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党的建设工程和党的建设理论
龚育之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为了领导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场新的伟大革命达到胜利,党的建设需要有一个新的伟大工程。
新的革命和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需要有理论的指导。这个理论,就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科学体系。党的建设不能离开党的整个事业和整个路线,我们首先应该强调用这个理论的整体来指导党的建设。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党,正是党的建设工程的最基础的工程。《决定》提出的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面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同时,正如《决定》中所说:“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内容丰富的党的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理论是邓小平整个理论的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理论是一个大系统,党的建设理论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本身也构成一个体系。
党的十四大报告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大系统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作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表述。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这个子系统的历史由来、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应该怎样来表述呢?
作为党的第一代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员和第二代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历来非常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从历史上说,他在党的八大会议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在7000人大会上专门就党的问题发表讲话。这两篇关于执政党建设的经典之作,可以说是邓小平同志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的成员对党的理论建设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1975年他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实行全面整顿,强调“整顿的核心是党的整顿”。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他致力于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强调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要由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并且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这四个坚持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而“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
在十二大的开幕词中,他把“在认真学习新党章的基础上,整顿党的作风和组织”,当作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四项最重要的保证之一。
1989年政治风波以后,他又提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并且语重心长地说: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
这十几年中,在每一个重大历史时刻,邓小平同志都是把党的建设问题作为关键问题,郑重地提到全党面前。
对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在我们党的文献中已经有过四次概括,每次都把党的建设的内容摆在这个理论体系的重要位置上。
第一次概括,《历史决议》的概括,列举了这个理论的十个“主要点”。第十点,归总的一点,就是:“根据‘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和党的现状,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
第二次概括,十三大的概括,列举了这个理论发挥和发展的十二个科学理论观点,其中包括“关于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观点”。
第三次概括,十三届七中全会的概括,共十二条,第十二条就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加强党的政治、思想、理论和组织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四次概括,十四大的概括,九个基本问题,“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指出这个理论“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四次概括中,《历史决议》的概括对这个理论在党的建设方面的论点,表述得比较详细。现在大家研究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内容体系,我愿意在这里把它全文引述一遍:
“一定要树立党必须由在群众斗争中产生的德才兼备的领袖们实行集体领导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一定要维护党的领袖人物的威信,同时保证他们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谦虚谨慎,和群众同甘共苦,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必须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克服离开党的正确原则的各种错误思想,根除派性,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纠正特殊化等不正之风。党必须整顿党的组织,纯洁党的队伍,清除那些欺压人民的腐化变质分子。党在对国家事务和各项经济、文化、社会工作的领导中,必须正确处理党同其他组织的关系,从各方面保证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各种经济文化组织有效地行使自己的职权,保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等群众组织主动负责地进行工作。党要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在国家事务的重大问题上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认真协商,尊重他们和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党的各级组织同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这些都是在概述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和体系时,提到的这个理论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内容。
至于单独地概括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体系,情况又要有所不同。因为党的建设涉及党的整个工作,从较广的角度来概括党的建设理论,要概括得比较完整,势必要把在概括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时列入别的组成部分的许多内容,如党的思想路线、党的政治路线等等,同时列到党的建设理论这个组成部分中来。单独概括这个理论的别的组成部分,例如单独概括邓小平哲学思想,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都会如此。就是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个大系统,包括许多子系统,子系统的划分有不同的方法和大小,各个子系统之间有很多重叠的部分。
现在十四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对邓小平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作了一个概括,列了七条。这七条虽然也还是简略地列举,而且由于不宜同文件中其他地方过多重复而没有把有些论点包括进来,还是显示了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大致轮廓。头一条是总的,讲党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讲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辩证统一;其余各条,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大方面展开,每个方面又分为若干方面,这样一个体系。
理论界研究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对如何概括这个理论的丰富内容和科学体系,作过不少探讨,概括的方式大体相同又不尽相同。为了宣传和教育的需要,在《决定》所列七条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把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的内容和体系,作一种更详细的阐述,是有必要的。我觉得,一是要努力概括得完备一些,把主要的论点都概括进来;二是要把论点表述得准确一些,鲜明一些,把精髓、特色更加突出出来,有些论点的深刻含义人们还没有注意,要把它发掘出来;三是要做整理和分析,把各个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发展、阐发出来。
同时,我觉得,体系的表述是需要的,又不能把体系的表述搞得太死了。不同的表述可能各有自己的长处,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包容,却未必都能归并为一种而又保持所有这些长处。而且,党的建设的实践是发展的,人们对这个实践及其理论的认识是发展的,这个理论本身也是发展的,理论体系的表述当然也要不断发展。最重要的不是体系的表述,而是在实践中发展着的理论的内涵,是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的实质精神,是把理论同实践结合,用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那么,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决定》中有一句,比较引人注意,这就是:“党必须善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认识自己、加强自己、提高自己,认真研究和解决在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江泽民同志说:“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导思想,要认真贯彻到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去。”《决定》中还有一句话:“必须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并进行革新和创造,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这两句话是相联系、相一致的,后面一句说的是基层党组织,它的精神当然不限于基层党组织。
我们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用改革来总揽党领导的改造中国的新的伟大工程。在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中,当然也要贯串改革的精神。正如我们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样,党的建设的改革也是我们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它的具体制度、具体体制,则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和需要而改革,而变化,而发展,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完善和更新,更好地发挥出它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根本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这些根本的东西,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四个坚持,这是头一条。具体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等等,则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加以改革,改进,改善。改善才能加强,才能更好地发挥党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早在80年代的第一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问题,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群众。”后来又说:“党和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体制要增强活力,就是说不要僵化,要用新脑筋来对待新事物。”这就是改革的精神。因为在新形势下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所以不能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墨守成规,必须用改革的精神,来认识我们党的建设的现状及其同新形势相适应和不相适应的方面,来改善和加强党在新形势下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来改善和加强党在新形势下自身的建设,来提高我们党在新形势下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还有一个问题,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同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江泽民同志讲话中说:“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为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党的建设理论当然也是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在新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理论界也讨论过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同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的关系问题。说邓小平的实践和理论,同毛泽东的实践和理论,存在着纠正、继承和发展三重关系,这里说的是“毛泽东的实践和理论”,不是说“毛泽东思想”。纠正,是对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而言的,不是对毛泽东思想而言的。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以后,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成为正确解决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继承和发展问题的一个关键,是个契机。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个极其重要的贡献,就是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同毛泽东晚年错误区别开来,纠正毛泽东晚年错误,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说对毛泽东同志的实践和理论要有纠正、继承和发展三重关系,是分别就他的实践和理论的这两个不同的部分而言的。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而言,那就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毛泽东晚年错误,是不是也反映到党的建设问题上?当然有。“党内走资派”、“党内资产阶级”的理论就是。这些当然属于应予纠正的。
对毛泽东思想中党的建设理论的继承有哪些?回答是:全都继承。密切联系于从政治路线上正确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来建设党,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党的三大作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弄清思想、团结同志的党内斗争方针,四个服从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都要继承。“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复出,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讲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讲要从各个领域阐明毛泽东思想的体系,特别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中的党的学说问题,认为“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他的完整的建党学说,是经过实践在延安整风时期建立起来的”,特别强调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毛泽东思想及其党的学说中最根本的东西。邓小平同志主持的《历史决议》论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把“关于党的建设”列为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六个方面之一,并且比较展开地概述了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科学思想。总之,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关于党的建设的所有内容,今天当然都要继承。
对毛泽东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有哪些?只要把《历史决议》中对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观点的概述,同我们前面全文引用的《历史决议》中关于党的建设的那一段概述,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到,在总结过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解决新情况下的新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在党的建设上的确发展了许多新思想,关于个人崇拜和党的领袖的那些论点,关于党同其他组织的关系的论点,关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论点,都是显著的例子。此外,如废除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的终身制,干部队伍在革命化前提下的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制度化,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以及“考虑人的角度,也要深化,这也是一种改革,是思想上的改革,思想上的解放”等等,都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的新思想。
总起来说,用改革的精神来加强党的建设,是最大的发展。只有用改革的精神来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进行新的创造,我们党才能在党的建设理论的各个方面得到了并将继续得到新发展。
还有,讨论党的建设理论的发展,应该联系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个理论。我认为,讲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主要是从总体上来讲,从总的历史转折和新时期的历史发展中来讲,从几个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的突破和创新上来讲,离开这些,局限于从某一领域和某一个论点上来讨论理论的发展,局限于从字面上提法上作比较,不是科学的方法。如同党的建设不能离开党的整个事业一样,党的建设理论也不能离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体。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胜利地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改造中国社会的新的伟大工程,同时胜利地推进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在这个进程中,我们的理论,包括党的建设理论,必定会得到新的发展。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决定

  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的最根本制度
虞德海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决定中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为什么呢?
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保证党的集中统一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实行这种制度,就要努力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历史经验证明,这个制度,有利于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做到统一认识,统一政策,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是党战斗力的源泉。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没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党的事业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更需要全党同志在基本路线的基础上加强集中统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党在新时期的行动纲领。全党服从中央,首先是要自觉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在党的基本路线和总方针、总政策、总目标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同中央保持一致,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地主动地服从整体利益,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坚决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成功。这几年来,一些同志在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常离开集中讲民主,离开统一讲特殊,离开宏观调控讲放开搞活,将局部的或者小团体的利益摆在首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结果,使党的许多政策措施的预期效果打了折扣。这是不允许的,必须坚决纠正。
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它对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民主集中制则是民主的、科学的决策的制度保证。因为,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它一方面,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从群众中来”,充分集中群众的智慧和经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群众有许多生动活泼的创造。因此,在决策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来自基层和实践的丰富经验,使之有秩序地健康发展。事实证明,因缺少民主程序和科学论证而造成的决策失误,对党的事业危害极大。领导决策要以此为戒。这就要逐步完善决策机制,在决策的整个过程中,虚心征询和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包括不同的意见甚至反对的意见,尽可能考虑得周全些,才能够使改革开放的各项决策和部署更加科学,更为稳妥,从而减少和避免震荡、失误。
另一方面,它又强调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集中,形成正确的决策,确立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形成全党的统一认识和统一行动,推动改革和建设顺利进行。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宏观调控。目前,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迈出了重要的步伐,财税、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和流通体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以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都已按照预定方案出台,实践效果比较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了较快的水平。这都是坚决执行宏观调控的结果。以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可以不要党的领导,就可以不要集中统一,这种不正确的看法是必须纠正的。
当前,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干部既有集中不力的一面,也有发扬民主不够的一面,在属于集体讨论决定的重大问题上,出现或者议而不决,或者少数人“拍脑袋”说了算。这种现象都是不符合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我们应该牢记,党实行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必然要求,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为了加强集中统一,反对分散主义,就更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民主这一方面。有了这一方面,集中就有了基础,就可以真正集中统一起来。”
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保证各级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的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是依靠全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来联系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依靠各级党的基层组织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改革的推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都要依靠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为此,必须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从当前基层党组织的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的党组织是有战斗力的,但也有一部分基层党组织比较涣散,凝聚力、战斗力比较差,不能很好地担起领导责任。这种情况与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是有很大关系的。近年来,大批年轻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他们参加党内生活实践的时间不长,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较为生疏,不懂得或不会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有些基层组织常常或者书记说了算,或者议而不决;有些党员常常根据自己或小单位的利益各取所需地对待组织的决定。这表明,对广大干部和党员加强民主集中制的教育,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唯此,才能使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