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选评征文

  情节的奇险性与画面的冲击力
——谈影片《东归英雄传》的观赏性
孟犁野
高扬主旋律的作品是否具有艺术魅力,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观众,这不仅是“五个一工程”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文艺创作与理论研究面临的一个美学课题。可喜的是,包括那些重大题材在内的此类作品,在解决这个难题上,都有一种自觉的艺术追求,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对入选影片《东归英雄传》尽管还有些不同看法,但它在这方面的努力及其成就比较突出,其艺术经验是值得重视的。
这是一部具有某些史诗因素的类型片,是一部弘扬了主旋律,雅俗共赏的佳作,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东归英雄传》的观赏性与艺术魅力产生于一种综合的审美效应。诸如,它有一个积极而富有时代感的意念;题材虽大,但切入的角度较小,以小见大,出奇制胜,使的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巧劲;富有浓郁的蒙族风情……还有,就是本文要着重说的:它那情节的传奇性、惊险性,与银幕造型的视觉冲击力的有机结合。
奇险的情节、壮美的造型风格与动感很强的镜头结构,不仅符合电影“活动影像”的本性,而且满足了广大观众希望电影有个“好故事”的传统审美习惯,以及当代人快速的心理节奏。影片的“戏胆”即核心冲突或总悬念是“护图”与“夺图”之争。围绕这个核心事件,编导组织了一系列激烈的争斗:峡谷遭遇、密林中毒、人马坠桥、阿布闯营、风车拚杀、长鞭击贼、河川浴血、万马困敌、两雄决战……悬念迭出,云诡波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新的兴奋点层出不穷。最后,揭出了真正的“东归图”原来纹身于身负重伤、气息奄奄的千户背上。为了数十万同胞实现东归故土的夙愿,他命令女儿:揭下来!在女儿一声惨烈的叫声中,一片图形和鲜血,从银幕上框沥沥而下,故事戛然而止,给观众心灵之钟上以重重的一锤……在这里,实现了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三者的融合。
这部影片的艺术魅力还表现在上述传奇性惊险性的情节,是在富有蒙族风情的环境造型中展开的,两者的融合也比较和谐。那些嶙峋的高山、广阔的荒漠、狂飚似的奔马、蜿蜒曲折的溪流,不只是作为一种人物活动的背景单独存在,而同时也是对蒙族人民粗犷、豪迈、刚烈性格的一种点染。前些年,不少影片的创作人员对影像美学作了片面的理解,轻视电影叙事而单纯追求银幕造型,搞造型加哲理以示深沉;淡化人物、淡化情节的结果是脱离了广大观众。近些年为迎合部分文化层次低的观众的胃口,又出现了只重视情节的编织,而忽视银幕造型的另一种创作倾向,同样不利于电影艺术水平的提高。这部影片将画面造型与音乐音响溶入了人物的心灵,作为剧作因素进入叙事;同时,那些断桥坠马、长鞭击敌的奇险情节,又是一种动感很强并富有民族特色的银幕造型。
最后,影片把奇险情节与富有表现力的画面,以及可称一绝的马上武打动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仅流畅,且富有节奏韵律感,显示了两位蒙族中年导演在掌握蒙太奇方面也有较强的艺术功力与清醒的电影意识。武戏(动作戏)多用移动镜头与短镜头,文戏(叙事与抒情戏)则多用固定镜头与长镜头,两者相互穿插,交织在一起,便形成了强弱有序、疾徐有致的节奏,流泻出文戏幽静而不沉闷,武戏紧张而不冗繁的韵律。
这部影片的创新意义还在于,它开拓了或者至少是发展了类型片也可以高扬主旋律的新路子。但这条路是比较艰难的。除了前面说的创作意念的形成、样式的确立、情节的安排、动作的设计、气氛的营造,需要精心构思、精心拍摄制作外,把政治意念转化为审美情感与艺术形象,则是一个关键。这就是说,主旋律作品创作者的政治信念必须化作自身的血肉,酿成一种浓烈的审美情感,渗透到自己要表现的题材与人物形象中去。而这就不是单靠艺术技巧、艺术手段所能解决的了。
               (作者单位:中国电影家协会)


第8版(副刊)
专栏:百家艺话

  “皇亲国戚”何其多
马力
只要留心翻阅一下中国大小城市眼下的电视报,就会发现,我们的许多荧屏好像除了热衷港台言情剧,就是对皇亲国戚历史戏情有独钟:
左一个皇帝,右一个太后;左一个女皇《武则天》,右一个《武则天》女皇;然后就《戏说乾隆》,再《戏说乾隆》,再再《戏说乾隆》的重孙媳妇慈禧……推而广之朝廷命官、宫廷名妇、王府王爷、王子格格,使得中国老百姓们白天生活在充满信息交换和市场竞争、技术革命的现代都市,夜里却无奈地天天走进历史文物与那些陈腐逝去的皇帝王爷太妃格格们交流。
是的,历史是面可供借鉴的镜子。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当代人,面临各种各样价值的易位、生命的诱惑和灵魂的骚动的现实,大家站在历史那面巨大的镜子面前照一照,通过历史看清你我他,明白生活的道理,很有必要。但是,镜子毕竟是镜子,是平面的逝去的历史,总不能让我们这些生活在立体的现代的有血有肉的,面对世界经济舞台的残酷竞争与精彩拚搏的现代人,整天去面对镜子,搞不清今天是怎回事,自己又身居何处,魂系何乡吧?
是的,历史也是一部教科书。埋首于历史我们可以吸吮民族文化的营养,强健一下我们现代人的精神体魄,筋骨肌肉。但是,缺少时代文明,包括西方现代文明滋补的躯体,不能成为时代竞技场上的优秀角斗士。
何况,眼下荧屏上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皇亲国戚们,不少是粗制滥造,既算不得“镜子”又够不上教科书,常常是历史事实与演员角色成为编导手中穿着古代服饰,说着现代俚语的哄孩子玩的木偶戏、变形金刚。我们的荧屏如果沦落到只有调侃抖落我们的老祖宗轶闻野史,方能获得某种艺术欣赏中的品位与艺术创作上的革新的话,那就不仅仅令人乏味,艺术的末技也显而易见。况且,许多挖尸盗坟式的创作,也并非省时耗力没有什么操作危险性。一部几十集电视剧,要么几百万要么数千万,从编剧到外景摆设到角色造型,往往造价高出现代戏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战线拉得长后勤就供不上,打官司的、半架子停拍的、资不抵债的战事此起彼伏。
曾与国内几位精于此道圈里人探讨此事,他们的坦率令我吃惊:好拍!这样的电视剧拍好拍坏没关系,反正是死无对证。著名导演忽喇喇大旗一打,再拉出几位新闻媒体的弟兄们敲锣打鼓旁边策应一下,还怕麾下无人呼不来风唤不来雨?有了钱过把瘾,管你电视机前的观众是死是活腻歪不腻歪,爱看不爱看!
那么,再委屈一下中国封建时代朝廷宫闱中的真龙天子皇亲国戚们,让他们(她们)降下九鼎之尊继续在荧屏上联袂出卖野史色相,一时半时路还走不到头。只是,你们老拉着亿万观众跟着熬夜作陪,我们精力上感情上思想上挺难受。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海撷英

  骆玉笙
七十春秋从头说
李增瑞万坤李虹
满头银发,老花镜后面慈祥真诚的眼睛,一双苍老却热情的手。我们坐在骆玉笙老人身边时,几乎同时有了一个强烈的感觉:我们决不是在采访一个艺坛名人,而是在聆听鹤发童颜的奶奶讲那过去的事情——
我今年80岁,从4岁开始在街头卖唱算起,唱了76年了。我祖籍江苏,生在上海。6个月的时候就被生身父母遗弃了,后来是相声艺人骆彩武收养了我,我就改姓骆了。80年了,我至今不知道生身父母是谁。
那个年头苦哇,有钱人家谁肯叫自己的孩子到街头卖唱?艺人的孩子不卖唱就没饭吃,我长到4岁的时候,就跟着义父在上海街头卖唱,我当时唱京戏的老生,艺名小彩武。17岁才改唱京韵大鼓。前前后后转了大半个中国,直到1936年流落到天津,才在天津落户,算是有了个安身立命的地方。
京韵大鼓创造人是刘宝泉、白云鹏两位先生,行当里人也叫木板大鼓,跟京剧有连带关系,又有点不同。解放前我唱的是《红梅阁》、《剑阁闻铃》几个段子,讲的是李慧娘、唐明皇的一些唐宋遗风。解放前那些年月我们艺人没人瞧得起,能吃饱饭就不容易了。
多亏了共产党、毛主席。全国解放后,我们艺人地位也提高了,1953年我和常香玉一块上朝鲜慰问志愿军。前后共有4个多月,唱黄继光、唱邱少云,直到板门店谈判停战后才回国。那段时间,跟志愿军吃住在一块,那事迹车载斗量,感动得大家都哭,我是一边哭一边唱,常常是我在台上唱着,下边就哭成一片。
唱《四世同堂》的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是1984年的事了,当时是雷振邦根据京韵大鼓的调子作的曲,找我让我唱,那个段子有种苍凉的厚重感,我觉得挺好就唱了。没想到那么受欢迎,后来我就在很多演出中唱这个段子。《重整河山待后生》也就成了我从艺70多年来的代表作和保留节目。在这之前,我获过国家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唱片奖等等,别人还在报纸上称我是“金嗓歌王”、夸我是“京韵泰斗”。其实我自己觉得,说好听点算是个艺术家,谈不上什么“歌王”“泰斗”。
几十年来舞台生涯,我一直从事京韵大鼓,上了年纪,我就从天津曲艺团副团长的位置上退下来,老市长李瑞环把我和马三立、厉慧良一帮老艺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天津市表演艺术咨询委员会,主要是培养人才,我现在还担任着中国曲艺家协会的主席和全国政协委员,到处受人尊重,全是托共产党的福。我现在有11个徒弟,演周总理的王铁成就是一个,文革时他把我的《红梅阁》唱片藏到草垛里保存下来,还有一个台湾的徒弟叫王友兰,现在是一个曲艺团的团长。
我现在住在天津,也是四世同堂,家庭很幸福,平时在家看看报纸,听听录音,挺好。有些单位请我演出,我就出来唱,大都是尽义务,人家给点报酬也行,不给我也不要。我的艺术生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把艺术无偿地献给人民,是理所当然的……(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世界电影》纪念复刊15周年
在中国电影工作者和电影爱好者中颇有声誉的《世界电影》杂志,日前在中国影协举行座谈会纪念复刊15周年。创办于1952年,“文革”后1979年由原《电影艺术译丛》更名恢复出版的《世界电影》多年来遵照毛泽东同志“洋为中用”的方针,介绍外国电影作品及理论和创作经验,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这份学术刊物在复刊不久发行量曾达10万份以上,但近年来却与大多严肃刊物一样销量急剧下跌。与会的电影界专家、学者在座谈会上深情地忆起这份刊物对自己的影响,对《世界电影》在通俗读物大量涌出的今天不改初衷矢志于电影学术建设的态度表示敬意,同时呼吁社会对这份历史悠久、颇有影响的电影学术刊物给予支持。(西央)


第8版(副刊)
专栏:

  水乡情潮逐浪高
——喜看荆州花鼓戏《荷花洲头》
吴乾浩
出色的戏曲现代戏常能契合时代的节拍,掀动心灵的波涛。——这次首都国庆舞台上演的《荷花洲头》正是这样一出好戏,受到观众赞誉。
商品经济大潮吹皱一湖春水,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渔业公司总经理何花,因为她要买下荷花洲头的一块地,拟建冷库而引发激烈的冲突。地皮的主人是公公易庚生的干女,又是丈夫金堂的初恋情人,矛盾就更带有特殊复杂性。易庚生为维系世代相承的家庭体制,不想让儿媳出人头地,费尽心机;易金堂不甘心低妻一头,抬地价重续旧情;房主桂香讲义气重感情,欲抽身反而越陷越深;老母亲疼女儿,熬得白发添几根……五个人一台戏波澜起伏,喜怒哀乐兼备。一个农村女青年雄心勃勃地要开拓新天地,迎接她的却是苦酒独饮。经过感情的磨练,也经历新旧交替的考验,泪水里闪烁着希望,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洲头》在剧作上笔法经济,以少胜多,由小见大,充分发挥每个人物的作用。五个人物组织起多样复杂的关系,既是家庭成员不同位置间的反映,也是社会地位的折射,当他们组合成感情冲突的对手时,更是别样风采。人物是多色调的,又是发展的,何花既是有抱负的事业开拓者,是时代的宠儿,又是情意绵绵的妻子、女儿和儿媳,二者是统一的。易庚生是个很特别的人,主动找有钱有能力的儿媳,又惧怕儿媳地位太高驾驭不住使家庭不和,但要疼爱后辈不能过分伤害仍时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此剧在导演和表演上也很有特点,紧紧抓住感情冲突最激烈的场合予以强调,把公媳智斗、夫妻反目、湖边夜叹等几个重场戏发挥得淋漓尽致。艺术风格自然中透出巧思,朴实里包含精心琢磨,戏曲化程度很高,生活气息浓郁。全剧把“浪花”构思成贯串始终的形象种子,生活道路是浪花,感情纠葛是浪花,改革开放更是浪花。那湖中荡船时的以绸代桨,以绸代浪的虚构动作,很具有创造性。当何花的扮演者双手甩着三丈左右的多色长绸,以多种舞姿表达湖水掀波的画意,湖上行进的动态,与人物激荡的心绪,给观众的感受是新颖而有表现力的。尽管代船、代桨、代浪的象征寓意还欠完美,所代意境的转换也不尽熨贴,但首创之功仍不可没。在塑造“浪花”总体形象方面,编导演音美统筹安排是付出全力的。
《荷花洲头》载歌载舞,情满舞台,给不同层次的观众以艺术享受。时代氛围,乡土情景,很有吸引力,从侧面展示出社会改革的进程。


第8版(副刊)
专栏:

  终身难忘一首歌
黄少南
在我军历史上,曾有过许多鼓舞士气的歌曲。但是没有哪一首像“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我的影响这样深切,这样长久。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我的心中扎根,那还是在孩提时代。
1946年秋,在蒋介石军队大举进攻延安的前夕,我们抗日小学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先期开始向山西转移。一天,我们来到黄河畔,在一片枣树林里休息。这时,大家饥渴难耐,望着头顶上翠红欲滴的大枣,忍不住我就爬上树去,踩住一根树枝使劲晃动,枣噼哩叭啦掉到地上,同学们高兴地叫起来,忙着四下捡枣。这时老师走过来冲我大声喊“你给我下来”,她面带愠色地问我“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第六条讲的是什么?我背诵道“爱护群众的庄稼,行军作战处处注意到”,老师问那你为啥还要糟踏老乡的红枣?接着她把同学们集合起来,语重心长地说:“你们都是革命的后代,是人民群众养育着你们,这几天的行军路上,敌机狂轰滥炸,是老乡们不顾生死保护了我们,枣是老乡们的粮,你们这样做对吗”,“不对!”大家齐声回答。好,那咱们一起来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黄河畔顿时响起了雄壮而带稚气的歌。我从来没有像这感情那样投入,每个字都像粒粒种子落进我的心田。老师叫我把枣子收拢起来兜在衣服上,带着我送还给枣的主人。
岁月悠悠,几十年过去了,我当了兵,一干就是20多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重要内容是我成长中始终遵循的准则。对部队进行传统教育,带领战士抢险救灾也不忘带领大家高唱这首歌。
我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更深一层的理解,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八大军区司令调动时,毛主席亲自指挥唱这首歌。当时看到报纸报道时,我被强烈地震撼了,深深感到这首歌的分量,它已远远超出了一首歌曲的意义。据考证,这首歌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先遣队到达陕北后,为配合部队纪律教育,根据《中国工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布告》的内容,编成歌词填入曲谱中。后来随着革命战争任务的变化和纪律要求的发展,部队在传唱中对歌词都曾作过相应的修改。1947年10月,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1950年和1957年总政治部根据这一训令又两次组织专人对歌词进行修改,并于1951年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内务条令》中和1957年《解放军战士》杂志上,两次正式公布。可以说这首歌本身就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组成部分。
今年7月1日,在党的生日来临时,北京音乐台播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一组革命历史歌曲。伴着主持人纯朴、深情而凝重的语声,歌声荡漾在节日的晴空,给人以强烈的感情震动。听说许多人特别是一些老同志听到后激动不已,足见人们精神生活的渴望,远不是流行歌曲所能满足了的。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优良传统的赞歌。愿它代代流传,伴随着我们的人生,给我们以精神启示和思想洗礼。


第8版(副刊)
专栏:

  《钟惦棐文集》出版
汇集我国著名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钟惦棐全部作品的《钟惦棐文集》(两卷本),由张光年作序,最近由华夏出版社精装出版。
钟惦棐生前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他几十年从事电影研究,勤奋笔耕。特别是新时期以来他紧密联系电影创作和美学思潮实际,撰写了百余万字的理论、评论和美学论文。钟惦棐的文章视野广阔,见解独到,笔力雄厚辛辣,开一代中国影评新风。《钟惦棐文集》囊括了钟惦棐已出版的《陆沉集》、《起搏书》、《电影策》、《电影的锣鼓》中的全部作品和几乎所有未曾结集、未曾公开发表的作品。


第8版(副刊)
专栏:

  展领袖雄才抒丈夫情怀
影片《金沙水拍》拍成
向兵
6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那场长征,是中国人民早已熟悉的历史壮举。今天一部新拍成的影片《金沙水拍》,以新的视点切入这段伟大历史,从而为人们有关这段历史的记忆注入了新的内容。
这不仅因为影片使中国人早已知道的贺子珍第一次走上了银幕,更在于她的出现为今人打开了一扇触探长征统帅的情感世界的窗口,从这一窗口人们看到了铸造了长征之伟大的另一种悲壮。遵义会议后红军为摆脱被动局面,在毛泽东率领下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急走乌蒙,结盟凉山,终于甩掉了敌军的包围。而在这些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后面,作为红军统帅的毛泽东比之于红军将士更多了一种牺牲,多了一层磨难。行军路上贺子珍分娩,毛泽东忍痛古庙托孤,从此骨肉分离;敌机空袭,贺子珍为救同志身负重伤,命在垂危,毛泽东回马探视痛心疾首,是走是留,再临抉择;为救姐姐,贺子珍稚气未脱的“红小鬼”弟弟,擅进寺庙拿酥油取铜板,毛泽东得知悲从中来,挥泪下令处决……影片在伟大的历史事件中突现毛泽东作为领袖挽救红军的雄才大略,却又以浓墨重彩刻画了处在伟大历史艰难时刻中作为父亲、丈夫和兄长的毛泽东。
该片由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却是八一厂的翟俊杰,这自有其原因。拍摄过《血战台儿庄》,执导了《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决战·淮海战役》的翟俊杰认为:要增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片的活力和魅力,须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上不断探索、创新、突破。他有意要在历史事件的描写中对领袖人物情感生活表现上有所突破。他要求演员表演上更加贴近生活,打破模式出新意,片中扮演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均为很少在银幕上露面的“新人”。毛泽东由山西话剧团的李克俭扮演,贺子珍由电影学院毕业的王蕙饰演。
这部耗资400万的影片日前在京首映,电影主管部门认为,该片以新视点新境界成功地多侧面地刻画了红军统帅毛泽东的形象,它在众多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中作出了艺术突破,为这类影片的创作又闯出了一条路子。(附图片)
上图为剧照。贺子珍在敌机空袭中负伤,毛泽东回马探视,为贺子珍是否随部队前进艰难抉择。


第8版(副刊)
专栏:

  一张弓和两根弦的青春
吴文科
二胡在近代以来以其享有众多的名曲与演奏家而为人所熟悉,但以二胡为唯一主奏乐器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的人确乎不多。1994年6月的一个晚间,一个刚届而立之年的青年人,由胡炳旭指挥的中央乐团交响乐队伴奏,在首都的北京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一场个人二胡演奏会,从而为二胡艺术在当代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兴奋剂”。这个成功的年轻人,就是中国音乐学院弦乐教研室主任张尊连。
张尊连推出这场个人二胡演奏会,既是他对自身艺术追求的一次证明,也是他向社会包括曾经培养过他的母校与师长们交出的一份特殊答卷,更是他对自己将整整20年的青春年华都付于一张弓和两根弦的生命历程的一次祭奠和礼赞。音乐会演奏曲目中,由《二泉映月》、《西口情》、《汉宫秋月》、《河南小曲》、《皮影调》、《悲歌》、《孔雀胆赋》到《兰花花叙事曲》及《乡情》都异常明晰地昭示出他驾驭不同题材、体裁与风格作品的演奏功力。熟悉二胡艺术的听众,也可以从他的演奏中感受到一种含蓄、典雅、细腻、柔美的技巧与情怀。这是张尊连在坚实的学院派音乐训练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结果,是他先后师承蒋青副教授、蒋风之教授及刘明源教授苦练基本功,尔后依自己对二胡艺术的独特理解,由技入道的结果。
张尊连的主要工作是教学。作为教师,他不仅活跃于国内外乐坛,先后出访香港、日本、奥地利、朝鲜、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为电台、电视台及音像出版社录制过众多的二胡作品及个人音乐专题节目;而且在教学工作中,成绩更为卓著。他的学生,有的获第八届北京少儿民乐比赛第一名和第三名,有的获全国民族器乐大赛二胡专业三等奖,还有的在1993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艺术节上获首奖;他本人因此而被多次授予园丁奖。
他是山东青岛人,辛劳而善良的父母无法给他提供艺术启蒙的必要条件。是邻居家一个大男孩的二胡声,唤醒了潜伏在他心灵深处的音乐天赋,是两个不算大的哥哥,带领他靠砸石子捡空酒瓶换钱,为他买了一把价值仅4元零5分钱的第一把属于他自己的二胡,对此张尊连铭刻于心,念念不忘。他说只有当他手把弓弦时,他的人生才感到充实,他的内心才感到熨贴,他的灵魂才有所寄托。他用二胡声拉奏的青春,已然使他跨入了二胡艺术承上启下的行列。


第8版(副刊)
专栏:

  丹麦电影周在京津沪等地举办
根据中国—丹麦政府文化交流计划,由广电部和中国电影基金会等单位主办的丹麦电影周,10月中旬至12月初将在我国北京、常州、上海、重庆、天津等地陆续举行。近几年丹麦电影艺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正日益受到国际影坛的关注。
此次将有由丹麦电影代表团带来的《征服者贝勒》、《北极熊的舞蹈》等五部影片在电影周期间放映。
(毕于臣)


第8版(副刊)
专栏:

  李庆成《新时期戏剧述论》出版
《新时期戏剧述论》是李庆成继《新时期的戏剧》后又一部戏剧评论专集,最近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该书收录了作者1979年至1993年发表的文章80篇,这些文章是对我国新时期戏剧创作演出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对一些优秀剧目的“及时评论”。(舒忆)


第8版(副刊)
专栏:

  济南纪念京剧名旦李多奎
为纪念京剧老旦泰斗李多奎先生逝世二十周年,济南市文化局等单位国庆期间在济南举办了“李派老旦专场演出”和“李多奎艺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河北、江苏、黑龙江等地的李派弟子及传人演出了《望儿楼》、《钓金龟》、《赤桑镇》、《遇皇后·打龙袍》等李派名剧。
(宋爱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