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大东沟的回声
——甲午古战场变迁漫笔
冉宗福
大东沟,一条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的极普通的水沟,伴随1894年9月17日那场震惊中外的甲午中日大东沟之战(又称甲午黄海大海战)的隆隆炮声,声名远播海内外,并被写入世界史册。
在甲午战争100周年前夕,在万物葱茏的盛夏,我们沐浴着洒向神州大地的第一抹金辉,乘船饱览了经历百年沧桑的大东沟两岸诱人的风光和甲午古战场的新风采。沟,是100多米宽的深沟,约10公里长,像一条被海风吹拂的彩带,自东而向西南逶迤,一头系着辽宁省东港市区一年比一年长“高”的腰身,一头系着黄海北部那百年依旧的涛声。100年前的9月16日,大清帝国北洋舰队从旅顺口沿黄海北部护送乘坐运兵船的陆军,就是从大东沟登陆后,取道紧靠沟北的小渔村——锦江村,准备跨过鸭绿江去抗日援朝的。
这个锦江村经过半个多世纪大风大浪的挣扎,到解放前夕,小渔村附近发展成为有7000余人的小镇。然而,镇内一座座在风雨之中飘摇的泥草房,几处荒坟错杂其间;海潮又像海盗一样,从大东沟汹涌而来,破门而入。这个曾叫太平镇的地方,哪有一天太平过?解放后,这里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逐渐发展成为拥有数万人口的县城。1965年1月,为了警示后人毋忘大东沟之战的国耻,经周总理亲自审定,将大东沟所在的安东县改名为东沟县。去年,又迎来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因大东沟附近建设了我国北方现代化的大海港——大东港,经国务院批准,东沟县改名为东港市,开始向建设现代化的港口城市大步迈进。
改革开放也使锦江村脱颖而出,前几年她已成为贸工渔型的锦江渔业公司。我们就是在该公司附近的码头登船的。站在甲板上向北仰望,沿大东沟的东港市区几百幢高楼,抹去了昔日的泥草房和砖瓦结构的平房;而紧靠沟边的锦江渔业公司,第1幢6层白色的渔民住宅楼即将完工,第2幢大楼正拔地而起,展现了该公司的雄姿。公司近几年从水产捕捞转向以人工养殖3万多亩滩涂贝类、加工出口为主,渔民人均年收入增加到上万元,在全市城乡冒了尖。旧社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从山东等地逃荒而来的渔民,如今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冰箱彩电、大米鱼虾”的现代生活。特别是前两年安装了程控电话,使世界各地在几秒钟之内,便能听到90年代没有硝烟的新的“大东沟之战”的回声。
几年前,靠锦江渔业公司东边的大东沟上,“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条60米宽的柏油路穿过大桥,将市区和从上千公顷苇塘中崛起的大东港新经济区连成一片,直达仅5公里的大东港。
70年代初,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开始对建港进行可行性研究;然而直到80年代末期,这一遗愿才化为宏图。现在,这里已先期建设了四个万吨级泊位,经常接待来自日本、俄罗斯、韩国、巴拿马等国家和地区的巨轮。依托港口的大东港新经济区,在全国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沿线(大陆桥桥头堡)的“四沿”优势,同朝鲜、韩国、日本一衣带水,地理位置和各种条件得天独厚,因而吸引了愈益增多的中外有识之士前来。
船行约10余海里处,便是当年北洋舰队在9月17日上午发现和起锚迎战从西南方向来犯的日本联合舰队的地方。站在院里南望,海天一色,波涛汹涌,西南和东南方不远处的海域,就是甲午大东沟之战中,中日双方海军主力的实力较量最激烈的古战场。但由于清廷的腐败无能,尽管北洋舰队广大爱国官兵英勇苦战5个小时,最终还是敌不过“船坚炮利”的日本联合舰队。以誓与日舰同沉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千余爱国官兵坠入水中,以身许国。是大鹿岛渔民,援助了来岛附近修补战舰的官兵,使他们很快又投入火光冲天的激战;又是渔民,打捞了随潮漂来的官兵的尸体,含泪掩埋了他们的忠骨;还是渔民,悉心照顾了20余名清军伤病员,使他们得以幸存、生还。今天,在大鹿岛东口的山坡上,“甲午海战无名将士墓”前鲜花、花圈、花环簇拥。甲午无名将士如在天有灵,定会十分欣慰,含笑九泉。岛南面临古战场的山顶上,高大的邓世昌塑像重现了他当年舍生忘死、指挥若定的英姿。昔日贫穷荒凉的大鹿岛已成为辽东旅游胜地的一个新热点,年接待中外游客一二十万人。
临别大东沟、大鹿岛,我们回首、回首、再回首,“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深深地刻入脑海。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无数先烈们的“民富国强”的梦想才能成真,中华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是太平洋的世纪。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大东沟和东港市,必将以更加雄壮的回声,去拥抱黄海,拥抱太平洋,拥抱更加壮丽辉煌的明天!


第8版(副刊)
专栏:

  这一代
厉彦林
接过前辈的谆谆嘱托
牢记民众的殷殷期望根,
深深扎入五色泥土
脑际挂一张世界气候阴晴图
在百姓家,在机器旁
挥手挑旺改革的圣火
话语擦亮信念的柱石
长征火箭捆绑上强国之梦
划破霪雨和阴霾
飞翔于宇宙高耸的额角
昂起头颅,挺直脊梁
坦然地与万国握手碰杯
世界刮目相看:
走上成熟与繁荣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8版(副刊)
专栏:

  天留一老壮儒冠
张敏才
又到了美丽的金秋,又到了周谷城老师的华诞日,这是人们难以到达的96岁华诞呀。
我的家乡宁乡县过去隶属湖南省益阳地区。益阳的三周(周扬、周立波、周谷城),在知识界,几乎无人不晓,我有缘结识的只有周谷城教授。50年代我在上海念书时,听过他的讲座,读过他的文章。80年代,周谷老在北京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期间,由于多次邀请他参加我们的学术活动,逐渐熟悉起来。他满口乡音,耄耋之年,还记得我读初中时沩滨中学徐钰礼校长的习惯动作,讲起来格外亲切。
周谷老的书法很有根底,也很有见地。他认为书法不光靠手写,更要用心写。他作了一首《写字有感》,道出了他对书法的独家见解:“艺苑行书未列科,要看书者意如何?银钩铁画终成法,直竖横平莫放过。性格十分功力倍,友朋三五共摩挲。精神领域原无限,写字传神便足多。”周夫人喜爱丹青,擅长山水。夫人作画,每每少不了周谷老的题字。现在我家客厅里挂的山水画就是冰伯夫人和周谷老珠联璧合的杰作。
周谷老著作等身,他的著作也送了我一些,其中包括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词小集》,他送我时还在封底抄录了一首尚未发表的诗。这是依湖南师大教授何泽翰“恭祝谷城前辈九十大庆”的七律原韵而作的答诗。何诗云:“遂愿当年早识韩,高怀於我肯披肝。逃名难作严滩隐,涉世原知浅水安。学贯九流存硕果,天留一老壮儒冠。莘莘后起资弘奖,广厦期能庇众寒。”周谷老答诗曰:“中世荆州有一韩,其人论政肯披肝。不才愧与前贤比,举国欣闻老弱安。博大精深斯后进,权威反动卸高冠。行年九十身犹健,饱历风霜不畏寒。”这一则唱和是六年前的事,六年后读来,韵味依旧很浓。


第8版(副刊)
专栏:

  家居小记(三章)
李汉荣
洗菜
洗菜的时候,才认真地研究菜,才发现菜的经历也很复杂,几乎包含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全部特征。根上的泥块有许多化学颗粒;叶上的尘埃,黑色的,显然是工业的碎屑,还有农药的气味。土豆们大都浑圆,有时也会发现一些小孔,那是饥饿的老鼠留下的纪念;萝卜们红光满面,也有包装很好而内心空虚的;红辣椒,红得让人吃惊,这么冷的天,它从哪里窃来这多火焰?于是我不得不佩服,植物们的本领远在动物之上,动物仅仅在吃植物的时候,才显出优越,而植物终生都在创造。
菜洗完了,一篮子鲜活和清新,一篮子水汪汪的颜色。
篮子里和心里,都盛满干干净净的感觉。
洗菜的过程,就是洗心的过程。
书架及其他
把床由东西方向调整为南北方向,这个夏天,每个晚上我都要头北脚南,梦境与北斗保持同一个方向,而脚底刚好呼吸到南极的雪。
把餐桌支高一些,把生活的支点升高一些,无论吃饭或思考,过低地弯腰,既不利于消化,也会导致脊椎弯曲。
把书架上的灰尘扫一扫,不该让大师们躺在今天的尘埃里;把书摆正,不该那样东倒西歪,李白和鲁迅都不曾有过这种姿势。陶渊明旁边站着莎士比亚,曹雪芹与但丁仅隔着惠特曼的一片草叶,他们互不相识,却离得那么近,仿佛亲兄弟。书这样排列是有些乱,但乱得有意思,让人一眼就看见,智慧没有国界,梦想不分古今,敞开胸襟,就能同时呼吸古往今来的阳光。
哦,还需把窗玻璃擦一擦,让我一抬头就看见白云和天空,看见永恒就在窗外望我。
饮茶
隔着茶杯,我看见万水千山的碧绿。
我看见在滚烫的思念里,叶子缓缓地绽开、绽开,像在追忆某个难忘的时光。
我听见鸟在晨雾里飞行的声音,泉水在叶丛里弹拨的声音,隔着茶杯,我听见夏天的呼吸。
第一遍,我尝出了苦涩,这是生活无意中泄露的底蕴。
第二遍,我品出了清香,这是洗礼后的岁月给我的最高馈赠。
第三遍,我觉出了平淡,充分的经历之后,一切都归于平淡,这时候的平淡才是最高的真。
我不忍心扔掉你们,这些被沸水榨干了青春的绿叶!你们曾是这个季节嫩绿的心。


第8版(副刊)
专栏:

  红高粱
昝爱宗
结实的谷穗
饱满的笑容
如太阳点燃的天空
一阵微微的风
足以胜过多情的眼睛
其实这才是丰收
天地之间的对话
让真诚开始播种
沐浴着秋风
如得胜还朝的女英雄
还大地一个吻
如实现一个春天的梦
醉不倒的季节
如一部大书的封面颜色
写尽无限深情
其实这才叫生命
朴实
而且从容


第8版(副刊)
专栏:

漓江烟雨(中国画)李时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