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国旗,向您敬礼!

  深圳百货第一旗
本报记者闻佳平
曾在深圳消失达4月之久的万佳百货股份有限公司重新开业前的表现似乎过于冷清:报纸无名、广播无声、电视无影。
7月17日,万佳开业第一天。没有喧天的锣鼓,没有震人的鞭炮,没有漂亮的公关小姐,没有如云的社会名人,仪式简单而又简短——升国旗。
这是深圳商业企业门前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深圳特区竞争特别激烈的行业里发生的这一特异事件,一下子引起了人们特殊的关注。饱受开业广告“地毯式轰炸”之苦的深圳人,对这一作法投来新奇而钦佩的目光;随着国旗的升起,万佳百货也亮出了自己的金字招牌:平价广场。
万佳年仅32岁的总经理吴正波,谈起由自己一手策划的“万佳CI战略”,心中仍充满了激情。
“我并不想以在商场门前升国旗这件事来挑起在中国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所谓‘义利’之争,但是我坚信,爱国主义在任何时代、任何人心中都是一种不可泯灭的感情。依托这种感情,用实际行动来唤醒、强化、满足这种感情并不是什么不义之举;相反,我觉得这是每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企业是国家经济活动的细胞,企业的经营必须做到国家至上,这是万佳的经营理念;消费者是企业的‘上帝’,千方百计满足顾客需求,维护消费者利益,这是万佳经营的准则;员工是企业的主人,让每一个员工都有一种自豪感、归属感和实现感,这是万佳形象的体现。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万佳CI战略的主要内涵,而五星红旗是将三者贯穿起来的主线,每天的升降旗仪式则是CI战略的具体化。万佳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举动,而是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升降旗仪式,不求最好,力求更好,努力使万佳百货的升降旗仪式像天安门广场的升降旗仪式那样,成为深圳特区的一景。”
万佳的CI战略正是围绕着国家、国货、国旗全面展开的。
8月30日早晨,在亲眼目睹了万佳百货的升旗仪式后,记者深深为万佳人的一片苦心所折服。开门时间还没到,万佳商场门前不大的广场上已挤满了人群,一半为购物,一半为看升旗。8点50分,一队衣着整齐的保安人员护着国旗,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出大门,齐立在挺拔的旗杆前。嘹亮的国歌响起来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来了,周围的环境一下子变得那样安静,人们的眼光一齐聚向了冉冉升起的国旗。二楼上,万佳的全体员工正立在窗前,齐刷刷地举起右手向国旗敬礼。9点整,记者随一位姓林的女同志最先进入商场,大门两旁笑容满面的服务员真使人如沐春风。记者问林女士对万佳升国旗的看法,她的回答也许揭示了这件事的真谛:“我有一种感觉,人在国旗下,不做亏心事。万佳这样看重国旗,一定不会做侵害顾客利益、损害国旗尊严的事。”
万佳人已经把爱国主义意识内化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贯彻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总经理办公室的刘欣小姐对记者说:“通过每天的升降旗仪式,我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爱国是一种动力。在万佳,如果一个员工犯了错误,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损害了国格,而不仅仅是自己的人格。”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国旗,向您敬礼!

  国旗飘扬在世界最高峰
新华社记者宁世群本报记者刘伟
西藏自治区登山协会副主席贡布,每当回忆起往事,总是这样说:“我一生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就是第一个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亲手送到海拔8848.13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顶。作为一名藏族运动员,没有什么能比这件事更让我兴奋的了。”
1960年5月25日,贡布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那天,中国登山队员贡布和他的同事们一起,迎着零下30摄度的严寒,登达地球之巅,开辟了人类从北坡登上珠峰的道路。当时,刚刚翻身的农奴贡布,激动地把一面五星红旗和毛主席的半身塑像,安放在顶峰西北角的岩石上,并用细石块作了妥善保护。
1975年,中国登山队有9名队员再次登上珠峰之巅,三位藏族登山队员索朗罗布、罗则和桑珠让国旗在珠峰顶上高高飘扬起来。
当年登顶队员之一、如今担任西藏登山队队长的罗则,回忆起当年那一幕,仍然激动不已,仿佛往事就在眼前。他向我们描述说:“当时,风雪在珠峰顶上狂吼,我们用力把国旗举过头顶,展开在空中,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世界最高峰高高飘扬,我们都激动地流下了眼泪。那时候,我们经常在电影里看到一些外国登山队员,从南坡登上珠峰后,就在胸前展开自己国家的国旗。以此来显示他们国家登顶成功。我们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伟大祖国的象征,我们一定要把它高高举起来。于是,我和索朗罗布、桑珠三人迎着狂风,留下了如今人们常看见的我们举着飘扬的国旗站在珠峰顶上的照片。”
西藏登山队的队员们告诉记者,在登上珠穆朗玛峰顶之前,他们心里想得很多。然而,当真正登上峰顶,由于缺氧,千言万语,在五星红旗举起的一霎间,竟然只剩下一句口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西藏登山队队长罗则说:“我们手里举着国旗,眼里含着泪花,耳边只能听见风吹动国旗哗啦啦的响声。我们喊出的口号被风传得很远。”
如今,西藏登山队每进行一次重大的登山活动,总要带上一面国旗。他们认为,没有什么能比登上峰顶后让国旗高高飘扬更令人兴奋。久而久之,西藏登山队的队员们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每次登上一座峰顶,都要让五星红旗飘扬起来。
1988年5月,中日尼三国登山队员实现了双跨珠峰的壮举。在这次登山活动中,中国登山队员次仁多吉创造了在珠峰顶停留时间99分钟的最长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珠峰顶飘扬时间最长的纪录。这次三国联合双跨珠峰的活动,日本电视台通过国际卫星首次电视直播登山现场,电视画面上,五星红旗长时间飘扬在珠峰顶上,轰动世界。
从1980年以来的15年间,我国对外开放珠峰,凡是登上峰顶的外国登山队,都要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各自国家的国旗同时举起。截止目前,已有近百支外国登山队的300多名登山队员登上珠峰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展现在世界最高峰的次数在世界上是最多的。
进入90年代,西藏登山队又有了一项新的活动,那就是每次登山活动出发之前,都要在登山大本营举行庄严隆重的升国旗仪式。当年,参加中、美和前苏联和平登山队的中国队员大其米告诉记者说:“在登山营地升国旗能给人以信念和力量,登山途中有国旗壮胆,就没有攻不下的难关;而一旦登上顶峰,举国旗的一瞬间,是登山活动中最辉煌的时刻。”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国旗,向您敬礼!

  往事难忘话升旗
——追记圣约翰大学一场关于国旗的斗争
本报记者刘士安
9月初秋的早晨,华东政法学院的校园内,绿草如茵的大草坪里,高耸挺拔的白色旗杆上,鲜艳的国旗映衬在蓝色的天空中,构成了一幅庄严的图画,令人肃然起敬。
在大草坪一侧,是静谧的图书馆和六三楼。这两幢有着百年历史的两层小楼之间,躺着两座早已废弃的大旗墩,仿佛在诉说着70年前这里发生的升旗的故事。那是一场为了中国人的尊严而爆发的斗争。
1925年,现华东政法学院的所在,正是赫赫有名的圣约翰大学。那一年,帝国主义者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约大学生聂光墀目睹了惨案情形,当晚就返校向同学们报告帝国主义者的暴行。美国校长卜舫济发现后,下令驱逐聂光墀出校,并厉声呵斥道:聂在此无说话之权利。约大学生对卜舫济侵犯学生自由和权利十分愤慨,更为“五卅”惨案所震撼,群情激愤,以学生会名义上书约大教授会,于6月1日宣告罢课。卜舫济及美籍教员威胁要驱逐罢课学生出校,后经过国文部教员力争,教授会以31票对19票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允许学生罢课并照常住校的议案。
卜舫济见威胁不成,于6月2日宣布放假7天。中国教员和学生开会决定在校园内升半旗,为被害同胞志哀,并于当晚到校长处陈说此事。卜舫济当时表示允许,并交出了五色旗(当时中国的国旗)。6月3日,师生们在图书馆前旗杆上悲愤地升好半旗,随即到大会堂集会。当会后返回到旗杆处时,他们发现国旗已被卜舫济撤去。约大爱国师生对美籍校长一夜之间出尔反尔大为不满,当即推派代表再去索旗,结果遭到拒绝。师生们愤然取出自备的国旗准备升旗,这时,卜舫济赶来夺走国旗,并驱散学生。爱国学生们终于看清了这个所谓“中国人之友”的真面目,悲愤难抑,失声痛哭,纷纷宣誓永远与圣约翰大学脱离关系。第二天,由533人签署的《圣约翰大学暨附属中学学生脱离宣言》,在上海各大报上刊登。
约大学生的正义斗争,得到了爱国教员的坚决支持。孟宪承等17位国文部、体育部的教授,不为约大优厚的待遇所眷留,声明总辞职。在社会各界的赞助下,离校的师生组建了光华大学(校址在今中国纺织大学)。在约大任校长几十年的卜舫济,声誉由此一落千丈。
1949年,解放军把红旗插进了约大校园,结束了圣约翰大学这段屈辱的历史。1950年6月3日,约大师生为纪念“六三”爱国壮举,将图书馆侧的斐蔚堂改名为韬奋堂(纪念约大校友、伟大的爱国者邹韬奋,但人们习惯于称它六三楼),并在堂前树起一根新的旗杆。揭幕那天,当年被迫离校的老教授们肃立向五星红旗致敬,热泪长流,激动不已。
而今,旗墩犹在,六三楼犹在,约大师生表现出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也不会被历史遗忘。当时的中国任由帝国主义者欺凌,国旗也蒙受了屈辱。今天,高扬的五星红旗象征着一个强大的中国,凝聚着十多亿中国人的力量!在昔日的约大校园内,华东政法学院的师生们又编织着新的升旗的故事。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清晨6时。两名神情庄严的学生手捧国旗穿过校园走向大草坪上的旗杆。6时15分,雄壮的国歌声在校园里响起,国旗在这两位学生手中平稳地升上旗杆。这一幕,就是华东政法学院已经坚持了近10年的学生升国旗仪式。
华东政法学院一直把国旗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并把升旗的任务交给了刑事司法系的学生。这些年来,刑法系的学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升旗仪式一天也没有停断过。前些年,这个系的全体学生每天列队在旗杆下,向迎着晨曦升起的国旗行注目礼。有时候,其他系的学生也自动地加入这个升旗仪式。“那场景实在是感人,”刑事司法系党总支书记高随捷说,“同学们深感祖国的尊严,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也接受了集体主义教育和组织纪律性的锻炼。这两年虽然没有举行集体升旗活动,但指派学生专人负责升旗始终没有中断。”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国旗,向您敬礼!

  希望从这里升起
本报记者王启明
每逢周一的清晨,在皖西大别山腹地的莽莽群山中,雄壮嘹亮的国歌声打破山野的宁静。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县希望小学800多名孩子整齐地排列在操场上,右手高举过头顶,凝神注视着鲜红的国旗冉冉升起。
升旗仪式中,五年级女学生南兰显得特别激动。在她刚记事的时候,父亲就一病不起,家庭生活极其困难,姐姐只好辍学在家。1990年,是“希望工程”使辍学的姐姐重新上学了,她也在这年的秋季跨入了校门。几年来,姐姐在中国科大学生朱俊、王宾和中科院姚弘等人救助下读完小学,现已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了!小南兰和浙江湖州市文苑小学学生杨一波结成了对子,开展手拉手互帮互学活动。她刻苦自励,品学兼优。今年“六一”期间,她进京参加了“手拉手好朋友,相会在北京”活动,受到了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的接见。
国庆节前夕,记者来到距县城还有55公里的深山集镇南溪。这里是革命老区,曾出过14位将军。希望小学党支部书记兼副校长彭大海介绍说:这所学校的前身是红军时期的列宁小学,是大别山区第一个中共支部的书记詹谷堂烈士所创办。1990年5月19日,徐向前元帅题写校名的“金寨县希望小学”在这里正式创建。4年多来,学校得到团中央及各级团委、教育部门和社会各方面捐助价值达30多万元,使教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规模也在逐步扩大。
谈到学校的发展,老师们争先恐后地向记者介绍了许多奉献爱心的生动故事。
1990年5月20日,学校挂牌第二天,就收到江苏武进县湖塘桥小学五年级学生柴培英寄来的两角钱捐款。
南溪镇的干部、群众开展了“少喝一杯酒,少抽一支烟,为希望工程作贡献”活动,全镇人民在生活还不宽裕的情况下捐助钱物价值达1万多元。县委书记张有德一人就救助4个孩子上学。
社会各界的爱心激发起教师们的教学责任心。9月23日晚上,记者在学校采访部分教师时,突然响起了铃声。老师们告诉我:“这是‘晚办公’下班的铃声。”原来,希望小学自创建之初至今,一直在实行“晚办公”制度,老师们用这段时间,批改作业、备课。这晚办公的铃声,既反映了教师们为党的教育事业奋力拚搏的精神,也显示出贫穷山区明日田野上的希望!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国旗,向您敬礼!

  昆仑山上的女兵们
本报记者白剑峰徐怀谦
位于海拔3700米的喀喇昆仑山腹地的30里营房医疗站,是我军最高的医疗站,这里70%的医护人员是女性。她们担负着30多个海拔4500米以上的边防哨卡的医疗救治任务。30多年来,医疗站的女兵们坚持工作在这40万平方公里的雪原和1600公里的边防线上。
今年8月的一天,医疗站响起了急促的电话铃声,两位战士在昆仑山发生翻车事故,昏迷不醒,急需送下山救治。这时已是晚上8点,女护士王国慧和苏梅娟饭也没来得及吃,便匆匆踏上了护送伤员的路。360公里的雪山险道,汽车行驶起来像“颠轿”,两名伤员身体不能自持,脑袋不时碰到车顶。为了不让战士再次受伤,两名女护士一手紧紧把伤员抱在怀里,一手用力抓住车门。几个小时后,她们的手臂便被震肿了。
当汽车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黑卡达坂时,护士王国慧被高原反应折腾得翻肠倒肚,也记不清吐了多少次了。这时候,只要吸几口氧气就会好些,但她几次把氧气管拿到鼻子跟前,又拿开了,那是救治病号用的,她实在舍不得吸。昆仑山水急路险,进入一片河滩时,汽车突然“抛锚”。于是,两名女护士又强忍着剧烈的头痛和冰冷的雪水,脱掉鞋子,下水推车……就这样,她们一天一夜没敢合眼,终于把战士送到了山下。两名战士无法知道她们的名字,却深深记住了她们温暖而有力的手……
许多痊愈的战士在给护士的来信中说:“我对你最大的报答,就是在这冰峰哨卡站好岗,保卫好祖国西大门的国旗。”
喀喇昆仑山是一个充满死亡威胁的世界,更是一个寂寞的世界。长年累月守卫在那里的战士,最难忍受的就是因寂寞带来的精神上的折磨。医疗站的女医护人员深深理解这一点,她们经常利用巡诊的机会给哨卡上的官兵们义务演出。其实,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不用说唱歌、跳舞,就是走路、说话都很困难。但女兵们发明了“接力演唱法”,演唱时分两组,第一组唱两句,休息一下喘口气,另一组又接着唱下两句。有时,尽管麦克风中传出的一半是歌声,一半是喘气声,可在边防战士们听来都是最动听的歌。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国旗,向您敬礼!

连续5年荣获河南省文明单位称号的洛阳铁路医院,坚持对职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图为院领导主持升国旗仪式的情景。段言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