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餐桌上的文章做尽了吗?
青春·美·长寿:人人的追求
“面的”冲击波
“怎么呼你”,城市人的时髦语
皮衣火爆没商量
小康住宅不是梦
咱们卡拉也OK
  别墅不敢奢望家庭紧锣密鼓干啥
装修一个梦想
炒地皮、卖楼花,1993年房地产以热火朝天开始,而以温度大降告终。毕竟中国人能够买得起花园洋房的是极少数,况且房产地价越来越贵,有点离谱。加上国家下半年宏观经济调控措施出台,本来梦想大发一笔的房地产商们结果是小发或没发。
住房改革是普通百姓1993年的热门话题。很多人都在犹豫:买房一次拿出那么多钱确实心疼,租房万一以后房价涨了岂不又亏了?算来算去还是拿不定主意。但无论怎样,1993年城市居民住房状况有明显改善:城市住房特困户已多数得到解决,一些中小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8—10平方米,已提前达到小康居住面积。当然,要在全国实现这一目标,尚任重道远。
正是因为我们住房还不富裕,人们格外珍惜自己家中的那一方小天地。家庭居室装修热从大城市向小城镇蔓延开来,装修户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而且装修水平越来越高,木地板、地毯、天花板、工艺顶灯、彩喷墙壁、吧台……在京津沪和沿海开放地区,已开始成为普通工薪阶层的居家水准。
上海是住房最拥挤的城市,但住房也是最讲究的。上海建委的一位领导说:“上海的居室装修,从空间利用、布置格局、整体风格上,都称得上‘专业水平’,甚至建筑设计专家都不如他们想得周到。”北京某装饰公司的一位工人说:“现在家庭装修没法比,一家一个样。随便敲开一家的门进去,保不准就是个三星级!”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从人们对改善居住环境的热衷,可以感到人们对小康生活的渴望。也有人提出,家庭装修过于流向宾馆化,可能会与家庭的舒适亲切氛围不相宜,有关部门应及时给予引导。1994年,政府已把建设普通居民住宅作为房地产开发方向,一些地方的“康居工程”、“小康住宅”相继破土动工,相信新的一年我们的居住水平会更上层楼。
(附图片)
别看家小,可舒适温馨,您说呢?——一位普通工人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让今天告诉未来
金犁
1993年,对于襁褓中的中国市场经济是极为重要的一年。面对新旧体制的磨擦和矛盾,面对新旧观念的冲突和碰撞,多少人都在为它捏把汗:中国的市场经济,你能顺利地度过你的新生期吗?你能经受住历史对你的考验吗?
令人鼓舞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没有让关注它的人们失望。它在摇篮期就向世人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本版今天从吃、穿、住、行、用等各个方面,力求生动地展现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我们经济生活的一些深刻变化。事实证明,尽管市场经济也有种种不足和缺点亟待我们完善和解决,但有一点是谁也不能否认的,那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法宝。
1993年的另一突出特点是,以空调、电话、室内装修、家用电脑为代表的第三次消费浪潮露出了端倪。记得第二次消费浪潮到来时,许多勤俭的城市居民不得不忍痛处理掉那些并不陈旧的黑白电视、单筒洗衣机、收录机,大家都觉得这股消费浪潮来得有些太快了。然而,彩电、冰箱、双缸洗衣机、组合音响还是以挡不住的诱惑迅速在城市居民家庭中普及了。经济发展的现实使我们明白了,今天消费更新的速度已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我们站在潮头,加以引导。因此,对所谓的“第三次消费浪潮”,我们应该用市场经济的目光来分析,来看待,不要简单地责难,也不要一味推波助澜。
1993年是绚丽的,1993年是多彩的,历史将不会忘记1993。
如果说1993年中国市场经济只是初显神威,那么1994年它将结出更多硕果。1994年将是改革措施出台最多的一年。让我们承担起历史的重任,满怀信心地走向新的一年吧!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玩卡拉OK不再是“款爷”的专利
穿名牌、吃大宴、玩卡拉OK曾是大款们才能消费得起的奢侈,光那几十元一张的门票,翻了几倍的高价饮料,咱普通百姓就不敢问津,更别说还要花钱点歌了。
然而,1993年玩卡拉OK不再是款爷们的“专利”,卡拉OK也像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样,走进了普通家庭。下班回家,先吼上他两嗓子,消去一天的烦恼和疲惫,已成为许多大中城市居民的新时髦。据了解,卡拉OK音响设备目前正以超过20%的增长速度在城市居民家庭中普及。北京几大商场家电部的经理都反映说,今年带卡拉OK功能的电视机、组合音响卖得格外“火”。
当城市居民购买卡拉OK机用以自娱的时候,许多小县城的个体户却看中了它的收益潜力,于是像水果摊、烟摊、书摊一样,卡拉OK摊开始在县城流行起来。在宁夏盐池县,笔者目睹了这样的情景:一个卡拉OK电视机前,标价一元钱一首歌,大家争着抢着上。“都说咱西北人腼腆、拘谨,可一拿起卡拉OK话筒却一个个出奇的大方。”一位唱得直跑调、引起阵阵哄笑的中年人不无幽默。可他呢?唱完一首,接着还来。
一位卡拉OK迷说,卡拉OK最吸引人的原因是它能使演唱者充分展现自我,不像在舞台上唱歌,时时刻刻要注意观众的反应。玩卡拉OK重要的不在于唱得多好,只要能自娱、自我陶醉就行。
调查表明,玩卡拉OK已成为国人仅次于看电视、听广播的第三大娱乐项目。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麦当劳、康师傅、顶好、涮羊肉芒果汁、绿豆沙、果茶、八宝粥
一潮更比一潮火
这两年,老百姓生活变化最大的莫过于餐桌了。鸡鸭鱼肉换着样儿做,吃腻了大米、白面,昔日用来充饥的窝窝头竟也成了稀罕物。有人说,现在人们有钱,更多地花在买穿、买戴、买家电。似乎餐桌的“文章”不大好做了。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1993年的饮食市场却火爆得屡创销售奇迹。
1992年4月才登中国大陆的“麦当劳”鸡年一鸣惊人,仅半年就连开三家连锁店,其战绩令早来一步的肯德鸡也刮目相看;康师傅方便面“霸主”的宝座还未坐稳,“统一”、“营多”、“一品”诸侯就群起而攻之,一时间方便面市场硝烟弥漫;食油市场竞争也不轻松,在一片“顶好”声中,“火鸟”不服“骆驼唛”,“绿宝”直逼“金龙鱼”。到了冬天,谁也未曾料到做切肉片机的、专卖羊肉片的也发了大财,今年的火锅涮得格外凶,家里涮,饭馆涮,单位食堂涮,从大江北一直涮到大江南。难怪一位专心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的老外也不得不惊叹:“中国真是食文化的国家,吃的潜力挖也挖不完。”
吃的火爆爆,喝的也不服软。年初曾预料最火的“果茶”,还没过了夏天,就在竞争中失去了锐气,出现了销售疲软。“芒果汁”、“菠萝汁”、“西瓜汁”、“蕃茄汁”、“绿豆沙”、“八宝粥”,纷纷登台亮相,令人目不暇接。消费者风趣地说:“能榨出汁的差不多都喝尽了。”
尝够了酸的,喝腻了甜的,人们又喜欢上那无色无味的矿泉水,都说喝了能保健,能减肥,于是前年还觉得花300多元不值一买的矿泉壶,今年竟成为各家争购的宠物。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空调说电扇有点危机感
1993年新年伊始,浙江一厂家以近百万元的高价在上海某报头版刊登整版空调广告,引起全国轰动,同时也拉开了1993年空调广告大战的序幕。继彩电、冰箱、洗衣机进入家庭之后,空调成为普通家庭看好的又一家电。
装空调,使夏天的炎热不再咄咄逼人,带给家庭一份舒适,一份清凉,对众多的家庭来说是多年的渴望。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花上千把元,改善居住环境成为人们的一致目标。空调不仅在南方销得快,像北京、石家庄、济南等一些北方城市销量也十分可观。
从纸扇到电扇再到空调,这种消费转折城市居民只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回过头来看,人们生活的提高速度的确不慢。空调市场旺销,使许多生产厂家相继上马,竞相推出自己的产品。市场出现竞争,可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是好事;但盲目的一哄而起,也会给生产带来混乱,造成国家资源与投资的浪费。另外,空调耗电量较大,使本来不堪重负的城市电力供应更趋紧张。因此,正确引导生产、保证电力供应、满足人民消费是有待我们下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致读者
当岁月的列车承载着沉甸甸的1993年在我们眼前掠过,时间的指针又掀开了1994年的扉页。在新的一年,怎样把经济生活版办好,办到读者的心坎上?
有的读者来信说,政策性、指导性很强的人民日报,也专为咱百姓的经济生活开辟一块版面,真让人打心眼里高兴,希望你们这块版能成为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之间相互沟通理解的桥梁。
一位离休的老干部来信说,经济生活版最好以服务性为主,但你们的报道不要人云亦云,停留在一般性的服务上,要发挥党报的优势和特色,即使报道生活中的普通事情或有趣味的事情,最好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更深刻的道理,为消费者指点迷津。
许多热心的读者还打来电话,要求我们专设一个曝光台,专门对那些坑害百姓,扰乱经济秩序的害群之马进行曝光,为消费者撑腰打气。
在此,我们全体编辑对广大热心的读者表示衷心感谢,我们一定尽力去满足大家的要求。
我们深深地知道,要办好报纸,光靠我们这些编辑、记者还是不行的,开门办报是我们始终坚持不渝的原则,希望广大读者都来积极参与,一起把这块版办得更好。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百姓轿车梦谁先执牛耳
从“面的”看中国
一位回国探亲的留学生惊叹地对家人说:“才两年不见,北京的大街上怎么一下子冒出这么多‘小黄虫’(面的)。”
北京市目前的出租车已突破5万辆,其中有近一半是去年新上市的,而“面的”又占了新上市的一半。不久前,笔者路过长安街,数了100辆车,“面的”竟达53辆。据说,一位外国专家来中国考察,就是通过找出租车司机聊天、通过出租业这个窗口,了解了小平南巡谈话后,中国百姓的收入增长、人们所关注的热点。他回国后还写了一篇《从出租业变化看中国经济发展》的文章。
“面的”的火爆,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繁荣,还为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带来了勃勃生机。一位微型汽车厂的厂长说:“‘面的’的‘火’可救了我们微型车的大驾。如今单位买车都想要那舒适气派的洋货,就别提咱这薄薄一层铁皮的小面包了。可是谁都不买国产车,咱这民族汽车工业不就砸在摇篮里了吗?如果‘面的’再能照现在这样‘火’三年,咱国产车一定能渡过幼稚期的难关,到时咱也像韩国汽车业那样,来个后来者居上。”“面的”的“乘数效应”还带动了钢材、轮胎、玻璃、炼油诸行业的需求,甚至连新诞生的擦车族每天也能收入两三张“大团结”。“面的”增多,还为城市青年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汽车驾驶执照成了时髦的招牌。据说,去年北京劳动力市场最紧俏的职业是司机,学校最火的是驾驶学校。
一位专家预测:1994年我国经济的再度加速,将加快出租车的更新,到时手头宽裕的出租车司机们会首先成为“处理旧车”的得主,百姓梦想了多年的私人轿车梦也许会从他们的身上开始成为现实。(附图片)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好事多磨

  BP机不稀罕大哥大干眼馋
装电话咋就这么难
1992年BP机还是个新鲜玩意儿,“有事呼我1那份潇洒真难以形容。
1993年BP机的普及,速度如风卷残云,北京每40人中就有1人有BP机,寻呼台已开到300多家。现在人们见面就问“怎么呼你?”言外之意是你不可能还没装BP机。公共汽车上、办公室、会场里,不分时间和场合,到处都能听到BP机的叫声,简直成了新的噪声公害。
有BP机的不光是生意人,工人、机关干部、工程师甚至大学学生都大有人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忙人。一位工程师说:“除了本职工作,我还想搞第二职业,所以信息不灵不行,呼我的只要有一条信息有用,就可以把BP机的钱赚回来。”有位记者买了个带中文显示的BP机,除了呼叫以外,还可以把对方留言储存起来,“我家里没电话,复机太麻烦,有了它别人找我有什么事我可以一清二楚了。”尽管一只要4000元左右,但销路还是不错。
与BP机同时发展的是城市街头的公用电话,从电信局办的公用电话亭,到居委会开的便民电话屋,后来副食店、小饭馆乃至个体服装摊,都把自己的电话挂牌对外营业。
手提大哥大的人多了,现在凡是主点事儿的人,厂长、经理、业务科长大都有那么一部,但老百姓仍是望尘莫及。
大城市BP机臭了一条街,可家庭装电话依然是老大难。尽管初装费高达五六千元,但持币等待装机的有增无减,形成电话越装越难的局面。相比之下,许多中小城市却已一步到位,装程控电话变成小事一桩,费用低速度快。1994年通讯市场将会大换位,大城市集中发展电话,中小城市普及BP机。
有句俗话叫“火车一响,黄金万两。”现在电话、大哥大、BP机同时叫,说明人们都开始忙起来了。人们的交往意识、参与意识大大增强,珍惜每一个机会,去奔波、去创造,富起来是迟早的事。
(附图片)
一个BP机响了,有人拿起了电话;又一个BP机响了,大家赶紧……
原来是一场虚惊。(左图)
撰稿张锦力李丽辉
摄影徐烨李舸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当心发烧

  冬天,美丽不必“冻人”
衣着消费,有提高档次的趋势。一两千元一件的羊绒大衣、二三千元的各式皮大衣成了冬季绅士淑女们青睐之物,于是城市大街小巷,羊绒、皮衣专卖店火爆爆如雨后春笋。
一位在皮装店漫步的女士说,“今冬的皮衣款式多,质量好,看了真让人动心,就是价钱太贵了。”但她表示要买冬装的话,首选目标还是皮衣。
11月底,意大利著名设计师米勒·萧来北京,到王府井逛了一圈后十分兴奋,说没想到高档服装在中国这么有市场。
面对冬天,街上人们依然故我,女孩丝袜皮衣,男士西装革履,或款款而行,或招摇过市。冷吗?女人说穿得虽少但很保暖,男士云吃得太好热量充足。也许冷暖只有自己清楚。但是都市的街头,冬装不再是单调、臃肿的代名词,五彩纷呈的冬装,包装着自己,愉悦着别人。美,不分春夏秋冬,长驻人们心头。
皮衣不但在北方抢手,在上海、广东乃至云南都十分走俏。说白了,人们喜欢皮衣,是它的雍荣华贵、潇洒气派,御寒的功能倒是在其次。买皮衣的人,哪个的衣柜里没有呢大衣、羽绒服或太空棉大袄呢?
1992年才崭露头角的太空棉,1993年在各大商场里却几乎销声匿迹了,即使有也是屈居角落,少人问津,表明服装的流行周期越来越短,人们都有点“喜新厌旧”。今年皮毛加身,国人已经一步追上了国际流行潮,不知明年,诸位在穿上还能翻什么新花样?或许“技止此耳”,只剩下款式的变化与名牌的追逐。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热爱生活没错

  花钱
买年轻·买漂亮·买长寿
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收听广播,映入眼帘的、不绝于耳的几乎都是化妆品、减肥茶和营养液的广告。有人甚至抱怨说,社会上的化妆热、减肥热、保健热就是靠广告给刺激起来的。
其实不然。前些年,刚脱贫的人们总觉得能吃饱穿暖就不错了。今天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已不满足这个层次的目标,更多渴望的是能够年轻、漂亮、长寿。正是先有了需求这个母鸡,才产出了各种“热”的蛋。
90年代初,美容院在京城刚刚露头,还忸忸捏捏,犹抱琵琶半遮面,今天,它却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北京的大街小巷。非凡美容中心的美容师王健小姐说:“来我这儿美容的不仅有年轻漂亮的小姐,更多的是些中年女性,甚至还有年过半百的老年妇女。”
描眉扑粉涂口红不再是年轻姑娘的专有特权,1993年美容市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蓬勃兴起的中年妇女化妆热。化妆品抹去的不仅仅是眼角的皱纹,化妆使她们正在找回逝去的青春。
最近市场传来信息:老年人买衣难的问题正在缓解。其实,“缓解”的原因在于厂家逐渐适应了老年人的需要,更在于如今许多老年人开始穿起过去他们认为只能是中年人青年人才能穿的服装。
如今五六十岁的人,他们盼望长寿,想多享受一些这美好的人生。一位年届60的女性坦诚相告:“这一生,从未像今天这样珍惜生命。”
想年轻,想漂亮,想长寿,这本是人类的天性,只不过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这种天性被压抑了。今天人们花钱买青春、买美、买长寿,想尽情享受这美好的一切,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进步的表现。
当然,社会上也有那么一伙人,他们瞅准了消费者的这一需求,使出他们惯用的伎俩,于是就有了8天换一次皮肤的换肤霜风波,有了将红糖水说成医治百病的东方神水的“诙谐”。善良的消费者,当你们想年轻、想漂亮、想长寿时,可千万别让那些虚假、动人的谎话遮住了你的眼。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瞧,在家门口也能“炒”上海、深圳的股票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