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我与《毛泽东论鲁迅》
汪大漠
1937年初夏的一天早晨,我们“陕北公学”第一期的几位从四川一起来延安的同学,正在为那天的校会准备忙乎着。
校会主持人自然是成仿吾,他向大会宣布报告的议题是《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
就在这时,台上一阵掌声紧接着台下一片掌声,把我从遐思中唤醒。只见从院子的外面慢慢走进来一个高大魁梧的人,他正是毛主席,我的心咚地跳到了嗓子眼上。毛主席面带微笑,频频向同学们招手。他没有像往常那样随便,他很少有地戴着红军的红星军帽来参加这个纪念会。他来到主席台上,把红军军帽脱下来摆在桌子上,然后用手向后梳了梳他那浓黑飘逸的长发开始讲演。
毛主席一开篇就从我们“陕北公学”谈起。毛主席说道:“同志们,今天我们‘陕北公学’主要的任务是培养抗日先锋队的任务。当着这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迅速地向前发展的时候,我们需要大批的积极分子来领导,需要大批的精练的先锋队来开辟道路……”
毛主席的这一席开场白几乎成为了我们“陕北公学”的校训,我们每个人不正是这样的先锋队员吗?!场下一片掌声打断了毛主席的讲话,只见毛主席向下挥了一下手,两眼看着院外的什么地方,脸上浮泛着一个大哲学家安详沉思的专注,他好像在想着什么,思索着什么。显然这时他的脑海中奔腾着抗日救国的千军万马,他的胸中埋藏着救国救民的百万雄兵。我稍稍抬了一下头,又赶忙埋下头去。
“我们今天纪念鲁迅先生,首先要认识鲁迅先生,要懂得他在中国革命史中所占的地位。我们纪念他,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他并不是共产党组织中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动、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他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现了更年青的力量。他一贯地不屈不挠地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作坚决的斗争,在敌人压迫他、摧残他的恶劣的环境里,他忍受着,反抗着,正如‘陕北公学’的同志们能够在这样坏的物质生活里勤谨地学习革命理论一样,是充满了艰苦斗争的精神的。‘陕北公学’的一切物质设备都不好,但这里有真理,讲自由,是造就革命先锋分子的场所。”
毛主席要我们学习鲁迅,这是显而易见的了。我正是从一个崇拜鲁迅的文学青年走进革命队伍里来充当一名拿起枪的实际战士的。听到毛主席的号召,我的心中顿时冲腾起革命的烈焰,耳中响起了笔和枪铿锵的交响声。毛主席开始从三个方面评论鲁迅。
“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
台下一片掌声,我猛地从投入中惊醒,钢笔没有戴好笔帽,掉到地上去了。我抬头鼓掌,赶忙又俯身去捡钢笔。当我再抬头去看毛主席时,只见他低颌咽了咽嗓子,脸上还是那种大哲学家式的沉静与安详,他终于开始总结他的演讲了。
“综合上述这几个特点,形成了一种伟大的‘鲁迅精神’……”我突然停笔为之一振,是的,鲁迅所代表的那种彻底革命的精神,毫无媚骨的精神现在被毛主席规定为‘鲁迅精神’了。我心中默默想着。但手中的笔不敢怠慢。“……鲁迅的一生就贯穿了这种精神。所以,他在文艺上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在革命队伍中是一个很优秀的很老练的先锋分子。我们纪念鲁迅,就要学习鲁迅的精神,把它带到全国各地的抗战队伍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
……毛主席讲到此时的语气并没有特别强调,可是他的讲演到此却戛然而止。台下没有马上响起掌声,因为同学们完全被毛主席神采飞扬的讲演吸引住了,大家都以为毛主席还要再讲些什么,大学都希望毛主席再讲些什么。听毛主席讲演不但是一种学习,简直是一种享受。你会从中汲取到力量,受到鼓舞。毛主席的讲演是极富感染力的,毛主席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台下那样静谧无声,仿佛历史被一个伟人画上了句号。倒是毛主席自己先轻轻鼓起掌来,表示他演讲完毕,这时台下才如梦初醒,哗啦一片经久不息的掌声掀动着学校这个不大的院子。这时的毛主席才微微露出些笑容,他潇洒地用他的左手指从方桌的桌角上挟起了那顶土布的灰军帽随手往头上一扣,便大步流星地朝院门外走去。尽管我是近视眼,可这历史性的讲演使我永生难忘。从那以后,我就深深地仰慕着毛主席的英名,跟毛主席在一起,你会感到一种力量在身上增长。你会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信心充满了你的全身。
因为战争情势紧急,不久,我就被分配去“武汉八路军办事处”。我被安排在一个小客店住下,那个小客店的名字因为特殊,现在还记得住,叫“鹤祥旅店”。因为无事,我便在这里将延安一些地方的采访札记汇编成文,并将此篇讲话整理出来,起了一个眉题《毛泽东论鲁迅》,送给《新华日报》。吴敏同志只留下了《延安札记》,退回了《毛泽东论鲁迅》。我不甘心,就将《毛泽东论鲁迅》记录稿誊清,另附一封短笺寄给了当年胡风在武汉创办的《七月》杂志社……
很快我被分配到新四军去,渐渐地这件事淡忘了,我始终不知道从我离开“鹤祥旅店”赶赴新四军报到后,有关这篇文章的下落。知道它早在1938年《七月》杂志第十期发表,已经是40多年后的1980年。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敬爱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左上:周总理帮宾馆服务员推运地毯。
上:周总理和青年在一起。
左:周总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年在一起。
本报资料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越南人民的优秀儿子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
——怀念杰出国际主义战士洪水将军
孙毅郑维山盛治华
翻开中国的近现代史,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从一开始就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支持和援助,有大批国际友人不顾个人安危,直接投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中国人民。越南人民的优秀儿子、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洪水将军就是这样一个国际主义战士。他的业绩在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辉。
洪水同志是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初次评定军衔时,被授予将军衔的唯一的一位外国人,也是经历我国人民军队从建军到抗日战争胜利全过程的唯一的一位外国人,还是随红一方面军自始至终走完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4名外国人之一。
    (一)
洪水同志1908年10月1日出生于越南首都河内市,原名武元博,河内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赴法国短暂学习,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成为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同志革命思想的信徒和学生。
1925年初,16岁的洪水同志响应胡志明同志的号召,抛弃富裕的家庭生活,离别亲人,跋山涉水,来到当时中国大革命的中心——广州,参加了胡志明同志主办的越南革命青年训练班,系统地接受革命教育,掌握革命的真理,并在训练班上加入了胡志明同志创建的越南革命青年同志会(越南共产党的前身),成为越南早期的共产党人之一。训练班结束后,洪水同志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继续增长政治、军事理论知识。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年轻的洪水同志毫不畏惧,于8月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年12月11日,在张太雷、叶挺、叶剑英、聂荣臻等同志的领导下,举行了著名的广州起义。洪水同志也参加了起义,同起义军民以及黄埔军校的师生们一起勇敢作战,冲锋陷阵,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立场。
广州起义失败后,洪水同志被迫转移到泰国,在越南革命青年同志会的统一领导下,在旅泰越侨中间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6月,他第二次到中国,在香港从事工人运动,不久,又到广东东江地区参加了红十一军,积极投入当地的游击战争。1930年4月,他调到闽西红十二军,先后任政治部宣传科长,红三十四师一○二团政委兼党委书记、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职。1932年10月,他奉命调进江西中央苏区的红色首都——瑞金,开始了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中从事教育、宣传、文艺等军队文化工作的战斗生涯。
    (二)
洪水同志在我国的人民军队中四度从事军队教育工作。
第一次是在他进入中央苏区后,先在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上干科学习。一个多月后,学习结束,他被留在红军学校担任宣传科科长兼政治文化教员。孙毅同志任连长、作战科科长。那时,教员、学员没有严格的身份界限,完全打成一片,亲密无间。洪水同志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给大家留下很深的印象。
第二次是在1937年11月。那时,洪水同志随八路军总部和一一五师到山西五台山地区开辟晋东北抗日根据地,先任五台县四区区委书记、动委会主任,后来又任晋东北特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为了提高刚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特委决定由洪水同志总负责,在五台县城东王家庄举办了干部训练班,抽调定襄、崞县、五台等各县的干部参加学习。
第三次是在1938年邓拓同志接替了洪水同志在《抗敌报》社的职务。洪水同志调到晋察冀军区抗日军政干部学校任政治教员,孙毅同志任校长,在红军时期,就与洪水同志熟悉的郑维山同志任军事教员,盛治华同志任大队长,他们经常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友谊深厚。位于清水河畔的这所学校井然有序。学员们除了上课学习外,每天还在清水河畔操练,开展各种简单的文体活动。洪水同志在各项活动中都是热情的参与者,受到教员和学员们的欢迎。
第四次是在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工作。1938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抗日军政大学组建一分校和二分校。抗大二分校在陕北组建后,于1939年2月迁到河北省灵寿县。这时,晋察冀军区党委决定撤销抗日军政干校。于是,洪水同志被调到抗大二分校任政教科副科长。1940年2月,第三期学员开学,成立了特科大队,培训营、团级的现职干部,洪水同志被调到特科大队任主任教员。3月,任冀中军区参谋长的孙毅同志接替陈伯钧同志任抗大二分校校长。8月初,特科大队划分成高干科、上干科,洪水同志任上干科科长,1941年3月,又改任直属工作科科长兼党总支书记。1942年4月,洪水同志调到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任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这时,盛治华同志任大队长、高干科副科长。
洪水同志在我国的人民军队的军队教育战线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擅长讲课,说话生动,条理清晰,生趣盎然,很有吸引力,受到学员们的普遍好评。听过他讲课的很多同志,后来担任了我军各军兵种的主要负责人,他们始终记着洪水同志讲课的生动形象。
    (三)
办报纸和刊物、从事军队宣传工作,是洪水同志担当过的对我国人民军队建设和发展有过贡献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洪水同志开始在《抗敌报》工作,离开后仍不断给晋察冀边区党的机关报刊《战线》、《晋察冀日报》(《抗敌报》是其前身)以及晋察冀军区机关刊物《抗敌月刊》撰写通讯、报导、经验总结、理论文章等,在当时颇有影响。
1954年底,洪水同志曾任《战斗训练》杂志社社长,这是他在我军担任的最后一个职务。1956年初,他被检查出患了肺癌,9月底离开中国返回自己的祖国越南,10月21日不幸逝世,终年仅48周岁。洪水同志英年早逝,但他撰写的大量文章却珍藏在我国我军的许多档案馆、图书馆中,成为永久的纪念。洪水同志热情奔放,多才多艺。在红军学校时,他除了干好教学工作,还积极参加学校的文化工作。他是红军学校马列主义研究会的活跃分子和学校俱乐部的负责人之一。1932年底,经洪水、李伯钊、赵品三等同志的积极努力,创建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剧社——工农剧社。洪水同志任社长兼党团书记,李伯钊同志任党支部书记。从此以后至1934年10月开始长征的一年多时间里,洪水同志主要从事根据地的文化工作。他经常教大家弹琴、唱歌、跳舞,活跃根据地的文化生活。洪水同志的博学和文艺才干为许多同志所钦佩。
    (四)
洪水同志心胸开阔,性格开朗,为人坦诚、忠实、豪爽、幽默、爱说爱笑,到任何地方任何单位都能和周围的同志打成一片。与他共过事的同志都称赞他的这一优秀品质,都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相处很好共事的同志。但是,洪水同志也是一个是非分明、坚持原则、直言不讳、见到不对的人和事就批评、嫉恶如仇的人。在原则问题上,他从不抹稀泥,当和事佬。受过他批评的同志,对他都心悦诚服。
洪水同志革命意志坚强,在艰难困苦面前从不畏惧,有一股勇往直前的克服困难的精神。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之时,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革命处于低潮之时,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他毅然退出国民党加入共产党,表明了他与背叛人民的国民党彻底决裂的决心。在长征过程中,洪水同志跟随一方面军爬雪山,过草地,刚刚渡过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接着随左路军第二次爬雪山,过草地,又经历了一次磨难。在左路军转战过程中,洪水同志所在的部队被打散,他只身一人藏在藏民家里,放羊,放骆驼,讨吃要饭,历尽千辛万苦,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终于走回延安。当时,他身穿藏袍,骨瘦如柴,许多同志都认不出他来了,同时又为他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洪水同志把自己的一切都贡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贡献给了中越两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包括献出了自己的一个孩子。1941年8月,抗日战争进入了最残酷的阶段,日伪军集中13万兵力分13路向晋察冀解放区大举扫荡,实行极其惨无人道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10月,抗大二分校转移到河北唐县。在鳌鱼山战斗中,洪水同志的妻子陈剑戈与部队失散,在荒山野岭和狂风暴雨中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由于环境艰苦,缺医少药,瘦弱的孩子只活了6个月。洪水同志并没有过度悲伤。他咬紧牙关仍然积极地工作。洪水同志为革命事业献出了一切,却从不为个人捞名誉,争地位。评衔定级时,一开始给他定了个正师级少将。有人为他打抱不平,说定得太低了。可他从没找人说过此事,没有一句怨言和牢骚,一切听从组织的安排,只是1955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同志向他问起此事,他才不得不如实汇报。在毛泽东同志的亲自关怀下,有关部门重新给他定为正军级少将。后来,还授予他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给一个外国人授衔授勋,这是仅有的一次。这是对洪水同志为中国革命做出杰出贡献的表彰,也是中国人民对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并流血牺牲无私奉献的国际主义战士们的感谢和敬意。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越南人民的优秀儿子、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洪水将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