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新总理会见黄菊
据新华社惠灵顿10月20日电(记者陈进军)新西兰总理詹姆斯·博尔格今天说,新西兰和中国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两国发展合作关系的潜力很大。博尔格是在会见由黄菊市长率领的上海市代表团时说这番话的。他说,他期待着下月在雅加达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会见江泽民主席,并希望这次会见能进一步推动新中关系的发展。
黄菊市长向博尔格简要介绍了上海的经济发展情况,欢迎新西兰的商界前往上海投资。


第7版(国际)
专栏:连载

  怪病幽灵困扰美军
儒军
三探究病因莫衷一是
目前,“海湾战争综合症”犹如一尊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怕的瘟神,严重地威胁着参加过海湾战争的美国军人。此尊瘟神究竟属何方鬼怪?为何能使这么多的人患病?美国政府有关方面和一些民间的研究人员正在调查研究这些问题,至今尚未找出确切的答案。
美国军方的研究人员认为,“海湾战争综合症”是“一种慢性的疲劳症,病因不明,难于医治,在文明世界较为常见”。国防部负责卫生事务的一位部长助理声称,“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当大批人口从世界一个地方移到遥远的另一个地方,他们归来时要么自己有病,要么把病传染给当地的人们。”也有人认为,在海湾战争中,士兵们呼吸着从燃烧的垃圾和油田大火冒出的废气,以及接触过各种油漆、溶剂和塑料,等等。大量接触这些物质可能促发一种“多种化学物品过敏症”。一旦得了这种病,患者的身体会对日常的化学物品作出过敏反应。
今年5月,美国国会退伍军人事务委员会在对“海湾战争综合症”进行为期半年的调查之后得出结论认为,其部分症状是由预防生物和化学武器侵害的试验性药物和疫苗引起的。美国卷入海湾战争的士兵人数多达70万,其中40万人接受了国防部发放的试验性预防药物。参议院退伍军人事务委员会的调查发现,海湾战争期间使用的多种药物产生的副作用,正好与“海湾战争综合症”的各种症状相吻合。但军界的医学专家并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声称,军方在海湾战争期间发放的药物已经证实没有长期的副作用。
还有人怀疑战争期间,伊拉克可能使用了化学和生物武器或者使用了低浓度的化学或生物制剂。今年5月下旬,美国国会举行听证会,焦点是伊拉克使用化学和生物武器的可能性与“海湾战争综合症”的关系问题。听证会上,参议院的报告出示了30名证人对化学警报的陈述和他们个人在空中和地面两个作战阶段中沾染化学制剂所留下的痕迹。但军方人士表示,“现在没有任何秘密或公开的情报可以证实伊拉克在战争期间使用了化学或生物武器攻击多国部队。战后整个科威特战区没有发现这样的制剂,国际机构同意这样的结论。”还有的军医说,一般情况下,生物或化学武器会使受害者出现严重的症状,而不会造成扩散性的慢性病。
总之,“海湾战争综合症”的名称迄今为止还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专家对此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美国权威的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专家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既无法为这种疾病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也无法确定其病因。
前不久,第一次海湾战争综合症大会在英国伦敦举行。根据大会公布的统计表明,从海湾战争前线返国的美国士兵中已有2174人死亡,所有死者都曾声称自己是“海湾战争综合症”的受害者。英国参加海湾战争的士兵中得“海湾战争综合症”的也至少有1000人。曾经参加多国部队的其他国家的军人中也有此种病例。目前,那些“海湾战争综合症”的受害者正在遭受病痛的折磨。他们企盼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更好的治疗。
(续完)


第7版(国际)
专栏:

  《时代》预测美经济复苏
增长率:今年百分之三强明年约百分之二点五
大公司得利多消费者受益少工资难增加
据新华社华盛顿10月19日电(记者郭锡仁)最新一期的《时代》周刊发表其经济小组的预测说,今年美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率将略高于3%,明年的实际增长率约为2.5%。
《时代》周刊最近邀请其经济小组的5名经济学家进行了座谈。莱曼兄弟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赛奈说,美国经济“现在正处于一个长期、稳定的持续发展阶段”,并且可能成为美国“现代历时最久最健康的经济复苏之一”。
经济小组认为,到现在为止经济复苏的最大受益者是公司而不是消费者。公司通过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成本获取了巨额利润。美国的失业率虽然下降到4年来的最低水平,就业人数明显增加而且将继续增加,但是正如劳工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指出的,在复苏期间“工人的实际平均工资确实没有增加”,“而且将继续如此”。


第7版(国际)
专栏:

  欧共体与地中海国家结伴
又拟同拉美共同市场联盟
据新华社布鲁塞尔10月19日电(记者毛雪良)欧共体委员会副主席马努埃尔·马林19日中午在布鲁塞尔宣布,欧委会今天向欧共体理事会与欧洲议会提出,拟建立“欧洲—地中海伙伴关系”,以加强欧共体与地中海地区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安全诸领域的合作。
欧委会建议建立一个“欧洲—地中海经济区”,其主要内容包括逐步建立自由贸易和更为紧密的经济一体化。
据新华社布鲁塞尔10月19日电(记者毛雪良)欧共体委员会19日通过文件,建议组成“欧共体—南锥体共同市场地域联盟”,以进一步推动欧共体与拉美共同市场之间在各个领域的合作。欧共体是南锥体共同市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第7版(国际)
专栏:印度通讯

  印度大力发展空间技术
本报记者刘正学
10月15日,印度在安得拉邦沿海的斯里哈里科塔发射基地成功地发射了一枚极地运载火箭“PSLV—D2”,并将一颗重870公斤的遥感卫星送入距地面825公里的轨道。目前这一遥感卫星运行正常,传达地面的图片资料清晰。这次发射成功极大地增强了印度科学家的信心,并被视为印度发展空间技术的里程碑。
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是印度研制的第三代火箭。它的发射成功证明了印度已经掌握包括闭环制导系统、捆绑技术、捆绑分离器以及极地轨道卫星运载工具所需大量控制器等新技术。印度计划在1996年后发射第四代运载卫星火箭“GSLV”,即同步卫星运载火箭。它将可以把一颗2500公斤重的卫星送入3.6万公里高的地球同步轨道。
印度发展空间技术开始于60年代初。从1963年发射第一颗气象探测卫星后,它先后用外国和本国的火箭发射了10多颗各类卫星,在电视广播、通信、资源调查和气象预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印度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航天技术。早在30多年前,政府就决定在原子能部内设立空间研究委员会,并建立了试验卫星通信地面站和火箭发射场。在此基础上,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从原子能部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部门。印度政府强调,把发展空间技术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据报道,为使印度自制卫星上天,印度共有120多家国营和私人的企业公司向空间发展计划提供产品,与此同时,空间技术部门也向印度工业部门和企业转让其各种技术。
为发展航天事业,印度政府每年拨出大量的经费。印度目前拥有专门科技人员1.7万多人。几年前,印度还在奥里萨邦的巴利亚帕尔兴建一个面积为102平方公里的火箭发射场。为加强卫星的跟踪和监测手段,印度已在全国建成140多个卫星地面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卫星地面监测、接收系统。经过30多年的努力,印度已初步形成了独立的航天工业体系。但发展航天事业耗资巨大,政府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本报新德里10月19日电)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市场服务

  全球钢材需求增加
本报讯据悉,全球明年的钢材消耗量将达到6.5亿吨,并将以平均每年增长2.8%的速度上升,至2000年可能达到7.5亿吨。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市场服务

  超级汽车机油首次推出
本报讯美国第一大石油公司——埃索石油公司,面向中国市场首次推出运用世界尖端技术研制的纯合成汽车机油——埃索“傲超能”。该产品含有独特的添加剂,防磨损能力超出名车厂商标准5倍。已获德国宝马和大众汽车公司批准使用。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市场服务

  印皮革业发展加快
印度皮革业近10年发展很快,它每年生产的皮鞋和其他皮革制品约占全球出口市场的7%。
                (本报新德里电)


第7版(国际)
专栏:科技探索

  “耶稣之子”又不甘寂寞
厄尔尼诺将提前光顾
据新华社华盛顿10月19日电(记者徐勇)对全球气候造成巨大反常影响的上一次厄尔尼诺现象的余波仅仅消沉了几个月,同样性质的暖水流似乎正在太平洋水域再度出现,引起气候研究人员对下次厄尔尼诺现象提前到来的深切担忧。
美国联邦政府气候分析中心的杰拉尔德·贝尔报告说,最近几个月来,太平洋东部热带水域的气候出现了超正常水平的风暴活动,创造了有利于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并成熟的“背景条件”。
厄尔尼诺现象源于西太平洋超正常温度的暖水流的东移,通常以5年、7年以至10年为周期出现,每次都始于圣诞节前后南美洲水域的异常气候,所以按照有关圣诞节来源的宗教典故,被命名为在西班牙语中有着“耶稣之子”意思的“厄尔尼诺”。


第7版(国际)
专栏:

  突厥语国家首脑会议发表《伊斯坦布尔宣言》
决定加速多边经济合作
据新华社伊斯坦布尔10月19日电(记者严鸿璋、王强)为期两天的第二届突厥语国家首脑会议19日在这里发表了《伊斯坦布尔宣言》后闭幕。
会议发表的《伊斯坦布尔宣言》重申了加强突厥语国家之间经济、社会福利等方面合作以及发展多边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同时决定加速6国间在运输、通讯、工业、能源、农业、采矿、原油、天然气等方面的合作。
下一届突厥语国家首脑会议将于1995年8月在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首都比什凯克举行。


第7版(国际)
专栏:

  马副总理会见吴仪
据新华社吉隆坡10月19日电(记者丁宝忠)马来西亚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安瓦尔·伊卜拉欣今天在这里会见了来访的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吴仪。
宾主回顾了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并对扩大经贸合作交换了具体意见。安瓦尔向吴仪介绍了马来西亚的财政和金融体制以及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和低通胀的措施。吴仪还向马工商界介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并鼓励中马两国工商界进行双向投资。


第7版(国际)
专栏:国际市场服务

  美国市场棉花涨价
由于美国南部近10天连降大雨,使棉价上涨。纽约棉花交易所12月份交货的每磅棉花价格为69.92美分,上涨了1.28美分。
                  (本报纽约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扎伊尔首都金沙萨的“6月30日大街”。新华社记者 郑宣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