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坚持民主集中制实现决策科学化
刘云山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决策民主化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只有坚持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指导决策,才能做到决策的民主化,从而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一、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
我们国家的性质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的决策要体现群众意愿,代表群众利益,因此,我们的决策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
从群众中来,就要在决策前倾听广大群众的意见,使我们的决策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决策只有从群众中来,才能回到群众中去,并在群众中扎根。党中央关于加强农业的决定,就是在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中央领导亲自到农民中去,倾听农民的意见,针对农民负担加重、农业生产萎缩、农村工作弱化的实际及时做出了决定,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复苏,农村社会得到发展。
倾听群众的意见要注意广泛性。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行各业都要顾及,特别是一定要注意听取最基本群众的意见。我们说的最基本群众,主要是工人、农民、战士、一般知识分子。要经常了解他们的生活,熟悉他们的情况,清楚他们对党和政府最基本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这样,我们的决策就有了最基础的依据。有一种说法,认为工农群众,一般知识分子水平低,说不了什么,谈不出见解,因此在一些重大问题决策时往往忽视听取他们的意见,或者只是听一些能说会道者的意见,这是不全面的。其实,我们讲从群众中来,未必非要让群众提供成套系统的意见,也不单单是从群众中采集一些素材,关键是要了解他们的基本态度,基本看法和基本倾向,也就是倾听他们的呼声,特别是带有普遍性的呼声;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特别是在不同时期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思想脉搏。这一点往往被一些人忽视。
听取群众意见,要强调一个“深”字。就是说,要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沉到社会最下层中去。像地质队找矿一样,富矿往往在地层深处而不在表层,浮在上面蜻蜓点水,走过场,图形式的“深入”是万万不可取的。要了解到群众的真实情况,要听到群众的“肺腑之言”,光靠例行公事式的座谈会是不可能的。必须到农民炕头,到工厂车间,到知识分子家里和他们无拘无束地、心平气和地拉家常,交朋友,促膝谈心。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近年来,中央在一些重大问题决策上,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的原则,收到了很好的成效。比如,每年召开的中央全会,做出决定前都要进行广泛的调查。像十四届四中全会形成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提前组织了强有力的调查组,分专题到各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然后对调查成果又进行了较认真的研讨,形成了丰富的研讨成果,为中央决策提供了依据。当中央决策初步形成以后,又返回到群众中去征求意见,到实际工作者中去征求意见,这样中央的决策来自群众,有时代特征,有针对性,有操作性,从而为全党、全国人民欢迎和接受。决定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过程。
    二、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
坚持“实践出真知”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是使决策正确的重要保证。
坚持“实践出真知”,首先指的是决策的内容要来自实践的需要、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和丰富经验的科学总结。比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就是当时一些地方的农民从实际出发,自己创造出来的适应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经营方式。对这一新生事物,当时是有不同意见的。家庭联产承包制这种经营形式,究竟允不允许存在,应不应给予肯定?能不能在全国推广?实践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题目,需要中央做出郑重的决策。以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了农民的经验,及时肯定了农民的伟大创造。小平同志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正是因为这一决策是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和经验的科学总结,因而它受到了亿万农民的拥护,从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还有一层意思是,在决策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先试验,后推广,抓试点,抓典型的工作方法。因为有些决策,虽然是从实践中来的,但是在更大范围内是不是可行,还要经过实践的进一步检验,需要在实践中改进和完善。为了避免决策失误,我们的决策在未正式出台前要经过试验的程序,即便我们的决策已经正式出台,在重大问题上也要采取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的办法。比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问题,必须经过试点,先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试点,然后再向面上推广。通过试点检验决策是否符合实际,会遇到什么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使决策更正确、更完善。
真知是在实践中取得的,正确的决策是从实践中来的,靠个人的聪明才智,靠个人拍脑袋,靠已过时的经验,靠书本上讲的来决策都是不可靠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是我们实施民主决策的正确途径。
    三、坚持尊重科学的原则
决策的民主化与决策的科学化是紧密联系的。民主化是科学化的前提,科学化是民主化的目的。我们强调要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决策合乎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因此,在决策过程中,应尊重科学、尊重人才。
尊重科学,首先是决策者要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统一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比如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就要考虑国情、省情,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既要考虑经济发展,又要考虑到与之紧密结合的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的全面发展。既要考虑到物质文明建设,又要考虑到精神文明建设。比如在研究制定一个地方的产业发展时,就要按照科学规律全面配置产业结构。既要考虑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又要考虑到第三产业,既要考虑到基础产业,又要考虑到深度加工产业。还比如发展乡镇企业,既要考虑到当地资源开发利用,又要从长远利益出发,考虑到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对于整体经济发展,既要有速度,又要重效益。那种随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做法是与科学态度相违背的,是应坚决予以纠正的。
尊重科学和尊重人才是联系在一起的。强调决策中尊重科学,重要的是要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近年来,不少地方成立了专家学者咨询机构,凡重要决策都倾听专家们的意见,或者决策后首先拿到专家学者中去论证。当然,也有一些地方把征求专家学者意见当做形式,而并没有真正听取他们的意见。中央在三峡工程的决策中,反复征求专家学者意见,反复组织专家学者论证,为全党全国民主、科学决策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四、坚持大局为重的原则
科学的决策必然是符合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决策。因此,在实行决策民主化的过程中,就要求决策者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地方与中央、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大局为重,自觉地主动地服从整体利益;在决策时,要自觉地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放到全国政策和发展的大局之中来考虑,而不能无视大局,片面强调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置全局利益于不顾。
那么,什么是大局呢?对于我们的决策者们来说,首要的大局就是指导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党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战略布局,各级党和政府的一切行为,当然包括我们的决策,就是要毫不含糊地统一在这个大局下。每进行一项决策就要考虑是不是坚持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是不是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是不是坚持了改革开放。而且要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遵循、来坚持,使我们的决策不折不扣地服从于服务于这个大局。其次,我们当前要遵循的大局就是党中央提出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二十字工作大局。这是党中央结合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全党全国的工作实际提出来的涵盖全局工作的指导方针。我们在进行部门决策和地方决策时,当然要严格统一在这个工作大局之下。最后,要维护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维护中央、国务院的权威。这一点是每一个党员、每一个领导成员有没有大局观念的表现,也是共产党员党性强不强的表现。
坚持大局为重是不是与民主决策自相矛盾呢?不矛盾。因为,大局代表了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有利于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决策当然是决策民主的体现。假如我们的一项决策可能对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来说是有利的,但对全局利益是有损的,那么,这个决策能说是正确的民主决策吗?比如去年中央做出加强宏观调控的决策是从全党全国的大局出发做出的,是符合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的,而对于一个地方或一个部门,如果为了局部的利益做出有违中央决定的决策,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纵然你的这些决策给你那个部门、地区带来点好处,也得到你那里的群众的拥护,但从总体上讲,从全局意义上讲,你的决策是错误的,也并没有真正体现民主决策的精神。


第5版(理论)
专栏: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李长春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不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关系到党的建设能否得到加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精神上来,正确认识、深刻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完成这项艰巨历史任务的根本保证。新旧体制转换是一个浩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广大干部群众都能关心改革、支持改革、踊跃地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去,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才能和创造性,推动改革的深入进行。另一方面又需要党和政府对亿万群众的改革实践活动有效地实行组织领导,对于群众的成功探索进行总结、升华、推广,在宏观上搞好统筹规划,协调配套,努力提高改革的效率,减小改革的震动,推动改革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要使宏观管理得以顺利实施,全党特别是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就必须加强和维护中央的领导权威,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经济秩序就必然混乱失控,改革方案和措施就无法顺利实施。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需要结合当地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但前提是不能违背中央的根本精神,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保持与党中央的一致性。特别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困难比较多,就更需要增强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和问题,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扬民主,使全体党员和人民的意愿、主张得以充分表达,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又要全党统一意志,统一步调,严格纪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而要做到这一点,只能依靠加强民主集中制。
第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来看,要求我们必须贯彻实行民主集中制。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主体具有充分的自主权,能够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通过市场的平等竞争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的市场化过程,也就是微观搞活的过程,是扩大经济民主的过程。没有市场主体的充分自主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整个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内在活力和动力。但是,单一的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经济生活的某些方面单靠市场是管不了和管不好的。市场经济也离不开法制建设,离不开必要的宏观调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微观搞活,宏观管好。由此可见,放与管、民主与集中这两个方面都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市场主体越活跃,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越充分,对法制建设、宏观调控、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要求就越强烈。这就告诉我们,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并没有动摇和否定民主集中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条件,而是对民主集中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种认为民主集中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过时了、不适用了的观点,是错误的、有害的。况且,我们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与这种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相适应,一方面要推动国有企业转换机制,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份,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率先致富,形成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另一方面又必须保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和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主导作用,并解决好分配不公问题,提倡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其他市场经济相比,要求国家参与经济生活的程度更深一些,范围更广一些,宏观管理水平也应更高一些。
第三,从我国国情看,民主集中制是最合理、最科学、最有效的领导制度。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的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而且发展不平衡。在这样的国家发展市场经济,一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让人们通过关心本地区、本单位的利益,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有条件发展快的尽可能加快发展,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有足够的手段和力量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秩序和总量平衡,安排部署那些涉及全局的大项目,为各地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提供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民主集中制最有利于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和愿望,能够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因此,只有加强民主集中制,才能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地方与地方、公共事业与小集团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有效地维护党和国家的团结统一。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把坚持民主集中制放在维护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高度来对待。
第四,从国际环境看,我们党和国家实行民主集中制也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社会主义事业遇到暂时困难,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对我们进行“西化”、“分化”,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不断向我们施加压力。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避免在政治上、经济上受制于人,就必须尽快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强大起来,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教训来看,外界的敌对势力是搞不垮我们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因此,我们要在抓好思想作风建设的同时,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凝聚全党全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以应付国际风云的变幻。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民主集中制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民主集中制不仅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必将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变革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讲坚持民主集中制决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在新形势下,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具体内容和方式、方法要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完善,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研讨优秀传统文化探索经济发展方略
刘灿程民选
由《经济学家》杂志社、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台湾“亚洲与世界社”共同发起的海峡两岸资深学者“中国经济之前途”学术研讨会,前不久在成都举行,来自两岸的40余名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一)市场经济与企业改革问题
与会代表认为,市场经济是市场主体自主从事经济活动、由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必须塑造出真正的市场主体,为此,我国应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
1.构建微观主体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关键环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虽然国有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否定,但是由于相当部分国有企业效益低下,必须进行调整和改革。台湾学者指出国有企业效益低下并不是特有的问题,台湾国有企业也曾经遇到这种问题,关键在于进行调整改组,提高效率和效益。
2.大陆学者进一步强调指出,进行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实际上是探寻公有制的更好实现形式。通过制度创新,转换经营机制,国有企业是完全可以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主导作用的。
3.为了搞活国有企业,政府给予国有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是可以考虑的,但决不能长期给国有企业“吃偏食”。真正搞活国有企业,必须让其参与竞争,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增强生存能力,求得不断发展。
    (二)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问题
与会代表在讨论中既阐明了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指出市场机制并非万能,不能将市场理想化;又强调宏观调控必须以不损伤微观主体的积极性为原则,指出决不能把微观经济控死,为此宏观调控也要有相应的活动规则,注意调节方法,采用间接调节手段。
1.现代市场经济是有宏观调控的经济。因为,在任何市场经济中必定存在着一些基本弱点,诸如失业威胁,导致失误的不确定性,过度的收入差距,周期性经济波动和危机等。这表明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局限性或曰存在着“市场失灵”,妨碍着市场经济按理想化方式运行,从而必须借助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弥补市场机制不足;(2)减少市场信号偏离引发的自发性和盲目性;(3)维护市场秩序。
2.发展中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迈进时尤其需要宏观调控。除了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局限性、运行中存在市场失灵外,还在于:(1)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具有多方面的不完全性;(2)市场的自由发展,必然会出现由投机引起的不稳定因素;(3)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建设基础设施、培育“幼稚产业”等,而自发的市场机制很难以较快的速度达到这一目标;(4)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后会出现地区发展不平衡、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5)消除贫困和实现普遍富裕一般是发展中国家的奋斗目标,而市场机制不论运行得多么灵活,并不能一定保证这一社会目标的实现。
3.宏观调控必须是适时而又适度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追求形式;政府对市场进行宏观管理时,要防止工作人员滥用权力,把权力带入市场。
    (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经济思想与中国经济发展问题
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人们更加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建立在物质利益原则基础之上,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人们“益己”,而且要求人们“益公”,使“益己”和“益公”得以统一。
2.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汲取的精华,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虽然他们各具特色,但其经济都是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代表们指出,儒家文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3.改革开放的当代中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进程中,需要学习、吸收人类文化的精华,其中包括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营管理思想,而海外华商文化很值得研究。海外华人散居于世界五大洲,其中不少人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功,而他们的文化思想和经营管理思想,以及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情操、智慧、思维方式等,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华传统文化对海外华人经营思想的产生、运用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海外华商文化在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时,又注意弃其糟粕,学习和借鉴了西方先进的经营管理制度、方法和理论,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把西方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无疑是海外华商文化能够独树一帜的原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