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国庆45周年笔会

  又见周林
陈祖芬
上篇
周林的脸一下黯然了。
不,也许是我把刹那间的感觉放大了,也许只是我的敏感,也许是我说句他不希望听到的话。
我说你儿子还是在美国上小学吧。
周林和小张就一个独子周钒。去年暑假小张带着钒从美国来北京,说周林要儿子回国读书,她不赞成。也是的,小张在美国有很好的科研项目有家。别人也向我讲述过周林在新泽西州的家,尤其是院子里那些美丽的树。不过周林从来没和我讲到过家,他只讲他的妻,他的儿。他的家么,他经常睡在北京他公司的房子里,还有公司的员工们。暑假里,还有他的妻子儿子偶尔跟他去大连开会住宾馆,说一个多月没有洗过这么好的澡了。
今年暑假小张又带着钒到京。妻子、丈夫和儿子三个人在一起了,就有了家的感觉。然而家不仅仅是一种感觉,家是一种实体,是把家人遮蔽起来把世界拦在外边的一个温存的空间。你尽可以在那里翻筋斗做鬼脸变馋猫当小狗,享受彻底的解放和自由。不过房子里如果只有你一个人,你也不想翻筋斗,也不会做鬼脸当小狗,那一切本来都是因了组成家的另一要素她或他的存在。
周林还是希望钒回国上学,希望小张回国做研究。虽然他自己5月就该回美国进行又一轮的频谱仪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还有在纽约的周林实验室的别的课题,还有要兼并一家美国公司,还有还有。可是,5月,他在山西看到频谱仪的1/3销往了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的农民,把价廉的频谱仪往家里一放,有病自己照。周林在太原讲频谱仪,大家拥上要和他照像。警察拿了电棒维持秩序。三十二三摄氏度的阳光直射下,照像近两个小时。周林双脚好像站在滚烫的铁板烧上。想跟他照像的人还在往他跟前涌……
周林说他的事业在中国。
当然这事业累得他常常喝不上水睡不上觉,不过他有频谱仪,照照,精神总是好。
周林发明的频谱仪,就是能发出一种和人体谐调的光谱来强健肌体,治疗疾病。周林自身好像也能发出一种温暖和谐的光,吸引着他认识不认识的人们,当然更吸引着妻儿飞来北京。
然后就是那个没说完的话题:钒在哪边上学?
周林有事业心,小张同样有事业心,在一比一的局面下,这三人家庭的第三票就至关重要。周林对儿子说:只要你回国读书,要什么我给什么。周林发明的频谱仪,开始了很多疾病乃至尿毒症等的非药物治疗。可他发明不出一个更好的办法把儿子留下。
钒说:我什么也不要,只要回美国读书。
这是小张对我讲的。正讲着,就见钒来了,奔跑着,纯净清新像一股没有污染的沁人的晨风。
钒就在美国继续上小学吧,我说。说的时候没有多想,说完看到周林黯然下来的脸色,心里一阵不忍。小张说过以前周林百分之一百属于她的,现在周林只有百分之二三十属于她,说周林的一部分给了科研,一部分给了国家。而周林这样一个像频谱仪那样随时准备给人们献出自己的光和热的人,自然对妻儿有着深深的爱,自然希望在北京有一个真切的家。青年科学家周林,在外边叫得响响的,可是再响亮也不是变形金刚,也是平常心平常人。可不,心是不平常的,人也是不平常的,所以他的频谱仪才会获得国家发明奖,才会在国际上获得七次金奖和两次银奖,然而谁能奖给他一个家?
这一切或许是我这个凡胎凡人的瞎操心,周林脸上那一丝似有若无的暗示移过,天空重放光明,又像电视里那首儿歌:七色光,七色光,太阳放光彩。
    下篇
录相机,照像机,BP机,咔嚓着嘟嘟着跟踪扫描着。感觉里,我们被一道道追光追着,被一道道闪电照着。我们是谁?是周林频谱公司的各路“诸侯”,除了我。操纵各种机的是谁?也是诸侯们自己。他们讲东北战役,讲华北战役,偶尔把风琴快劳拉开又合上找份材料。连细部,譬如文具夹快劳也是现代的。然而不过两年多前公司刚到北京,住在某区某招待所,遍地泼着茶叶水,闷闷的好像新鲜空气全藏了起来。公司名字也是躲躲闪闪的,叫某某区周林频谱公司。没多久搬到公主坟醒目处,又没多久堂堂皇皇搬到了长安街上,竖起蓝天白云般的大招牌:周林频谱。
今年北京4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评选出20强:北大方正、四通、联想、京海等,周林公司是第五名。7月日本和美国的有关部门来京了解中国的高科技怎样转化为生产力,都要找两家企业,都找了周林。周林公司两年多前来京注册时,是4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最后第几名。那时谁知道频谱仪能治病?好像就是昨天的事,有人问频谱仪是什么乐器?或者问你买了个什么谱?嗨,就是,就是那个谱。买者也说不清。
两年前山西电视台采访周林,录相的人姓范。他扛了十几年录相机,腰部落下几种病,痛了几年。咱也用周林频谱仪照照看,半个月后疼痛明显改善,两个月后生龙活虎。他又给母亲照。母亲胃病卧床7年,只能吃开水和烤馒头。照了半月,母亲扛上频谱仪给病友们治疗去了。说是可发现了一样好东西,救了我的命。后来,她扛两台,扛三台,满城转。再后来,范家凑上5000元,领一执照,腾出一间房作周林频谱技术推广部。父辈四兄弟,儿辈八个叔伯弟兄全推广起频谱仪。至今,范家投入频谱仪事业的,已有180人,号称范家军,从山西挺进一个个省市。
好像,周林频谱是医院的“天敌”。就是说,很多病可以不吃药不打针不上医院只在家里照频谱就能好。周林不经意中说过一句:人民群众的时间也是宝贵的。如同把电影从电影院搬进家里的电视屏幕上,生病不上医院(当然是一部分病),实际是一场静悄悄的生命科学领域的革命。中国的贫困,相当比重是由疾病造成的。贫困地区如果都能用上频谱仪,国家省下多少医药费用,百姓省却多少生活的重负。
贫困的土地上,尤其需要决不贫困的精神,如何使我们自己的高科技产品在世界上领先,如何为更广大的百姓们服务?周林7月召集公司各路诸侯在北京的京丰宾馆开会。言谈设备特有时代感。不过周林穿的稍嫌肥大的长裤,好像放在哪个年代都可以,70年代,60年代。衬衫也是“通用牌”的。扎根领带好像也只是为了礼仪的包装。周林整个儿平实得像频谱仪的外观。
他的声音沙沙的,沉沉的,像流行歌手的气声。他讲话好像不用换气没有休止号,一个乐句紧接一个乐句。如同他的无间歇的人生。他常用一个词是:真心实意。他那南方口音说“实”字很费劲很得使点劲儿,于是就尤其地叫人觉着他实在是真心真意。
周林,是个实心实意的梦想家。他想,联合国提出2000年会员国实现人人享受医疗卫生保健,中国的贫困地区怎么办?如果2000年每家拥有频谱仪,正好人人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如果,2000年周林的这个梦想实现了,那么我想,又会有更大的梦想压迫着他。
一位原先胳臂抬不起来的报社社长,用频谱仪照好了病,也投奔了周林公司。他在7月的会上用强劲的书法写了一幅大字送给周林:梦想成真。
白纸黑字,在我的眼前幻化成蓝天白云。七色光,七色光,太阳放光彩。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不沉的“致远”舰
——甲午英魂百年祭
岳长贵
辽宁省东港市西南70里的黄海海面上,有一座风姿绰约的小岛。水秀山美,林丰草长,像一头斑斓俊逸的梅花鹿,随着波涛欢快地跃动着。
它的名字叫鹿岛。
鹿岛的故事和传说多得可以用船载,不过最动人的还是“甲午海战”的故事。什么“海底练兵”啦,“英魂显灵”啦……为这座小岛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在岛上,上至九十九,下至满地走,随口都可给你说上一两段儿。无怪一位诗人写道:“历史老人——大鹿岛,层层叠叠的海岩,随意敲打下一块,都会攥一把浓缩的甲午故事……”不用说,我登上鹿岛的第一件事,就是寻觅这些带有传奇色彩的“甲午故事”。
经村长于生春的指点,我沿着陡峭的山路爬上“海浪庄”。
这是坐落在岛南的一座礁坨,形状恰似一艘舰船。礁壁上刻着“不沉的致远舰”六个大字。相传邓世昌曾在这里瞭望过敌情,坨顶的一块礁石上还留有他的脚印呢。如今塑起一座邓世昌雕像:右手鼓轮,左臂前伸,昂首挺立在“致远舰”的前甲板上,仿佛仍在振臂高呼:“今日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甲午海战的悲壮场面,又浮飘在我的眼前: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定远”号等12艘军舰,护送陆军增援朝鲜,抵鸭绿江口大东沟登陆,次日近中午时,舰队行至鹿岛附近的黄海海面上,发现一支悬挂美国旗的舰队从西面疾驶而来,当双方舰队逐渐接近时,对方军舰突然改悬日本国旗,并向清舰发起猛烈攻击。丁汝昌在旗舰“定远”飞桥上指挥迎战。不料,战斗刚打响,“定远”舰桅楼便被击毁。丁汝昌从飞桥上震落,身受重伤。但他仍坐在甲板上督战,并命令管带刘步蟾代替指挥。清朝爱国官兵临危不惧,奋勇抗敌。“定远”舰中炮起火,官兵们一面救火,一面向敌发炮,毫不畏惧。“经远”管带林永升力战身亡,而失去指挥的全舰士兵仍继续浴血奋战,直到最后中敌鱼雷,全舰270人英勇牺牲。“致远”管带邓世昌在兵舰受创、弹药已绝的时刻亲自鼓轮,向最凶恶的敌舰“吉野”号猛冲过去,不幸被敌舰鱼雷击中,全舰250人壮烈殉国。无一幸存者。
这一天,正是邓世昌45岁的生日。
海战刚结束,笼罩在海面上的硝烟还没等消散,鹿岛的渔民就纷纷划船出海,寻觅邓世昌的遗体。他们觉得,邓世昌生为中华而战,死后理应安葬在神州大地。怎奈沧海茫茫,何处觅忠魂?如今他们集资为其塑像,意在了却百年前的遗愿吧?其实,“邓壮节公”的雕像早已树立在炎黄子孙的心中:这是中华民族“固我疆土雪我国耻”的丰碑!凡来鹿岛旅游的各界人士无不攀上舰坨,一瞻邓公的丰仪,并排队在塑像前摄影留念。塑像背后,是一排排造型奇特的蒙古包式的建筑,赤橙黄绿,五颜六色,活像盛开的海蓬花,这就是鹿岛胜景——“海浪庄”。有趣的是,假如你宿在“海浪庄”,当夜深人静海潮上涨时,就会听到阵阵“杀——杀——”的呐喊声。传说,那是甲午壮士在“海底练兵”哩!
走下“舰坨”,踏着海滩软软的细沙,在蟒山北麓,见到一座古墓,竖在墓前的花岗岩石碑,像一个“!”号写在青山之巅。村长说,这里埋葬的是邓世昌的忠骨。我不禁疑惑起来,史书上明明记载邓世昌“蹈身清波,多日打捞无着……”村长大概看出了我的神情,央人找来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他就是被人称作“甲午爷”的李桂滨。这位世纪同龄人不但能够准确地指出“致远”、“经远”、“扬威”、“超勇”四艘甲午沉舰的方位,还是“甲午忠骨”从沉舰移到岛上的参与者与见证人哩!老人绘声绘色地给我讲了下面的故事:
那是1940年,当时他与一名姓王的潜水员受雇于日本一家公司,到鹿岛拆卸甲午沉舰。王潜水员在驾驶舱里见到一具尸骨直挺挺地坐在龙椅上。王潜水员未敢惊动,只将舱内可拆卸的物件吊上来。谁知王潜水员一出水便病倒不起。那时的人讲迷信,李桂滨说,那一定是邓管带怪罪下来了。人家200多口子为国捐躯,咱倒替杀害他们的敌人效力。王潜水员一听,跪在海边磕了三个响头,许下愿:邓大人,你保佑我的病好了,我立刻下水把你的忠骨背上来。说也怪事儿,王潜水员的病果然一天天好起来。他不敢食言,待日本人走后,他真的下水把那具尸骨背了上来,钉了口薄棺,在当地渔民李贵仁、于永灵等人的帮助下,埋葬在蟒山脚下……
对这具尸骨的真伪,直到今天仍有争议:有说是邓世昌的,也有说是林永升的。但我觉得这些争议似乎没有必要,既然是从甲午沉舰上移来的,当然就是邓世昌、林永升式的“甲午壮士”喽,他们的价值在于在神州大地祭起民族招魂之幡,用自己的血肉为中华民族筑起新的长城!正如当年美国人胡佛看到河里漂浮着成千上万具“义和拳”的尸体时说的:可怕的不是活着的慈禧太后和李鸿章,而是河里漂浮着的这些尸体,证明这个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无须寻觅了,鹿岛就是一个博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像一部教科书摊放在国门前。1988年以来,每年都有20多万人前来翻读这沉重的书页,温习中国近代史极其壮烈的一章。除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游客外,还有港澳台胞、海外华侨以及日本、美国、韩国等国际友人。日本企业家井上幸男专程来鹿岛,向邓世昌塑像和“甲午英魂”墓敬献了花圈。据说,他爷爷当年作为日舰上的一名大副曾参加了“甲午海战”,他是遵照爷爷的遗嘱,带着一种负罪感祭奠甲午壮士的。花圈上写的是:“愿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美籍华人刘先生回岛探亲时,让家人扶着登上蟒山,在英魂墓前深深鞠了三个躬,深情地说,爱国主义是民族之魂,我这次回国就是来“寻魂”的!
是的,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情感和象征,甲午海战虽然过了整整一个世纪,而甲午壮士可歌可泣的事迹仍在感动着我们。一个世纪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让我们将短暂写给历史,漫长留给未来吧……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十月乡情
徐振武
看片片落叶,悄然飘出秋的晨光;听丝丝夜雨,弹红了梦幻般的十月。远去的大雁,牵动着我的沉甸甸的乡情……
   一
秋色醉人的季节,绚丽的阳光铺出彩色大路。十月的田野,挂着一轮金色的微笑;花朵般的新楼,绽开了农家多彩的生活……
家乡的目光曾苦苦地盯着牛脊;盯着禾苗的株距;盯着那张如蜘蛛般缠绕了村庄千百年的阡陌之网。在贫瘠的土地上,乡亲们年复一年地播下汗水和希望,收割的却是疯长的贫困。直到新世纪的太阳在改革的潮声中升起,家乡的冬天才不再依偎于火堆旁;痛饮一杯创业酒,重塑土地的辉煌,以钢筋水泥的脊梁,托起山里人的壮举——
不仅在黄土地上种植玉米和红高粱,也植下了烟囱和厂房;
尽管还用陌生的目光打量刚刚建成的机房,尽管签署经营合同的手还有点颤抖,然而,骚动的希望已呱呱坠地……
于是,阳光下,设计图和田野一起铺展;春风里,脚手架和红高粱一齐拔节……如今,家乡开始收割现代化生活,收割绚丽的城市之光。祖祖辈辈的梦幻,终于成为立体;世世代代的夙愿,终于变成现实。
秋色年年醉江南,如今醉了季节,醉了山水,醉到了人心里……
    二
走在宽阔的乡路上,我寻觅当年失落的往事:踩着泥泞的山路上学,那把被斜风细雨刮走的小雨伞,如今不知翻滚到何处?或许早已开成了一朵苦涩的蘑菇……
弯弯的乡路呵,多像一根被岁月松弛了的琴弦,童年那支古老而沉重的歌谣,如今已遗落在荒草丛中——
父亲推着独轮车的记忆,已深深地嵌进了石缝;母亲挎着野菜篮的岁月,已随路边的小溪流向遥远的天际……
在异地,在他乡,那行归雁排成的长纤,曾深深地扯动过我对童年的思念,对家乡的眷恋。而今我归来,又见小路弯弯,青山依旧,无数心底语,欲说还休。沿着家乡的水泥公路,看着荒芜了的乡间小路,我仿佛走进了一幅画,走进了一个童话。
前方,新路在望,新楼幢幢,旭日初露。那个昨夜的故事,已沉入绯红的地平线。于是,我心的天空那些关于昔日的阴郁记忆,变成一片蔚蓝;灵感如太阳唤出的虹,顿时喷薄成一片彩色的瀑布……
    三
村口的古樟,像一支斑斑驳驳的笔,在乡路与公路的交叉处,写出一片绿色的思绪:经历了风雨的摧残,凝聚了岁月的构思;丰富的想象力,迎着春风,蘸着阳光,正在与山村一起舒展新的色彩……
是太阳扯出的金线,缝合了季节的皱裂。
是春风灵巧的双手,撕去了枯黄的日历。
我知道喃喃的清溪,正在叙说十月的丰腴……
我知道,在大路与小路之间,无须徘徊。一切是那么坚定而明晰。不然,请古樟作证:
有泥土的地方,就有绿色的希望。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我站在天涯海角
林思翔
站在海南的天涯海角,奇异的风光,令人心胸豁朗,浮想联翩。
这里是天的尽头,也是海的起点。“云脚四垂天作界,浪头双卷水分洋”(明·邱浚)。天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可这里就是边;海有多宽,也没人去量过,而海实实在在从这里发端。
这里的天是那样的蓝,映照出的水也是蓝幽幽的。海水在不停地呼吸,吸进了天上的浮云和空中的飞尘,于是这里的空气变成异样的澄洁新鲜;海水呼出的气泡,凝成了松软金黄的细沙,于是这里就成了天然的海滨浴场。“崖州何有水连空。人在浪花中。”(宋·胡铨)
正如珍珠贝的唾液孕育了珍珠一样,这里海水的“体液”哺育了千朵万朵的珊瑚礁,使茫茫的海底成了一个如花似锦的珊瑚世界。
不知是天需要界碑,还是海需要屏障,天海的奋力合作,相互辉映,就有了岸上的流绿溢翠。高高摇曳的椰林和亭亭玉立的槟榔遂了天海的心意,围起了一条绿色长城,给海空留下了醒目的起止标记。
“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这里岸滩上的“天涯石”,乃女娲补天剩下的正宗神石,个个充满灵性,如笋似柱,巍巍然而立。任凭狂浪搏击,抑或绿波舐吻,总是精神抖擞,岿然不动。更有那“南天一柱”,顶天立地,气势非凡,成为中华一绝。
这里虽是天的尽头和海的僻隅,然极目远眺,天海连接处,似乎有一条白色的宽坦大道。我想,沿着这条路,可以走向东南亚,可以走向世界,走向很远很远的地方……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英雄离我们很近
王永武
英雄纪念碑
碑是挺起脊梁的人
人是血肉浇铸的碑
耸立于天地之间
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用最硬者的骨头
支撑起的一方苍穹上
一抹不逝的绚丽
英雄们站在石碑的各个方位
以缄默的姿式瞩望
听任雨打岁月而本色依旧
一群寻踪而来的年轻军人
拜读屹立着的这册大书里
燃烧的故事
有一种根须状的感觉
延伸至骨髓
始觉葳蕤的生命之旅
远远还没有结束
一群鸽子飞过碑的额头
哨声悠扬而高亢
    无名烈士墓
铅色砌一堵厚厚的墙
隔断两代军人握手
清晰地看到
阻挡枪弹的躯体上
累累弹痕
开着铜色的花
一个壮烈激越的口号
洞穿浓重的黑夜
飞翔了几十年
铿锵的音韵
犹响耳畔
鲜血洗亮的白杨树
睁大智慧的瞳孔
灿然于无声的花丛
依然闪现黎明的芳香
如此执著地拥抱大地
才是真正地热爱生命
柏树独守一方静土
默默地开花
那是最开心的微笑
从生命的至高点上
注释忠诚
名字已变得毫无意义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秋声〔外一首〕
刘章
秋声在何处?
秋声在草丛。
蝈蝈、蛐蛐、金螽,
生命之歌合鸣。
分明乐声四起,
大野愈显幽静,
声声沁人心脾,
倍觉水秀山明。
歌唱晴天丽日,
赞美满地收成。
祖国呀,祖国,
我听见你心房律动!
秋色
朵朵野菊悬崖上摇曳,
片片红叶白云里悠悠。
谷子黄了,黄在山沟,
像金色的瀑布在流。
高粱红了,红在平畴,
像千万面红旗在抖。
狂风也收,暴雨也收,
只有清新的空气似酒。
秋也无悲,秋也无愁,
看晶莹白露似丽诗千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