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延边:
放眼向洋闯世界
本报记者董宏君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美丽富庶。延边在哪儿?你若在北京问一个延边人,他告诉你的决不仅仅是“吉林东部”,他会详详细细地把延边在中、俄、朝三国交界的具体位置告诉你,最后还忘不了补一句:她靠近日本海!延边有什么?延边人再不单单津津乐道于巍巍长白山、悠悠天池水,原始森林里的千年山参、不老草,他会说,延边有700多公里的边境线,5个边境县市,600多个边境村。她有一个荷兰那么大!……
延边人变了,变得眼界宽了,目光远了,他们盯着太平洋,挥挥洒洒要做大文章。
“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建设得更快些、更好些。”1983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延边时的题词,今天时时都铭记在延边人的心中,而江泽民同志1991年视察延边时“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建设成全国模范的自治州”的题词更成为延边人开放进取的一大奋斗目标。
过去的延边属于老、少、边、穷地区。进入90年代,延边实施了“开边通海”战略,使偏僻落后的沿边地区一跃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而且日趋成为东北亚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最富有潜力的中枢地带。默默的图们江水似乎来不及向人们讲述一些过去,即日复一日地为眼前日新月异的世界所惊异。
100多年前,这里还是野兽出没的林莽地带,而人们形容刚解放时的延吉是“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连条像样的马路也没有。今天,州府所在地延吉市已完全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了,交通四通八达,与国省两级公路相连的公路网已形成。1.5万平方米的延吉客运总站,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公路客运站;占地7.3万平方米的延吉民航站,年飞行1800架次;拥有1万多个用户的市内无线寻呼业务,在全国首家实现全自动服务体系。新颖别致的现代化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匆匆的车流,裹挟着匆匆的人流,如果不看路边朝汉两种文字的各类标牌,你想不到这是在东北边陲的一个民族地区。
统计数字表明,延边的经济实力已经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名列前茅。1993年,全州国民生产总值达到65.3亿元,比1952年增长11.8倍,比去年增长10.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5.4亿元,比去年增长18.9%,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202元,高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2.8亿元,比1952年增长11.4倍,比去年增长6.1%。财政收入达到8.67亿元,比去年增长15.4%,比1952年增长335倍。
平平常常的变化,惊惊喜喜的感受
不到延边,总以为在那里到处会见到“白衣飘带飞舞,彩裙摇曳翩翩”的生动的传统形象。如今传统的朝鲜族服装在街上已很难见到了。所到之处,满眼是T恤、牛仔,姑娘们的翩翩彩裙也大都是各式时装及洋装。男子的传统袄裤,只有在老年人花甲寿辰等特殊场合才有人穿,而女子的袄裙则趋向精美华丽,成为朝鲜族新娘子首选的婚礼服。
位于延吉市中心的延吉百货大楼高20层,营业面积2万平方米,是延边最高的建筑物。店内琳琅满目的商品从世界名牌皮尔·卡丹到新疆、内蒙古的毛料、羊毛衫,从日本、韩国的电器、化妆品到北京、上海的针织、服装,都在这里各领风骚。大楼党委书记郑粉子介绍说,这里有5万多种商品,货源来自除西藏之外的全国各地。去年他们实现销售额2.5亿元,创利税2412万元,是“全国百家最佳经济效益百货商业企业”之一。
延吉市委办公室的同志向记者透露:延吉市33万人口,每年人均化妆品消费8块钱!这对一个小小边城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延边人趋雅求美、蓬勃进取的一种精神面貌,是朝鲜族群众清洁整齐习惯的一种提升。记者在宾馆门口观察了一下过往的行人,十之八九都淡施脂粉,眉清目爽,很有朝气。
朝鲜族历来“重农抑商”,而妇女经商则要比男子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和社会压力。因为过去朝鲜族一直认为,女人只能在家守丈夫,看孩子,出门经商不但低人一等,还伤风败俗。近十几年来,这一传统观念早已被朝鲜族妇女自己打破了。近年来,延边全州妇女经商人数逾2万人,占经商总人数的80%以上。在吉林省第一大全封闭式综合贸易市场——延吉西市场内,妇女占从业人员的80%,朝鲜族妇女又占其中的85%。在丽都特贸市场,记者还了解到不少活跃在商海中朝鲜族妇女佼佼者,她们不但能南下广州、深圳等地进货,还精心挑选韩国的布料,把握着市场的脉搏,自己设计制作各种时装,因为式样别致,也很俏销。
吉林省委副书记、延边州委书记张德江在总结延边的变化时,一语中的:延边的诸多变化中,最大的要算是观念上的变化了。不再等靠要,抓住机遇,靠自己的智慧发展经济。
延边的发展变化令人惊喜,但延边人并未就此满足而止步。他们的目光更高远,他们的脚步更坚定,延边人正脚踏实地地——
走向那片蔚蓝的海
记者冒雨到达延边州的腹地龙井市时,这里刚刚遭受今年的第二次冰雹。市委副书记李江海拿着刚送来的灾情报告平静而充满信心地说,“只要精神不倒,就有干劲,这点灾害压不倒我们。”接触延边州、市各级领导,感受到的都是这样一种干劲十足、信心百倍的精神状态。这样一种精神面貌或许来自于眼前那片深深吸引着他们的蔚蓝的海?
龙井是中国朝鲜族文化最早发达的地方,东南部隔图们江与朝鲜咸镜北道相望,有三合、开山屯两个国家一级陆路口岸。三合口岸至朝鲜清津深水港只有87公里,是中国距清津港最近的通道。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中国东北主要利用这条通道同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国家进行贸易。为加快开边通海步伐,去年4月起,龙井市投资2000多万元对龙井至三合的公路进行改造,还新建了一座海兰江大桥,龙井至延吉的一级公路也于今年正式动工。“随着开路通边步伐的加快,龙井一定会成为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通海走廊。”李江海信心十足。
中朝界河图们江静静地流淌着,她经图们便蜿蜒东南,如一线玉带,注入日本海。历史上,我国曾是日本海的沿海国,延边东部的珲春市具有利用图们江通海航行的悠久历史,早在1200多年以前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后来,历经列强入侵,我国丧失了日本海沿海的领土,又被迫中止了图们江的出海航行,从此,这条热闹的黄金水道便冷清而沉寂了。
1991年10月24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了一项被称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创举”的计划,即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赞助下,地处东北亚的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和日本六国,将在中、俄、朝三国交界处的图们江下游三角洲地区,兴建一个多国经济技术合作开发区。这一举动,在国际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图们江三角洲地区处于东北亚及全球贸易和物流中枢的战略地位,有极好的交通潜能,它的开发,将为经过大陆桥与欧洲的东西方贸易提供一条通道,从而刺激世界贸易的发展。
进入90年代,我国一直在努力恢复图们江通海航行权力,珲春市被国务院列为首批沿边对外开放边境城市,加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这一计划,为延边进入日本海、走向东北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参与世界经济循环和分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延边州委很快把图们江(珲春地区)的开发开放列为全州工作重点之一,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南联北拓、东出西进、面向东北亚。战略格局是:以珲春为龙头,以延吉为依托,八龙腾飞,全方位开放。以对外开放带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以外向型经济带动全州经济的发展。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雄心勃勃的珲春便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建起来。两年投资近20亿,新修建城市道路39.8万平方米,超过了原有道路建设面积的总和;改造了供水、供电、供热、排水、通讯等各项设施;投资70万元进一步完善和建设了对俄口岸货检通道及简易旅行通道;投资150万元并派劳务人员帮助俄方建设了联检办公楼和旅检通道;最近中俄两国签订了《中俄口岸协定》,确定珲春口岸为客货通行的国际公路口岸;投资1400万元建设了由市区到对俄口岸的14公里混凝土公路;投资800万修建了珲春至沙坨子口岸11公里公路;中俄图马铁路珲春段已正式贯通,珲春至马哈林诺段42公里铁路工程正在施工;国际铁路装换站——珲春国际火车站也正在抓紧建设……去年一位来珲春的外国专家对火热建设中的珲春大为感慨:这样一个大工地,简直闻所未闻!
到珲春,首先感受到的是珲春人的那份自豪感、使命感。市委书记方敏送给记者的是一整套关于珲春的材料,包括画册和名信片!他说,你要了解的情况相信这里面都会有,但你要真正了解珲春,还是要多多看看我们珲春。
在地理位置上,珲春有“金鸡、金嘴、金三角”的美誉。在中俄朝三国交界的鼎足地带有个风姿绰约的小村庄,这就是“金三角”上号称“祖国东方第一村”的防川。防川距珲春市75公里,从此沿图们江而下,约15公里便可进入日本海,是我国直接进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也是我国水路到俄罗斯、朝鲜东海岸、日本西海岸乃至北美、北欧的最近点。登上望海阁,那片蔚蓝的日本海便会通过望远镜在你眼底波光粼粼了。
珲春边境经济合作区是与国际经济接轨的最前沿。2.28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完全建在一片葱绿的农田之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投资1.3亿元的供水、排水、供电、供热、通讯、道路、平整土地等“六通一平”建设已初具规模,初步具备了生产、生活条件;占地6万平方米的保税仓库和容装12万门程控交换机的通讯枢纽大楼,二次变电站等50多个工程全面开工,一部分已交付使用。1993年末,合作区共审批项目363项,计划投资71.8亿元。审批经贸公司139家,注册资金3.56亿元。与韩国合作的高档纯棉针织袜厂等3家中外合资企业已建成投产……
图们江水已不再寂寞,延边正一日日走向那片蔚蓝的海,而那片蔚蓝的日本海正是注入太平洋的。(附图片)
建设中的中俄铁路。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这里星光灿烂

  永恒的追求
——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土家族企业家李传贵
30多年前,他情系军营,以军人的忠诚荣获全国青年积极分子称号;30多年后,他潇洒走市场,以企业家的胆识,使湖北建始烟厂从危难中崛起,连续五年以35%的速度发展,驶上调整发展的快车道。李传贵,一个土家族汉子,从50年代到90年代,从军营到市场,证明了一个共产党员人生价值的永恒。
建始是全国优质白肋烟出口基地和全国烟叶生产先进县,烟草成为这里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致富之源。
1989年当一纸建始烟厂党委书记兼厂长的调令摆到李传贵的案头时,建始烟厂却正陷入内外交困之中。作为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骨干企业,到1989年上半年产品积压4万件,企业负债4000万。
这是一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选择!
李传贵上任伊始,即带领一班人马兵分九路跑市场。湖北荆州,首都北京,河北邢台,山城重庆……一回回冷遇,一次次碰壁。他甚至发誓,搞不出好产品此生再不出去。可是这好产品毕竟不是白面加水的馒头……一路上他尽可能收集各地烟市信息并将它们一一记录在册。牌号——价格——销量,无意中他发现一个现象:在千多个常见卷烟牌号中,价格的分布是两头大中间小,到了某一价格段几乎是空白。而与之对应的销量却反过来是两头小中间大,到某一段几乎是最大——这不正好与全国经济发展规律相吻合嘛!
李传贵的惊喜程度不亚于当年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率。这看似偶然却必然的发现为建烟迎来了摆脱困境的机遇。
回厂,李传贵便找来两个年轻的配方师:配方上一个档次!
于是,已经立项投资5000万的技改工程进度加快了,承包责任制的力度加大了,职工业余学校也成立了,10万担库存烟叶重新甩把分级……建烟人准备着为新产品“接风”。
直到经过十几次配方和包装的评吸改进,在武汉召开的全国评吸会上,有人评价“苗家”是“湖北的阿诗玛”;直到新的生产线落成,卷接包机到位,烟叶储备醇化到期,三级管理、二级核算、逐级承包形成体系,定名为“苗家”的新产品才翩然走向市场。当同类厂家群起效法时,“苗家”已领先一步,以其优秀的文化品位走进消费者心中。“苗家”使建烟不仅甩掉了建厂20年来所有的债务包袱,还赚回了技改投入的上亿元资金。每年上交财政产品税以1000万的比例递增,成为全县主要财源和经济支柱。并带动50多个中小卫星企业的发展。
从1989年到1992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统计局发来祝贺建烟“列入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及行业50家排列序列”的电报,刚好三年时间。三年中,建烟一年翻身、两年立足、三年跻身全国最大工业企业500强而成“鄂西独秀”,并保持了年均35%递增速度。
又是三个月东西南北万里路。李传贵已成竹在胸。厂党委会上,他对建烟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思路,以财务为龙头,加强内部宏观调控;以质量为中心,促进科学规范管理;以价格为杠杆,平衡产销关系;以产品的梯级结构,适应多层次的市场消费需求。制定了“利用白肋烟和富硒资源优势,开发拳头产品,改造传统产品,研制富硒产品,淘汰亏损产品”的产品开发战略。这一年建烟把重兵放在内抓质量外抓市场覆盖上,采取了“着手于稳,着眼于创”的策略。1993年最后一天。当3.08亿元的产值和3.08亿元的销售额同时跃上财务统计年报时,人们不能不为厂长的精明与远见卓识所折服。
1994年6月下旬,正在厂内组织半年检查考评的李传贵接到省政府驻京办事处发来的传真:建烟“豪门”获北京第五届亚太地区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李传贵喜出望外。金奖,这无疑是一张国际市场的入场券。李传贵不无感慨地说:“金奖是建烟素质全面进步的标志,是产品信誉的保证,是企业发展的保证!”
从军营到市场,从“苗家”到“豪门”,从土家山寨到国际市场,李传贵在他人生的旅途上拚搏奉献,创造了又一个辉煌。
(张建东张炼红)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向您推荐

  让我们一起努力,绝不把8000万人的贫困问题留给下一个世纪!
《历史的期待——中国扶贫开发纪实》出版
1992年,联合国确立每年的10月17日为“世界扶贫日”,要求各国加大解决贫困问题的力度。今年“世界扶贫日”的主题是“向贫困宣战!”年初,中国政府正式颁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发出了在本世纪内解决80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总动员令。
今年“世界扶贫日”前夕,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中国扶贫开发事业的长篇纪实报告《历史的期待——中国扶贫开发纪实》。该书作者、苗族青年记者李小林,五年先后深入全国20个省区的贫困地区,采访了数以百计的地方官员和各族群众以及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国际反贫困组织的专家,终于完成了这部30万字的纪实作品,描绘了一幅全景立体式、跨时空的贫困与反贫困的画卷。
80年代中期开始,党和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扶贫,到1993年解决了4000多万人的温饱问题。这个历史性巨大成就,被国外舆论称为“创造了奇迹的温饱工程”。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仍有8000万贫困人口。这不仅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不了解这一点,很难说真正了解中国。正如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副主任高鸿宾在该书序言中所指出的:“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关注社会热点的纪实作品,反映了中国发展繁荣的一面。令人遗憾的是,还没有一部全面反映贫困问题、关注8000万贫困人口命运的纪实作品。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终于有了这样一部作品。”
《历史的期待——中国扶贫开发纪实》的出版,得到了中国扶贫开发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在首发式上,中国扶贫服务中心和深圳亿豪企业有限公司向贫困地区赠送了该书。作者李小林及有关人士还向“希望工程”捐了款,资助书中写到过的失学儿童完成小学学业。
“让我们一起努力,绝不把8000万人的贫困问题留给下一个世纪!”
这便是《历史的期待——中国扶贫开发纪实》一书对我们的召唤和启示。


第10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新疆军区某部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兴办企业
本报讯新疆军区某部积极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兴办企业,近5年来,已支持少数民族兴办企业14个,出动兵力达3万人次。官兵们通过电台、电视台、报刊等渠道,广泛为少数民族群众收集信息,为他们投资建厂、生产购销、设备更新等提供“一条龙”信息服务。部队还选派部队优秀企业干部和曾在地方当过厂长、经理有一定企业治理经验的战士帮助少数民族治理企业,努力让少数民族企业少走弯路,多出效益,快速发展。同时,还在建厂施工、扩大生产、产品突击等重要环节,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
  (黄正雄庞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