并举的历史性转变,也更加深了对读书价值的理解。尽管大多数锡伯族人家还不十分富裕,但读书求学之风常盛不衰。“宁肯自己受累,不忘子女求学”成了许多家庭的座右铭。尤其难得的是,锡伯族家庭对子女求学男女一视同仁。艾新舍里镇伊拉旗牛录村村民西林的四个子女先后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新疆工学院等院校,他家为此拉了不少帐,邻里说他艰苦,西林却觉得十分风光,“孩子们能上进,我再苦再累也愿意。”
尊师重教的风气已融入锡伯族人的生活之中,在他们眼里,学校和老师标志着希望和未来。每个牛录每个乡镇,最好最整齐的屋舍必定是学校;捐资助学在锡伯族中更是蔚然成风,1990年,仅艾新舍里镇教育捐款就达15万元之巨。这里,每年高考升学率一直位居全县前列。
狩猎为生的锡伯族,经历了屯垦戍边的百年风云之后,一跃成了充满希望的“书香”民族,这是何等惊人的变化,难怪一位中央领导同志了解这一切之后,由衷称赞锡伯族是一个“崇文尚武”的民族。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图片新闻

在祖国大家庭里
恩施民用机场通航
最近,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许家坪民用机场建成并通航,通航后对该州的经济开发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将起重要作用。
韩煌准摄影
造林大户谷汉洪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大渭洞村青年农民谷汉洪(右),从1985年起创办家庭林场,到1993年的9年间,共投资15万多元,造林4300亩,价值逾千万元。最近,他被选为县政协委员。图为谷汉洪与爱人上山造林。
赵景樟摄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