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6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系列报道(16)

  问“彩虹”
——彩虹电子集团自我发展提供的答案
本报记者王清宪
编者的话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根本出路。但是,我们近年在解决老问题、转换旧机制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譬如:企业的短期行为、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与企业效益的关系、国有企业的包袱、国有企业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的关系、国有企业的自我积累等等。这些问题,固然要从机制的转换上寻找答案,但是,再好的机制,如果忽略了人的因素,恐怕也难以有效运转。企业走向市场,固然需要企业有适应市场的运行机制,同时也需要具有市场经济观念、有事业心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去运作。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我们不取这样一个辩证的态度,只强调一个方面,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客观全面地认识目前大中型企业改革过程中所存在的全部问题,难以在实践中找到一套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好目前企业中出现的问题。
彩虹电子集团自我发展所提供的答案,是对于我们取这种辩证态度的一个有力的佐证。                  
在我国西北,一道“彩虹”高高升起。它就是中国最大的彩色显像管生产基地——彩虹电子集团。
这道“彩虹”所以耀眼,并不仅因其大,更因为——
它是我国10多家彩色显像管生产厂家中,唯一非合资的国有企业;而它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名列同行业前茅;
它的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通过英、美、德、加拿大等国安全质量认证;国内获得金奖的彩电,绝大多数用它的显像管。产品打进国际市场,供不应求,年创汇4000多万美元;
它在国内彩管市场的占有份额达到40%,雄居第一;
它的资产4年内增长12亿元,接近国家一期投入的2倍……
这个1.2万人的国有企业,可说是不折不扣的大型企业。它深处内陆咸阳,作为电子工业部的直属企业,多年来,它的上缴占利润总额的2/3。
这是怎样的一个对比!怎样的一个奇迹!带着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系列问号,我赶往咸阳,想向“彩虹”问个究竟。
问:短期行为曾困扰不少国有企业,“彩虹”何以不然?
答:只有短期行为的厂长,没有短期行为的职工。
彩虹电子集团是国家在“六五”期间投入7亿多元建立起来的,是当时我国唯一的彩色显像管生产厂家。因此,一期工程投产后,在国内市场独家经营,产品供不应求,生产分配也全由上级主管部门掌握。这个局面一直保持到1988年,全国陆续产生了10多家同类合资企业,加之我国彩电市场的变化,“彩虹”失去了计划,进入了市场竞争。1989年,对“彩虹”人来说是一个困难的年头,这一年,企业帐面上最少时只有5000元。
人心波动,不少技术骨干被合资企业挖走。张文义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但他和他的经营班子并没有抱怨,也没有向国家“呼救”。他的解释是:国家让你当厂长,是让你来经营的,如果你不能靠经营使国有资产增值,而只会向国家伸手,国家任命你这个厂长还有什么意义?
因此,他把注意点集中于经营思想的转变上:走出计划的经营方式,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从1989年到1993年,销售收入以每年52.7%速度递增,上缴利税以18.6%速度递增。固定资产原值从1989年初的7亿元增加到现在的18亿多元。要知道,这是“彩虹”在留利不足实现利润1/3的情况下完成的!
在陕西,“彩虹”是效益最好的企业之一,但职工的收入在当地并不是最高的。这几年,他们严把一个尺度:职工收入的增长决不能高于企业效益的增长。
这几年,“彩虹”也是承包经营,职工收入和企业效益挂钩。因为这个原因,许多企业曾出现了不提折旧等虚报效益,多分多发的“短期行为”。这几乎成了承包制的一个顽症,“彩虹”何以不然?
张文义讲了这样的道理:企业的短期行为,首先来自经营者的短期行为。经营者没有对企业的长远打算,自然就不会想到事关企业未来的中长期投入。经营者没有目标,企业职工怎么来为企业长远打算?拚设备、吃光分净的短期行为自然就不可避免。国有资产怎么能不流失?
国有企业三角债严重,成因很多,不好一概而论。但张文义认为,对于有一些国有企业来说,三角债也是短期行为的一种表现。没有市场也生产,生产出来别人不给钱也可以拉货,甚至发生强行发货给人家的怪现象,怎么解释?不就是为了完成一个指标吗?结果,利润只是帐面上的,吃亏的倒实实在在的是自己。
“彩虹”没有三角债,谁不交钱别提货,卖不出去宁可停产!张文义有一句口头禅:企业家要想企业5年以后的事。
从1989年开始,彩虹集团每年都要开一到两次大型工作会议,把各单位的一把手集中起来专题研讨企业的发展战略,然后,层层传达,层层讨论,使企业的目标成为每一个职工的目标,让每一个职工在企业的未来中看到自己的未来。
把道理讲明白了,职工是通情达理的。从企业的发展中,职工也真正尝到了积累的甜头。一些企业亏损严重,“彩虹”可说蒸蒸日上,职工收入稳步提高。在咸阳,效益好时职工收入火爆得要命,却没有积累;如今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职工收入急剧下降的企业不是没有。
所以,张文义说,只有短期行为的厂长,没有短期行为的职工。经营者最基本的职责就是使国有企业的资产增值。在这个问题上,不应该迁就经营者。
问:企业这样有活力,“彩虹”最深切的体会是什么?
答:国有企业最大的效益是管理效益,最大的管理是决策。
国有企业改革到今天,在大多数地区,政府部门能下放的权力下放得已经差不多了。国有企业的效益仍不理想,原因仍然是很复杂的。“彩虹”的效益这样好,最深切的体会是什么?
张文义说,企业改革走到今天,国有大中型企业不应还是一味地抱怨环境了。国有企业最大的效益是管理效益。
“彩虹”集团的发展特别能说明这个道理。
二期工程从1988年上马,到1992年竣工,跨过五个年头,中间遇到了原材料大幅度的涨价,不仅没有超7.5亿元的概算,而且节约了1000多万元。三期工程预算时,准备投入6.5亿元,但各个部门概算下来,达到8.2亿元。经理班子讨论后觉得完全可以把这个概算压到6.5亿元之内,方方面面争论激烈,各强调自己的理由。张文义心中有数,说,要么把概算压下来,要么放弃这个工程。结果,只6个多亿拿下来了。这一下就省了近两亿元。
国有企业家大业大,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起来,损失惊人。而这一点往往引不起一些经营者的重视。眼睛向内是现在大家常说的一句话了,话说多了,没有切身体验的人就不往心里去了。张文义常说的一句话是:企业的自我发展要从自我管理开始。
1989年,“彩虹”彩色显像管的良品率最低时只有86%,目前已经达到93%。这里面的效益有多大?“彩虹”每年生产400万支彩管,良品率提高1%,一年的效益就是2000万元。
“彩虹”无论在效益上、人均劳动生产率上、产品质量上、市场占有率上,敢与同行业任何一家合资企业相比。
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管理上的成功。1989年,当他们独家经营的局面被打破时,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寻找保护,而是寻找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他们算了这样一笔帐:新上的企业年产量大都不过100万支,投入需要10亿元,三年才能建成。而“彩虹”对原来的生产线进行改造,提高100万支的生产能力只需要1亿元,一年即可完成。所以,4年里,“彩虹”不停地进行技术改造,共投入3亿元,把年生产能力由原来的不足100万支提高到400万支。这是怎样的一笔规模效益帐!
决策是最重大的管理。“彩虹”能在今天保持这样的竞争能力,技术改造的决策是关键的一步。
问:走入市场,国有企业如何发挥优势?
答:用好国有企业的既有优势,促进劣势转化为优势。
国有企业的现行体制需要改革,这是没有疑义的;国有企业需要借鉴合资企业的许多东西,这也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改革是完善而不是否定;借鉴是学习而不是盲目推崇。如果我们丢弃或看不到国有企业的优势,那么,改革便失去了重心;借鉴便失去了依托。走进市场,国有企业有什么优势呢?
1988年前后,“彩虹”不少技术骨干被三资企业挖去了。这两年,许多人要求调回来。论工资,他们比“彩虹”高;论待遇,比“彩虹”好。那为什么还要回来?我问一个技术员,他说,这些人回到“彩虹”一看,几年里,我们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这么大的改造工程,技术上取得了那么多的突破,当然羡慕我们的技术人员好福气。“外方与我们合资,技术转让人家赚一笔;提供设备再赚一笔;合资利润还拿走一半。中间要进行技术改进时,又得再花钱去买。虽说谁来投资都是为了赚钱,但这么个赚法,搞技术的人心里不大平衡。”一个回“彩虹”的人这样谈感受:在人家合资企业,技术不用你开发,你挣得再多也是个“打工仔”,在“彩虹”才能感到自己的价值与企业命运的联系,感到干出名堂来好扬眉吐气啊!
现实告诉人们,只要国有企业从体制上理顺了,从机制上适应了市场经济竞争的客观要求,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对民族振兴的责任感,都会使国有企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前年,沿海一家合资企业给“彩虹”六七位技术骨干发来高薪聘请函,但没有一个人动心。什么原因?二厂厂长王李广说,“彩虹”通过这么几年的改革,机制上灵活起来了,并且,合资企业有的我们有,合资企业没有的我们也有,我们把国有企业好的传统管理与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的现代管理相结合,他们可以在这里充分发挥作用,企业每年还拿出100万元奖励有突出贡献者,他们何必非要到合资企业去呢?
国有企业的包袱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建立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势在必行。但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包袱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优势。住房是个包袱,但“彩虹”却利用职工居住集中的条件,通过广播、电视等各种方式,从家庭开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创造一个有企业文化个性的小环境;企业成员家族化是劣势,但“彩虹”利用这一点调动职工对企业命运的关心……
“彩虹”集团党委书记薛宝明说,关键是怎样促进这个转化。
人们常爱说:国有企业严格管理难。但是,到“彩虹”集团参观的外商,看后无不赞叹:世界先进的企业管理也不过如此。“彩虹”开除过职工,也重罚过职工,但没有任何人闹。厂长的全厂禁烟令下达后,有个车间发现了53个烟头,企业严格按规定一下重罚每个人360多元,比当时的月工资还高。从此,全厂4000多名烟民全部禁烟。张文义说,多少年的“大锅饭”确实养散了一些人,但并不是人们认定国有企业就只能如此。只要国有企业的制度是公开的、公正的、始终坚持的,而不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国有企业职工的严格纪律性就能培养起来。他们曾搞过一个调查,结果表明:职工欢迎为了企业和集体利益敢抓敢管的管理者;而对那些“老好人”不欢迎。国有企业里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经验,如大庆的“三老四严”等,我们不应该丢掉。


第1版(要闻)
专栏:

  西藏确定今后几年发展目标
力争国民经济年均增长10%左右
本报拉萨10月5日电记者刘伟报道:西藏正在全面贯彻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精神,今后几年新的发展目标已确定,即力争国民经济年均增长10%左右,基本完成脱贫任务,多数群众达到小康水平。
这个发展目标具体内容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在1993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69.5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粮食总产量100万吨;确保电力投产容量40万千瓦;实现县县有中学、乡乡有完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80%左右,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广播、电视覆盖率有较大提高。
为实现这个发展目标,西藏将抓住四个重点:
大力发展农牧区经济。在中部农区,以粮食生产为主,同时发展林果、蔬菜业;在半农半牧区,适当加大畜牧业比重,走农牧结合之路,实现粮食、肉奶自给有余;纯牧区以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林区和边境地区主要是发展林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搞活边贸和多种经营。加强以水利为主的农田、草场基本建设,增加保灌面积,改造中低产田和改良土壤。坚持以科技兴农牧,推广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同时扶持一批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的乡镇企业。
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在西藏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二产业比重为13.7%,今后将加大第二产业比重,以改变这种畸形的产业结构,致力开发西藏矿产、森林和畜产品三大资源,加工增值,形成支柱产业。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拉萨发展较快的文化娱乐、日用百货零售和餐饮业引向基层,鼓励发展技术咨询业和房地产业。
适当超前发展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在建的大中型电站和变电站、无电县电站和农村小水电建设,力争再上几个骨干电站。加快乡村公路建设,尽快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发展铁路和航空事业。在通信建设方面,建设以卫星、光缆为主要传输手段的长途传输网和以程控为主体的电话网,力争到本世纪末,在西藏形成方便、迅速、高效的通信网络,实现县县电话程控化,80%的县进入全国长途自动交换网。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会见美国客人
欢迎他们积极参与我国民经济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
新华社北京十月五日电(记者冯秀菊)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下午在中南海会见了前来参加“现代信息技术论坛”的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公司)高级代表团。
IBM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产业公司。
江泽民对IBM公司与国家计委、电子工业部在北京联合举办“现代信息技术论坛”表示祝贺。他说,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要求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我们欢迎IBM公司积极参与中国的国民经济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
IBM公司高级副总裁刘天博向江泽民主席介绍了近年来IBM公司对华合作情况。他说,他们已经与中国在信息技术及产业领域进行了十分友好的合作,希望这种合作不断发展,努力使中国成为IBM公司最大的海外合作伙伴。
电子工业部部长胡启立,国家计委副主任曾培炎等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瑞环会见美籍华人刘廷芳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记者张荣典)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今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刘廷芳先生。
在亲切的交谈中,李瑞环对刘廷芳长期以来为祖国的统一和现代化建设、为发展中美关系所做的大量工作表示感谢。
今年94岁的刘廷芳早在20年代留美归国后即创办金融等事业;抗日战争前后曾任职于当时的国民政府,主持矿业和资源委员会工作,后因病离职赴美,长期在海外从事经贸和社会活动。近10多年来,他曾多次回故土访问,参与一些省市的对外贸易及其他建设工作。去年,刘廷芳倡导成立美国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并与陈香梅女士共同担任名誉会长。
会见时,刘廷芳回顾了他所经历的一些往事,并将其新著《近代史秘》赠送给全国政协。李瑞环对此表示感谢,他说:“您是本世纪的同龄人,也是历史见证人。您写这本书,让青年知道历史、懂得中国的过去,是很有意义的。”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张洽、中国国际公关协会会长柴泽民、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阎明复、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等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

  朱镕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行年会上发言
阐述对当前国际经济关系看法介绍我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情况
新华社马德里10月4日电(记者马芳云)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朱镕基4日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994年联合年会上发言,阐述了中国对当前国际经济关系的看法,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情况。
他指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国际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主题。和平是前提,发展是基础,两者相辅相成。“没有和平的环境,谈不上经济发展。没有经济的发展,难有持久的和平。维护世界和平需要各国共同努力、积极参与。国与国之间应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促进世界经济发展需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密切合作、携手并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振兴除了自身努力外,还需要发达国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朱镕基重申了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他说,在国际事务中,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应一律平等,要尊重各国人民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权利。在开展贸易和经济合作中应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不应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以利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朱镕基在发言中肯定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世界经济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但他同时指出:“90年代以来,随着大批新成员的加入,这两个机构更具国际性,同时也面临更大的挑战。今后,两机构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职能应当进一步强化。同时,两机构应恪守其章程规定的行为准则,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成员国的要求。”他希望发展中国家在基金组织的地位得到加强,以反映其真实经济情况,同时呼吁发达国家在特别提款权分配问题上采取积极配合的态度,促进这一问题早日得到解决。他说:“世界银行作为多边开发机构,应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己任,不应被要求去干预主权国家的决策行为,或承担应由其他国际组织承担的职能。我们欢迎世界银行提出的‘用户导向’原则,希望世界银行能更多地关注低收入国家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需要。此外,我们希望世界银行在重视项目质量的同时,也能使贷款的数量保持稳定的增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援助。”
朱镕基接着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他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经济情况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中国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改革开放政策已深入人心,不可逆转。”
他指出,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只能是以渐进的方式进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始终注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保持社会稳定则是促进经济发展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前提条件。”
朱镕基介绍说,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体制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旧体制已被突破,新体制正在建立。今年以来,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企业体制改革,都按预定方案顺利推出。“这些改革措施进展顺利,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接着说:“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针对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我们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过快带来的矛盾开始缓解,经济生活中某些无序现象逐步得到治理,经济增长速度在平稳回落中保持较高水平,货币发行得到有效控制,市场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人民币币值稳中趋升,国家外汇储备显著增加。这表明,去年以来我们所采取的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的措施是非常成功的。当然,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我们也面临一些困难,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例如,物价涨幅较高。但是,究其原因,虽然部分是由于去年上半年投资规模过大、货币发行过多,但主要是由于市场价格放开的结构性改革造成。这是一个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国家不可避免的。经过这一段必需的‘阵痛’以后,物价指数就会逐步回落。对于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加以解决。”
在谈到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时,朱镕基说,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紧密。自1986年中国正式要求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以来,为了与关贸总协定的国际经贸规范接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包括简化外贸管理体制、大幅度降低关税、取消汇率双轨制、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逐渐放开国内服务贸易市场等。他指出:“目前中国的经贸体制已基本符合关贸总协定的要求。因此,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不应再拖下去。中国复关不仅有利于中国,而且有利于世界。把中国排除在外,关贸总协定以及即将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普遍性将受到极大影响。”
朱镕基最后表示感谢各国同事以及基金组织和世行支持在香港举办1997年年会。他说,届时中国政府将以东道主的身份欢迎各位到稳定和繁荣的香港出席会议。
在年会期间,朱镕基还分别会见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米歇尔·康德苏、世界银行行长刘易斯·普雷斯顿、马来西亚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安瓦尔以及美国财政部长本特森等。
朱镕基副总理是于10月2日抵达马德里的。他将从5日起开始对西班牙进行为期5天的正式访问。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瑞环在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会上指出
用科学方法总结儒学为现实服务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记者杨国钧)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今天在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会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说,当代炎黄子孙有责任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学加以总结,赋予其时代的意义,为现实服务。
李瑞环说,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并举办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他对与会的海内外朋友表示欢迎,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
李瑞环说,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希望各界共同努力,把儒学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也在大会上发言。他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和主要奠基者。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在讲话中指出,在过去5年中,国内外对孔子、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在哲学、历史、道德、宗教、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层面,发表、出版了数千篇文章和上百种专著。
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出席了开幕式。在这次由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为期4天的研讨会上,还将正式成立国际儒学联合会。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征文

  何以如此动情?
江陵
8月25日,人民日报一版的“今日谈”刊登了一篇《“鸣岐不让”》,没有想到,这样一篇不足600字的短文,在读者中竟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
9月1日,辽宁日报集会庆祝创刊40周年。轮到嘉宾讲话时,著名演员、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李默然以他浑厚深沉的声音,一字不漏地背诵了一遍《“鸣岐不让”》代替他的发言,赢得了如雷的掌声。
“张鸣岐的儿子从沈阳到锦州去看他,他的司机没有开车去接。为啥?‘鸣岐不让!’”——鼓掌。
“张鸣岐的妹妹求他给小弟弟换个工作,但没换成。为啥?‘鸣岐不让!’”——鼓掌。
“组织上几次给张鸣岐换房,均未换成。为啥?还是‘鸣岐不让!’”——热烈鼓掌。
李默然讲完,回到座上,掌声还持续不断。
没有一句豪言壮语,没有一点华辞丽藻,竟然在人们心中引起如此巨大的共鸣,这一事实本身,就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反腐倡廉的心声,也为胡锦涛同志为纪念张鸣岐写的《人民群众的公仆年轻干部的楷模》(见10月3日人民日报)一文中的如下一段话作了生动的注脚:
“他为自己规定的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廉洁的几条规矩,看起来很普通,但真正坚持做到了,老百姓就很上心,很动情。”


第1版(要闻)
专栏:

  淳化果优招远客
仅苹果一项农民人均年收入可达八百元
本报讯被列为全国优质苹果基地县之一的陕西淳化县,发展苹果种植面积22万亩,其中8万亩已挂果,今年苹果又获丰收。果优招远客,目前,来自广东、福建、上海、北京等省市的客商,纷纷到淳化购销苹果。
淳化苹果以其色、香、味、形在渭北23个产果县名列榜首。近年来,这个县十分重视科学规范化生产,所产“新红星”、“乔纳金”、“金帅”等6个品种,在历次全省评优中获得优质奖,“秦冠”曾5次代表陕西参加全国展销。淳化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个富民富县的拳头项目不放松,从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全方位倾斜,在20个乡镇,从塬面到沟坡,有计划栽植,不断引进新品种,更新老果园,积极发展新园子。今年全县挂果面积达8万亩,总产可达1亿公斤,产值可达1.5亿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可达800元。(任彦军)


第1版(要闻)
专栏:

  淮阴实行农业深度系列开发
建成林棉桑果菜渔六个百万亩基地
本报讯江苏省淮阴市围绕农业实行深度系列调整开发,走产品加工上档次、基地建设求特色之路,取得可喜成效。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业总收入6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8.9%,农民人均增收155元。
淮阴市地广水阔、粮丰林茂、六畜兴旺,自然资源和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为了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推行“大调整快开发,抓三富奔小康”农业发展战略时,注意把产加销、贸工农各环节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建设和衔接,努力使之配套成龙。
这个闻名全国的商品猪生产市,大做猪的文章,全力支持大型企业淮阴肉联厂搞深加工,创出名牌“达尔康”系列产品,深得消费者青睐。加工企业咬住了大市场,全市生猪生产稳步发展,千万头以上的商品猪基地乡达33个,饲养总量已超过800万头,居全省之首。
围绕农业深度系列开发,淮阴已建成林、棉、桑、果、菜、渔六个百万亩基地,使农村呈现粮油、棉纺、水产、茧丝绸、林木、果品、蔬菜、畜禽、烟草“九龙”齐舞闯市场的生动景象,形成了5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新产业。(张汉川刘金星)


第1版(要闻)
专栏:

新疆和田地区蚕桑研究所已经成为培训技术人员、提供优良蚕种、桑树种以及养蚕新技术的中心。该所选育的“新蚕2号”优良蚕种在和田地区推广后,使农民增收1232万元,缫丝厂增加产值1425万元。这是维吾尔和汉族技术员在育种室采茧。 新华社记者 武纯展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河南得意之作
中原崛起石化城
70年代中期,河南省在南阳和濮阳相继发现两大油田——河南油田和中原油田,从此这个省不产石油的历史宣告结束,随之石油化工企业在中原大地上先后兴起,给河南的经济带来了生机和繁荣。洛阳石化总公司便是其中之一,它已成为我国第一个以单系列年加工原油500万吨炼油企业为主体的大型石油化工基地,主要产品已发展到21种,并创轻油收率、单位利税、单位成本、销售额增长幅度四个全国第一。图为该公司的石油液化气罐区。 耿则先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