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决定

  选拔年轻干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几个认识问题
罗良仰
如何有效地推进干部年轻化进程,以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形势的需要,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数以万计的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培养和选拔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形成坚定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干练而充满活力的领导层。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决定》精神,抓紧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造就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领导人才。
讲台阶,不唯台阶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台阶就是一段实践过程,经过一个台阶,干部就能在这段实践中增长才干,丰富经验。主张台阶式培养和选拔干部,承认每个干部的成长都要有一个过程,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但是,坚持干部顺着台阶上,也要讲点辩证法,切不可把台阶僵死化、绝对化。邓小平同志在强调“台阶”的同时,又多次强调要“打破常规”,“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创造一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这才能大胆破格提拔”。选拔年轻干部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思想解放了,框框破除了,人才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尊重经验,但不迷信
论经验,年轻干部难免不足。但是,第一,经验是相对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经验够不够,只是比较而言”。不能担心经验或借口经验,而不敢放手使用人才。第二,经验是可以积累的。任何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正因为年轻干部缺少经验,才更需要及早压担子,让他们到实践中去摸索和积累。领导经验只有在走上领导岗位以后才能取得,而决不会在它之前。古人云:“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你尚未让他担负领导工作,就说他不行,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观点的。正如邓小平同志讲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嘛。放在那个位置上,他们就会逐步得到提高”。第三,正确看待经验。年轻干部尚处于成长、发展时期,对他们不仅要看到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更要看他的基本素质、发展潜力和培养价值。年轻干部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知识丰富,没有框框,勇于开拓,这正是我们今天用人的着眼点。要鼓励、引导和安排年轻干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特别是到条件艰苦或情况复杂的环境中去,经受考验。
看资历,更重能力
在择人问题上,是“唯资”还是“唯才”,已有定论:横杆面前人人平等。但是,论资排辈的观念和做法在一些地方仍然是干部工作中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邓小平同志尖锐地指出:“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干部的资历,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他的工作经验的积累程度,应给予重视。但资历与能力没有必然的联系,二者不能画等号。在选拔干部时,不能把尊重资历同干部标准混为一谈,更不能把委以一定的领导职务,当成对干部资历的某种酬劳。在实际工作中配备班子时,有的地方片面强调工作年限、任职时间的长短,以年龄划杠子,以资历定位子,使一些年轻有为,实绩突出的干部进不了领导班子,有的即使进了班子,也怕他们资历浅、肩膀嫩压不住阵,而排在后面,长期敲边鼓,坐冷板凳,作用得不到发挥。
当然,年轻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由于各种原因,暂时压不住台的情况总是有的。解决这个压不住台的问题,主要依靠这些同志自己的实践,同时,也需要党组织主动“帮他们压嘛”,一方面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情况,做好工作,一方面多做一些思想工作,帮助一些人正确对待新提拔的年轻干部。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新干部的成长和提高,除了靠自身的努力,还离不开老同志的关心、爱护和支持,因此,无论在职的同志,还是退居二线的老同志,都应以此作为自己的神圣责任。
平均主义是一种陋习
源于落后的小生产意识的平均主义社会心理和在一些地方干部工作中实际上沿袭的“摆平”做法,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年轻干部的提拔。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一个年轻干部碌碌无为、成绩平平时,周围的人相安无事,但当他工作成绩突出,大有“出人头地”之势时,周围的一些人无见贤思齐之心,却有嫉贤妒能之意,对他吹毛求疵,百般挑剔,个别人甚至无视党的纪律,造谣诬陷,压制人才,以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照一些人看来,同一辈人只能一刀切,要上一齐上,“同坐一班车”,否则谁也不能上。似乎只有这样,才叫做“摆得平”。这种认识既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没有顾及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事物发展是不平衡的,差别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承认和尊重这种差别,我们才能有需要和可能去识别和选拔人才,才能改变长期存在的“吃大锅饭”状态。事实上,同一辈人中间,总会有那么一些出类拔萃的同志,我们就是应该坚决地把这些人选拔出来,让他们担负起领导责任。同辈人领导同辈人,乃至领导上辈人,任何时候都不可避免。
用人要讲效益,不避风险
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其开发、配置、使用在客观上就必然要求讲求效益。“早出人才,早出成果”,“一定要真正把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提拔上来,快点提拔上来。”就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人才效益的思想。用人之道,当自其壮年心力精强时用之。中国有句古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说的是作物扬花时节,乃是勤水沃肥之时,欢快的蛙声预示着丰收的景象。其实,干部成长的“扬花时节”就是其最佳使用期,及时启用,相当于扬花季节“水”“肥”兼施,其结果必然是人才、成果双丰收。反之,错过时机,就会耽误干部,有时压抑一个人会影响一批人的积极性。错过几年,有时就会错过一代人。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浪费,是最大的浪费,所造成的损失也往往是根本性的。因此“求才若渴”应是对我们从事干部工作的同志的基本要求;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干部的德和才,应该主要看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实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将成为锻炼干部、选择干部、评价干部的重要手段,市场上不存在常胜将军的严峻现实,使选人用人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因此,要破除求稳怕责,树立耽误人才也是过的观念,坚持标准,不惧风险,广开进贤之路,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年轻干部不是完人
至贤至圣,完美无缺的人,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那么,如何正确看待一个人的优点、长处和缺点、短处呢?首先,要辩证地看。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往往同时并存,相互彰昭,山愈高而谷愈深,优点突出的人往往缺点也突出。第二,要历史地看。一个干部,即使很好的干部,也是一分为二的,一个人免不了存在时代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对年轻干部的缺点、不足,应该把它放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来考察,采取更加公正的态度,分清主流和支流、大节和小节,着重看大节、主流。第三,要全面地看。事物的本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使用干部要着眼于其本质方面,而对其非本质性缺点、错误则应注意教育、引导、帮助,并用长处克服短处。第四,要发展地看。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年轻干部也是这样,不仅要看他的昨天,更要看他的今天和明天,如果拿他的昨天来否定他的今天和明天,就会把人看死,这不利于人的积极性的发挥;当然,如果拿他的昨天来肯定他的今天和明天,以为一好百好,也不利于他的进步。发展地看待年轻干部,要特别善于从“丑小鸭”中发现未来的“白天鹅”。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要求我们的干部敢闯、敢试、敢冒。要“冒”,总难免要冒出点问题来。很难想象要干一番事业会不遇到一点风险,没有一点失误。邓小平同志指出,“对于办得不妥当的事,也要好心好意地帮”。如果一有失误就“凉”起来,有点错误就一棍子打死,这既不利于使失误者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也不利于在岗位上的同志放开手脚干事业。实践证明,追求“完人”是一种形而上学思想方法;求全责备,只能引导干部循规蹈矩、谨小慎微。我们应当形成这样的共识:育人是用人的基础,只着眼于用人,忽视育人,是短视的。这样,才能把培养教育干部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基础性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我们应该在党内党外造成一种风气:经济搞上去是贡献,社会稳定是贡献,为党和人民推荐、选拔培养年轻干部,主动让贤也是贡献,是最长远、最忠诚的贡献。


第5版(理论)
专栏:

  领导干部应有的工作作风
范印华
良好的工作作风,是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之一。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作风建设的有关论述,对于新时期党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和作风的鲜明特点,着重谈以下几点:
多做实事,少说空话,反对政治空谈的务实作风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小平同志始终坚持求真务实,一再强调:“多做实事,少说空话。”“多办实事,多做少说。”“总之,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实事求是。”可以说,求实、务实是小平同志鼎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的一个显著特点。
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第一,要深入实际察实情。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办事情,做工作,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联系本单位的实际解决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无不得益于他对真情实况的深入调查,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研究。然而,有些同志却不是这样。他们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当然,也就听不到真话,摸不到实情,靠“拍脑门”、“想当然”是不可能有科学决策的。因此,小平同志严肃指出:“那种只靠发指示、说空话过日子的坏作风,一定要转变过来。”第二,要不务虚名说实话。说实话,关键在于不图虚名。自己没有真知灼见,工作没有做好,又想让上面打个“高分”,在群众中拉点“选票”,就只能在假话、空话上做“文章”。因此,小平同志强调要“不务虚名”。第三,要精雕细刻办实事。多办实事,是务实作风的核心内容。多办实事,关键在于精雕细刻,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一些同志所以把好事办砸了,把实事办虚了,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不会精雕细刻做工作。小平同志说:“缺乏深入的工作,细致的工作,是搞不好的。我们的事业总是要求精雕细刻,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一点一滴的成绩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少一点迎来送往,少一点陪酒陪会,少一点习惯性的应酬,腾出时间和精力办实事。第四,要摒弃形式主义决实策,求实效。小平同志说:“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他要求全党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开会、发文电、讲话,都要实在管用,“上下都要讲工作效率”。
人民利益至上,办事同群众商量,反对官僚主义的服务作风
“领导就是服务”,是小平同志工作作风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他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运用到领导工作中的生动体现。“领导就是服务”,丰富和发展了当“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根上理顺了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其一,服务群众与学习群众、尊重群众相统一。服务群众,是领导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习群众、尊重群众,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小平同志讲:“实践证明,许多人并非在主观上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但是他们仍然把工作做坏了,使群众受到重大的损失。”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自以为是先进分子,是领导者,比群众懂得多,因而遇事不向群众学习,不同群众商量,因而他们出的主意,经常在群众中行不通”。“只有善于做群众的学生的人,才有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其二,服务群众与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相统一。服务群众,多为群众办实事,从根本上讲,就是通过总结群众经验,集中群众智慧,制定正确的决策,把群众组织起来、凝聚起来,引导群众前进。正如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共产党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其三,服务群众与接受群众监督相统一。服务群众,必须接受群众的监督。小平同志指出:“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我们需要实行党的内部的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于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
坚持服务作风,就要努力做好以下三点。第一,服务群众要有真心实意。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基本依据,作为检验领导者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准。那种眼睛长在头顶上,“只要上面满意,不怕群众骂娘”的坏作风,一定要转变过来。第二,服务群众要有真情实感。把人民当成父母,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儿子”,与群众打成一片,同甘共苦,“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心群众。只要你关心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不仅不搞特殊,而且同群众一块吃苦,任何问题都容易解决,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我们的同志如果对个人的、家庭的利益关心得太多了,就没有多大的心思和精力去关心群众了,顶多只能在形式上搞一些不能不办一办的事情。”第三,服务群众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服务思想、服务作风的最大敌人,是伤害群众、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
旗帜鲜明,是非分明,反对要人情不要真理的原则作风
坚强的原则性,是小平同志工作作风的第三个显著特点。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必须学习小平的原则精神,树立和发扬坚强的原则作风。 
坚持原则性,首先,要有正气。要旗帜鲜明,是非分明,决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更不能看来头、“随风倒”,拿原则换人情。其次,要有骨气。自尊、自重、自立、自强。骨气是原则的脊梁。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我们中国人不打别人的牌,也不允许任何人打中国牌”。“中国人的智力不比外国人差,中国人不是低能的,不要总以为只有外国人才干得好。”他的铮铮硬骨,赢得了世人的崇敬和拥戴。第三,要有勇气,敢于叫真,敢于碰硬。坚持原则,难免要触及一些人,得罪一些人,这就非有“敢摸老虎屁股”的勇气不可。正如小平同志所说:“要克服怕字,有勇气。”然而,“这些年来党内确实滋长了过分容忍、优柔寡断、畏难手软、息事宁人的情绪,这就放松了党的纪律,甚至保护了一些坏人。”因此,要切实改变那种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作风。第四,要有大局。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是以党和国家的大局为前提和基础的。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必须着眼大局,顾全大局,一切从大局出发,在大局下面行动。顾全大局,关键是涉及到具体问题,在个人利益受到影响时,思想上要真想得通,行动上要真行得通。不能像小平批评的那样,“一涉及到具体问题就不通了。”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以个人的得失好恶决定对事情的取舍态度,尤其是不能以个人的得失看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利益关系调整,这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第五,要果断,不能优柔寡断。小平同志说:“应该解决的问题要加快解决,要用快刀斩乱麻的办法解决,不能拖。当断不断,要误事。”
新问题用新办法解决,反对苟同俗流、墨守成规的创新作风
创新作风是邓小平同志工作作风的第四个显著特点。小平同志说:“不要僵化,要用新脑筋来对待新事物。”用新脑筋对待新事物的目的在于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小平同志指出:“总得找出个办法来,新问题就得用新办法来解决。”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并不是说要完全摒弃老办法,而是要继承好的,创造新的,改造旧的,抛弃不适用的。
创新的思想障碍是求稳怕变的意识。固有的思想认识不愿变,传统的行为法则不愿改,习惯的工作模式不愿换,是不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时代要求的。小平同志讲:“世界在变,人们的思想不能不变。”“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要创新,就要有敢为天下先的风险意识和实践精神。按照小平同志的说法,就是敢闯、敢试、敢“冒”的精神。他强调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敢闯敢“冒”,关键是要敢于冒一点风险。我们讲“不打无把握之仗”,也是相对而言的。办什么事情都等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都万无一失了再去干,那就谈不到什么创新,而只能是跟在别人后头“邯郸学步”甚至爬行,当然,我们讲敢闯、敢“冒”,是指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大胆的实践活动,而不是想怎么闯就怎么闯,想怎么“冒”就怎么“冒”,更不能去闯“红灯”,冒“黄牌”。小平同志一再倡导胆子要大、步子要稳,主旨正在于此。这就要求我们破除“矫枉过正”的思想,防止纠正一种倾向可能诱发的另一种倾向。也就是说,要把敢闯、敢“冒”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这样,在改革实践中也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还可能失败,因此,科学的态度就是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创造性活动就多一分成功的把握,少一分失误的可能。小平同志反复讲:“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关键是要善于总结经验”。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全国高校经济理论研讨会召开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八次会议,近期在山西经济管理学院召开。来自全国45所高校和11个企业的10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提交91篇论文。会议着重讨论了如下问题:
第一,关于加强宏观调控、治理通货膨胀问题。代表们普遍认为,通货膨胀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物价增长过快,是我国当前的主要经济问题,必须大力加以解决。对这次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四种观点:(1)是需求膨胀造成的,而投资需求膨胀又占主导地位;(2)起源于成本推动和利润推动,成本推动主要表现在工资增长超过了劳动生产率增长,利润推动主要表现为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而形成的高额垄断利润;(3)对外经济关系的作用明显加强,主要表现为汇率的大幅度调整上;(4)与农业基础地位被严重削弱有关。因为,这次通货膨胀可视为一种混合型的,需要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综合治理。
第二,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问题。有些代表认为,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公司制,其最重要特征就是资本社会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如何界定法人财产权是这次会议的热门话题。大致有三种观点:(1)它是指企业拥有的全部财产权利,也包括归属意义上的所有权;(2)它是董事会和经理掌握的对公司全部资产的经营管理权,不包括所有权;(3)它是一种“准所有权”,或称为经济上的所有权,也就是对公司资产的实际控制权。代表们普遍认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个长期过程,它不仅需要企业经营机制的真正转换,还要求外部经济环境的改善,甚至要求政治体制的配套改革。
对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两种思路: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是明晰的,股份制企业产权关系才模糊,所以国有企业改革关键是政企分开和创造竞争环境;另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仅仅在抽象的法律条文上有个明确归属,但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产权关系却十分模糊,政企职责不分、“三角债”屡清不止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就是其集中表现,所以改革的深处是产权,必须建立完善国家所有权代理和监控制度。代表们一致认为,国有企业改革不能采取单一模式,应针对行业特点而采取国家独资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承包制和租赁制等形式,对长期亏损的小企业可以拍卖。
第三,关于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问题。主要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究竟应如何看待资本、剩余价值和劳动力商品这些经济范畴?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学应有“一般概念”和“个别概念”,资本、剩余价值和劳动力商品都是商品经济的一般概念,只不过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是有特殊含义。社会主义经济学早已接受了利润、利息、工资的概念,却至今不接受资本概念,这样利润岂不成了无源之水。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剩余价值,都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提出的科学概念,不应在社会主义随意使用。
此外,一些代表还指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正处于十字路口,而要使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向前发展,就必须注意:(1)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2)要有分析有选择地运用西方经济学,应该利用的不去利用就会限制自己的发展;(3)要深入地研究和掌握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特点,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齐亚新徐茂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