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保健)
专栏:

  傅连暲与卫生保健工作
——纪念傅连暲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边齐
傅连暲是我党我军卫生保健工作的创始人之一,长期从事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的保健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27年秋,南昌起义的伤病员抵达汀州。陈赓左腿中弹两处,膝部软组织裂伤、踝骨骨折,发生严重感染。经傅连暲精心治疗,使伤情逐渐好转,避免了截肢。
1934年秋,毛主席在江西于都突然病倒,持续高烧,病情严重。当时正值第五次反围剿的紧急关头,毛主席肩负调查突围路线的重任。谢觉哉、张闻天急电召傅连暲赶赴于都。经傅连暲详细了解病情,确诊为恶性疟疾,随即千方百计抢救治疗,使毛主席得以迅速痊愈。事后毛主席半开玩笑地对身边的同志说:“你们知道中国古代有个医生叫华佗吗?我们现代也有华佗,傅医生就是华佗。”
傅连暲在保健工作中,非常重视增强人的自身抵抗力,这是从与毛泽东的谈话中受到的启发。有一次,傅连暲与毛泽东在一起散步,看到很多松树的树干上,挂着一条条黄色半透明的胶汁。毛泽东停下来,对傅连暲讲,这种胶汁是从松树的伤痕上流出来的。树受了伤,用自身流出的胶汁来医治。人也一样,负了伤,得了病,主要靠自己的抵抗力恢复健康。傅连暲为提高中央领导同志的抗病能力,防止因工作过度劳累影响身体健康,曾多次写报告请他们注意劳逸结合,多做运动和户外活动。毛主席经常散步、游泳、打乒乓球。朱总司令每日清晨散步,有时也去爬山。陈云同志亦喜散步,并且讲究卫生,尽量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清除口内残物。少奇同志曾谈到他饱尝牙病痛苦的亲身经历,他告诉傅连暲,自重视刷牙后,牙痛就明显减轻了。
傅连暲对于患病的同志,总是告诫他们要保持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既不“讳疾忌医”,也不“病急乱投医”。他还常以自己与疾病斗争的经验为例现身说法,讲明乐观精神的重要性和对待疾病的正确态度。他说:“我在20多岁时就患有严重的肺结核、神经衰弱。自献身革命后,树立了正确的革命人生观,保持乐观精神,尽管生活条件艰苦,身体反而健康起来。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和大家一样地爬雪山、过草地,为红军战士和领导干部治病,抢救危重病人,直到70多岁仍然能够健康地为党工作。”
为提高我国的医疗保健技术水平,贯彻落实毛主席关于要和老中医多来往、多交朋友的指示,50年代他组建了中、西医专家的保健队伍,邀请施今墨、蒲辅周等老中医参加中央保健工作。有一次一位领导同志呃逆不止,一般治疗均无效。请秦伯未老中医会诊后,认为患者高龄久病,属气阴两虚,选用补肾纳气药一、二剂,服后即愈。周恩来总理闻之大喜,称赞说:“中医真了不起。”傅连暲根据毛主席有关中医工作的指示精神,撰写了《关键问题在于西医学习中医》等文章,对推动中西医结合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治疗上,他始终遵循一条原则,凡能不用药、少用药就可治好的病,就不用药、少用药。他认为药可以治病,也可致病。俗话说:水能载舟,又能覆舟。对所谓“补药”更要慎重。补之不当,有害无益。
傅连暲热爱自己的医生职业。他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医生,医术固然重要,医德更不可缺。在延安、西柏坡时,他经常骑着骡子,怀里揣着听诊器,不辞辛苦到各处巡视干部健康情况。发现有身体异常的同志,亲自组织专家会诊,力求得出准确诊断和治疗。抗美援朝前,傅连暲曾如实地向毛主席反映过林彪的真实病况,林彪对此恨之入骨。在后来的十年内乱中,他惨遭迫害,死后连尸骨都未能找到下落。今值傅连暲同志100周年诞辰之际,特撰此文,以资纪念并飨读者。
(附图片)
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和医学专家联欢。左二为傅连暲。


第11版(保健)
专栏:

  谈谈心理健康
张伯源
关于健康的概念,人们往往习惯于认为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全面。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状态。”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不仅要在躯体生理上健康,而且要在心理上也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那么,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由于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不像身体的生理活动,如体温、脉搏、血压和肝功能等,只要通过检查指标,一下就可知道。要看心理健康还是不健康,就比较困难。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考察:
能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作出恰当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有自知之明,生活目标总是切合实际的,因而能对自己感到满意,并对自己有充分的安全感。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要求过高,总想达到十全十美,而自己又难以做到完美无缺,结果就等于同自己过不去。由于心理无法平衡而常常自责、自怨、自卑。显然,这样的人实难叫做心理健康。
能否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心理健康的人对周围现实能作出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能主动地去适应外界现实并与之保持良好的接触;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则往往逃避现实或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去面对现实、接受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现实对己不公。
能否做到人际交往关系协调和谐。心理健康的人总是乐于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不仅能理解和接纳他人,也能为他人所理解和接纳,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分的安全感。心理不健康的人则总是自外于集体,与他人格格不入。
能否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心情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总是愉快、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多于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不会狂喜狂怒,忽悲忽喜;心情总是开朗、乐观的。心理不健康的人则总是情绪不稳定,而且往往是消极的、不满的情绪占优势。
能否达到人格完整与和谐。人格是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结构的各个部分,如气质、性格以及理想、信念、处理问题的方式是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的灵活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作出偏颇的反应,并能与社会步调合拍。心理不健康的人,其人格是不完整、不和谐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是过度就是不足,和他人总是格格不入。
能否做到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有相应的、不同的心理行为表现,从而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与相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表现与其年龄阶段特征不相符,例如一个只有几岁的小男孩,却表现十分老实、安静,甚至经常独处,像个小老头似的;或者一个成年人却表现行为幼稚,甚至向别人撒娇,那就可以肯定是心理不健康了。


第11版(保健)
专栏:

  牙种植
——口腔治疗的一项突破性技术
赵士杰
牙齿虽小,但它与人的健康却是紧密相关的。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牙齿的缺失(比如外伤、牙周病或牙病、先天性牙缺失以及外科手术等),会给您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缺牙后需要镶牙,以求用假牙代替真牙,完成咀嚼、说话、美容的功能。
然而,传统的镶牙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假牙的牙托在口腔内很不舒服;活动假牙的钢丝挂在邻近健康的基牙上,久而久之会损伤邻牙。特别是那些牙槽骨萎缩的老年人,因牙槽骨的降底,造成假牙固位不好,不敢咬硬东西,同时,不稳定的假牙又会加重牙槽骨的萎缩,导致恶性循环。有些人因此将假牙弃之不用,有的人只能对付着吃些稀软食物,讲话口齿不清,有的戴上假牙后出现恶心。这一切常给患者带来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痛苦。
牙种植——这一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有人称之为“牙科治疗领域的一场革命”,它是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而产生的。简言之,它是用与人体组织有良好亲合力的材料做成类似牙根的形状,用外科手术的方法“种”进牙槽骨内。经过一段愈合时间(3—6个月),等到人造牙根与骨组织牢固长在一起时,再在此基础上镶牙。用这种方法镶上的假牙稳固而有力,更符合人的生理功能,从而使咀嚼效率大大提高,同时既美观又舒适,在功能上和形态上几乎和真牙一样,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患者从此不必担心张大口时全口假牙会松脱,不必每天摘戴,还可防止其余真牙因戴用活动假牙带来的龋齿或牙周疾病。难怪人们将其称之为“人类的第三副牙齿”。
牙种植一般要做两次小手术。第一次手术是在局麻下将人造牙根“种”入骨内;3—6个月后行第二次手术,安装上部结构,并镶上永久性的假牙。在等待的3—6个月内,仍可戴用原有经过处理的假牙。
那么什么情况可以考虑牙种植呢?
原则上讲,从单个牙到全口牙的缺失都可以酌情考虑进行牙种植。特别对因牙槽骨萎缩,牙床低平,全口假牙“戴不住”者帮助最为明显。此外,对那些使用常规假牙不适,一个或一组牙缺失,为避免损伤邻牙,或是为了达到美容效果者,都可以酌情选用这种治疗方法。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将牙种植列入牙科医学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目前国内一些单位也已相继开展了这项工作。牙种植毕竟是一项复杂的手术,对设备及技术要求较高。因此,一定要去真正具备专用种植设备、并有经过专门正规培训的技术力量的单位进行治疗,千万不可盲目乱种。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最近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瑞典牙种植设备与技术,成立了庆瑞口腔颌面种植中心,这将会进一步促进此项事业在我国的发展。


第11版(保健)
专栏:

  增加微量营养素达到膳食营养平衡
阎怀成
我国人民目前以谷类食物为主食,蔬菜为副食,配有少量动物性食品、豆类及乳类。这种膳食配比既可满足人体的需要,也可预防“富裕性疾病”的发生(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等)。当然这并不是说我国的居民膳食已尽善尽美,不需要进一步改善了。例如某些微量营养素(核黄素、钙、锌、铁、硒等)摄入量都还偏低,影响着人体的健康。这里就来谈谈钙、碘、硒对于人体的作用。
成年人体内约含钙一千二百克,其中百分之九十九储存在骨骼中,百分之一存在于细胞外液、细胞内结构以及细胞膜中。这种骨骼外的钙量虽小,但对维持生命机能,如肌肉收缩、神经兴奋、血液凝固以及细胞膜通透性具有重要作用。人每天由体内排出钙二百至四百毫克,摄入钙的吸收率为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因此对成年人每日需要供给八百毫克的钙。依据我国的膳食构成,目前无论哪一个年龄组钙的摄入量都不足,只占供给量标准的百分之五十至六十。乳制品、某些绿叶蔬菜、沙丁鱼和鲑鱼骨以及禽类的腿骨端均富含钙质。若以虾皮为例,三十克的虾皮就可以弥补一天钙的摄入不足。
碘在自然环境中分布不均,通常山区自然环境含碘量远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碘是人体甲状腺素和甲状腺合成成分。碘缺乏易导致“大脖子”病和智能异常的克汀病。成年人安全碘允许摄入量一日为一百五十微克。只要实施好碘盐措施,在食品中不需要再强化任何含碘物。海产品中碘含量较高,可作膳食调配之用。
硒作为人体营养素的直接证据被我国科学家所证实。硒存在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化位点上。硒对某些疾病有防治效果,如克山病、大骨节病以及肿瘤化疗过程中的辅助作用等。成人每日需要五十微克,只要注意膳食调配就可满足需要。动物性食物中含硒量高,特别是内脏中含量更高,像猪腰子每一百克高达一百一十二微克。干豆类每一百克含硒三十至七十微克,蘑菇中的含量也不低。值得注意的是,硒摄入过量还会引起中毒。有实验证明,每日服用硒酸钠形式的硒一毫克,连服两年即会出现中毒症状(指甲增厚、易碎,皮肤分泌物中有蒜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