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祖国至上
——献给广岛归来的亚运健儿
赵慕峰张晓岚彭则鹏刘晓利
在和平时期,没有什么比体育竞赛更能唤起人们的归宿感,没有什么比国际体育大赛更能燃起爱国主义的热情了。
采访中,听到亚运健儿说过:“只要戴着国徽走上国际赛场,只要站上领奖台奏国歌升国旗,心里便干干净净地只剩下‘祖国’。”……
我的母亲叫中国
没有刀光剑影的广岛,却有着惊心动魄的激烈拚杀。
崇尚和平与友谊的赛场,又是各国各民族勇气、智慧和能力最强悍的较量!
陈涛在拳击75公斤级比赛与哈萨克斯坦前世界冠军的较量中,突然左手拇指骨折。他忍着钻心的疼痛,越战越勇,竟有一拳将对手击倒在地。他虽然没有赢得这场比赛,却打出了中国人的骄傲。
“我当时就是想拚!”陈涛这样说:“辛辛苦苦练了好几年,不就是为了台上这十几分钟?如果弃权了,对不住祖国的培养,对不住教练,所以我一点没有犹豫。”
小小的莫慧兰一到广岛便连遭“劫数”,先是训练时摔了个轻微脑震荡,又在全能比赛中从平衡木上掉下来,然而,她用小小的肩膀扛住了这一切,奋力拿下了单项比赛全部金牌。
王玉锦在射击比赛中突发意外,她枪上的准星掉落了,犹如盲人失去拐杖。她临危不乱,凭着在坚实的训练中培养的超人感觉和必胜的信念,传奇般地把一个个飞碟击碎,将金牌和新的世界纪录一并收入囊中。
如果说,“拚搏”体现着运动员在比赛瞬间,最集中、最强烈地迸发出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那么,“奉献”则显现着这种精神的持久和坚韧。
当时代新潮使越来越多的女孩用“苗苗条”和腹带来勾勒自己的“线条”时,21岁、1米73的李亚娟,却在强迫自己拚命进食以不断增加体重。
国家选中她做83以上公斤级举重运动员。而这个项目要求运动员的体重越大越好。
天平的两边,有时就是这样残酷。要么放弃祖国的荣誉,要么舍掉姑娘最珍惜的美。她把青春的砝码,无言地压在前者,成为无可匹敌的世界女子举重“巨霸”。她懂得,牺牲永远是成功的代价。
捧着赛艇金牌,曹棉英热泪夺眶而出。她不知道,这块沉甸甸的金牌能否告慰父母。她的父母,合起来才“一条腿”。她远离家门,留下一条腿的母亲照料瘫在床上的父亲。爸、妈,原谅女儿吧,忠孝不能两全,这金牌,是您二老对国家的奉献!
钟焕娣,那个从云南大山里跑出来,一直跑到30岁,威震广岛的钟焕娣,至今仍不肯为她那充满艰辛的奉献之歌收笔。
她跑得那么漫长,那么艰苦。
自小背柴篓,走山路,使她形成的挺胸后坐的长跑姿势,一直受到长跑界的非议。
在她历尽艰辛终于冒起之时,山东运动员王秀婷等人的崛起,暗淡了她的光芒。她不屈不挠地拚着,悠悠七载。
王秀婷之后,代之而起的是王军霞、曲云霞。独钟焕娣逆风不收船,“我就是要和她们比试一下。”
多么珍贵的“比试”!不敢比试,让朱建华在10年前就为中国男子跳高画了“休止符”;不敢比试,让梁学仁之后的撑竿跳在本届亚运会无选手参加。没有比试,就丢失了体育之魂。为了这一“比试”,她四推婚期,她涉步东洋要“闯一闯,学点新东西”。她用不断增长的实力,争得了祖国召唤她出征的号角,并在带伤参赛的情况下,为祖国争得了马拉松金牌。
对于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爱国不是一句绚丽的词句,也不仅仅意味着一种强烈的心情,它是倾其心血投入的事业,是实实在在的报国之举。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也许没有谁像男子赛艇队教练兼舵手李建新那样,参加了四届亚运会比赛。十几年风吹浪打,在常人看来是极为艰辛和单调的集训生活,对李建新却已经是他生命中无法分割的部分。
他的孩子一出世,小生命的第五腰椎便有一肿瘤。肿瘤的发展随时可能让孩子瘫痪。两岁的孩子做了手术,但因膀胱和肾并发感染,孩子每个月都要发一两次高烧。然而,在亚运会集训的半年里,他只回去了四天。
他每月只有几百元工资。而他在国外的舅舅早就盼这位聪明能干的外甥出国,在上海有着不小实业的父亲要求他子承父志。
可他是“痴了”,“疯了”,情钟他的赛艇,谁也拉不动。
他甘愿被“封闭”在广东肇庆星湖基地,或者在被美国教练惊呼“艰苦得不可思议”的金海湖,与队员一起,光着脚扛着船踩着污泥走上几百米到水边,一天走6趟,时而脚发炎了,时而被大雨和冰雹淋落在湖中。
 为了抗衡高水平的中亚艇队,他制定了大幅度提高水平的高指标训练计划,结果是,他所带领的5个赛艇在广岛所向披靡,以绝对优势夺得全部金牌!
人生是短暂的。没有人希望自己只是匆匆过客。中国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用他们的奋斗一再表明,只有当个人的追求和祖国的需要融为一体,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出个人的潜能,向更高的理想境界升华。
爱祖国是陈运鹏血脉里奔流的情愫。从小他父亲就使他接受了三种道德观念:要热爱自己的民族;做人要正直强悍;要靠自己的本事立世。
改革开放使祖国新生,也使陈运鹏困龙得水,一跃而腾!他一次次走出去,一次次请进来。美国、澳大利亚、民主德国……世界游泳强国最先进的训练理论和手段与中国的实践反复地碰撞、沟通。他终于融汇了东西方两大高峰的优势,用一系列新的训练思想和理论,击碎了因袭了几十年的传统,开始了中国泳坛惊天动地的变革。
他从直接带队员转向带教练。到全国各地讲课,让被实践证明了的最先进的训练思想和方法润泽八方。他说游泳有32个项目,不能依靠孤胆,要靠群胆,提高整体实力。“要做到也不容易”,他淡然一笑:“谁不知道商品社会,有个东西叫‘知识产权’?但你必须首先考虑国家的事业。”
就这样,中国游泳狂潮般后浪推前浪,浩浩荡荡,势不可当!而让祖国游泳事业成为人类奥林匹克理想体现的陈运鹏,也让自己的生命迸发出空前夺目的光辉! 爱国主义像一座坚实的支柱,支撑起健儿们的灵魂和脊梁。
英雄需要祖国 祖国需要英雄
对于广大运动健儿来说,“英雄需要祖国,祖国需要英雄”,既是一种深沉的理解,又是一种淳厚的感情。
站在广岛亚运体操赛场上的张健,是怎样体味着这一切的呢?
他看着孩子们为中国一下子拿下了13枚金牌。作为体操队的领队,轻轻舒了一口气。
张健现在是国家体委训练局的副局长,喜欢体操的人都知道他是李宁、童非等功勋卓著的体操名将的教练。他干体操已经37年了,虽然他刚步入“知天命”之年,他的徒弟已给他夺回来19个世界冠军的金牌。
他住在一幢六层楼房的第六层,夏日里室内简直像个蒸笼,温度比别人家高个3—5摄氏度是很自然的。最让人头痛的是漏雨,张健把盆盆罐罐都“动员”出来接雨水,还不够使。
生活上的暂时不便,倒也没给张健多大的烦恼,最痛心的是当体操事业的发展遇到困难和波折,和自己为了体操而遭人误解的时候。张健有时也想跺跺脚一走了之。他也称得上世界操坛的英雄人物了。国外多少地方高薪优厚待遇聘他去,他的名望就是他的价值。
国格和人格是用钱买不到的。张健说:“一看见体操房里兰兰、小双那些娃娃,想想那些为了训练抛家舍业的教练们,就舍不得离开了。”体操界那么多人的奋斗,自己这么多年的辛劳,不都是为了祖国的体操事业吗!“祖国需要我”。他的老师宋子玉——新中国的第一代体操教练临终前不是还拉着他的手,殷殷嘱托着培养体操后备人才的事吗?
1984年,张健意识到正处在技术巅峰状态的中国体操队已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危机,而教练员的缺乏又是当务之急。正在北京体院进修的前世界冠军黄玉斌应召而来,他拒绝了加拿大的高薪聘请,担任了国家女队少年组的教练。他潜心研究技术,把男子单杠技术移植到女子高低杠上,使他的女弟子樊迪的高低杠动作像男子般刚劲舒展。替补队员樊迪在鹿特丹世锦赛上临时代替队友上场后,一套高低杠动作竟然获得了满分十分,拿到了世界冠军的金牌。1988年,奥运会后,黄玉斌又挑上了国家队男队教练的重担,从自己的老师高健手中接过了李春阳、李敬等队员。
第二年,在第25届体操世锦赛上,中国队全新的面孔,引起了各界的注意。团体赛的单杠比赛时,第二个上场的王崇升因肘部拉伤,中途退出比赛。这就意味着剩下5名运动员不能再有丝毫的闪失。黄玉斌心里发紧,这可是单杠比赛,每个人都有空翻越杠的高难动作,万一谁一脱手,中国队前三名的成绩就泡汤了。这时,黄玉斌听见小李敬喊了一句:“咱们拚了,就是砸在杠上也不能掉下来!”果然,小伙子们顶下来了。中国队站在了第三名领奖台上时,黄玉斌的眼睛湿润了。他知道,中国队终于从1988年奥运会后的低谷中走出来了。
这几年,黄玉斌的一线队伍里又添了李小双、李大双、黄华东等选手,刚刚结束的亚运会又抱回了一大堆金牌。这一切都给黄玉斌带来莫大欣慰。
有人可能会笑他傻,不过,这样的傻子绝不只他一个。中国乒乓球队男队总教练蔡振华也是其中之一。
1985年,退役后的蔡振华被公派到意大利执教。在国外期间,不少国家慕名邀他去任教,出价至少也有一年3万美元,还不包括奖金、出场费和广告类的收入。
在国外打球虽然能挣不少钱,物质生活也很优裕,但自己的事业毕竟在祖国,没有了为国争光的奋斗目标,自己还能继续热爱乒乓球吗?蔡振华思前想后,决定执教期满回国当教练。祖国培养自己多年,自己也应培养年轻的运动员。这样,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才不会中断。
第40届世乒赛上,亲眼目睹了中国男队失利的蔡振华更坚定了归来的决心。
1989年5月,归国之初,小蔡与妻子住在运动员大楼最北头的一间宿舍里,两只单人床拼起来,占去了房间的1/3地方。不能做饭,无处洗澡,更无法待客。蔡振华把怀孕七个月的妻子送回浙江老家,自己一心扑在了训练上。四个月后,他第一次带队去比赛,马文革便捧回了世界杯冠军的奖杯。
一年多后,他们一家三口借住在朋友家中。晚上,儿子的哭闹吵得他坐卧不宁。偶尔,他也会向朋友诉苦。但他对自己归来的选择从没有后悔过。蔡振华深知:他的事业,他的荣誉,他的一切一切都是乒乓球队这个集体给的,是祖国母亲给的,而自己今天所做的只不过是一种回报。对蔡振华来说,不管成功与否,他都不会后悔,因为他曾经努力做过了。
中国赛艇队有个教练叫周琦年。他的聪明能干几乎无人不晓。他能按图纸自己制造赛艇。他的队员竟能用他造的船划出全国冠军。
中国在奥运会夺得银牌的赛艇队,就是他训练出来的。
由于种种原因,周琦年去了法国,当上一家公司的小老板。但奥运金牌始终照着他的梦。他终于耐不住寂寞,又回到赛艇队当教练,过上冬天冷风冻面,夏日酷阳暴晒的日子……
拳拳中国心,赤子永相思,在金钱和祖国两者之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他正用自己的心血,浇铸着亚特兰大的金牌。
爱国是美德,是义务,也是一种光荣。
古希腊的神话中,有个美丽的传说,那是关于英雄安泰的故事:安泰的母亲对儿子说:“在战斗中,当你受伤和没有力气的时候,只要你脚不离开地,母亲就会给你力量和勇气。”于是,在格斗中,安泰的双脚总不离开地面,大地母亲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使他所向无敌。他的悲壮结局,最终还是因为双脚离开了大地母亲。
  让祖国站在世界的前列
一个曾经被某些洋人诬为“东亚病夫”的民族,没有比站在世界前列的渴望更强烈的了。
137次奏响国歌,289次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亚运健儿用块块金牌和打破世界纪录的光辉成绩编织花环,辉映着共和国母亲微笑的面庞。
为了祖国母亲的微笑,健儿们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心血,乃至生命。
祖国是至高无上的。我们必须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将一事无成。
广州部队游泳队王林教练是抱着这样的信念走上竞技场的。
王林,今年35岁。参加本届亚运会的女游泳队员中,近一半是他的弟子。他带出了贺慈红等一批世界级优秀运动员,保持着世界纪录和获得过世界冠军。由于他专注的事业心、超前的训练手段、极高的成材率、纵横各项目的统筹能力,不仅被陈运鹏称为“怪才”,而且由江泽民主席亲自签署了荣立一等功的嘉奖令。
从王林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泳坛胸怀祖国、努力进击的漫长轨迹。
王林曾是我国一代“蛙王”,独领风骚达十年之久。当他不甘于亚洲冠军而要向世界高水平迈进时,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1980年,他被派赴澳大利亚卡莱尔夫妇开办的泳校训练。卡莱尔夫妇带出过世界纪录保持者和世界冠军,在国际泳坛享有盛誉。这对夫妇素以训练手段严酷,运动量大为特点,被人称为“魔鬼教练”。
“我就是想尝尝世界名教练的训练滋味,就是想试试他们的运动量大到什么地步!”王林期望顶住卡莱尔的训练量,期望能向世界泳坛迈上一大步。
卡莱尔的运动量果然极大;大到超过国内若干倍!而生活条件又很差,王林住在汽车车厢里。天气奇寒,七床毛毯裹着也冷得睡不好觉,吃的只有一份西餐。号称国家游泳队“四大胃口”之一的王林常常吃不饱,再去要一份,运气好时有,而大多时候是“饿其体肤”……
“收支”不平衡,王林很快就觉得顶不住了。他开始拒绝一切娱乐,甚至包括散步。吃完饭便钻进车厢睡觉,积存体能。就这样,他还是在一个月后发低烧,夜间盗汗,全身乏力。
王林硬顶。他要用自己的身体作一次试验,以获得人体最大负荷的数据及感觉。他终于又顶了两个月。
在蝶、蛙、自、仰四种姿势中,蛙泳的负荷是最大的。卡莱尔是用训练仰泳和自由泳的运动量训练王林蛙泳。负荷到底有多大,连卡莱尔自己也不清楚!
就在三个月训练期满,离开澳大利亚的前一天,王林终于累得吐血倒在游泳池边。当王林缓口气,定定神想再下水游完最后几趟时,“魔鬼”教练终于感动了,含着泪把王林扶出体育馆。
回国后,王林住了8个月医院。诊断书上写着:肺结核引起空洞2.5×2.5厘米,快像乒乓球那么大了!
王林终于没能登上世界泳坛的领奖台,卡莱尔单纯追求大运动量训练方法在他身上并不适用。然而,这段难忘的以命相搏的训练,为他带来的教训和经验,为他以后的教练工作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1985年,壮志未酬的王林终于当上了教练,将自己报效祖国的壮志和理想寄托在下一代队员身上。他小心地培育十多棵十来岁的幼苗,将自己的全副身心投入到为国争光的神圣事业中。
创业很艰难。广州部队没有游泳池,他们成了“水上游击队”。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为孩子们热牛奶暖胃,然后披星戴月,插着空去别人的游泳池训练。
为怕孩子们生活寂寞枯燥,他拉着孩子们去动物园、儿童公园玩;他用自己的积蓄为孩子们买来彩电、洗衣机;队里经济困难,为满足队员营养,他仍然是掏出自己的积蓄给队员作营养费……
心系幼苗,真是魂回梦绕。而他一直到32岁那年才结婚。
在长期的训练中,王林摸索了一整套小节奏、高强度的训练方法。陈运鹏说:“王林高强度的大负荷量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王林用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在这里派上了用场。他胸有成竹地安排着训练计划,他是尊重科学的,有十多万个数据作为依托。
他努力让自己的训练原则在女子所有的四个姿势和长短距离的项目中开花结果。在这一方面,他是目前中国绝无仅有的教练。王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陈运鹏夸奖说:“王林有八门大炮,门门都能打死人。”
王林声誉鹊起,有不少外国游泳俱乐部和泳协盛情邀请他去执教,并许以令人瞠目的重酬。王林拒绝了:“也许,在国外能训练出一些运动员,取得一些荣誉。可是,抛开祖国,荣誉有多大价值呢?”王林仍在默默地努力着,他带着他的弟子们正向着奥运金牌努力,他要争取成功,矢志不移,用自己的努力让祖国站在世界前列!让祖国站在世界前列,又谈何容易?!健儿们最能理解这一切。
游泳名将戴国宏对记者说:“1992年,我坠入了绝望的低谷。身体不好,半年内体重下降7.5公斤!无法正规训练,就没有机会入选参赛。”1992年下半年,戴国宏在全国比赛中由第3陡然降到第15名。成绩的巨大落差,理应被国家队淘汰。但教练似乎胸中有数,对她并没绝望,又给她半年时间“以观后效”。
她休息了20天。在这20天内,她想了很多,外表沉静,心如闹市。为了祖国的需要,她决定还要练。她相信自己仍然有潜力。
刚回队,爬坡阶段何其艰难。身体素质本来不如人家。戴国宏强忍眼泪,心想,人们越说我不行我越要行!她憋足一股气拚命地追赶,直练得晚上睡觉爬上床去都困难。
她终于从低谷中冲了出来。
其实,金花也好,小花也好,哪一个没有尝过失败甚至是绝望的滋味呢!
请问,站在亚运会领奖台上,你想什么?
被问的运动员们往往睁大眼睛:“看着国旗冉冉升起,场地上响起国歌的激昂旋律,除了‘祖国’的荣誉感和为国争光的欣慰,还能有什么?”这时的金牌英雄身罩圣洁的光环,简直是通体透明,纤尘不染。
处处燃烧的火焰
 金牌,就它的原始质地而言,它是曾被深埋于地壳之中的。经过无数人群的勘查、挖掘、熔铸,才将它的华贵面目呈现于世,并以更特殊的内涵,灿灿悬于体育健儿胸前,它是无数工序、工种、汗水和智慧的艰辛结晶。 翁庆章教授,64岁,我国高原训练理论的开拓者,也是受到国际体育界尊敬的游泳高原训练的权威学者。
翁教授与祖国的高山大川自有不解情缘。自1955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后,便开始了高原荒漠的跋涉。1956年随新中国年轻的登山队,以医生和科研人员的身份登上了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1958年10月,新婚13天的他便告别妻子,随队侦察珠峰。从日喀则到珠峰脚下,骑马行军18天,既没有帐篷也没有现代的羽绒装备,到了宿营地,裹紧皮大衣,便在冰天雪地中蜷缩着过夜。忆及往昔的激烈壮怀和艰辛,翁教授激动地离开座椅,双腿分开,屈膝下蹲,“整整18天,骑在马上就是这一个姿势,大腿都磨烂了,因为路也太颠簸难行。”
中国游泳队总教练陈运鹏,在他掌管的项目一直处于亚洲二流水平,处于低谷亟需寻求突破口时,提出一个单刀直入的问题把老朋友翁庆章逼到了墙角:“高原训练,你从理论上告诉我,好在哪里?”翁庆章教授以13次登山并均上至6000米以上的科研经历,以11次赴高原基地调研的收获,给了陈运鹏一个坚定明晰的答案。我国的游泳由于长期徘徊不前,由于出成绩“油水”不太大,几拨科研攻关人员由于各式各样原因离开了游泳队,最冷落的时候翁庆章教授也未改初衷,坚持了游泳队的科研。这里除了追求既定目标的激情,更多的是科学上的思索和自信,并且这种自信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游泳在北京亚运会开始全面超越游泳强国日本,巴塞罗那奥运盛会上破天荒一揽四金入怀,陈运鹏进行了一次辉煌的跨越。他动了真正男子汉的感情:“老翁,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你从理论上坚定了我高原训练的信心。”陈总教练的深切谢意,他的老友也确是当之无愧的。那13次高山行军中的科研,远远艰难于高原基地科研。高山缺氧,行军中每分钟要大口喘气60次,极限地扩张口腔,上呼吸道的冻伤,那种溃烂和撕心裂肺的疼痛是人所无法体验无法忍受的。颅内万针穿刺的感觉来自脑血管缺氧后的膨胀,登山队员宿营躺倒后,翁教授还要抓紧测试人们的各种生理数据,每行一步,都是超乎寻常的毅力向艰难苦痛的抗衡。
1975年,保障第一位中华民族女性潘多冲击珠峰成功那次,翁教授突然尿血,又是严重缺氧造成了肾损害,在日喀则医院抢救后,死神退却了,翁教授坚决拒绝组织上护送回京的决定,十几天后又回到了登山大本营。去广岛亚运会科学大会作主题报告之前,翁教授又突然尿血,他淡淡地对记者说,人老了,陈伤旧病找上门来喽!一个医学专家,用自身的跋涉、冻伤乃至鲜血,换回了多少宝贵的原始数据啊!11次随中国游泳队上昆明高原基地,翁教授仅亲手作的血乳酸测试就达7000人次,为了取得论证数据和保障日常训练,这是一丝一毫不能含糊的。每天完成测试报告都在深夜11点多,还要及时送给教练们,据此安排和调整第二天施训方案。一次测试报告拖至半夜12点多了,翁教授不忍唤醒同样疲惫的穆祥雄教练,急得穆祥雄第二天早饭没吃就追着翁教授要数据。
那个曾经激起翁教授青春愤慨热血的国度,在举办广岛亚运会时,向这个知名的中国学者发出满怀敬意的真诚邀请,请他宣讲高原训练主题报告。翁庆章教授不辱使命,用流利的英语向同行介绍了中国游泳高原训练科研工作,同样用流利的英语回答了连珠炮般的记者提问。中国游泳健儿在广岛势如破竹的夺标大战,为翁庆章教授的主题报告作出了最精彩的诠释和旁证。科学大会会场不断响起热烈掌声,世界永远尊敬那些自尊自强并搏击不止的成功者。翁庆章教授在高原训练领域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铸造金牌的“工序”就这样延伸着……
世界上唯有民魂最宝贵。
北京体育馆路东四块玉田径场,奔跑着一群“怀揣残疾证,袋装救心丹”的教练。他们原来就是这里——国家田径队训练基地——练出来的中国田径明星。长久的超负荷训练,损坏了他们的身体,但他们说自己“情未了”,顾不得自己的身体,培养下一代田径明星,继承自己的未完事业。
这样的教练员真是成百上千!
武汉体院有个著名的皮划艇教练,名叫张晴晖。在十多年皮划艇教练工作中培养过许多全国名将。他身体不好,心肌梗死过两次,两次又都侥幸活过来,他不怕。继续在东湖边挥手呼喊训练他的队员,1993年,他又突然大呕血,晕倒在赛后返汉途中。被诊断为胃贲门癌。张教练自己拿到诊断书后,利用做手术前的一段时间,为自己的运动员做好一切安排:为他们定长期及短期的训练计划,为他们讲课,为他们看训练。讲课没有力气写黑板就让队员代写、看训练走不到湖边就坐在家里的窗前用望远镜看,然后做详细记录。他们家的窗户正对着皮划艇训练的湖面……
当他觉得已把队员训练的一切安排好,他才安详地进了手术室。
他说:“我不怕死,我都已死过两次了,我只想再多活两年,看到1994年亚运会,看到1996年亚特兰大,我们皮划艇划向世界……”
他看到了亚运会,他的队员张磊夺到了金牌,他又不顾自己的身体,决心训练出第二梯队……
让这批人谈爱国主义,他们会睁大眼睛怪你:“这还用说吗?!运动员当然是为国争光的!”他们把祖国已溶化到血液里去了。 爱国主义使人趋于高尚。说起那些让同伴登踏自己双肩攀援的“陪练员”,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球场上,榻榻米上,拳击台上,他们简直是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垫着冠军之路。女子柔道队的“陪摔”实际是“陪挨摔”,一个活生生的大小伙子,让人当成假设敌方,动真格地往硬垫子上摔,不光摔,还有沉重的砸击,真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女选手动作失控或变形,摔得更惨,常常是五尺男儿泪水却在眼眶里打转。女将手软,“偷工减料”,还得劝她们拿出实战的狠劲,激她们迸发怒火……这种舍弃自我的爱国主义信念,闪现着更加夺目的璀璨光彩。
还有那些启蒙教练们,还有……
爱国的情绪,像处处燃烧的火焰。体育科研工作者、启蒙教练及陪练员是支特殊的体育队伍,这队列中的每一个人,都在用一种难以表述的爱,拥抱着祖国的体育事业。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当我国体育在金秋十月再庆丰收时,他们同样是令人景仰的英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激越的《义勇军进行曲》百余次响彻亚运会上空,祖国和人民嘉奖和感谢他们,如同厚待金牌英雄一样,以对祖国的赤诚而论,他们当之无愧。
在结束此文之时,我们愿引用吴玉章同志的一首诗赠给不辞辛劳,为祖国奋斗的健儿们:不辞艰险出夔门,救国图强一片心;莫谓东方皆落后,亚洲崛起有黄人。
          (原载《中国体育报》,本报有删节)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