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农业部副部长洪绂曾
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这是我国的国情。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保证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使人们的食物构成不断改善,需要在现在年产4500亿公斤的基础上再增加500多亿公斤的生产能力,与此相适应地要发展畜牧业、水产业,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以使广大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并步入小康。这就要求我国农业必须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目标。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在目前我国财政还很困难的情况下,不可能靠大规模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保持农业高速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讲,科技和智力的投入是低投入、高产出,具有高效性。因此,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我国农业必须走以内涵为主的发展路子,通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抓紧实施科技、教育兴农的发展战略,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这一重大转变,有许多工作要做。最近,农业部提出,要加大科教兴农的力度,到本世纪末要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即: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在高新技术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以“丰收计划”为龙头,力争在推广重大科技成果上有所突破;加快科研教育体制改革,力争在“三农”结合上有所突破;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在提高农民素质上有新的突破。
我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多在农村,农村劳动力约4.5亿。由于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还不发达,绝大多数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技术培训,接受和运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比较差。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被广大农民所掌握,通过农民的生产活动,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这就要求农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从课堂上、书本里走向农村,走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民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这是科教兴农的基础,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提高农民的素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加强农民技术骨干队伍建设,培养1000万绿色证书学员,发挥他们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技术推广的角度来看,它在百万农业科技人员与亿万农民之间架起了桥梁;从农村教育的角度来看,在中专学历教育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之间,填补了一个初等技术教育层次。建立和完善“绿色证书”制度,不仅是我国农村教育工作中的重大改革措施,而且对于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从根本上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经过几年的试点工作,“绿色证书”制度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为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积累了经验。
“绿色证书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实行农科教结合,共同组织实施。各级政府正在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意见》的精神,一个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高潮即将到来。我们要继续抓好典型,认真总结经验,把这项工程扎扎实实地抓下去,努力开创科教兴农的新局面,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作出新贡献。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编者按:“绿色证书”制度在发达国家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对促进这些国家农业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我国从1990年开始“绿色证书”试点工作。几年来,许多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实施“绿色证书工程”,使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走上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关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实行“绿色证书”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
今天本版编发7篇有关“绿色证书”的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绿色证书”在我国推行的情况。我们殷切希望有更多的领导同志和广大农民了解、支持这一新生事物,推动“绿色证书”工程的全面实施,为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绿色证书”制度健康发展
农业部教育司
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我国“绿色证书”制度的实施在中国广大农村再次掀起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出现了一大批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和生产带头人,促进了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农业发展靠科技,农民从业要有技术证书”已成为农村的新时尚,“绿色证书”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的改革,尤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民与土地的真正结合,使中国农民产生了强烈的科技热望。但是,80年代的后期,农业再次出现了徘徊现象。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依然十分有限,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仅有30—40%。特别是缺少一支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科技推广缺乏二传手,在少数农业科技人员同亿万农民之间出现“断层”。科技教育的落后制约着农业再攀新台阶。
中国农业的出路在哪里?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依靠资源的深度开发,通过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走持久、高效、以内涵为主的发展道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证书”制度应运而生。
“绿色证书”制度是指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把农民从业的技术资格要求、培训、考核、发证等规定下来,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成为农民从业和培训的规程,确保从业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
在总结我国农民技术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做法,1990年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绿色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这一制度一经实施,便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到1994年9月底,全国已有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试点工作,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由政府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试点县达516个,参加培训的农民达60万人,有12万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1994年3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关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意见》,标志着推行“绿色证书”制度已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
绿色证书制度打破了“农业生产几千年,不懂科学也种田”的传统观念,增强了农民和全社会的科教兴农意识,使农民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从自发向自觉转变。
这个制度加强了各级政府对农民技术教育工作的领导,实行农科教结合,把服务与依靠的关系落到实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培养出一支农民技术骨干队伍,加强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弥补了推广体系中少数科技人员与广大农民之间的“断层”。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绿色证书”制度已经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开花,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我国“绿色证书”制度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紧密结合,在我国全面实施。到2000年,我国农村大多数的岗位将初步建立起“绿色证书”制度,接受“绿色证书”培训的农民达1000万人,平均20户有一名获得“绿色证书”的农民,架起科技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使农业科学技术得以进村入户,使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从目前的不足40%提高到60%以上。同时,通过“绿色证书”学员自愿组成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联合会等民间技术服务组织,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农民的素质,为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种地也要有资格
北京市大兴县人民政府
“种地也要有资格”,这在几年前,还让传统的中国农民吃惊的事,如今已成了大兴农民的新观念、新追求。
为了振兴大兴农业,县人大通过决议,决定在全县实施“绿甜战略”。“绿”指开发沙荒地资源,发展果林和多种种植业;“甜”指提高瓜、果的产量和质量。为配合“绿甜战略”,县政府决定搞好技术人才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造就新一代农民。
1988年4月我们在技术性强、经济效益好、农民抢先承包的果树业开始了“绿色证书”(开始时称作绿卡)制度的试点工作。规定:凡承包果树者,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取得承包果树技术许可证后,方可承包。
从此,在京郊大兴这块土地上,出现了承包果树生产也要“证书”的新鲜事。绿色证书在大兴的兴起与发展,已经历了试点、扩展、深化三个阶段。
1988年4月至1989年4月为试点阶段。这一阶段,我们首先抓了县、乡两级试点班。通过试点,主要在如何组织生源、选定教材、聘请教师、教学管理、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实践和研究。学员按照果树管理年周期,经过近一年时间284学时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学习,117人参加考核,116人结业,领取了县政府颁发的“大兴县果树技术承包许可证”,这就是最早的“绿色证书”。
1989年4月至1990年底为扩展阶段。这一阶段,我们在总结试点班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绿色证书”培训要实现两个扩展,即:由果树业向多业扩展,由北藏村乡向多乡扩展。到目前为止,全县27个乡镇,通过自办或联办举办了各种专业的“绿色证书”培训200余班,已有果树、蔬菜、农机、养鱼、大田作物等专业的7000多人,取得了“绿色证书”,持证上岗。
通过果树“绿色证书”培训,五年全县有1600人取得果树业“绿色证书”。由于果农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其他因素的构成,使全县的果品产量连年递增。果品总产量从1988年的2700万公斤提高到1993年的5400万公斤,年均递增率为14.7%,增长了1倍。好果率1988年以前最好年份为60%左右,现已达到90%以上,提高了果品的科技含量。
1993年起,我县“绿色证书”培训工作步入深化、提高阶段。这一阶段,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在整理编写“绿色证书在大兴”专集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加强理论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绿色证书”培训工作的实践。(2)拟定《大兴县绿色证书制度暂行管理办法》,以便使“绿色证书”培训工作逐步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3)推出并实施《大兴县绿色证书工程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出,从1994年起到本世纪末,要实现“513”奋斗目标:“5”是指在果树、蔬菜、养殖、农机和大田作物五业的农民基本实行“持证上岗”制度;“1”是指在已培训7000人的基础上再培训1万人;“3”是指平均每村有30名持证人员,形成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为大兴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绿证”是科教兴农的突破口
山西省副省长王文学
山西省现有农业人口2252.3万人,而其中13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占20%。同时我省还有500万返乡初高中青年,超过农业人口的22%。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但绝大多数人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很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无论从国情还是从省情出发,都必须把培养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科教兴农的突破口。“绿色证书”制度正是顺应时代呼唤的产物。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就能在农民中建立一支科技示范队伍,通过他们传播、辐射科技成果,用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致富典型,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目前,我省开展绿色证书试点工作的县有11个,乡镇84个,村447个,学员达11699人。开设农学、畜牧、果树、农机、水产、农经、会计等专业。省财政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拿出近50万元,用于“绿证”工作的开展。实践证明,实施“绿色证书”制度是科教兴农的新举措,是在不断探索农民成人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了一条费省效宏、速学速成、辐射面广、效益显著的好途径。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我们提出“346”绿证发展计划:
⒈凡参加绿证培训的学员,都要真正学会3门相关的农业专项技术,到2000年,全省培养40万持证人员,完成农作物种植、养殖、果树、蔬菜、农机、水产等6种专业的培训。
⒉从1994年开始,省、地、(市)、县陆续组织3000名专(兼)职管理人员,4000名专(兼)职教师,6000名辅导员,全程负责管理、教学、实习、辅导及跟踪指导。
⒊从现在起到2000年,创建30个绿证工作先进县,400个先进乡,为完成丰收计划、星火计划、双千工程计划、双高畜禽开发工程计划、两高一优示范区开发工程计划、机械化旱作农业开发工程计划等六项工程计划目标做出贡献。
⒋从1994年到2000年,拟分三个阶段进行,分四步走,农、科、教、团、妇、军六方联合实施,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水平,由自然劳动力向技术劳动力转移,由靠体力转到靠智力创造经济效益,加快农村致富达小康的步伐。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山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中共河北省兴隆县委书记王锡国
兴隆县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深山区。在发展农村市场经济中,作为农村市场经济主体的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科技人才匮乏,农业常规技术推广不到位,是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培养人才和提高农民素质作为科技兴农的突破口,下力量解决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分不来,留不住,下不去”的人才断层问题,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真正发挥作用的农民科技骨干队伍。1990年开始,在全县农民中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制定实施了全县人才培养规划和“绿色证书”培训规划,采取广泛宣传,先行试点,政策激励,典型引路,逐步推开,保证质量的方法。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制定了《兴隆县“绿色证书”培训工作条例》,县乡村都建立了领导挂帅,分级负责,部门协同作战,上下贯通的组织培训体系。每年从多渠道筹集培训经费30多万元,保证培训有经费,教学有场所,实习有基地。
目前,全县共举办农学、林果、畜牧等专业培训班189个,参加理论和技术培训的有7477人,其中有4741人获得绿色证书。
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其中很关键的一条是如何做好学员的管理和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群体优势。为此我们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一是管理使用规范化,壮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吸收绿证学员参加各种服务体系。两年来,全县农口各局及各乡镇共录用绿证学员414人,选任村干部743人,其中村支书164人,科技副村主任286人,提高了农村干部的科技素质,形成了一批带领群众闯市场、靠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同时,为进一步把绿证培训工作引向深入,由县人才办会同科委等部门在绿证学员中开展技术职称评定工作,有效地解决生产第一线科技推广人才不足问题。
二是围绕“两高一优”农业开展培训,为农民闯市场、增收入架起金桥。我们把培训内容与农业开发项目和发展专业村、专业户紧密结合,在全县形成了果树、蔬菜、中药材、养殖、良种繁育等六大类20个生产基地,发展各类专业村105个,各类种植、养殖大户1590户。大水泉乡围绕玉米良种基地建设,重点培养了32名农学专业学员,经两年带动示范,良种繁育发展到6个村,1300户7300亩,年提高经济效益50多万元。
三是发挥群体优势,组织学员成立联合会和科技承包组,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目前,全县各乡村以绿证学员为主,建起各类科技服务组织和学员联合会260多个。北水泉乡梨树沟的10名绿证学员成立了蔬菜联合会,为全村农民搞大棚蔬菜购进良种、提供信息和技术指导,使全村从十多户的10亩大棚菜迅速发展到260户、270亩,并由过去单一的韭菜发展到黄瓜、香椿等细菜品种。去年全村仅大棚菜人均增收400多元,有100多户靠大棚菜达到了小康标准。
四是注意培养典型,发挥优秀学员的辐射示范作用。近两年来,我们每年都从全县挑选出20名优秀绿证学员组成“农民科技宣讲团”,巡回到全县农村搞科技宣传,效果极为显著。半壁山镇农民高桂成,在取得绿证后,现任村果树技术员和村民组长,带领全组农民在坡耕地上建起70亩密植果园,科学管理,连年丰收,全组人均果品收入超千元。去年他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民学科学用科学标兵。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绿证”为我插上科技翅膀
吉林省东辽县渭津镇仁恕村农民李会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村也分田到户,群众种田积极性得到提高。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县里调整产业政策,提出发展烟草经济产业,增加农民收入。1987年,我从自家承包田中,选择12亩较好地块,开始种植烟草。到1989年,我所种植的烟草与其他种烟户相差无几,亩产烟叶85公斤左右,均价每0.5公斤只有1.3元,亩收入不过220元,效益很低,与较大的投入不成比例。
    “绿证”学习给我知识
1990年春,县里在渭津镇举办首期“绿色证书”烟草培训班,我与其他52位伙伴通过考核,成为这期“绿证”班学员,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烟草栽培学、假植、烤房建造、烟叶烘烤等技术知识,我多年想要掌握这项技术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科学种田使我富裕起来
我边学边用,率先应用“中加烟草栽培技术”,播种期由传统的清明前一天播种提前到三月初,花几百元购买地膜、营养钵,建造新型烤烟房等。这些做法,村里其他种烟户很是不解,有的甚至指责说:“我种烟史比你年龄都长,搞什么花样!”到年底,我家种的12亩烟草,由于产量高,烘烤技术有保证,烟叶品质好,当年收入就达万余元,亩均收入较之学前三年种烟的220元提高了600余元。
通过四年来的不断学习、探索和实践,我家烟草育苗全部达到规范化,并大胆使用床木熏蒸灭菌、母床假植、大棚双膜离地床、地膜覆盖、大垅稀植等项栽培技术,在本田管理和烘烤技术上做到氮磷钾配比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采取暖风洞、热风箱、双层门、长天窗等办法,对不同品种烟叶确定不同的烘烤技术等。从1990年到1993年的四年间,仅烟草种植一项累计收入达5万余元,使我尝到了靠科技种烟的甜头,家里盖起了五间砖瓦房,又购置了彩电、摩托车等,从此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县、乡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够从多方面关心、支持和帮助我们“绿证”学员,并给予多项优惠政策,也大胆使用和培养我们,充分发挥我们的一技之长。1991年我们首批获得烟草专业“绿色证书”的53人中,有3人被县上聘为烟草技术员,有10人被乡镇聘为烟草技术员。我被县上聘用后,负责指导三个乡镇的烟草生产,通过实验示范和现身说法,大力推广烟草种植和烘烤新技术,烟草生产全过程实行了标准化操作和规范化管理,三个乡镇烟草生产的产量、质量和效益位居全县首位。三年来我直接指导104户次种烟1412亩,产烟28.15万余公斤,收入128.9万余元,亩均收入达913元,户均收入达1.2万余元。我所在的仁恕村,过去人称“七沟八梁一面坡,春打铧,秋翻车,雨天一包糟,干天一把刀”,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较差,给农民致富带来很大难题。通过“绿证”学习,靠科技发展烟草生产,家家住上了新房,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第11版(科技园地)
专栏:

  实施绿证工程促进经济腾飞
中共山东省招远市委书记王德元招远市市长仇善强
招远市自一九九○年以来,扎扎实实地开展“绿色证书”培训,一大批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和生产带头人迅速崛起,带动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四年来,我市农村经济总收入增加三点六倍,达到七十一点七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七百四十四元,达到一千四百三十八元,连续两届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列,一九九三年被农业部授予“农民技术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一、科教兴农,抓好绿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人民温饱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在向小康迈进时,农村经济出现了“低速症”,即农民增收缓慢,经济振兴乏力。我市农业人口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三十,初中文化程度的占百分之五十八。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齐,生产技能落后,远远不能适应市场农业、商品农业发展的需要。如何使广大农民尽快掌握科学技术呢?绿色证书教育的内容兼有实用性和系统性,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学得起,用得上,深受农民欢迎,是发展农业,振兴农村的最佳方式。为此,我们始终把“绿色证书工程”摆在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要议程上,作为富民兴市的战略措施来抓。
    二、落实措施,强化管理
为保证绿色证书工程的顺利开展,全市自上而下建立了领导机构,采取了“三落实”、“四结合”的措施。“三落实”:一是政策落实。市委、市政府对招生对象、培训形式及内容、考核方式、学员的安排使用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并把招生、培训任务纳入了乡镇、村级干部的政绩考核,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投入落实。几年来,市、乡(镇)、村投入达两千多万元。目前,市绿证教育办公室已拥有教学办公楼和成套先进的电教设备及交通工具;各乡镇普遍建起了成人教育中心,配齐了电教设备;百分之三十的村为绿证教育安装了闭路电视。三是师资队伍落实。以市农业广播学校教师为主,外聘大专院校的教师兼职,还聘请了农技站、果业站等有实践经验的中高级农、园艺师为辅导教师,强化了师资队伍,保证了培训质量。“四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致富相结合;绿色证书教育与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教学与科技推广相结合。
    三、学以致用,成效显著
目前,绿色证书工程已在我市全面实施,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一是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骨干。我市开设了农学、植保、果树等六个专业,绿色证书注册学员达三千多人,已有一千二百多人取得了绿色证书,成为农民致富的排头兵。二是加快了村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步伐。绿色证书工程,使全市的村级科技服务体系由三年前的三百一十四个发展到目前的七百多个,百分之八十的科技服务队伍由绿色证书学员担任领导职务。三是加快了科技推广和致富步伐。全市新技术、新成果应用转化率达百分之六十四。四是改善了干群之间的关系。全市绿色证书学员中,已有八十七人被提拔为党支部书记。他们学到了文化、掌握了技术、学会了经营、懂得了管理,带领村民发展高效农业有新招,科学致富有门路,深受群众拥护,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