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美术)
专栏:画坛人物

  濯古求今 再辟新径
——观《袁运甫画展》有感
杜大恺
六十一甲子,对数字有特殊情恋的中国人一向很看重这日子。60年,不容易,纪念一下,借以回报生存及生命的尊严,为亲友,亦为自己。60年,说短亦长,说长亦短。期间多少梦幻、奋争、成功、遗憾,从无而有,从有竟无,波峰谷底,震荡沉浮,无数的大大小小的落差,历练着那血肉的心。纪念的方式或有轻重,所谓适宜则以当事者的知足权衡。作为艺术家的袁运甫先生步入花甲之年,决定办一次个人画展,无疑是恰当而有意义的选择。
然而,办一个什么展览也是难题。所以难,不在规模,规模可大可小,量力而行,固合情理,而袁先生的这个展览是颇费踌躇的,它预言着一个艺术家理想与行为的另一番认定。我不敢说我很了解袁先生,但我揣测这次展览或是改变其艺术生涯的一次酝酿。据说齐白石60岁开始变法,世人惊羡其胆识,更有极端者以为惟其变法才成就了后来的白石老人。花甲之年,弃其习尚,再觅新途,不仅赖其锐勇,况且,袁先生不是齐白石。
熟悉袁运甫先生的人大都知道,他自16岁入杭州美专始,半个世纪里,辗转涉足过水粉画、油画、彩墨画、书籍艺术、装饰艺术、壁画艺术、纤维艺术等等几近艺术的所有领域。这种似乎特殊的经历自然与他身处的时代有关,并非全然出于自觉,使人惊异的是,他每所为之,即得心应手,且多建树。事实上每一次变换在他都是涉及情感与意志的一次较量,一次积淀,一次发现,一次深刻化,从而导致70年代末开始,他对建筑、环境、装饰艺术为一体的被他称做“大美术”的艺术长时间特别专注的投入。他在各种场合十分动情地陈述他的观点,让人们认识并相信“大美术”的历史必然,并且寻找和参与实践其主张的际遇。如今许多人都已接受“大美术”是中国艺术的时代命题,但是,许多人同时相信推进并实施这一主张是需要时间的。大美术是非常社会化的群体行为,需要社会理解,社会共识,需要权威性的社会营造,需要有制控和操作能力的社会机制,需要经济的支撑,需要接受层面的兴趣投入和判识能力,需要整体的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制约,需要受历史意志支配的历史秩序。因此,仅仅依靠个别艺术家的热情和才能是无法奏效的。于是这次展览,袁先生选择了彩墨画。
年龄对人的影响是微妙而现实的,没有人可以回避生命节律对人的影响,愈是健康的人,愈能从容地面对其影响,因此,我不以为袁先生的这一选择是一种无奈,相反,我为其明智和坦诚称快。这是同样潇洒的行为,春兰秋菊,各领风骚,天下事莫不如此。
我忽然记起袁先生最近曾对我说:“很奇怪,到这般年纪,愈发迷恋中国传统了。”他说这话是由他的四联画《青、奇、古、怪》采用地道的中国式装裱引发的,我看过装裱后的这四幅画,选材、配色无可挑剔,堂皇、典雅、气派。人们总说中国艺术博大精深,博大者若何,因其通天地;精深者若何,因其合人伦。天地人伦均需足够的人生经验始可彻悟,积六秩而重建自我,我忽然觉得这才是袁先生这次展览选择彩墨画的真正动机。我虽不愿但还是可能误解了袁先生。
(袁运甫,1933年生于江苏南通,现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他几十年一心艺事,画作颇丰。正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共同主办的《袁运甫画展》,展出了他近年绘制的47件水粉、彩墨、水墨画和部分域外写生,这些作品反映了画家不倦追求美的一段心路历程。
                         ——编者)


第8版(美术)
专栏:兴集杯书法大赛

“兴集杯”书法大赛作品选(二)
汉柏之一(水墨)
绍兴柯桥(彩墨)
移门欲就山当榻 补屋常愁雨湿书(隶书)钱君匋(上海·特邀)(作者为我国著名书画家、书籍装帧家)
飞雪初晴酒未消 溪山深处踏琼瑶不嫌寒气侵人骨 贪看梅花过野桥(草书)林鹏(山西)(作者单位:山西省书法家协会)
芝兰生于山林不因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之德不因穷困而改节(行草)公国立 (河南) (作者单位:河南省长葛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
尽日开怀天地 随时默志古今(楷书)温彦国(北京)(作者单位:海军司令部管理局)
考古多观商彝周鼎 学识得求唐诗宋(辞)词(金文)刘尊法(河南)(作者单位:河南省城建高等专科学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