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经济)
专栏:

  向绝对贫困宣战
国务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
宣传和促进消除贫困
1992年12月22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确定10月17日为国际消除贫困日,从1993年开始实行,号召所有的国家以国家法令和具体的扶贫活动等适当形式,宣传和促进消除贫困。我国是扶贫成果显著的国家,也是贫困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为响应联合国的号召,推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我国政府于10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际消除贫困日”纪念活动。国务委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作了《向绝对贫困宣战》的主题报告。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国内有关方面及国际组织驻华代表等共400多人出席了纪念会。以下是纪念会上的发言摘要。
  ——编者
  去年的这个时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代表联合国郑重宣布,10月17日为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政府认为,国际消除贫困日的确立,将有极为广泛的影响和极其深远的意义。因此,中国政府完全赞同和支持联合国的倡议,同时将把消除贫困作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极为重要的一项战略目标,采取更多的切实有效措施,务求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为在世界范围内消除贫困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缓解和消除贫困是当今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方针和基本政策。为了民族繁荣、共同富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45年间,中国政府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进行了极其艰苦的努力,取得了空前的成就。特别是80年代以来,为了缓解和消灭绝对贫困,中国政府对农村政策和农村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高速增长。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又针对一部分地区发展迟滞、一部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有针对性地采取了许多特殊政策和措施,不仅成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大幅度地增加了扶贫投入,制定了一系列帮助贫困地区休养生息的优惠政策,而且对传统的扶贫方式进行了根本性的调整和改革,实行了由单纯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到目前为止,这些政策和措施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农民收入迅速增加,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全国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已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8000万人。
尽管中国现在没有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只占全国农村人口的8.72%,但绝对数为8000万人,是相当大的一个群体,最终解决这些人的温饱问题难度是很大的。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国家重点扶持的592个贫困县。更值得注意的是,贫困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的差距还在持续扩大。因此,与前一阶段扶贫工作比较,解决这些地区群众的温饱问题难度更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扶贫开发已经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
虽然困难很大,但是中国政府消除绝对贫困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绝不会因为难度大而有丝毫动摇。为了最终解决8000万人的温饱问题,今年3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制定和发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到2000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人的温饱问题。这是今后7年整个中国缓解和消灭贫困的工作纲领,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确保这些目标的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了具体措施。主要有:一、增加扶贫投入。二、收缩范围,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三、从1994年起,把原来由人民银行和各专业银行分别办理的各项扶贫信贷资金全部划归新成立的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统一管理。四、以提高效益为核心,进一步改革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方式。五、在实行从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的基础上,变封闭式开发为开放式开发。六、认真组织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推广科技扶贫。七、坚持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分级负责、以省为主的扶贫工作省长负责制。八、进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济困,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和友好国家的支持与合作。
解决中国的绝对贫困,是整个世界缓解以至消除贫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国际组织能进一步加强扶贫方面的联系与合作,把缓解与消除贫困作为共同的使命,为最终消除贫困作出更大努力。


第3版(经济)
专栏:

  综合全面扶贫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副代表罗米罗·加西亚
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在扶贫工作中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中国通过强有力的国家行动和经济改革,主要是农业领域的经济改革,在短短的15年时间里,开展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贫困人口从总人口的1/3降为1/10。这一成就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然而,程度深重的贫困问题仍然继续存在,中国仍有8000万贫困人口,占世界总贫困人口1/10。鉴于此,中国制定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了扶贫措施。通过组织实施这些措施,在本世纪剩下的几年时间里,中国北方和西南边远山区残存的贫困人口数量将大幅度减少。
据悉,在反贫困的征程上仍然存在困难,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改革已成功地大幅度地消除贫困人口。但是,在边远山区,山区和生态脆弱区贫困问题仍然存在而且难以消除。此外,伴随过去五年左右时间里的快速变革而产生的新的社会经济状况,需引起特别重视。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对农村有着深刻的影响。农户个人收入陡增,乡镇企业欣欣向荣,大量人口自由流动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数量之多,前所未有。然而,在新的繁荣的后面,富庶的沿海地区和贫困的内陆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许多人已经富起来了,数以百万计的人仍在贫困线下挣扎,据报道腐化案件在增多。在基础教育和医疗保健方面,人们正饱受公共部门提供越来越少的社会服务之苦,因为这些服务的费用越来越多地由使用者本人支付。同时还存在人才从国营部门流向私营部门,农村地区流向城市地区的现象。“新贫困人口”或“新的贫困”现象已经引起国家和国际上的关注。
为了向顽固不变的和新的贫困宣战并在本世纪末前消灭它,需要增加投入,制定好政策、新战略和新思维。首先,扶贫战略在侧重增加农村收入的同时,还要辅以旨在确保全民能得到良好的医疗保健和教育的政府措施。穷者须身体健康方可找到就业机会。其次,为确保政府计划能使贫困人口最有效地受益,需要加强目标确定机制。第三,扶贫参与意识对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成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解决残存的贫困问题比过去的扶贫工作更有挑战性。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方法不太可能有效了。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方法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些扶贫方法需具体到各个社区而且由地方具体参与扶贫规划。如果采取自下而上的参与方法,那么贫困者就不再是被动的受援者,而是旨在为他们谋福利的计划的积极参与者,只有这样,他们的需求才能得到充分反映。第四,在许多贫困、条件恶劣的地区,就业前景仍然十分黯淡。因此,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就显得越来越有必要,通过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可以将贫穷者和失业者输送到经济成分更多样化,经济发展更具活力的地区,但是需要通过适当的培训、咨询和重新安置等措施,将这种劳动力流动的社会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一点具有重要意义。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另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要为被大型国营企业解雇的和来自农村地区的失业者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今天,光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已达1.2亿人。
在对中国的贫困状况作了上面的评述后,作为全球性的援助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它的援助必须适合每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同时还要考虑到它的发展阶段,只有这样,援助才有效。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是联合国10个组织中主要通过提供技术援助,参与中国扶贫事业的一个。假如将赈灾和灾后重建项目也包括在内,那么在过去15年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华的扶贫工作总额已超过1亿美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综合全面的扶贫方法最有效,所以正努力尝试在其援助的新的扶贫项目中采用革新的综合措施。
在下一个从1996年到2000年的规划周期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仍将继续致力于扶贫工作。仍将继续三级工作:第一级,在中央一级,同领导小组办公室合作,1992年10月同世界银行联合在华举办的首届国际扶贫大会就是这么做的;第二级,在省一级,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已同扶贫办合作培训扶贫政府官员;第三级,在社区一级,建立示范项目,开发有关可持续农业实践,乡镇企业发展,组团,农村信贷,确定贫困户,提高技术,基本医疗保健和基础教育等方面的革新性方法以供其他省和县参考使用。
联合国在华组织希望通过同中国政府各部门和中国社会各行业进行国际合作,以我们微薄的资源协助中国政府在2000年前消除贫困。


第3版(经济)
专栏:

  从世界角度看中国贫困
世界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彼得·鲍泰利
中国贫困问题的概况可以用以下三点概括:1.绝对贫困发生率已从1978年的2.7亿,即占总人口的28%大幅度降低为目前的8000万到1亿之间,即不到总人口的10%。这主要归功于1978年到1985年期间农村收入的罕见的高速增长。2.绝对贫困人口中的大多数集中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中国北方、西北和西南内陆省份资源贫乏的山区,但问题并不仅仅局限在这些地区。充满活力的改革和发展进程带来了新的农村贫困人口,甚至在富裕的农业地区也出现贫困人口,同时还带来了新的城市贫困人口。3.要认识并认真细致地监测新出现的城市贫困问题。这是一个潜在的十分严重的问题。应防微杜渐,采取措施根治或预防这个问题。
现在我想谈一谈那些旨在消除贫困的国家政策和计划。在过去15年里,那些有目标的计划——其中一些得到国际支持,为消除中国许多地区的贫困,改善医疗和教育条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目标是在2000年前消除中国的贫困,这是一项大胆的事业。尽管目前中国的贫困人口大大少于15年前的贫困人口,我们不应对达到这一目标的难度存有幻觉。尚存的贫困问题的实质在变化,同时在许多分散的不同地区,其中包括富裕的农业地区和城市地区又出现了新的贫困人口,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目标是一个移动的目标。也许在现代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成功地完全消除贫困。一些石油资源富足的阿拉伯国家和一些福利体制高度发达(由于财政原因,这些福利体制的规模需要削减)的西欧国家可能最接近这一理想的目标。
有目标的计划固然重要,但是反贫困运动不能脱离经济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更大目标。1993年11月份举行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宏观经济、法律和机构改革的实施将是90年代及90年代以后进一步扶贫的主导力量。计划中的深化改革进程的成功严重依赖于国营企业和金融体制的微观改革,这些微观改革反过来又要求在住房、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力市场进行根本的变革。这些领域的改革业已开始,但是现在需要进一步深化,加快节奏。此外,还有必要制定新的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政策以控制城市化进程,同时还要制定有效利用中国十分稀少的土地资源的计划。


第3版(经济)
专栏:

  依靠科学技术消除贫困落后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黄齐陶
进入90年代,国务院提出“要把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使依靠科技反贫困的战略在全国得到更广泛的实施。科技扶贫已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中成效最显著的方式之一。
国家科委的科技扶贫计划主要是配合贫困地区各级政府,充分依靠广大科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组织实施的。在宋健国务委员的倡导和直接推动下,国家科委从1986年起,相继在大别山、井冈山、陕北地区55个贫困县,以及一些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扶贫,并为此专门成立了科技扶贫办公室,连续派出9批共314名机关干部组成科技扶贫开发团深入贫困山区,协助当地政府和科技部门组织技术推广和科技开发,主要方式有:
一、根据不同类型贫困地区的特点和扶贫开发工作需要,组织多学科专家研究制定科技扶贫开发战略,为贫困地区各级政府的扶贫开发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引导贫困地区经济迅速、健康、持续发展。
二、通过组织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向贫困地区派遣科技副县长和科技开发团,鼓励贫困地区科技人员参与扶贫项目的技术承包,以及大量培养和造就贫困地区农民企业家和乡土技术人才等方式,形成规模庞大的科技开发与人才队伍实施科技扶贫。
三、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的需要,向贫困地区输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四、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科技扶贫工作选择当地最有资源优势和农民参与程度最高的产业,集中科技力量进行连片开发,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性支柱产业。并围绕支柱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一批以农民和技术人员为主体,能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的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
五、积极牵线搭桥,协助贫困地区开展内引外联,扩大对外开放。
数年来科技扶贫工作的实践表明,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素质,是不断发展贫困地区生产力,迅速增加农民收入,较快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的最有效的途径。国家科委将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中,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制定新的科技扶贫战略规划,以尽快解决现有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第3版(经济)
专栏:

  为贫困区捐送衣被
民政部副部长杨衍银
今年三月三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与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指出:“最近我就想到这么一件事,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衣被都比较充裕,而有些贫困地区群众缺衣少被,难以避寒,可否考虑在今年冬天到来之前,动员机关干部和城市居民发扬团结、友爱、互助精神,为贫困地区捐送衣被。”广大干部、职工、城市居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积极响应,踊跃捐赠衣被。
据截至十月十日的初步统计,全国共捐献衣被六千五百多万件,其中棉毛皮类二千二百多万件,绝大多数衣被质量都较好。有的还捐献了部分现金和其他生活用品。这些衣被为二十七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六百多个贫困和受灾县的一千九百多万户贫困群众和灾民解决了越冬困难。
今年,我国是重灾年份。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为解决灾民的生活困难,已拨款十二亿多元,国内外捐赠三亿多元,全部用于解决灾民的生活困难问题。
这次捐送衣被工作,涌现了许多领导干部带头,群众积极奉献爱心,争先恐后慷慨捐赠的动人事迹。许多单位和个人都积极清仓查库,翻箱倒柜,把多余的衣被都找出来捐献。有的单位和个人还特意买了新衣被,有的把珍藏多年的结婚纪念衣被也拿了出来,捐赠给灾民和贫困群众。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胡绳院长在外出差,当他得知募集衣被的消息,立即打电话委托家人代他捐献了十一件棉衣和单衣。经贸部所属的中国丝绸总公司捐献了十一吨厚毛料,价值四十八万多元。天津市西青区南河镇协诚制衣有限公司,捐赠了价值四点五万元的九百件新服装。
这些不胜枚举的感人事迹,充分地表现了人民群众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精神,表达了对灾区和贫困地区群众的一片爱心。
这次捐送衣被工作的开展,不仅有效地解决了相当部分灾民和贫困群众的缺衣少被问题,而且使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助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得到发扬光大。
贫困群众和灾民得到捐赠的衣被后十分感动,纷纷感谢全国人民对他们的关心。受援地区的干部群众表示,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自力更生,生产自救,战胜自然灾害,改变贫困面貌,尽快走上富裕之路!


第3版(经济)
专栏:

  培养贫困地区未来的建设者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吉炳轩
1989年10月30日,共青团中央向海内外宣布:建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并首先重点建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让千千万万因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这项助学扶贫的事业,命名为“希望工程”。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在一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也同时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在这些地方,突出表现在基础教育仍然比较落后,尽管政府作出了很大努力,逐年增加教育经费,但人均教育经费依然较少,无法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之间各种条件的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表现在家庭经济生活状况的不同。在一些地方,个别家庭因经济困难,给子女顺利完成学业带来了困难;有的中途辍学,这些都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治穷先治愚。我们的任务是优先发展教育,让少年儿童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中国政府多次强调:“要力争到本世纪末在85%左右人口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和职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作为脱贫致富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制定规则,分步实施。”


第3版(经济)
专栏:

  实施温饱工程造福山区人民
农业部副部长吴亦侠
我国的贫困地区,绝大多数集中于南方高寒山区和北方冷凉、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山坡陡、土层瘠薄、气候差异大,再加上当地科学技术落后,劳动者素质不高,使粮食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生活比较困难。尽快解决这部分农民的吃饭问题成了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
为此国家决定,从1989年起,由国家扶贫、农业、计划、商业、轻工、金融等部门通力协作,采取技术、资金、地膜、化肥、良种等综合配套输入、配套服务的办法,重点在16个省、区的部分贫困地区,大力推广杂交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简称为“温饱工程”),获得了极显著的早熟、增产效果,为贫困山区迅速提高粮食产量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温饱工程”实施六年来,以其投资少、见效快、增产幅度大、综合效益好等显著特点,为贫困地区迅速提高粮食产量,稳定解决温饱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是推广速度快,受益范围广。国家在16个省、区贫困地区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到1994年面积达到70万公顷,是1988年推广面积的3.46倍,6年累计推广面积达到447万公顷。已普及到471个县(市),3293.08万户,13655.91万人。
二是增产增收幅度大。据统计,地膜玉米比露地玉米平均每公顷增产粮食2508公斤,增收1505元人民币,6年累计增产粮食112.1亿公斤,帮助1291.45万贫困户、5693.82万人次解决了当年的吃饭问题,也减轻了国家粮食调运、财政补贴和发放救济粮的负担,同时调整了产业结构,使农民增加收入87亿多元人民币。
6年的实践证明,温饱工程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好的项目,目前仍是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解决温饱的一项不可代替的“短、平、快”的重大扶贫措施。为此,国家决定,今后继续在贫困地区组织和实施温饱工程。为把这项工作不断引向深入,我部将与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工作。及时将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果运用到“温饱工程”的实施中去。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山区开展技术服务,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二、进一步拓宽温饱工程的路子,把温饱工程的实施与发展多种经营结合起来。今后将逐步把工作重点由地膜玉米向种、养、加各业拓展、延伸,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三、继续完善扶持政策,对工程实施所需的物资实行保量供应和补贴政策,特别要加大投资力度,保证农民开展正常生产活动的资金需要,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让贫困农民依靠发展生产逐步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富裕道路。


第3版(经济)
专栏:

  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的现状和对策
水利部副部长周文智
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复杂。从地形和降水来说,全国山区面积约占整个国土面积的2/3,平原只占1/3,山区的居民村庄大多位于山腰和山顶,村高水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又属季风气候,因水源补充和地形、地理位置等条件的差异,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我国农村许多地方水源奇缺,人畜饮用水严重不足。据1992年底的统计,按水利部颁布的近期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标准(即居民点到取水点的水平距离大于1000米或垂直高差超过100米),全国农村约有2.4亿人、1.5亿大牲畜需要解决饮水困难,主要分布在水土流失的山丘区、黄土高原区、牧区和滨海地区及岛屿,其中大部分为贫困、偏僻或少数民族地区。
据统计,到1993年底,全国累计建成人畜饮水工程共250多万处,其中引水工程约14万处,水井40多万眼,公用集雨池约20万个,家庭水窖约160万个,其他形式10多万处。累计投入资金100多亿元,初步解决了缺水地区农村1.6亿人和9600万牲畜的饮水难问题。
根据农村人畜饮水工作发展战略,到2000年,全国农村人畜饮水困难解决数要达到需要解决数的95%以上,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⒈提高认识。⒉落实规划。目前国家和地方都制订了人畜饮水工作规划,应根据规划的总体要求,将任务逐年分解,明确负责人,定期检查完成情况,使规划指标落到实处。⒊增加投入。在用好现有资金的基础上,继续多渠道增加投入,包括争取利用外资。⒋千方百计加快防治水土流失的步伐。


第3版(经济)
专栏:

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南阳分行机关300名职工,充分发扬互助互济、扶危济困精神,心想灾区,力助灾民。前不久,他们慷慨捐送衣、被800余件,为帮助解决灾区部分群众越冬急需献出融融温情。图为捐赠衣被场面。刘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