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减轻农民负担是农村工作一项基本政策
刘江
农民负担过重不单纯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它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减轻农民负担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一些地方,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还存在认识不足、工作不力的问题,一些已取消的收费项目和达标升级活动没有及时停止,有的在贯彻执行过程中走样。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是党的农村工作的一项基本政策,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地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减轻农民负担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正确决策,具有重大意义
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户在生产、经营、社会公益事业投入中的比重逐步加大。从这个角度讲,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就是保护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但是在一个时期,一些部门和地区出于局部和眼前利益,以各种名目向农民乱收费、乱集资和乱摊派,使面向农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集资、基金和农民承担的乡统筹村提留失控,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加上生产资料涨价等,使不少农民生产资金十分紧张。严重挫伤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特别是1993年前后,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村实际,对这项工作进行了统一部署,加大了整治力度。深得民心,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高度重视减轻农民负担,我认为,至少有如下几方面的重大意义:
——它关系着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反复说明,什么时候对农村、农民采取了正确的政策,保护了农民群众的利益,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就好,国民经济就能稳定协调发展。
——它关系着我国能否如期实现奔小康的战略目标。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全国人民要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我国80%人口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它关系着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善和农村社会的稳定。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安定群众情绪,农村才能稳定,整个社会才能安定,才能为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
实事求是估计农民经济承受能力,是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前提
从这几年的工作实践看,一些地方农民负担减而不轻、减而复增,关键是对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缺乏正确估计。广大农民群众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仍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应该充分体恤民力,量力而行地兴办各项事业。
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农产品供给持续增长的形势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此同时,农民向国家缴纳的税金、向集体缴纳的村提留、乡统筹费和劳务、以工农产品剪刀差形式向国家提供的积累资金等贡献却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各种社会负担增长很快。
应当指出,国家法定的农民负担项目是应尽义务。对于不合理、不合法的负担,必须坚决清理、取消。衡量是否合理,一是看是否依法计提。国务院《条例》和有关文件对此有明确的规定;二是看是否取之有度。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只是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只够维持简单再生产和基本生活需要。全国还有8000万人需要解决温饱,富裕的只是极少数。
有的同志认为,我们办的事情不需要农民出很多的钱,只是一两个鸡蛋钱。实际上你向农民要一个两个,他向农民要一两个,汇集到了农民那里就是一筐甚至是两筐。近几年,正是不顾农民承受能力,四方八面向农民伸手,导致农民不堪重负。因此,要像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即使是农村建设、农民福利等公益事业,凡需农民出资、投劳的,也必须量力而行”,真正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加快改革和发展步伐,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明确,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党的农村工作的一项基本政策,并长期坚持不变。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对此,我们要增强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减轻农民负担政策的自觉性,树立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经济利益的长期意识。
从当前看,重点是抓好党中央、国务院减轻农民负担一系列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一是要防止“反弹”。将中央明令取消和暂停的项目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出现反复的要限期纠正。二是把好审核关。关键是按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已多次明确的审批程序、权限处理涉及农民负担项目,不能擅自下放审批权限,不能随意扩大收取范围、提高收费标准。三是管好用好提留统筹和劳务。严格按《条例》规定的用途、使用范围使用和管理,严禁平调挪用。四是控制和避免加重农民负担行为发生。各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积极协助纪检监察、司法机关,处理好涉及农民负担的恶性案件,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五是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减轻农民负担、为农民办实事与量力而行、调动农民积极性与调动干部积极性等各方面的关系,同时教育引导农民正确区分履行应尽义务与依法抵制不合理负担的界限。
从长远看,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⒈抓经济发展。通过发展经济来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承受能力,这是最根本的一条。
⒉抓深化改革。要按照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重点解决好政企和政事分开的问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尊重生产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发育农村市场主体。
⒊抓法制化管理。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把农民负担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各地在法规制度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展明显。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已初步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今后的主要问题是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⒋合理调整城乡关系,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措施。要有步骤地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力,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进程。加强政府对农业的保护、支持力度,合理调整城乡利益结构,逐步缩小工农产品剪刀差。同时,开展农村税费体制改革、规范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的探索试点,为根治农民负担过重提供相应的政策储备。 
(作者为农业部部长)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精华与糟粕
白祖诚
当前,人们对于在发展旅游中要重视和突出中华民族文化,似乎已有共识。许多地方列入文件,提出口号,大行举措,大搞活动,都说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但仔细研究一下,做得好的固然不少,但问题也不少。有些同志脑中对究竟什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究竟要弘扬什么东西,似乎并无清晰明确的认识,因而在某些口号、宣传和活动中,出现了是非优劣不分和并陈的现象。这种混乱,笔者认为,需要认真研讨加以澄清和解决。
我们说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指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值得我们长久继承和发扬的精华,以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继承发扬了这种传统精华,又吸收了现代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而正在创造和形成的我国现代优秀文化的东西,绝不是说凡是民族文化中存在过或仍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好的。我们认为,不同历史时期保留、遗存下来的代表了当时最高或很高科学工艺水平和艺术审美水平的建筑、墓葬、雕塑、陶瓷、绘画、各种制品等等,是我们民族当时物质文明方面的伟大成就和宝贵遗产。而那些流传千百年不朽脍炙人口的诗歌词曲、文章辞赋、小说传奇、经典史籍、各种著述,以及它们中所含蕴、阐述、体现的那些不但在当时是先进杰出而且至今仍闪耀着光辉的包括哲学、科学、政治、历史、社会、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内中华民族思想精粹的内容,则是我们民族精神文明方面的伟大历史成果和宝贵遗产。这两方面的即过去我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伟大成果的总和,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但是,由于观念不清界限不明,实践中在不少地方、环节上存在着优劣不分、精华与糟粕并举甚至以糟粕当精华的现象。较普遍的一个现象是把封建、迷信和市井庸俗的东西当作好东西来表现和宣扬。例如,许多地方,包括一些乡、村,不分价值品位,原来有庙的必重修,原来没庙的要新建,而且常打着“发展旅游”的旗号,说修庙是“增加旅游资源”、“有利吸引游客”。在确有价值的古寺名刹及其所在的风景名胜地区,我们也常看到当地不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宣传介绍和发掘发扬它们的历史、文化、艺术的当然也包括宗教的价值内涵上。一些地方领导疏于管理,放任自流,使得一些人得以向群众集资敛钱,在优美的风景名胜环境中乱修乱建工艺粗陋、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神魔鬼怪塑像,组织封建迷信活动,对清幽美丽的环境造成干扰、污染,甚至破坏。对这些应该否定清除的糟粕,我们不能使之恢复而毒害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这就向我们严肃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发展旅游业中,我们应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同时积极提高旅游产业的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
(作者为北京旅游学院院长)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快我国信息业发展
李琴
信息产业是为其他产业服务的产业,具有前导作用、催化作用和增值作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必将加快经济现代化的发展。
10年前,邓小平同志题词号召“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10年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兴建“金桥工程”,迎接当代电子信息业迅猛发展的挑战。
我认为,对信息工作者来说,认识国情很重要。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资源占有量,现均居于世界后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经济虽取得长足发展,可是居于世界经济后列的局面并未根本扭转。无论从我国的国情、国力,或者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自身内部的差距来看,要争取时间,加快经济发展,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信息业。事物发展之快,常常出人意料。建立“信息超高速公路”已经从构想、蓝图而开始实施了。原认为是遥远的事,一下子被拉到了眼前。如从80年代初算起,前后不过10年时间。
首先提出建设“信息超高速公路”的,是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最发达的美国。美国的举动在世界上产生了轰动效应。日本已投入巨资筹建日本式的“信息超高速公路”。英国正利用其良好的光纤通讯网络基础和先进技术,力争做到后来者居上。德国已经开始在柏林进行一项复杂的实验。法国则在制定适应“信息超高速公路”发展前景的法案。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在奋起直追。一股建设“信息超高速公路”热已经席卷全球。
我国工业发展起步晚,是劣势。可我国有着直接采用先进科技成果的有利条件,这是我国的优势。海外专家认为,建立“信息超高速公路”有可能为我国的能源、交通和环境提供一种新型的缓解方法,这对于12亿人口的中国具有特殊的启示性意义。关键是,能否抓住机会,迎头赶上。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一再告诫我们:“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而且说:“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语重心长。作为人口众多、贫穷落后国家的信息工作者,时时保持紧迫感,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高度集中决策变成为统一方针政策指导下的分散决策;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一大批决策人涌现了出来。他们深知,要使经济系统有序运行,企业获得成功,没有信息是办不到的。
信息用户对信息的要求涉及的方面极广。他们既需要各个行业的微观实用信息,同样需要能指导他们进行中、长期发展决策的有价值的预测分析性信息,以及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有关的宏观信息。
除要求提供上述普遍关心的信息外,他们还希望信息工作者能够针对他们的某些特殊需要提供专项咨询服务,并认为这样解决问题更直接,更容易收到成效。有一个事例很能说明问题:80年代中期,许多厂家不知道条码是什么。一家内地公司,为把其产品推进海外市场,就此向当地新华分社提出咨询,从而解决在商品包装盒上加制条码的难题,使其产品成功地进入了海外市场。既提供普遍关心的定时信息,又提供随时需要的专项咨询服务,这是信息用户对信息工作者们的要求。
(作者为经济参考报原总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