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1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专题报道

  宛如平常一首歌
——八廓街藏汉居民和睦相处的故事
赵仁贵刘伟
朝阳,照常升起。像以往一样照在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上。
1100多年以前,藏王赤松德赞在大昭寺门前立石碑,纪念唐蕃会盟,千年沧桑,石碑上藏汉两种文字至今清晰可辨,碑文曰:唐蕃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之。
公元七八世纪唐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入藏,远嫁吐蕃。当这两位先人的马队告别长安高耸的城墙,一次又一次跋涉在西藏的崇山峻岭,一条红线从此贯穿在藏汉民族团结史上。
如今,社会主义的阳光普照西藏高原,藏汉民族团结,在几代人的手中,又书写出了更多的新篇章。
   相识在拉萨河边
一天,记者来到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看望病危的老徐。他早年参加和平解放西藏的行列,千里迢迢,徒步进藏,后来他娶了藏族妻子,安家拉萨。多日前,记者在老徐家,他谈起当年在拉萨河边饮马,结识了常来河边背水的藏族女工巴桑,往日的恋情,依然在老徐脸上熠熠生辉。这是人民解放军战士和藏族姑娘在拉萨结成的第一对夫妇,当年拉萨市的领导曾主持了他们轰动一时的婚礼。
近40年过去了,老徐平平淡淡在拉萨生活,变成了地地道道的西藏人,听他一口流利的藏语,很难相信他是河南人。当地人甚至忘了他的原名,都亲热地叫他“老徐”。
记者看到病床上的老徐已昏迷不醒,额上放着冰袋,他的藏族妻子坐在床边,低声抽泣,床周站着他们已成长为大学生、干部的几个子女。待记者再去探视时,老徐竟已溘然去世了。
    41年“转经”路
拉萨最早像模像样的建筑就是大昭寺,后来,围绕大昭寺修了八廓街。八廓街成了拉萨城市的中心,转八廓街成了拉萨人的习俗。有人转街,完全是出于宗教信仰“转经”的需要,有人转这拉萨最繁华的街区,纯粹是为了购买民族商品,有的人也就是为了散步。
韩修君和老伴白玛卓嘎每天绕大昭寺散步,他们已在八廓街走了41年。半个世纪前,17岁的韩修君带着生活的希冀,离开故乡河北,来到拉萨,在当时八廓街有名的“北京商店”做学徒。绸缎、瓷器生意虽说不上兴隆,但藏、汉、回等民族和尼泊尔侨民相安互助,日子过得尚不艰难。1953年,商人韩修君和八廓街的藏族姑娘喜结秦晋,开始共度人生。长年累月,韩修君生活习惯均已“西藏化”:说藏语,吃糌粑,喝酥油茶。白玛卓嘎也能说简单的汉语,并多次随丈夫回内地探亲。
光阴荏苒,古城拉萨几经变化,由原来的3平方公里,扩展到今天的50平方公里,韩修君的岁数也从进藏时的“17”,倒过来成了“71”。他和白玛卓嘎“和亲”结晶的5个儿女,已分别在藏医院、报社、旅游局、工商局等部门工作。眼下,两个老人膝下又有了孙儿孙女,每年春节、藏历年,藏汉三代同堂,合家欢聚,喜气洋洋,不亦乐乎。
    德林大院的姐妹
在八廓街的德林大院,生活着34户人家,其中汉族仅有两户,是大院里的“少数民族”。但藏族居民视汉族邻居为兄妹,日子过得很融洽。
住在德林大院的巴珍和张永清两个老姐妹,1956年初识于西藏东部的昌都,尔后两人结伴来到拉萨,以理发、缝纫为生,如今弹指已是38年。
前几年,张永清的老伴去世,8个子女的家庭重担压在了她一人肩上。平日里,张家缺东少西,藏族邻居总是给个照应。巴桑则以居委会干部的身份,为张家排忧解难。八廓街区有数百名待业青年,巴桑一次次跑办事处,优先安排了张家孩子的工作。张永清也处处为藏邻着想,常常为街坊邻居缝衣服、理发,在德林大院博得“妈妈啦”的尊称。
    难忘修表的老王
孑然一身的王永昌在八廓街生活了35年,72岁那年,他悄然撒手人寰。王永昌是四川人,早年随友来拉萨寻求生计。八廓街的许多居民都认识这个待人和气的修钟表老头,却已不记得他为当地人修了多少钟表。光阴似流水,八廓街几经改造、扩建,土路变成柏油路,又修建了民族特色的方石路,居民住房宽敞了,大院有了自来水,王永昌依然每日埋头他的修表摊。有一天,那个熟悉的、能移动的修表小木屋没有出现在街口,人们才知道老王病了,藏族邻居们将他送到医院,并自动轮换在病床边护理。老王去世后,藏族邻居们凑了900块钱,按汉族的风俗买回棺木,将王永昌安葬在了拉萨烈士陵园。邻居们认为,老王虽无惊人业绩,但对八廓街的一方土地、为八廓街的普通群众默默做了许多好事,值得后人怀念。
在八廓街办事处,墙上显眼的地方挂着国家民委颁发的奖状,上书“民族团结先进单位”8个大字。办事处党委书记旺堆多吉请记者到八廓街的居民院里走走看看,真实感受一下藏汉团结的现状。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遍拂高原,八廓街也以其独有的魅力,面貌日新月异。八廓街现有1000多个商业摊位,其中30%为汉、回商人经营,这些来自异乡的商人,常年生活在八廓街,他们在经营来自祖国各地商品的同时,每天都和藏族同行及邻居们和睦相处,他们的故事一个个串起来,宛如平常一首歌。(附图片)
上图:熙熙攘攘的八廓街广场。
下图:西藏民族学院院长次旺晋美和他的汉族妻子、西藏大学副教授张庭芳曾是北师大的同学,这是他们在给阿妈拜年。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不当太平官
——四平市市长臧胜业一席谈
本报记者张玉来
43岁的臧胜业,可谓“年轻的老干部”。他24岁开始担任县处级领导,37岁便担任厅局领导干部。1990年来四平,出任常务副市长,去年初当选市长时,他说:
我常想,作为一名年轻的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即或不造福一方,也要为改变一方面貌竭尽全力。做到这一点,并非一件易事。首先必须要有一种“闯”劲和“冒”劲,不当“太平官”。看准了的事情,就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敢闯敢冒,积极地去干,宁可暂时被误解,背骂名,也要坚持到底。
前几年,四平市工业生产包袱沉重,发展缓慢。经深入调查,我发现,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工业生产发展的制约因素。反思我市工业结构调整走过的曲折路程,我感到,优化结构不能单靠自身的能力和实力,也不能仅限在行政区域内进行,而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借助外部力量发展自己。据此,我根据市委的总体安排,提出了“企业能嫁的嫁出去,嫁不出去的打扮起来,大幅度进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使企业在兼并、联合、重组中获得新的生命和新的发展”的思路。全市先后支持9户大中型企业加入一汽、二汽、通钢、中国五矿公司、中化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
此举一出,全市沸沸扬扬。有人认为,这些企业是四平人民辛辛苦苦40多年攒的家底,现在拱手送给人家,这不是“败家子”吗?当时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相当大。有些好心的同志也对我说:“你为什么放着太平日子不过,去冒这么大的风险呢?”但我坚信这一改革举措,无论是从近期还是从长远看,对全市人民都是有好处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成果的显现,人民是会理解的。从实践结果看,划转出去的9户企业,利税比过去都有大幅度增长,职工平均工资增加两级以上。同时,引来了大集团,上了一批大项目。二汽决定在四平建一条年产1万辆的底盘生产线,中国五矿集团要把四平钨钼材料厂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钨制品生产和出口基地。这些靠我们市自身力量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现在,这一做法得到了全市人民的认同。
最近,我们市又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进行了大胆尝试,把我市最大的国有建筑企业——市一建公司改组成为企业内部职工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改革后,这家企业第一个月就实现利税150多万元。
在改革开放的年代,是积极探索,锐意进取,还是畏首畏尾,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的威信和形象,而且关系到事业成败。敢闯敢冒,敢担风险,是时代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领导干部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图当“太平官”,无所作为,岂不愧对人民?(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录

  金陵喜添“洋”市民
本报记者龚永泉
9月23日,在南京金秋恳谈联谊会开幕式上,面对3000多中外来宾,南京市市长王武龙欣喜地宣布:市政府将首次向46位对南京经济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海外友人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并聘请9位外籍专家担任“经济顾问”。随后,在欢快的乐曲声中一一颁发了证书和聘书。
“却之不恭,受之有愧”,美国世界孔子学会顾问陈王月波这样表述自己的心情:“我只有更多地为南京效力!现在世界上有48个国家建有孔子学会,这是中国的光荣,现在的课题是要古为今用,搞好继承和创新,为祖国当今的改革开放服务。”
在领取证书的海外友人中,美国浪潮房地产有限公司总裁哈齐森是拄着双拐上台的。一个多月前,他在工地不小心把脚扭了,至今还缠着厚厚的绷带,问起感受,他连连说:“兴奋!荣幸!这是南京对我的嘉奖,我要亲自接受这种殊荣,而不想让别人代劳。”
46名荣誉市民中,并不全是“经济大腕”,还有3位教书育人的教师。南京外国语学校法国籍教师雅克琳身着鲜红的连衣裙,分外夺目。她来南京已8年,她说南京人好客,中国的学生勤奋,整天同孩子们在一起,自己也变得年轻了。比利时籍教师沈西凯和德国籍教师史麦茨勒虽已完成使命,返回国内,但还是被授予了“荣誉市民”称号。
南京市市长王武龙告诉记者,市政府将向海外荣誉市民和经济顾问提供全市建设的有关信息,定期征询意见,改进和推动全市的工作。前几年,南京已在省内聘请了35名专家和教授,组成了市咨询委员会,现在又有了海外“智囊团”,南京的发展一定会更快、更美好!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京津走廊”绿明珠
潘桂荣
京津之间、永定河畔,有个绿树掩映的小城。城市四周,是郁郁葱葱的田园,林茂粮丰、瓜果飘香。这,就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河北廊坊市安次区。
据有关部门测定,全区林地面积34.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2.2%;农田林网面积76万亩,控制率达90%。安次区,就像镶嵌在“京津走廊”上的绿色明珠。
置身洁净秀美的城区,或是万绿丛中的农民新村,谁能想到,就在十几年前,这里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安次苦不苦,每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接着补。”风沙曾肆虐地侵袭这片土地,带来许多后遗症。
1978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仅8.07%,土地沙化严重,粮食单产只有百十公斤。
1984年,安次区植树造林在全市倒数第二。区领导立下“军令状”:“三年扭转局面,五年改变面貌!”从那时起,绿化摆上了安次区工作的议事日程。
10年来,书记、区长换了一任又一任,但绿化的“接力棒”没有中断,一任接着一任干,并形成了一套“领导抓、抓领导、层层抓、层层保”的岗位责任制。区里制订分期达标规划,每年搞一两项重点工程,先后组织了廊北绿化、公路绿化、方田林网、沙荒改造等四个绿化硬仗,新造林数量相当于前30多年的总和。
全区还建立了300个村级护林组织,护林员达2000多人,成为绿色的“保护神”。在首都周围绿化“金杯奖”竞赛中,安次区连续三年获优秀奖,成为首都忠诚的“绿色卫士”。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山之骄子
——记壮族企业家黎东明
本报记者马立诚唐维红
初见黎东明,他下巴上乱蓬蓬半寸长稀疏的黄胡子引人好奇。是特意留的?忍不住问。低声慢语苦笑着回答:“没时间刮。”
我们看着他上身穿的廉价白衬衫和脚上10元钱的塑料凉鞋,看着那双深深的黑眼睛专注地盯着对面山腰上他一手创办的大型选矿厂,不由暗暗点头。
今年48岁的黎东明,成了广西壮族群众创业神话故事中一个有魅力的主角。
仅仅5年,就从一文不名的壮族穷汉变成了亿万富翁。这个南宁民族师范学校1966年毕业的中专生自己钻研设计的“顺势选矿法”,获得了国家专利。按照他发明的这一独特方法选矿,矿石中有价元素回收率达到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1993年广西乡镇企业排座次,他创办的龙泉矿冶总厂跃居广西第一位。该厂在全国乡镇企业百强中也名列前茅。如今,“龙泉”已发展成为集矿产、林业、食品、房地产于一身的跨行业大型综合企业,拥有21家工厂,员工7000人,业务拓展到了美国、欧洲、日本、东南亚。保守地估计,今年“龙泉”总产值将达4亿元。
跋涉的艰辛可想而知。广西南丹是桂西北有名的贫困县。这十万大山的深处,是全国最大的锡储藏地,其它有色金属矿藏也十分丰富。1988年他开始办企业开矿。一年下来,不但没赢利,反而背上了500万元的债务……熟人个个摇头叹息——“完了”。然而,这个大山的儿子奇迹般地从失败中站了起来,靠着“不服输”的犟劲,靠着每天至少16小时忘我工作和身先士卒的拚劲,靠着县委、县政府的支持,靠着独特技术和良好的信誉,一年年地兴旺起来。
如今,他成了自治区劳动模范、广西乡镇企业协会副会长。衣着简朴,家居也不奢华。大山的儿子心里装着父老乡亲。“一个人昏头昏脑围着钱打转转,就没希望了。”今夏广西水灾,“龙泉”为灾区捐款达400万元,居华南所有捐款企业之首。几年来,“龙泉”上缴的利税为南丹县摆脱贫穷、奔向小康做出了大贡献。他爱看书,除了冶金、企业管理的书之外,特别热爱中国古典文化,最喜欢刘禹锡的《陋室铭》。“只要人活得有价值,家室、穿着又何陋之有?”这个身高1.63米,瘦瘦小小,脸色黝黑,当过乡村教师、石匠、铁匠、村干部的壮族企业家如是说。(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神州一县

  玉雕世界看镇平
本报记者李而亮
一辆大卡车驶进河南镇平县石佛寺小仵营村,在村头卸下大堆石头。村民立即将石头分成数十堆,过磅标号,3元钱一公斤由村民领回家。一段时间后,从农家出来的,是形态各异、玲珑剔透,价值远高于石头的玉雕产品。
“点石成金”这句成语,如今在镇平不再是瑰丽的幻想,而几乎成为家家户户都从事的行业。一块貌不惊人的顽石,经他们的手一整治,就成了价值千金的宝贝。目前,镇平从事玉雕加工的国有、集体、个体企业有1万多家,从业人员11万多,年产值6亿多元,占河南省玉雕产值的7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珠宝玉雕工艺品生产基地,产品远销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3亿多元。
俗话说靠山吃山。而有山无玉石的镇平县能在玉雕生产上创下一个全国之最,实在不可思议。据考,镇平的玉雕加工已有2000多年历史,但这儿的人常提起的,却是本世纪初石佛寺艺人仵永甲,他承传在北京、扬州搞玉雕加工的父辈的手艺,在大仵营村传授玉雕技法。一户带一户,一村带一村,逐渐使镇平成为玉雕之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大力鼓励并扶持镇平玉雕业,举办技术培训班,输送人才到高等院校深造,并投入巨资办企业、建市场。近年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国镇平玉雕节”,更使镇平玉雕蜚声海内外。
走进亚洲最大的珠宝玉雕专业市场——镇平珠宝玉雕大世界,立即能领略到“精美的石头会唱歌”的仙幻世界。400多家珠宝玉器商店里,荟萃了镇平10万能工巧匠精心设计、精心雕琢的人物、花卉、鸟兽、山水、炉薰、首饰、茶具等十大类5000多个品种的珠宝玉器,令人眼花缭乱。这个市场每天接待数千客商,年销售额达1.4亿元。
“规格”低一级的石佛寺镇玉雕专业市场,规模却不亚于珠宝玉雕大世界。方方整整的镇中心市场与附近几个村的玉雕一条街首尾相接,800多个门店连成强大“阵容”。门店前面还有数不清的地摊。尽管离县城有十来公里,但全镇200多门程控电话,每天40多辆客车直发郑州、北京、广州、深圳、西安等地,还有1000多人的购销队伍,将他们的产品销往大江南北。
镇平县玉雕厂是为数不多的国有企业之一,如今门口挂了几个牌子。内引外联,形成了一厂多制。在厂产品陈列室里,副厂长贾建淑随手一指,都是价值10万元以上的精品。他们厂生产的“九龙花薰”已被作为国宝陈列于人民大会堂。双层大型转动花薰“哪吒闹海”、独玉“姜子牙封神”、翠玉“麻姑献寿”等270件精品,获得了省、部、国优产品称号。石佛寺玉雕厂生产的“万里长城”,在德国卖到了300万美元。我们去采访时,看到工人正在为加拿大一客商在北京投资建设的玉石公园加工玉雕产品。重3.5吨的碧玉石料,以半圆形层层剥开,分别加工成九龙缸、竹林七贤、百子乐、西游记、嫦娥奔月,这一组玉雕价值上百万元。
在镇平,更多的加工者是“前店后厂”的普通农民个体户,他们通过短期培训和耳濡目染,自己投资买来机器,很快成了能工巧匠。尽管他们难拿出价值连城的精品,但加工些玉镯、玉佩、观音、佛像、花鸟、骨灰盒等则是得心应手。大仵营村农民王孟德一家4口,只有3亩多地,过去靠种地一年有8个月闲着。6年前,他家三人开始搞玉雕加工,如今一年的利润就达4万多元。目前,镇平县有8万多像王孟德那样的农民,成为加工经营玉雕的行家里手,人均收入比普通农民高出好几倍。
没有玉石资源的镇平玉雕可谓地道的“两头在外”。近取南阳的独玉,远购辽宁的翠玉、云南的翡翠、加拿大的碧玉。产品全部销往外地。除了一大部分出口外,还在全国十多个大城市形成了镇平玉雕一条街。深圳18家玉器店,就有12家是镇平人开的。县委副书记李志广认为:“没有资源优势而再造优势,是镇平玉雕发展的最大特点”。
玉雕,带着镇平人走向富裕,走向世界。(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特殊医生”进家庭
本报记者赵兴林
金秋的一天,我去看望一位朋友。一进他家,看到朋友正在收拾一个形似台灯的东西。问其究竟,说是治病用的。又问其治疗效果,他没有急于回答我的提问,而是甩开双手,迈开大步在室内来回走动,一改过去因患膝关节炎行走时步履艰难的窘态。
使用这台名为ST——宽谱治疗仪,不用打针,不用吃药,只需打开电钮将远红外线及毫米波宽频辐射作用人体,即可收到治疗效果。朋友亲切地称它是“家庭医生”。出于职业的习惯,我按朋友提供的线索,抽空采访了治疗仪生产厂家—广东肇庆市华鼎医疗器械厂有限公司驻北京的业务经理韩共新。
仓廪实而思保健。听韩共新介绍,如今,对人体保健有针灸和按摩作用的远红外仪、频谱仪、宽谱仪相继问世,且一个比一个出色。
他们为了搞出新一代的治疗仪,带着样品,先后走访了国家科委、卫生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和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恳请技术专家对治疗仪进行“会诊”;还派人到海军卫生部、协和医院、积水潭医院等单位,虚心听取医疗专家们对产品的改进意见。
新一代ST—宽谱仪是传统中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用先进的半导体陶瓷材料作基体,涂上宽谱发生膜,经高温烧结而成,膜层结合牢固,基体的吸水率也高。通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的双重作用,起到散瘀、消肿、止痛、杀菌的作用,有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和组织再生能力的治疗效果。难怪我那位朋友会那么得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