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系列报道(18)

  希望之火:在这里点燃
——燕化公司三十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纪实
本报记者刘工践
火,人类文明史的里程碑。
1994年9月22日。苍茫的燕山更加巍峨。“北京猿人”遗址周口店向世界宣告:伫立它身旁的中国最大的国有石油化工企业——燕山石化公司30万吨乙烯改扩建为45万吨乙烯装置,点火开车成功。
熊熊火焰,凌空而起,刺向蓝天。
这是希望之火。
被燕化人称之为“希望工程”的3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石化工业,迈向规模发展,进入崭新阶段。它意味着燕化几年来在18个亿税利徘徊画了个句号,今后每年可增加17亿元的销售收入,几亿元的税利,20多万吨国内急需的化工产品;当今世界,乙烯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燕化人的成功,为我国齐鲁、大庆、扬子、金山30万吨乙烯改扩建,开拓了可借鉴之路;它竖起了燕化人第二次创业的丰碑。18年前周总理亲自批准,毛主席圈阅的共和国第一套30万吨乙烯由燕化人率先建成。45万吨乙烯,他们又是共和国的“第一个”。
这是燕化人向国庆45周年献上的厚礼。
国门之内的国际化:
依托老企业,采用新技术,实现规模经营
“没想到你们还有这么大,管理得这么好的企业”。两年前,大名鼎鼎的英荷壳牌公司香港远东地区的老板们来燕化参观,曾大吃一惊。
让“老外”们“没想到的”绝非仅此。不仅仅它占地之大,36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澳门,一个深圳。26年的开拓建设,昔日这块沟壑纵横、杂草丛生的山沟,变化成今日银塔林立、管道纵横,拥有57套大型装置的石化城。国家投资1个燕化,职工创造出5个燕化。更为西方市场经济学者和一些“大腕”不解的,是它的奉献精神。燕化顾全大局,为了北京市民的液化气供应,以及热力发电重油的供应,其经济效益每年至少减少数亿元的收入。这正是燕化这个国有企业的品格!
大企业应有大贡献,大企业更需大发展。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成为燕化发展新的转折点。
燕化总经理刘海燕告诉记者:“民族工业必须有大发展。国门之内的国际化是发展民族工业的根本途径,是燕化几代领导班子的夙愿。”制定“八五”规划时,他们就发现制约燕化发展的“瓶颈”:设备老、能耗高、技术含量低,产品结构不合理。老企业的装置应改造、发展。
国外改造扩建已有先例。1991年8月燕化组团赴美考察,看了44套乙烯装置,33套是在30万吨以上的。大型化已是趋势,经济效益比小型的可提高许多。
几番上下,几番波折。燕化党委和经理办公会议终于形成共识:国际化就是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国际化是靠全盘引进,还是依托现有老企业?30万吨乙烯改扩建是局部到位,还是一步到位?有没有风险?有没有条件?大家认为,燕化的老装置、老设备做出过贡献,不能一脚踢开。光花钱买不来现代化。核心装置、现代化仪表等关键设备换成新的,高科技东西就可以用上。走挖潜改造扩大内涵再生产之路、走规模效益之路,燕化可以一步到位:依托老的厂区,不用新征一亩地;依托现有技术人员,内部调整不增一个人;依托原有的动力系统、排水系统、材料运输系统、采暖系统等,稍加改造增添就成。这,既符合方向又符合国情。
燕化30万吨乙烯改扩建,要新建一个相当于15万吨乙烯的装置,与改造后的30万吨老乙烯衔接;新建一条4万吨聚丙烯生产线,与改造后的11.5万吨的老聚丙烯衔接;新建一个14万吨聚乙烯装置。
一份迈向国际化的重大决策,经许多专家日夜反复论证,中石化总公司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朱镕基同志的亲切关怀下,由李鹏同志亲手签发,1992年1月11日正式诞生了。同年3月,又与国外签订了协作合同。
现代化工程的创举:
走一条投资少、工期短、质量高的新路
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说:“燕化公司改扩建工程,28亿投资、28个月工期,均未超过,这在所有项目中不是绝无仅有,也是凤毛麟角”。
“别说投资28个亿,就是投资37亿也不错了!”立项之初,一些人看完可行性报告这么说。也难怪,“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已成为目前基建投资的“常规”。一般地讲,这个项目也得花40个亿。
“28个月,这是个疯狂的计划。”与燕化谈判的一位专家说。按常规,至少要4年。
面对如此浩大繁杂、技术密集的现代化改造扩建工程,资金限定28个亿、工期限定28个月,质量达到全国一流,这意味着燕化人要在中国石化建设史上,实现零的突破,踏出一条新路:
——重视国产化。燕化人认为,三大主体装置,全部进口,不仅资金达不到,技术上也没有必要。15万吨乙烯新装置,主要技术、关键设备、关键部件进口,其它用国产的;4万吨聚丙烯、14万吨聚乙烯少数关键设备和部件进口,大部分用国产的。三套装置国产化投资率占总投资的70%,大大节约了外汇。仅聚乙烯一项就省去3500万美元。燕化人是从发展民族工业的角度,辩证地认识国际化与国产化的关系。他们不是单纯地追求国产化的百分比,国产化不能“瓜菜代”,关键看是否技术进步。聚乙烯装置,原打算全部引进国外装置,与美方谈判的改扩建工程的常务副总指挥司徒泽湘与公司总工程师曹湘洪认为,引进这套装置价格昂贵、交货时间长。在他们的建议下,公司决定泵风机、仪表和挤压造粒系统等关键设备买国外的,而4台聚合釜、两台离心机、两台干燥机等生产设备则自行设计、自行制造。
——推行三大控制,实行目标管理。在燕化乙烯改扩建工程指挥部的会议室,一张挂在墙上标有红、蓝、黄三种颜色的横线进度表,吸引了记者。司徒泽湘告诉我们,整个建设是一场立体作战,从工程设计、材料购置到现场施工,从地下管道、地面土建到塔罐的空中吊装、纵横交错,全方位展开。五天一布置,五天一检查。明确责任、切块包干。凡是不到位的,总指挥、副总指挥都严抓敢管。乙烯改扩建工程实行工期、质量、投资三大控制,建立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奖罚分明。
——决策者和建设者相结合,设计、采购、施工一体化。实行三大控制,没有组织保证不行。燕化大会战的质量控制,不单抓施工单位,而是从设计、采购抓起。为14万吨聚乙烯装置制造一台装置,采购从国内一厂家买进不锈钢管,技术人员发现其椭圆度、管径偏差均超出中石化规定的数据,提出退货,厂家说:“许多施工单位都进我们的钢管,从未提过质量问题。”经多次交涉,拿出有关数据,终于使对方心悦诚服:“真没想到,你们对质量要求这么严。”
托起明天的太阳:
大会战再现燕化人的风采
1993年3月15日。乙烯改扩建工程在燕山脚下破土动工、全面铺开。
掘土机轰鸣行进,吊车凌空起舞、焊花八方飞溅,银塔耸立入云。短短的一年半紧张火热的战斗,英雄的燕化人同兄弟施工单位谱写了一曲新时期艰苦创业的雄伟乐章。
公司党委书记阳安江说:“燕化各级党组织都服务于、服从于乙烯改扩建工程,心和力凝聚在这个跨世纪的‘希望工程’,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塔罐就是燕化人的丰碑。每一条管线,每一个银塔,每一座球罐,都凝聚燕化人的汗水和智慧,都有一段燕化人建功立业的故事。
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47岁的高淑芬带领6名女焊工,钻进容器和塔体操作,蹲着、仰着、爬高、下低,顶着呛人的焊接烟雾,一干就是半天。烈日烤人,钢板火烫,当她们钻出铁塔球罐时,嗓子哑了,眼睛红了,衣服湿透,脱下大头鞋竟倒出一堆汗水。经高淑芬手中焊过的焊条就有100多吨。一次,她不幸被汽车撞出10几米远,腿被撞伤,血流不止,送到医院。她竟偷着跑出来,打着绷带,操起焊枪又上岗了。她蹲着焊接,伤口迸出鲜血,浸透了绷带,顺着腿流下来。汗水和血水合在一起。脚肿了,她换上42号鞋,照样上班。“我是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高淑芬用这样纯朴的语言来回答。
这里应该提及的是燕化广大知识分子的拳拳赤子心,眷眷报国情。当年参加过30万吨乙烯建设的人们,现在已鬓发染霜。今天他们怀着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一片痴情,又执著地投入了战斗。年逾花甲的公司副总工程师杨杰民,可以说一辈子的心血都倾注在祖国的石化事业上。1952年毕业后,他的足迹先后在大连、锦西、兰州、北京,转战在祖国石化第一线。燕化30万吨乙烯建设,他曾是一个项目的负责人。这次,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又担当了3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的项目经理。9月20日正逢中秋佳节,刚刚举行完30万吨乙烯竣工签字仪式,他兴奋地对记者说:“对我来讲,这是一次机遇。”当问及他的工作时,他只是说了句:“不仅是我,参战的燕化人,无私奉献,到处都是。这不是金钱能做到的。”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1929年12月,当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化石被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发现时,周口店就震惊了世界:火,带来了人类进化的春天。中国祖先60万年以前就知用火。
火继薪传。今天,当燕化人在这古老的热土,再次燃起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火炬时,它向世界昭示:共和国国有大型企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正新火新烟,湖光春色,充满生机。


第1版(要闻)
专栏:

  谢谢了,华西!
李东东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我在从事新闻工作之初,就知道了这个名字;随着时光推移,又渐渐知道了这个名字代表的物质、精神文明的内涵。遗憾的是,种种原因,十余年来,未能与华西谋面;直到今年9月,我受现在挂职工作的湖南张家界市委委托,送40名乡镇干部“求学”华西,才踏上苏南这块小小的土地、又是全国赫赫有名的村庄。
华西村面积0.96平方公里。在这刚巧占祖国版图一千万分之一的“袖珍”地域,我目睹华西人紧紧张张、忙忙碌碌地建设家园;参加了华西村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办的陕甘宁晋百名干部培训班结业式;又亲身感受了华西人如何真心实意地向湘西人传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乡镇企业的经验,方知名不虚传。
至此,我觉得应该代表张家界市,诚心诚意向华西道声谢了。可是,受人之惠,以文回报,是否难免急功近利之嫌?那么,让我们把视野再放开一些,看看华西的思想与实践,在中国农村历史性变革中留下了怎样的轨迹;让我们问一句:华西,你究竟意味着什么?
有人说,华西富得像个梦;有人说,华西富了愿帮穷;有人说,华西始终坚持集体道路;有人说,华西特别注重精神文明……
华西是富了,早已步入“小康”——不到1500人的村子,今年产值超过15亿元,到1996年建村35周年时,将达到35亿元。但华西人是从贫穷困顿中干出来的,他们的可贵之处更在于富足之后仍然苦干,直干了33年。他们图什么呢?全国劳动模范、村党委书记吴仁宝说,干了几十年社会主义,图的就是人民幸福。华西的“幸福观”有三条土标准: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就拿华西大多数农户住的三层楼别墅式新居来说,400平方米,前有车库后有庭院,这不是为了摆阔气,而是力图通过自身的实践,说明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有能力创造财富,也有权利享受舒适。“再说,农民住这样的房子,不是恰恰证明了中国官员的清廉吗?政府的部长们,住房标准还不如我们这里吧?”老书记幽默地笑了。
华西的帮穷,早就出了名——从先帮左邻右舍5个村开始,发展到“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主动为国家“八七”扶贫工程出力。村里吸收了4000名劳力就业,再为不发达地区一批批培训干部,争取以一带十、百带千的方式,到2000年解决10万人脱贫,1万人奔小康。我能感到华西这样做确实出于对“社会主义就是共同富裕”的深刻理解,但又总想“挤”出点其他思想,譬如,其中是否含有扩大宣传的成份——当然,市场竞争中,宣传自己也是应该的。可吴仁宝的回答却简洁干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我们的目的是既扶贫又交朋友,互惠互利。”华西领导层早已取得了这样的共识: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提是社会主义,这就从根本上有别于资本主义的尔虞我诈,以强凌弱。广交朋友是为了共同发展,长期发展,朋友也是资源,是财富;交朋友,交富也交穷的,交中国的也交外国的;交新朋友对华西进一步发展有帮助,而在华西困难时帮过忙的老朋友,更要永远不忘。
联产承包十来年,华西仍然搞集体——不了解情况的人,难免由此得出华西人思想不解放的结论。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华西的选择及其结果,证明的确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而且在具体做法上,棋高一着。华西人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但实行“一村两制”,并不限制搞个体。他们的体会是,搞集体虽然不如个体那样发大财,但风险小,不会今天百万富翁,明天两手空空;每个人都发“中财”,全村就形成了健康富、长期富、共同富。事实上,华西已经避免了或说没有出现一些地方少数人暴富、多数人仍未脱贫,边前进边艰难地解决两极分化的现象。华西村没有贫困户,没有暴发户,只是富裕程度不同的现实是:农户住三层楼与两层楼的区别;一家一辆轿车与两三家合用面包车的区别;家庭资产百万元与几十万元的区别。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在大大方方、急急忙忙地赚钱,说话走路速度都比别的地方快的华西,却同时充溢着一种想方设法摆脱传统农民的局限,提高道德素质,完善自身修养的氛围。全国独一份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对干部廉洁自律的监督,各种村规民约;办教育,兴文化,送青年人到外地外国深造,等等等等毋庸赘述;只说华西农民公园中,为历史上忠孝故事建亭塑像,与体现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精神的“建业窑”共筑一园,就可以看出华西人兼容并蓄,汲取民族精华,以塑造新形象的良苦用心。
今天,当我用新闻记者和地方干部的双重身份来观察华西时,就有了较前不同的感悟。这个“江南第一村”,不再仅仅是我的采访报道对象,而为我和从事地方工作的同事提供了某种参照:我们那里也正在致力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正为脱贫致富奋斗,正在认真研究如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避免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至此,我们终于可以在这事关农村大局的层面上,对华西村的示范意义,坦然而中肯地道一声:谢谢了,华西!


第1版(要闻)
专栏:

  国务院要求做好今年度棉花购销工作
决定不放开棉花经营,不放开棉花市场,不放开棉花价格
新华社北京十月九日电国务院最近就切实做好一九九四年度棉花购销工作发出通知。通知说,国务院决定,当前不放开棉花经营,不放开棉花市场,不放开棉花价格,继续实行国家统一定价,由供销社统一经营。
通知指出,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是产棉区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从长远看,解决棉花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建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型棉花购销体制。鉴于棉花问题的重要性、特殊性和复杂性,棉花购销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
国务院的通知共十个方面:
一、一九九四年度棉花购销体制改革和购销工作的重点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理顺价格关系,规范市场秩序,健全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改进、完善储备体系和宏观调控,促进棉花生产的恢复与稳定增长,确保国家掌握充足的棉花资源,推动纺织工业的健康发展,增加出口创汇。
二、解决棉花供需矛盾,需要各方面积极配合,共同努力。要做好棉花总量平衡工作。
三、合理调整棉花价格,严格执行价格政策。一九九四棉花年度,标准级皮辊棉收购价格每五十公斤提高到五百元。此外,对棉农给予价外奖励。
棉花的购销价格管理权在国务院。各地区、各部门和棉花经营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收购价格、供应价格及相关政策,不准抬级抬价、压级压价,不准擅自提高或变相提高棉花收购价格、供应价格,也不搞价格“双轨制”。除国家统一规定外,不准实行各种名义的价外加价和价外收费,已经实行的要坚决纠正。
四、维护棉花正常流通秩序,确保国家掌握资源。棉花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对质量要求很高,必须建立严格的收购、加工资格认可制度。要坚持棉花合同定购。供销社的棉花经营单位是棉花收购、加工的主渠道,并受国家委托统一经营棉花。良繁区的良种加工厂和国营农场只允许收购、加工本区(场)内生产的棉花。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得收购、加工和经营棉花。不准自建棉花市场,坚决取缔棉花黑市交易。不准搞违反国家收购、调拨、供应计划的各种形式的“产销直挂”。任何纺织企业都不准到产区收购棉花,也不得通过非棉花经营单位购买棉花。凡是非棉花经营单位收购、经营棉花的,银行不予贷款,铁路交通部门不予安排运输,严禁倒卖准运证。如有违反,要严加惩处,包括没收其棉花和非法所得。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认识、统一步调,按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好收购秩序,特别是要加强对毗邻省间、县间收购秩序的管理,坚决防止出现“棉花大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加强市场管理,整顿棉花流通秩序,坚决取缔非法的棉花收购、加工和经营单位,严厉打击任何单位和个人套购倒卖棉花的非法活动。禁止生产销售小轧花机,禁止使用小轧花机加工籽棉。
五、强化质量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掺杂使假行为。各地要继续认真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关于严厉打击棉花购销经营中掺杂使假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定,在综合治理棉花质量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棉花“打假”工作抓紧抓好。在棉花质量监督执法工作中,不论哪个环节、哪个地区发生质量违法案件,一经发现要追查到底,并依法从严从重惩处,不得姑息迁就。供销社在收购、加工、入库、签证各环节都要认真执行质量检验制度,严格掌握质量标准,严禁虚抬等级、混等混级、掺杂使假、短秤亏重。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要依据国家经贸委等六部门发布的《棉花质量监督处罚暂行办法》,对执行国家质量标准的情况进行检查,对质量违法行为严肃查处。
六、确保完成国家调拨计划。各级政府要顾全大局,把支持、保证、监督供销社完成国家计划,作为政府负责人的一项重要职责。供销社要尽职尽责,认真做好组织工作,确保完成国家调拨计划,对完成好的单位要予以表彰,对无故完不成计划的要予以处罚。继续执行对调出省每50公斤棉花奖励30元的政策,奖励款不计入棉花供应价格,由调入省财政负担。
七、保证棉花收购资金足额及时供应。各级政府要统一领导和组织银行、财政、供销社等有关部门,早计划、早算帐,认真落实收购资金责任制。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要及时做好资金调度工作,保证收购资金及时到位。银行发放的棉花收购贷款,要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否则要严肃查处。棉花收购价外奖励款要及时拨付。银行、供销社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坚决防止出现收购“打白条”的现象。
八、完善国家储备棉的管理。储备棉的动用权在国务院,未经批准,地方政府、部门和单位、个人无权动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内贸部、财政部、国家技术监督局要组织力量对国家储备棉进行一次清查。切实做到专库、专帐、专人管理,帐实相符。国家安排的储备棉入库计划,各省(区)应优先保证完成。对干扰储备棉管理造成损失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九、进一步加强对棉花工作的领导。产棉区各级政府要由主要领导负责,计划、经贸、农业、供销、银行、交通、工商、物价、技术监督、公安、监察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认真贯彻本通知的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切实做好棉花购销工作,确保国家掌握棉花资源。销区政府对维护正常的流通秩序也负有重要责任,要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纺织企业和非棉花经营单位到产区抢购棉花。各级政府对棉花工作要一抓到底,防止前紧后松。国务院将继续组派棉花收购工作巡视组进行检查。各级物价部门要把检查棉花价格的执行情况,作为物价大检查的重要内容,认真抓紧抓好。监察、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以及公安政法等部门,要把查处棉花工作中违法违纪问题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对那些隐产瞒报、压级压价、抬级抬价、掺杂使假、不执行国家计划、擅自动用国家储备棉等问题,一经发现要追查到底。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典型案例要公开曝光。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大力宣传今年的棉花政策。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执行国家的规定和政策,令行禁止,廉洁自律,保证棉花收购、调拨、供应工作的顺利完成。
十、为明年棉花增产打好基础。要继续实行棉花指导性种植计划。1995年的棉花种植计划,由国家计委商农业部,在冬小麦播种前下达各地,各地要逐级落实。在安排冬小麦时,要引导农民留足棉花用地。要做好种子和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准备工作,争取明年棉花获得更大丰收。


第1版(要闻)
专栏:

  再现火热生活展示精神风貌
武警举行《卫士情怀》文艺晚会
江泽民刘华清张震等观看演出
本报北京10月9日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刘振英、新华社记者朱幼棣、本报记者何加正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今天出席了武警总部举行的《卫士情怀》文艺晚会。
晚上7时30分,江泽民、刘华清、张震等走进剧场时,受到武警官兵的热烈欢迎。
一同观看演出的有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建新,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迟浩田,中央军委委员张万年、于永波、傅全有以及有关方面负责人曾庆红、束怀德、陶驷驹、李树文、程建宁等。武警部队司令员巴忠倓中将、政委张树田中将陪同观看了演出。
《卫士情怀》文艺晚会是武警总部为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全军文艺工作会议精神而排演的。这些节目艺术地再现了武警部队火热的生活,展示了武警官兵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祖国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武警部队全体官兵心系军旅、情系人民、魂系祖国,坚定不移地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的决心。
这台晚会由武警文工团和17个总队的业余演出队联合演出,由歌舞和小品等13个节目组成,大多数节目由基层文艺骨干自编自演,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晚会上演出了抒发武警战士为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站岗自豪感的男声独唱《难忘这一天》,反映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升旗仪式的舞蹈《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歌颂武警官兵和家属在改革开放中建功、乐于奉献的小品《天涯共此时》,描绘武警战士英勇救人的舞蹈《雷雨之夜》,反映基层官兵文化生活的《快乐的周末》等,这些节目短小精悍、题材新颖、形式多样,满台生辉,是武警部队思想政治工作成果的具体体现。
演出结束后,江泽民、刘华清、张震等走上舞台,祝贺演出成功。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人物

  塞拉利昂全国临时执委会主席斯特拉瑟
今起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
应国家主席江泽民的邀请,塞拉利昂全国临时执政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瓦伦丁·斯特拉瑟上尉将于十月十日至十六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斯特拉瑟上尉一九六六年九月十五日生于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郊区艾伦镇,信奉基督教。他一九八六年考入大学,但因家庭困难转入军事学校学习,一九八七年十月被授予少尉军衔。一九九○年八月斯特拉瑟参加西非维持和平部队进驻利比里亚,一九九一年四月回国,参加平息塞拉利昂边境战争,同年晋升为上尉。他从一九九二年五月三日起任全国临时执政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和国防部长。(附图片)
斯特拉瑟主席


第1版(要闻)
专栏:精神文明重在建设(14)

  新风飘万里
——西北军民共建万里文明铁路线调查
陈茂林 王国祥 赵德富
编者按:兰州军区空军部队和西北铁路部门开展的军民共建万里文明铁路线活动,历经十年,硕果累累。这一活动,不仅提高了西北大动脉的服务质量,确保铁路运输安全畅通,而且还提高了兰空部队官兵和铁路职工的素质,密切了军民关系,进一步巩固了民族团结。他们的实践证明,军民共建活动是新的历史时期密切军民关系,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在落实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纲要的今天,推广兰空部队和西北铁路部门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欢庆建国45周年的日子里,我国西北铁路运输战线捷报频传:
兰新铁路复线提前一年全线铺通;
乌鲁木齐铁路局全局连续安全运输生产1100多天,名列全国铁路榜首;
兰州铁路局实现了建局以来的第一个安全生产年;
…………
谈起这些成绩,铁路员工们都说,这里面有军民共建万里文明铁路线的一份功劳。
由兰州军区空军部队和西北铁路部门共同发起的这项活动,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20多万铁路员工同部队官兵在东起骊山脚下临潼、西至国门第一站阿拉山口,北起凤凰城银川、南至青藏高原格尔木的5500多公里铁路线上,携手共建,团结互助,把一条条钢铁大道建设成西北人民走向繁荣富裕的“希望线”,新风扑面的“文明线”。
优质服务暖人心
在西北地区,不论旅客如流的大站,还是人烟稀少的小站,都在开展“形象设计”活动。“廉洁自律、尊客爱货、安全正点、优质服务”的十六字路风,正在变为广大铁路员工的实际行动。
铁路是国计民生的命脉,也是展示职工精神风貌和服务质量的“窗口”。军民共建西北文明铁路线,一直把路风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许多车站、工区与驻军共建单位建立了端正路风责任制,有的请部队同志来传授管理经验,有的组织职工到部队接受队列训练。为纠正不正之风,他们普遍聘请部队有关人员担任路风监督员。深入扎实的系列教育和有效监督,大大激发了铁路职工对服务工作的热情,秉公办事、不谋私利、热情服务、拒收贿赂的新人新事大量涌现。
有一次,从新疆开来的一列拖挂七车皮哈密瓜的货车在嘉峪关车站停靠,等待重新编排发出。当时天气炎热,押运人员担心在这里耽误久了瓜果烂,便给车站送去了一些瓜,想借此打通“关节”。车站职工主动把瓜送回车上,根据实际情况优先安排加挂,使运瓜的货车提前发出。押运人员感激地说:“你们铁路工人和解放军一样,纪律严明,好路风又回来了。”
尤为可喜的是,在路风建设中,1000多个军民学雷锋小组相继成立。他们长年活跃在铁路线上,为旅客做好事,送温暖,光大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精神。
目前,全路300多个军民共建点,有1/3以上被中宣部、民政部、铁道部、铁路局和解放军总政治部、空军评为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安全运输保畅通
以兰州为枢纽,陇海、包兰、兰青、兰新等干线形成西北铁路的基本框架,经济吸引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内蒙古、西藏部分地区。确保铁路运输畅通无阻,是关系大西北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的大局。
西北铁路沿线广大军民为了保证安全运输,实行军路联防、军民联防,共同承担护路和保护铁路运输物资的任务。每当铁路方面碰到困难、遇到险情,指战员总是挺身而出,鼎力相助。兰州军区空军群工部门的统计材料显示:10年间,全部队先后出动75万人次协助铁路维护客运秩序、整治站容站貌、抢运货运物资,参加了34次重大抢险救灾,直接为国家挽回上亿元的经济损失。1993年7月22日晚,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袭击了甘肃武威地区的头坝河火车站,路基冲塌,铁路停运。铁路员工全力以赴抢险,但力量远远不够。某飞行学院接到险情通报后,政治委员乔志平立即率领几百名官兵投入抗洪。险区水深流急,100多公斤重的装土草袋刚刚投下就被洪水卷走。危急时刻,年近半百的乔志平带头跳入齐胸深的洪水中,和干部战士手拉手组成人墙,把岸上扔下的土袋一个个挡在身后。指战员与铁路工人并肩奋战9个多小时,终于筑起了一道堤坝,迫使洪水改道。第二天,学院又派出400多人搬运土石,填补路基,提前恢复了铁路畅通。当受阻多日的列车从满身泥浆的战士和铁路职工身边通过时,旅客们打开车窗,激动地挥手欢呼:“解放军万岁!铁路工人万岁!”
蜿蜒的铁路线伸向遥远的地平线,沿线军民携手并肩,犹如两道锃亮的铁轨,让一列列满载的钢铁巨龙隆隆驶过。
像道钉那样扎根荒漠
西北铁路线,2/3以上处在戈壁荒漠、高山峻岭之中。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改善环境、美化生活、稳定思想、凝聚队伍”,成了军民共建活动的一件大事。
树扎根,人安心。在驻军部队的支援下,西北铁路沿线哪里有车站、工区,哪里就有一片翠绿。绿树掩映的车站和一排排职工宿舍粉刷整修一新,屋顶上竖起了电视接收天线。军民联合创办的数以千计的“青年之家”、“职工俱乐部”、“军民共建活动室”等,成了职工下班后的好去处。看书、读报、唱歌、跳舞、赛球,举办书法、绘画展览和文艺演出,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陶冶了职工的思想情操,不安心、闹调转的现象大为减少。近几年来,有几千名青工在铁路沿线的小站结婚安家。
在军民共建中,部队还协助铁路开展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引导铁路职工树立为发展大西北铁路事业建功立业的崇高思想。青藏线上有个达布逊工区,附近是寸草不生的咸水湖。初来的养路工面对遍地白花花的盐碱,不觉流下了泪水,有的还闹着要离开这里。针对这种情况,工区决定在职工中开展理想纪律教育,驻当地的空军某部得知后,马上送来了《人生·理想·追求》等书籍和官兵们自己灌制的演讲磁带。青年战士向同龄人敞开了心扉,讲述自己在这里曾经遇到的苦恼困惑,讲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劝慰年轻朋友:“我们面对同样恶劣的环境,虽然有着不同的职责和义务,但青年人的追求和大目标应该是一致的。”战士们的勉励,使达布逊青年人扬起了理想的风帆。他们热烈开展岗位建功竞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走上了一条健康向上的生活道路。如同一首歌中唱道:“达布逊变了样,老宿舍赛新房,安全生产日日上,小伙子有了笑模样,工区像棵梧桐树,引来众多好姑娘”。
10年来,军路双方坚持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教育,共同组织各类演讲会、报告会600多场,上政治课、法制课5000多场,使乐于奉献、助人为乐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在广大铁路员工中得到弘扬。一支勇于吃苦、能征善战的青年铁路工人队伍正在茁壮成长。(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吴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