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金奖榜
——’94中国小百花越剧节金奖演员名单
(获奖名次按得票多少排列)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茅威涛
广东省粤剧院一团 陈韵红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方雪雯
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 韩再芬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 吴凤花
浙江绍剧团 刘建杨
福建省芳华越剧团 王君安
山西省忻州地区雁剧青年实验团 杨仲义
浙江婺剧团 陈美兰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 陈 飞
江苏省南京市越剧团 陶 琪
山西省忻州地区雁剧青年实验团 贾粉桃
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 王玉梅
浙江婺剧团 张建敏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 黄依群
浙江越剧团 李 丽
杭州越剧院 谢群英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 吴素英
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 邹 宏
诸暨市越剧团 周伟君
江苏省南京市越剧团 朱 蔺
浙江婺剧团 周志清
宁波小百花越剧团 白银飞
福建省芳华越剧团 李 敏
浙江越剧团 舒锦霞(附图片)
照片说明:
左上:茅威涛
左中:韩再芬
左下:陶 琪朱 蔺
右上:方雪雯
右中:吴凤花
右下:杨仲义贾粉桃


第8版(副刊)
专栏:

  创造越剧新的黄金时代
刘厚生
从9月下旬到10月初,中国文化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人民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等四单位在杭州举办了“’94中国小百花越剧节”。这是当前戏曲领域一项具有全国意义的重要的活动。
越剧产生于浙东嵊县农村,在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形成民间小戏型的“小歌班”,由全部男演员发展为全部女演员,由浙东嵊县、绍兴一带进入杭州、上海等大城市,成长为受到市民欢迎的剧场艺术——越剧,至今也不过70余年的历史。其中1942年著名演员袁雪芬等在上海高举改革大旗,在体制上、艺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是越剧得以发展提高的关键。建国后,首先在50年代,在新的时代新的环境中,越剧的事业规模和艺术创造力都有了更为惊人的开展和提高。越剧已成为全国性或接近全国性的剧种。就年龄说,她是众多戏曲剧种中的小妹;就艺术革新说,她的勇气胆识与成就却走在许多古老大剧种的前面。
但是,随着近十余年来整个戏曲形势的下滑,越剧就其整体说,也出现了相对停滞的局面。虽然还有一部分越剧院团日子过得仍然相当红火,但多数不景气的情况已使得越剧界许多有识之士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温了。1992年秋,在纪念袁雪芬同志倡导越剧改革50年的活动中,上海举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研讨会,目的就是总结历史经验,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寻找可能的和可行的答案。那次研讨会是有成效的,但是当然不可能把各种复杂的情况和问题的解决毕其功于一役。现在的小百花越剧节以演出为主,我以为其意义也不仅仅是一阵热闹,不止于评选出一批好演员,而是要对当前越剧队伍的实力做一次检阅。通过参加这次越剧节的浙江、福建、江苏等省市重要越剧院团的剧目演出,人们可以较准确地看出当前越剧的思想艺术水平究竟如何,现今的问题同过去有何同何异,出路何在,如何前行,等等。1992年的上海研讨会着重于历史的纵的总结剖析,今年的越剧节则着重于现状的横的审视扫描。前者务虚而后者务实。纵横相交,虚实结合,都是为了使越剧能在历史新时期中更加健康,更为辉煌,更能成为我们祖国的艺术瑰宝。
越剧节以小百花命名,或以为是由于浙江有着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为首的多个县市的小百花剧团,小百花已成为浙江越剧的标志;但是我以为不是如此。真正的涵义应该是说,小百花一词代表了一代新人,显示了越剧的未来,预兆着越剧的新的春天。小百花不仅是浙江的,也是所有各地越剧界的;不仅是越剧的,更是所有各种戏剧的,是一个有着普遍意义的标志、象征。这次越剧节有一个特殊的新鲜做法:在演出多台越剧之外,还邀请了六七个姊妹戏曲剧种如川剧、黄梅戏、粤剧、雁剧、秦腔等的剧团——而且都是青年剧团到杭州演出,共襄盛举。我想这一方面是把姊妹剧种当做革新创造的参照系,相互比较,相互借鉴学习,借以发现彼此的优势与不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小百花包容广泛的含意。这种以本地剧种为主,兼及若干其他地方剧种的做法,今后是可以推广的。这可以使交流活动更加充实,更加活跃。也会把节日的气氛渲染得更为光彩。
戏曲是我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越剧是极为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她曾有过自己的黄金时代,她更应该创造出新的黄金时代。这需要主客观全方位的努力。从根本上说,关心越剧,关心整个戏曲,以各种措施促使戏曲走出当前困境,使戏曲艺术更好地振兴起来,成为社会主义祖国大地上到处绽放的绚丽的百花,这是当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应缺少的具体内容之一。因此我希望这次小百花越剧节能够得到各地各剧种戏曲工作者的密切注意和重视,也希望广大观众都能予以热心的关注。越剧是我们的国宝,她的发展与提高离不开观众的爱护与帮助。


第8版(副刊)
专栏:

  愿越剧艺术之树常青
尹桂芳
我毕生从事越剧事业,对于越剧怀有深厚的感情。越剧虽是个年轻的剧种,但由于广大越剧观众的厚爱和各级领导的重视,越剧舞台不断在推陈出新,繁荣发展。这次一九九四年中国小百花越剧节在浙江举行,我和范瑞娟、傅全香等一批越剧老姐妹都欣然应邀前来。我代表老姐妹们向举办这次越剧节的领导部门和所有关心、爱护、扶持越剧事业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越剧节我认为办得很成功,称得上是戏曲艺术盛会,戏曲百花齐放。不仅有浙江、上海、福建、江苏等省市的越剧团或越剧演员参加了演出,而且还有广东、安徽、山西、陕西、四川、浙江等省的粤剧、黄梅戏、雁剧、秦腔、川剧、绍剧、婺剧等剧种剧团的精彩演出,为越剧节锦上添花,体现了越剧节“团结、交流、改革、繁荣”的主题。
越剧节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以茅威涛为代表包括浙江的陈辉玲、董柯娣、何赛飞、方雪雯,上海的钱惠丽、单仰萍、章瑞红、方亚芬,江苏的竺小招、朱蔺,福建的王君安、李敏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第一代小百花演员,她们的演出风格更趋成熟,演技唱腔更趋完美,舞台形象更为丰满,她们在继承各个越剧流派唱腔特色的基础上都有所创新和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以浙江小百花越剧团颜佳、黄依群等为代表的第二代越剧小百花成长得也很快。此外还有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等一批市地县小百花越剧团更是异军突起,涌现出吴凤花、吴素英、陈飞这样一批以文武兼备的演出风格在越剧舞台上独树一帜的优秀小百花。这些小百花是我们越剧事业的中坚力量,我殷切希望走在成功之路上的越剧小百花们再接再厉,团结互助,加强学习和交流,为越剧事业再作贡献。
戏曲事业要发展,戏曲新人培养很重要。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已招收并办班培训出第三代越剧小百花,从而迈出很可喜的一步。越剧节上看了这些学员班学员的演出,觉得这些小姑娘尽管还很稚嫩,但表演认真,流派唱腔的继承上很见功夫,尤其她们还经过艺校文化理论课的系统学习,有文化上的优势,只要她们加强基本功训练,乐于献身越剧事业,将会是很有希望的新一代越剧之星。
一代又一代的越剧小百花是我们的越剧事业的未来和希望,衷心祝愿她们学好本行接好班,永葆越剧艺术之树常青!


第8版(副刊)
专栏:

  “殉艺”者的独白
——记茅威涛表演艺术专场
易凯
舞台大幕徐徐拉开,一束强光投向盘腿端坐在舞台中央的一位俊秀清丽的女子。她身着洁白的素衣,长长的黑发随意散落着。俄顷,她定了定神,便坚定地用一双纤手将满头青丝盘向脑顶,用一条白绫将青春的胸部层层包裹……霎时,一位妙龄女子变成了一位儒雅潇洒的小生。
这是茅威涛表演艺术专场的开场。有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名满华夏的青年越剧表演艺术家,竟选择了这样一些只能在幕后化妆间内才能看到的单调而又机械的动作,开始了她的表演?
十多年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茅威涛总是在不断地重复着这些动作。久而久之,她在这无数次的重复中产生了一种冲动,觉得自己仿佛在接受洗礼。正是这些单调、机械的动作,净化着她的心灵,使她从一个平凡、世俗、琐碎的人,渐渐演化为舞台上一个又一个被观众所喜爱的角色形象。今天,茅威涛在舞台上再一次重复了这些动作,她要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向观众倾吐,将自己的心声向观众剖白。
于是,风流倜傥的何文秀、痴情善感的张珙、狂放不羁的唐寅、悲愤难诉的陆游、拳拳深情的焦仲卿,正直刚烈的吴南岱、羞愧交加的侯朝宗、善良正派的邹士龙,便一齐向观众走来。在短短的120多分钟的艺术专场中,茅威涛一人饰演了8个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角色,每一个都演得这样专注,这样投入,这样真挚。于是,一个舞台艺术上罕见的奇观发生了:茅威涛积10年心血和才智,一点一滴、含辛茹苦、千锤百炼创造出了8个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今天,这8个艺术形象又反过来一齐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茅威涛。那天然高贵的气质、卓然超群的悟性、“动于内形于外”的塑造人物性格的深厚功力、立足于越剧尹派艺术兼融川昆艺术精华的多方面的才华,高品位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为越剧事业献身的“殉艺”精神,都在这一台专场演出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这是一场平凡的演出。没有满天横飞的桂冠,没有华丽词藻的修饰,没有虚张矫情的声势,有的只是一个普通青年演员成长过程中真切的感受,从一个害怕妈妈出差的小女孩到初登舞台时那一份胆怯和羞涩,到成功后的压力和烦躁,都无保留地呈现给观众。
这是一场充满新意的演出。围绕着越剧女小生成长这个话题,茅威涛将自己溶入了一支漫长的流动的艺术队伍之中。前面,有老师们创业时的身影,后面有后来者匆匆追赶的脚步声。于是,观众们便从茅威涛这个承前启后者的身上,看到了一部越剧女小生成长发展的历史。
这是一场撩动人心的演出。茅威涛尽情地抒发着她对越剧艺术的爱,那样的刻骨铭心,那样的始终不移,那样的无私忘我。她将舞台视作祭坛,将自己视作“殉艺”者,心甘情愿地献出一切。观者无不为之心动。
专场演出即将结束了,茅威涛再次端坐在舞台中央,一丝光圈打来,她仿佛看到自己的祖先在创造灿烂的民族文化时模糊而坚实的背影。于是她发出了喃喃的细语:“我想追逐它,用我幼稚的脚步;我想祭奠它,用我一生的追求……”
茅威涛表演艺术专场,真是一场“殉艺”者的独白。(附图片)
宁波市小百花越剧团演出《招驸马》


第8版(副刊)
专栏:

  山温水软响铜琶
阿骅
在水软山温西子湖畔的杭州城,响彻着北方梆子腔的铁板铜琶,回荡着金戈铁马的燕赵之声。山西省忻州地区雁剧青年实验团在“小百花”越剧节上演出了两台颇具实力的折子戏。这些折子戏经多年锤炼,刮垢磨光后,闪烁着艺术光芒。
《杀庙》是传统戏《明公断》的一折。现演出本在原情节基础上注入当代意识,站在时代的角度,观照历史,层层开剥,一波三折,使韩琪和秦香莲有了新的艺术生命力。使一个过场戏奏出一曲撼人心魄的悲歌。杨仲义和贾粉桃配合默契,相映生辉,表演细腻传神,功力老到,使人耳目一新。
《逃国》写伍员被迫害去国投吴事。由杨仲义扮伍员。他理解人物深刻,运用丰富的表演程式和悲凉慷慨的演唱,把戏演得色彩斑斓,满台生辉。塑造了一个悲壮的落魄英雄、燃烧着烈火的复仇之神的感人艺术形象。
《舍子》一戏,许多剧种都有,雁剧的改编本改得合理,演得有情,情理交融,催人泪下。剧中的矛盾焦点是王桂英,由贾粉桃扮演。她以细腻传神的表演,凄切哀婉又回肠荡气的唱腔,把人物的感情脉络、气质身份表现得深切感人。特别是三十六句的一个大唱段,以浓重的感情色彩唱活了人物,使人回味无穷。
此外《烤火》中青年演员詹丽华玲珑入微的表演,《劈殿》中后起新秀张志强浑厚挺拔的演唱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北方戏刚健粗豪,南方戏柔媚娟秀。通过广泛的交流,一定会促进戏曲的繁荣发展,迎来新的辉煌。


第8版(副刊)
专栏:

  充满智慧的传说再创
——观自贡市川剧团的《中国公主杜兰朵》
廖全京
经过一段短暂沉默之后,自贡市川剧团最近在杭州“小百花”越剧节上以魏明伦的剧作亮相,带给观众一部根据意大利同名歌剧编写的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与原作比较,中国艺术家的精神劳作,绝不是一般的移植、改编,而是充满智慧的传说再创。
中国艺术家的智慧,体现在对原作思想内涵的开掘与提升。由普契尼作曲、阿达米·西莫尼作词的歌剧《中国公主杜兰朵》实际上是一个以东方时空为依托,按照由西方文化习俗制约的西方思维方式臆想的中国故事。杜兰朵公主终究被隐名王子卡拉夫所征服,她那颗冷漠的心终究被王子的爱的热吻所融化——爱征服一切,这就是原作的题旨。魏明伦不满足于原作题旨的这种西方式的灼热与直白。他敏锐地抓住原作者并不十分在意的一个次要人物——被废的鞑靼国王和王子的女奴柳儿,从她与王子的爱恋关系中提炼出新的题旨:世人往往好高骛远,奢望蜃楼,其实,日夕追求的最美者,往往就在身旁!川剧着力烘染了柳儿对无名氏的爱,乃至为了让他得到他所向往的美而不惜自我牺牲。从“爱征服一切”到“爱就在身旁”,不止是戏剧题旨的推衍,更是哲理内涵的开掘与提升。人们正是从这里,看出魏明伦作为中国人,尤其是作为四川人的睿智之处。
中国艺术家的智慧,还体现在对演出样式和格调的改造与丰富。为这一题材选择一种川剧式的总体格局、总体方式,始终是这个戏的编、导的艺术目标。《中国公主杜兰朵》是一部典型的川剧,它完全消褪了西方歌剧样式的痕迹。原作作为一部抒情歌剧,带有较浓的悲剧色彩。这一题材到了深得川剧丑角艺术神髓的魏明伦手中,就被渗入了鲜活的喜剧色泽。他和导演谢平安一起,将杜兰朵之父这位皇帝归于老丑行当,以这种川剧特有的表现手段,充分显示他的慈爱、随和而又懒惰的个性;同时又增添了一个原作中没有的人物——太监头儿,并将此人设计为一侏儒,从而让演员用丑行专功矮子身法,既表现人物的弄臣地位,又收到喜剧的倜侃功效。经过川剧艺术家如此这般聪明的改造,《中国公主杜兰朵》便别具一番亦庄亦谐的幽默风韵,充分展示出川剧独特的喜剧色调。
编、导对原作中公主的三个谜语的出色改造,尤其丰富了此剧的舞台表现力,使它更富于川剧味道。原作那种单调的一问一答的场面,顿时变化成了纷纭繁复、充满动感的舞台调度,而且自然融进了一些川剧的特技,演来丝丝入扣,字字入情,亦动亦静,精彩纷呈,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附图片)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剧照


第8版(副刊)
专栏:

  南国一星——
陈韵红
胡芝风
近日,在杭州举办的中国小百花越剧节上,广东粤剧院一团的青年演员陈韵红,一鸣惊人,荣获金奖,并在25名金奖演员中位列第二。
我感到陈韵红的戏之所以受到观众热烈的欢迎和专家的好评,首先是她的戏路比较宽,掌握表演手段——行当程式多。比如,她扮演的《情僧偷到潇湘馆》中的林黛玉是闺门旦;《伦文叙传奇》中的阿秀是小旦;《三跪九叩寒江关》中的樊梨花是刀马旦。一个戏曲演员,具有文武兼备的基本功,就有可能拓展自己的表演天地,赢得各种欣赏口味观众的青睐;其次是她的唱功好,这是由于她不断地钻研科学的发声方法,准确地运用气息和找准共鸣位置,使唱和念的声音轻松通透,高、低音都能游刃有余。据说她在学戏时嗓音比较纤细,适应性并不强,现在却连演十来场整本戏而嗓音不减,可见她在唱腔和发声上所下的苦功之深。第三是她能重视刻画人物,情感体验很投入,通过细腻的身段动作,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她在《宝莲灯》中,先后扮演华山圣母和刘彦昌后妻王桂英,前花衫、后青衣,青春神女、半老徐娘,天上人间、遭遇迥异,成功地塑造了华山圣母的热烈、纯情、挚爱、坚贞和王桂英的慈爱、贤慧、无私等两个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她的念白也很有功力,在“放子”一场戏中,王桂英与沉香、秋儿分别有四句同样的对白:“儿可知杀人要偿命?……”其语气因情而异,流露了王桂英潜在的对待秋儿、沉香亲与疏的复杂感情。她还很善于发挥旦角手腕和手指的提、压、翘、转等基本功来传达感情。人们常说好的演员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而她还多了一双会说话的手指,使表演格外传神,并越发增添了艺术形象的美感。
广东粤剧界的朋友们和我谈起陈韵红,都称赞她执著的求艺精神,剧团每排一出新戏,她总比别人早熟悉剧本,无论到哪里演出,哪怕身体有病,她都认真演出,一丝不苟。1991年她荣获文化部首届“文华表演奖”。作为当今粤剧舞台上的佼佼者,陈韵红艺术前程将是很宽广的。我祝她在戏曲的红氍毹上,取得更大的成就。(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