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开发,向人们展示了什么?
——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纪事之二
本报记者何加正周泓洋
辽宁农业之所以能改变长期落后的状况,出现今天这样的转变,不能不提及农业综合开发。
无望悲叹和希望在前
“辽宁人吃5公斤大米有我盘锦0.5公斤,这米长自盐碱滩。”盘锦市副市长刘洪滨如是说。辽河三角洲原来是一片长满芦苇的“南大荒”,坐落于此的大洼县70万亩水田曾经就是荒格子、碱盖子,像秃疮遍布田间,苇稻混杂,一些地块亩产仅200公斤。
今天,当我们乘车在辽河三角洲上穿行,放眼望去,只见千里平畴,稻浪滚滚,已完全是一派江南风光。
1988年,辽河三角洲被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列为第一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从此,一场规模宏大的开发浪潮便在这里掀起。这次开发加上各级财政配套和农民自筹资金共投入4000多万元,系统地、全方位地进行了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改造。原来这里的田地七高八低,水利工程标准低,排灌不畅,产量低。通过综合治理,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于树农场西部的青凤分场以前粮食亩产只有320公斤。1993年,利用开发资金,建桥、修涵、立闸、开渠、筑路,平整土地5000亩,当年水稻亩产500公斤以上。
按辽宁的说法,辽河三角洲是龙头,全省中部是龙身,东西部山区则是两翼。在国家项目区的带动下,农业综合开发很快在全省推开。短短几年,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5.47亿公斤,相当于新增加一个产粮大县。锦州市开发前的1988年粮豆总产127.3万吨;1993年总产达到186.6万吨。过去辽宁缺细粮,现在却成了重点稻米产区之一。
开发,终于使人们认识了自己,看到了潜力。一种长期存在的觉得辽宁发展农业无望的气氛,在潜能充分发挥以后就瓦解了。
卤水效应和协奏共鸣
卤水,能将一缸豆浆在短时间内凝聚成豆腐脑。农业综合开发实际上具备的就是卤水的功能。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组织实施的一项重大农业发展工程。国家从紧巴巴的财政盘子里拿出近20亿元作为“引子”,吸引各级政府和农民大量投入资金,并按照世界银行先进的项目管理办法,在某一大范围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国家资金要求银行按照1∶1配套贷款。落实到项目区时,又要求所在省再按照中央资金1∶1配套一直到县级财政。
事实上,很多地方配套资金已经大大超过了1∶1的比例。由于综合开发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地方政府和群众的积极性很高。很多地方提出“财力再紧,农业综合开发机遇不能丢。”全省两期开发任务共投入资金8亿元,其中中央投资1.8亿元,其余全部为辽宁省地方资金和群众集资。这,即便是在沿海开放省份也不多见。
黑山县绕阳河镇余屯村,过去十年九涝,人均收入282元。一位老汉存了2000元钱准备给儿子娶媳妇。听说要出资改土,就跑到亲家家里说,缓两年再给彩礼,钱先用于改土治水。两年后,老汉拿出了4000元钱和一台拖拉机礼聘儿媳。因为村里的1800亩半荒地已经开发成稳产高产水田。
农业综合开发的“综合”,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各部门的协调共进上。几乎再没有其他措施比农业综合开发更能发挥相关部门的协同作用了。人们称赞农业综合开发是多部门共奏一支曲。
在6年的开发过程中,辽宁省各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密切合作,争相为开发作贡献。财政部门千方百计为开发筹措资金,压低消费性支出,减缩行政开支,确保开发经费及时到位;农行积极扩大蓄储筹措资金,保证开发贷款的需要;物资部门克服重重困难,满足开发需要的有色金属、木材和水泥;电力部门停一片保一线,保证打井用电;环保部门积极做好环境评价,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正如副省长肖作福所说:“辽宁农业6年大规模的综合开发,省里各个部门是齐心协力,同唱一首歌的。”群众则说:那种遍布山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场面,即便是学大寨时也很少见。
沈阳市还专门组织了工作队,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业综合开发。从1992年7月开始,89个部门192个工作队进驻项目区,为各类项目建设协调资金1610万元,组织科技力量推广农业科技。带动农民发展农产品的深度加工,上马84个项目,新增效益645万元。
效益原则和市场取向
纵观辽宁的农业综合开发,除了规范化开发,自力更生,依靠科技以外,其市场取向和效益第一的经验很值得借鉴。
驱车辽中南部田野,你会看到很多稻田边上有塑料薄膜“墙”,80厘米上下。走进稻田一看,原来养着河蟹。
这两年,辽宁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明确提出,在农业综合开发区内,要坚持因地制宜,效益第一的方针。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果则果,宜菜则菜,把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发展“三高”农业。肖作福副省长说:“只有这样,农业综合开发才有持久的生命力。生产条件改善后必须把农民的目光引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
现在关东人的餐桌上再也不单单是“猪肉炖粉条”了,鲜菜细菜已不鲜见。每年秋冬季节,辽北各地的农贸市场停满了黑、吉两省拉菜的货车。这种热闹的场面过去是辽宁人在河北、北京等地的农贸市场上才能看到的。
大连缺肉蛋奶,韩伟企业集团就瞄准这个市场,从小到大,发展成拥有全国最大的百万只蛋鸡的饲养基地,年产鲜蛋1800万公斤,占大连市场鲜蛋供应量的1/3,抚顺市场的1/2。大连市财政局副局长王永利介绍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大型龙头项目的扶持非常值得。它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走向市场,解决了城市副食品的供给问题。这是农业综合开发向深度和广度迈进的关键一步。”
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建立,为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发展“三高”农业创造了条件,种植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养殖业和加工业。1985年以来,辽宁省共兴建了21个瘦肉型猪、5个商品牛、8个山羊基地县,形成了城市居民稳定的“菜园子”。目前,全省猪场1万个,万只鸡场300个。全省每年有1100万头生猪出栏,而只要有800万头就可基本满足全省的猪肉需求了。
开发,给辽宁带来生产条件的改善,粮食产量的陡增,关东人的米袋子、菜篮子和钱褡子开始出现变化,辽宁国民经济结构得以调整。辽宁的农业综合开发刚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温饱向小康跨越的时代,如何适应这一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摆在辽宁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如果说开发给辽宁带来很多的实惠,那么辽宁开发农业给东部沿海省份带来的又是什么样的启示呢?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切莫盲目引购“良种”
秋种来临,不少农民和单位都在多渠道串换引购高产高效小麦良种。根据往年情况,不少单位和个人因盲目引购所谓的“良种”,造成“良种”不良收,吃亏赔本。去年秋种期间,蒙城县罗集乡二郎村一青年以每公斤2元的价格从河南引购温农2540良种麦50公斤,本想靠良种获高产,结果只落个每亩仅110公斤的赖收成。
为此,笔者建议有关种子经销部门要通过“信得过”渠道,因地制宜调引高产良种,满足农民需要;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门要及时清理、制止假冒劣质种子充斥市场,坑农害农;同时也提醒广大农户不要盲目引购不是种子部门检验过的小麦“良种”,以免吃亏上当。
(安徽省蒙城县罗集乡政府舒建文)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一切为了农民增收
——广西钦州地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纪实
本报记者刘建林
尽管1992、1993两年天公并不作美,旱灾涝灾接连不断,可在广西钦州地区两县一市,农村却是人心安定、市场繁荣。钦州地委书记褚之田对记者说,1991年,钦州地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763元,1992年达到900元,1993年则达到1099元,两年累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递增了336元!
作为一个拥有290余万人口的地区,农民人均增收336元,确实来之不易。
目标:粮丰+业旺
钦州地区历史上是广西有名的“高产穷地”,农村发展多种经营虽有一定的优势却形不成气候。
从80年代末期开始,钦州地委、行署为从根本上扭转“粮食产量高、农民收入低”的局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
——集中力量在全地区范围内推广“双杂”水稻,粮食单产和总产都上去了,却因种种原因,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经济效果,农民收入反而下降。
——在一些重点乡镇大力种植香蕉,农民收入增加了,但由于口粮要从市场上购买,又恰好受旱灾影响,粮食大幅度涨价,收支相抵,增加的收入大打折扣……
相当多钦州人迷惑之时,灵山县新圩乡闯出了一条“稻——稻——菜”的路子,即是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将早、晚造季节提前,夏秋两季种稻增粮,冬季种菜挣钱。
地委、行署迅速确立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粮丰+业旺,增粮与挣钱并重,走有粮又有钱的致富路。
这一决策实施两年多,效果确实明显:1992年,钦州粮食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900元;1993年,全地区粮食总产略有减少却也是历史上少有的丰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99元。今年由于受百年一遇洪涝灾害影响,粮食减产较多,但农民纯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净增148元。
经营:物以“多”为贵
浦北县北通乡清湖村党支部书记翁守源眼睁睁地看着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百来亩香蕉卖不出去,慢慢地变黑、霉烂,心如刀割,含着泪劝大家:以后我们不种那么多香蕉就是了。
这是1990年中秋令人难忘的一幕。
事隔不到两年,还是这个清湖村,还是这个党支部书记翁守源,带领群众把香蕉的面积扩大了10倍,清湖的香蕉却再也不会烂了,清湖村的农民由心如刀割变成笑逐颜开。
同是一个村,同是种植香蕉,缘何小却是多?多却见小?
浦北县委书记庞栋春、县长蔡纯泰用实践的体会解开了这个“谜”:过去农民种香蕉,主要是销给本地人,香蕉再好本地人也见得多了,因而挑一筐两筐在街上转悠半天卖不出去,小也就见多了;现在销售的对象是全国各地,市场扩大了,批量扩大了,都是一个一个火车皮往外运,香蕉一多,反而好卖,就是坐在家里也有全国各地的客商来求购。能产香蕉的地方毕竟有限,我们香蕉产量尽管翻了数十倍,与全国的市场容量相比,就小得可怜了。
从北通清湖香蕉的发展历程,钦州人有了深刻的认识:以往是“物以稀为贵”,但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有些产品就是要多,多就是规模经营,多就有知名度,多就有市场。
本领:握住“看不见的手”
实现“物以多为贵”,靠的是市场。钦州人从实践中认识到,找市场,占市场,不如建市场,培育市场。“要通过市场调控生产,握住‘看不见的手’。”
他们在商品量较大、交通相对便利的镇,建了20多个香蕉、荔枝、龙眼、西瓜、冬运菜等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在市场内设置火车托运,银行、工商、税务、运输、邮电、保安等机构,客商到市场采购商品便可办完一切手续,免却交纳税费、办理托运等啰嗦事。一时间商贾云集,不少农副产品还未收获,就进行了“期货交易”。
外地客商特别是北方客商毕竟不大适应钦州亚热带气候,饮食习俗也不同,很难长时间呆在钦州购物发货。地委、行署为了维持与客商的密切联系,发动了万余农民经纪人充当外地客商的“代理人”,负责沟通生产者与外地销售商相互的信息,“代理人”、生产者和销售商三方皆大欢喜。
市场建起来,依据价值规律调节生产有了保证。市场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有些什么变化,很快就传到地方政府。政府再根据信息,调整生产布局。如去年市场反馈信息,荔枝不如龙眼受欢迎,而且一旦市场鲜货销售受阻,又能立即进行加工,根据这一信息,地委、行署加大龙眼新种面积,近两年发展优质龙眼近20万亩,相当于以往龙眼面积的总和。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宁波适度规模经营由点到面
占农户总数百分之一点五的种粮大户承担一半以上定购任务
本报讯记者范伟国报道:宁波市委、市政府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振兴农业的关键环节来抓,及时发现典型,善于因势利导,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宁波市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起步较早。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部分经济发达的镇、村就根据当地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大批农村劳力从土地转移出来的新情况,开始采取“以工补农”的措施,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为掌握情况、加强指导,1987年就选择了19个村进行试点,取得经验。1988、1989年连续两次发文,要求各地关注并推进这项工作。由于市里指导思想明确,使土地规模经营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经营内容不断扩大。
据统计,宁波市目前已有粮棉种植大户2.3万户,其中1.77万户种粮大户承包了近33万亩土地,承担了1.5亿公斤的粮食定购任务。也就是说,占宁波市农户总数1.5%的种粮大户,经营了全市14.2%的粮田面积,承担了全市一半以上的粮食定购任务。据奉化市调查,这个市的种粮大户的复种指数为210%,高出全市平均数40个百分点。目前,宁波市种粮大户每个劳力年产粮在6000公斤左右,经济收入也相应增多。慈溪市116个各种类型的土地承包大户,去年人均收入3467元,比这个市的农民人均收入高出一倍多。规模经营也加快了农机装备的进程,全市91台机动插秧机、574台收割机、1713台开沟机、4051台水田旋耕耙,多为种粮大户所用。余姚市梁辉镇大可农艺场场长苏斐承包了109亩粮田,投资7万元买了12台(套)农业机械,从耕种到收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去年售粮5万多公斤,收入3.7万元,成了推广“星火计划”的示范户。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内贸部采取措施稳定猪肉市场
建立新的省际猪肉调拨制度
本报北京10月18日讯记者潘岗报道:记者从今天结束的全国生猪产销衔接会上获悉,针对当前生猪产销形势和市场流通秩序比较混乱的状况,国内贸易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采取措施,确保今冬明春猪肉市场和价格的稳定。
据了解,8月份全国肉类及其制品价格指数上涨48.5%,成为影响全国物价指数上涨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次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建立新的省际猪肉调拨制度,避免“盲目争购”或“卖猪难”的现象再度出现。第二,大力扶持生产,在继续支持农民户养的基础上,发展规模养猪。生猪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一定要继续下去,沿海地区要发展规模养猪,保证一定的自给量。第三,整顿流通秩序,推行定点屠宰。国有流通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推行“定点屠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第四,抓紧建立和完善猪肉储备和风险基金制度。各地要把中央和地方财政对肉菜等商品的专项补贴用于建立副食品风险基金,确保资金足额到位。各地流通部门要运用副食品风险基金,及时平抑肉菜等主要副食品价格,稳定市场。第五,国有流通部门、企业要发挥主渠道作用。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随笔

  农产品也要创名牌
张启跃
和工业品一样,农产品要占领市场,同样需要知名度。这对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弄潮的农民来说,是一个紧迫课题。
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首先要树立科技意识。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产品像工业产品一样,哪怕一头猪、一粒米、一朵花,都将容纳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内涵。日本利用温室养殖鳗鱼,水温控制在25至26摄氏度,饲养6个月即开始上市,不仅养殖周期短,肉质上乘,而且价高。荷兰温室种植康乃馨,安装了自动调温设备,配以一系列先进的集约化生产技术,使生产的康乃馨朵大、色泽鲜艳,在市场上很抢手,70%销往国外。
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还要树立商标意识。南茶北引一枝独秀的山东“日照雪青”创牌之前,谁也没有把“雪青”看在眼里。唯岚山农民王维胜独具慧眼地对“雪青”牌进行商标注册。市场上,正宗雪青牌茶叶每公斤360元,无牌的每公斤160元。最近,王维胜与美韩两家公司经营“雪青”绿茶。他把“雪青”商标作价30万元投入合资经营,当外国老板表示出价50万元买下这个商标时,王维胜说:“给500万元,我也不卖!”
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还要树立市场意识。农村一度流行“跟着市场感觉走”的说法,这有点片面。因为农产品受季节、气候和地理条件等的限制,有固定的生产周期,其市场敏感度和工业产品相比要差些。这方面的教训并非鲜见。所以,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决定农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时,要注重求新,领先于市场,培养、开发一批特色农产品,超前占领未来市场。这样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培养出来的农产品,必然成为出类拔萃的名牌。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情实话

  罱泥船,何日再漂里下河?
苏北里下河地区的罱泥船一般是由两人操作:一人撑船,一人夹渣;夹渣人将河底的淤泥、水草夹上来扔于舱中,待装满了,将船撑到河边,用戽掀一下一下地戽到岸边预先做好的泥潭里。待河泥快干了,便挑到田里去施肥。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河流便总是洁净的、通畅的。关于此项生产活动,在以苏北水乡为背景的电影《柳堡的故事》里有过不少镜头。
此后的二三十年间,人口发生了“爆炸”。与此同时,乡镇工业也有了大发展,由于环保措施没有同步跟上,河流也就承受了太多的污染。此间,作为苏北里下河水乡传统活计的罱泥也就从此绝迹。一方面是大量的污水污物排入河中,另一方面是再也无人清污,故乡的河流也就从此日益污浊。河流普遍富营养化,到处水草丛生。许多河道淤塞,甚至雨季船只也难以通行。
我认为,鉴于里下河地区的特殊地理情况,有必要开展一次群众性的大规模的清理河道的工作。笔者以为此举的好处至少有三。其一,清洁水源,保障群众身体健康,这是首要的宗旨。其二,水土保持,疏浚河道,以利通航。其三,有利改良土壤。据有关报道,最近一二十年来,由于不合理地施用化肥,我国一些地方土地质量在不断下降,里下河地区的情况同样严重。而河泥是极好的有机肥。给耕地遍施一次河泥,不仅可以节省大量成本,而且有利改良土壤,优化土质。一举三得,而且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罱泥船,何日再在水上漂!
(江苏南京市于水)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农业对外经济合作洽谈会将举行
本报10月19日讯记者江夏报道:’94全国农业对外经济合作项目洽谈会将于11月17日至18日在京举行。日前农业部副部长吴亦侠等介绍了这次洽谈会的有关情况,并提供了中国农业投资项目指南。
这次洽谈会,旨在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农业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规划,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农业综合开发和外向型农业。合作内容包括水利灌溉、土壤改良、营林造林、奶类与畜牧业发展、水产养殖及捕捞等许多方面。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南昌坚持抓好水利建设
本报讯地处赣江和抚河尾闾、鄱阳湖滨的南昌县,坚持抓水利建设,促进农业丰收,今年战胜特大洪灾,早稻比去年增产35.3%,晚稻又丰收在望。
这个县的干部群众采取了一整套的治本措施:一是堵支联圩,缩短防洪战线。二是开展水利会战,建设达标圩堤。三是依法治水,清除大堤障碍物。(郭云水郭有瑞)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芮城果业带起百业兴
本报讯山西省芮城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建立以苹果为龙头的配套网络,推进了全县经济发展。芮城围绕苹果搞储备加工,兴建果窖、冷库3200多个,办起了3座大型天然果汁加工厂,并大力兴办包装业。去年芮城苹果荣获国家金奖,产量达8亿公斤。
(谢项登尚伟)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东省长岛县实施“绿色工程”,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2.3%,人均占有林地600平方米。图为县委一班人在研究如何进一步绿化长岛。王迟焦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江苏兴化市充分利用水面发展河蟹养殖,今年该市养蟹面积达15万亩,可上市大闸蟹1000吨。
图为西鲍乡周东村的养蟹农户向外地客商展示成蟹。李士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