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书评)
专栏:

  智谋凝笔底 功勋标千秋
杨玉辰
一本装帧精美、颇有分量的新书摆在我面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薄一波同志题写的六个金色的大字:“李达军事文选”。翻过扉页,是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的题词:“多智善谋功勋卓著”,紧接着是刘华清的题词:“李达同志是我军各级干部学习的好榜样”,张震的题词:“将军淡名利,风范当永存”。这些题词不仅加重了此书的政治分量,也是对此书主题和作者的精要介绍。如果再浏览一下卷首17个页码的李达的生平特别是军事活动的图片和墨迹,你就会感到前面的军委领导题词与后面的图片前呼后应,互辅互衬,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宋任穷在此书序言中指出:“这本文选总结了历史经验,为我军建设又提供了一部生动的教材”,又说,李达同志“在自己的著述里的很多方面反映了刘、邓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以及克敌制胜的军事辩证法”。这一概括是颇为科学的,精辟的。当我按照这个提示浏览了全书之后,才更加确认:此书既是一本形象的军事历史著作,又是生动的军事学术著作,更是严谨的军事哲学著作。
李达同志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就在我军担任重要的领导工作,且大部分时间都没有离开“参谋长”这个岗位,就是在新中国建立后,他还担任过西南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副总参谋长。然而,人们赞誉他是“我军参谋工作的楷模”,则主要是因为他长期在“刘邓大军”工作,是辅佐刘伯承、邓小平的好参谋长。此书的大量文章,都是记录的一个参谋长的所见所闻,因此也是一部最真切最生动的历史。如红军时期的红二、六军团黔东会师,抗日时期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1942年春季的反“扫荡”,以及安阳战役、上党战役、平汉战役、宣陶战役、大别山的斗争、渡江作战等,都是我军历史上的显要事件,而本书作者李达同志依仗任参谋长的有利条件和惊人的记忆,以亲切、朴实、细腻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又一个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有些作战总结虽然偏重说理,但字里行间仍不时有居高临下的鸟瞰式扫描,也有不乏轻松、幽默色彩的直叙神侃,这就使一部严肃的军事历史摆脱了单调、呆板,而显示出生动活泼和引人入胜的特色。
李达同志在刘伯承、邓小平两位军事家的直接领导下前后工作了16年,这16年,正是军事斗争十分严峻复杂,我军战略战术不断有所创新和发展的年代。作为参谋长的李达,从刘邓身上学得不少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思想。此书中许多文章是对刘邓军事艺术的总结,其中自然也凝结着李达的心血。比如在《大别山四个回合的斗争》一文中,李达根据刘伯承的两次讲话,把大别山我军7个月的艰苦斗争归纳为四个回合,且每个回合都冠以准确的名称。第一个回合是:敌人追击,我们战略展开;第二个回合是:敌人合击与追击,我们突围与歼灭追击的敌人;第三个回合是:敌人重点“扫荡”,我们内线坚持反“扫荡”和在外线再展开,在友邻的平汉破击战役的配合下,粉碎敌人的重点“扫荡”;第四个回合是敌人反复“扫荡”,我们继续坚持繁殖游击战争,配合全军进行新式整军。这四个回合的概括,既从实际出发,又具有军事学术价值,刘邓指挥艺术的核心内容尽在其中,如果对刘邓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没有全面的理解和切身实践,是断然概括不出来的。李达的军事学术水平,集中体现在后期的一些军事论文中,如在《刘伯承指挥艺术的特色——机动》和《再论刘伯承指挥艺术的特色》中,把刘帅指挥中的“机动”——这一令蒋军高级将领莫测高深的军事艺术作了明确而全面的阐述,把过去一些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东西变为鲜明、科学、准确的东西,并上升为军事理论高度。文中明确指出,“机动的弱军战胜强敌之道”,“歼灭,是机动的本质”,“大踏步进退是机动的主要形式”等论断,在军事指挥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李达的文章虽没有一篇是专门讲军事哲学的,但其中许多文章可以当做军事哲学著作去读。在很多战斗总结、回忆录中,充满了军事辩证法,对敌与我、强与弱、进与退、局部与全局、主动与被动等矛盾的双方进行了辩证的分析。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哲学味很浓,读后甚觉有嚼头。
《李达军事文选》固然偏重于讲军事,而在军事历史、军事学术、军事哲学之外,尚有一个看不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宝库,如能钻进去,打开它,将使你的身心都受益无穷。
(《李达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第8版(书评)
专栏:

  弘扬民族美德的佳作
伊其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如何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思想教育战线上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高占祥同志的新著《人生宝鉴》是一部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指导品德修养的有分量的好书。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是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宝鉴》中明确指出“在传统的民族文化中,伦理道德文化可以说是最灿烂的文化成果”。这不仅表现在历代先贤的著作中把道德修养提高到治国安邦的高度,也表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重视道德修养,有一套修身方法和为人处事的生活准则。当然在传统道德中也是精华和糟粕并存的。《人生宝鉴》在介绍传统道德时,坚持了取其精华,剔除糟粕的方针,作了精心的选择。把介绍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介绍正直的中国人历来公认的为人处事的生活准则,如“志当高远”、“公正无私”、“嫉恶从善”、“诚实守信”等;二是介绍许多先贤爱国爱民的嘉言懿行,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把介绍的重点放在做人准则和社会公德上,放在实践的典范言行上,这就使读者清楚地看到传统道德既有时代性,又有继承性。
把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到总结人生智慧的高度,是本书的特点。全书选目共120篇,细心的读者可以看出每两篇是一组,这一组又往往是讲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种介绍,饱含着辩证的思考,深邃的智慧,避免了片面性和绝对化。如书中列出的“消除胆怯”、“敢于冒尖”;“三思而行”、“敏捷果断”;“坚持原则”、“与人为善”;“当说必说”、“不尚空谈”;“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沉默是金”、“不平则鸣”;“拚搏进取”、“革故鼎新”等,都是考虑到道德修养的全面要求,以适应新时代的挑战而提出的,并不拘泥于古训。
本书把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与做一个正直的中国人的基本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完善道德即是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书中既讲述了历代先贤、哲人在这方面的理想追求,也讲述了许多普通的、正直的中国人做人的体验、范例、故事,还写进了作者自己的人生体验。读来亲切实在,而不是高不可攀。书中例举的许多范例,如“豁达大度”、“常存善念”、“成人之美”、“济人之难”、“慷慨仗义”、“受恩莫忘”、“施惠勿念”、“珍重声誉”、“崇尚勇敢”、“见义勇为”、“广结善缘”、“孤独损寿”、“美意延年”……都是普通人可以做到,应该做到的。书中还引用了大量民谚、格言、诗歌、故事,如“是非终有日,不听自然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欲除烦恼先忘物,历尽艰难作好人”,“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等等,多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体验。把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定位于做一个正直的中国人,这是从大多数人的现实状况出发的,也是易于遵循的。当然书中也坚持了对真善美的理想境界的追求,把崇高的目标与现实的要求结合起来,使本书既有宽泛的适用性、教育性,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也是本书的优长之处。
《人生宝鉴》中多处引用了这样一句古训:“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而要写出一部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匡正时弊,劝人向善的好书,恐怕也如登山一样,也是要付出极大的辛苦与努力的。(《人生宝鉴》,高占祥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第8版(书评)
专栏:

  美的巡礼
杨建军
李思孝的《美,在你脚下》是他旅访西欧的散文集,它不是一般记述见闻的游记,而是一位学者的艺术游记。作者以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目标,用现实的、历史的、美学的多种视角为棱镜,使他的游记多姿多彩,美不胜收,给读者展现了一幅五光十色的风景画,一部色彩斑斓的风物志,一曲雄壮浑厚的明星谱,一支含蓄凝重的抒情歌。
全书由《风光篇》、《人物篇》、《艺术篇》三部分组成。《风光篇》记述了巴黎、伦敦、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慕尼黑等著名城市,也记述了牛津、剑桥、莱顿等著名学府,但更多是对那些举世闻名的历史名胜的描述,其覆盖面遍及莱茵河两岸,尼德兰腹地,塞纳河谷和英格兰平原。卢浮宫、凡尔赛的典雅,巴黎圣母院、科伦大教堂的崇高,荷兰的妩媚,莱茵“三峡”的雄伟,千姿百态,一一入画。作者对它们不只是浮光掠影的摹写,而是发掘它们深邃的内涵,其特点是,现实的白描和历史的追踪相结合,外表的观察与意蕴的沉思相统一。
《人物篇》记述的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些伟人和奇人,其中有革命导师马克思,有伦勃朗、梵高、罗丹、卡缪这些绘画大师,也有巴尔扎克、狄更斯、雨果等大文豪,也有写侦探小说的荷兰外交官高罗佩和当了七年道士的法国汉学奇人施博尔,还有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金的中国人杨振宁。他们大都是作者伫立故居或瞻仰遗迹时,心潮澎湃,感情激荡之余引发出来的,记述的是他们闪光的人生,纯洁的品格,创造的精神和高深的造诣。
虽然《风光篇》、《人物篇》中随处可见作者审美的目光,但最集中表现这一点的,还是在《艺术篇》中。这里收集的十多篇文章,谈艺小品,涉及诗歌、戏剧、绘画、雕刻、音乐、建筑、园林、文物等广泛领域,虽然是从一诗一画或一人一事入手,但却蕴含着美学上的大道理。寒山诗为什么受到西方社会的青睐?荒诞派戏剧为什么是反戏剧?《蒙娜丽莎》迷人微笑的魅力在哪里?布鲁塞尔的小儿撒尿雕像该不该穿衣?……对诸如此类有趣味的问题,作者都一一作了论述。
“美在哪里?美在你脚下”。美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是暂时的,又是永恒的;是华丽的,又是朴实的;是含蓄的,又是真切的;是个性,也是共性。作者在描绘,在鉴赏,在深思,在诉说,也在畅想。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行踪,作一番美的巡礼吧,而且不要忘记阿尔卑斯山上的导游标语:
慢慢走,欣赏啊!
(《美,在你脚下》,李思孝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8版(书评)
专栏:

  华夏文明的最早纪录
陈俊山
最近,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十三经的全文通注本《十三经直解》。他们积镂金之功、历数年之久,才编撰而成。在近几年出版不景气的情况下,该社能坚持出版此书实在难能可贵。
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是中国最早的十三部经典著作的丛书。它是华夏文明的最早纪录,是中国文化之根。汉代以降,到近代之始,两千多年来,中国历代统治者一直把它奉为“圣经”,当作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思想、伦理、道德等整个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依据,并依此规范全部社会生活,使它渗透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制约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而且世代相传,形成了世界上特有的东方文化形态。
1816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416卷,成为后来100多年来研究“经学”的主要文献。但是它的旧注是当代大多数读者和学者看不懂的,因此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十三经直解》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全部是用现代汉语注解的。 今注《十三经直解》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去伪存真。如将《尚书》中的伪古文部分、《诗经》中的毛序部分剔出,附于本书卷后,仅作为旧说资料给以保存。
(二)择善而从与几说并存。本书对于古注和旧注,一般是择其善者而从之。但如果一处有几家解说均能解通又可备一说者,也可使它们并存。如解《周易》,包括断句,汉儒、宋儒、清儒常有不同,但均有可取者,那么今注者就简括说明此处曾有几说。这样做,对于读者和研究者是很有意义的。
(三)所谓“直解”。本书对各经原文,全部用现代汉语进行直接的、客观的解释。一般只解本义,不作评语。采取原文行中夹注、两相对照的注解形式:每句原文之后,就近解字、解句;一段之后串解一段本义。此种形式,读者阅读、理解极为便捷。
十三经影响极其深远。今天,用现代汉语全文通注的《十三经直解》的出版,对研究中国思想文化和中国国情,具有积极的意义。(《十三经直解》,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8版(书评)
专栏:

  编织“小太阳之梦”
秋叶
一套看来十分平常的家庭教育图书《小太阳之梦丛书》,由冰心老人和优生学专家林佳楣担任名誉主编,国家教育发展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等各界教育专家和知名人士组成编委;它的出版,牵引着千千万万年轻的父母和孩子。
社会和父母该怎样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做许多应做的努力,这似乎已成教育的永恒主题。可是在今天,人们惊异地发现,这一永恒的主题有了倾斜——家庭教育进入不少误区。从物质优裕的小家庭走出的孩子,竟然有着许多难以承担社会重任和与人交往、合作的弱点!社会媒介舆论哗然,无数年轻的父母和家教工作者警醒地努力寻找走出误区的途径……《小太阳之梦丛书》应运而生。为了改变当前许多年轻父母施给孩子的盲目教育,丛书精心地以发展孩子特长为突破点,激发孩子的学习和创造的兴趣,增强孩子征服世界的信心和人格力量,以新的思路让家庭教育从日常生活起步,轻松愉快地走向成功。
《小太阳之梦丛书》贯穿“快乐教育”的原则,力求不给孩子增加学习负担,让孩子把学习压力变成创造的动力。丛书融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中外名人奋斗与成功的故事为一体,语言亲切生动;每一分册里,都为孩子设计了大量的有趣的游戏、活动以及测试。努力使孩子体验更深层次的快乐情绪——观察发现的快乐、获取知识的快乐、表现的快乐、创造与成功的快乐等——从而有效地激发孩子产生无穷的奋斗、追求的力量。
《小太阳之梦丛书》,还有父母和孩子共同喜爱、共同阅读和操作的特点。家庭教育是一种亲子教育,是在父母和孩子的交流中完成的,这种交流不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感情活动。丛书的编著者把握了这一点,从而使《小太阳之梦丛书》有了这一崭新的品格。比如《科学家之梦》里,有的地方标明由父母一起读,有的地方标明父母分别读。有的地方标明孩子独自读或与父母一起读,使父母孩子在阅读过程中体验一种捉迷藏的快乐和趣味。丛书突出了操作性:或替父母和孩子设计趣味盎然的游戏,或替父母和孩子设计富于启示的活动和测试。这样,丛书不仅有一读就明白的特色,而且还具有一做就成功的效果。
可以看出来,《小太阳之梦丛书》所表现的“快乐教育”原则仅仅是手段,它企图实现的最终目的还是改变和提高一代人的素质,使我们民族的后代都成为会学习会创造坚韧不拔的高质量的人。正如丛书的编委为丛书提出希望时指出:“孩子能否在未来有出息,不仅要有文化科学知识、专长,首先要有真正的人格。”某一专长与人的整体素质密不可分,只有人的质量提高了,孩子的梦想才可能实现。
的确,《小太阳之梦丛书》开辟了家庭教育的新的途径——实用、实效,它的出版,是家庭教育领域的一件好事。(《小太阳之梦丛书》,张建华、邱易东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第8版(书评)
专栏:

  把历史留给后人
王于畊1936年在保定女师投身革命,以后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漫天烽火。解放后,她在党的培养下,成了知名的教育家,在教育战线上作出了卓越贡献。晚年,她退居二线,潜心于回忆录的写作,她把这视为一个老共产党员暮年的一件头等大事,即使重病在身,依然笔耕不止,直到她离世。新近由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的《往事灼灼》,就是她抱病写成的一本回忆录集子。
革命回忆录贵在真实,这是它的生命。革命不是田园诗,既有血,也有泪;既有阳光,也有阴霾。应当把历史如实地告诉后人。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启迪后人。王于畊在《往事灼灼》里是忠实地这样做的。书中的《长江的女儿》一文是这个思想的代表作,这篇文章叙述了她的战友杨瑞年悲壮的一生。作者是以深沉的笔触回忆她的这个战友的。《记李珉同志》是集子里又一篇感人之作,陈毅曾写过一首题为《记遗言》的诗,就是王于畊的战友李珉,一个从上海来到皖南参加新四军的19岁姑娘。
王于畊的回忆文章重点写人,不但写人的业绩,更写人的内心世界,写人的精神风貌。在她的文章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活生生的人,一页活生生的历史。《馈赠——忆张茜同志》一文,曾经博得社会上的好评,原因就是她把当年新四军女兵之一的张茜写活了。写活了杨瑞年、李珉、张茜、凌奔等一群新四军女兵,也就写活了新四军的这一部分历史。
王于畊常说,她写回忆录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把前辈经历过的事,如实告诉年轻一代。她不但自己写,还组织其他同志写。由她牵头,我们曾一起编写了《毛家崖下英雄血》与《女囚》两本记述上饶集中营斗争的回忆录。她抱病在夜间为别人抄写几万字的稿件。书出版了,她买来一大批,一本本包扎好,寄送给各地的学校和图书馆。这对一个年过七旬体弱多病的人来说,其劳累可想而知。直到临终,她依然对此念念不忘。
(《往事灼灼》,王于畊著,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


第8版(书评)
专栏:

  文情并茂传精神
盛永华
最近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刘家泉著《宋庆龄流亡海外岁月》是一本颇具特色的好书。
刘家泉教授本着真实性是写作历史人物传记第一要义的精神,以熔学术性、文学性、知识性于一炉的清新风格,写出了《宋庆龄传》,曾获全国优秀图书奖等三项奖。
如果说真实性是写作人物传记的生命,那么能否突出传主的精神风貌、性格品德的特征,并把它贯穿于全书,则是写作人物传记的灵魂。
本书记述的是宋庆龄于1927年8月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秘密出走莫斯科,悄然离苏,流亡德国,到30年代初结束流亡,回国参加爱国民主斗争的具有传奇色彩的不平凡经历。在这段历史中,宋庆龄写下了不少动人、壮丽的历史篇章,最能反映她那挺拔轩昂的气度、刚毅坚强的风貌和在艰难险阻中从不后退,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的高贵品德。作者抓住了许多典型的事例: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政变,蒋汪即将合流之际,为了争取宋庆龄,蒋介石曾频遣信使游说敦请,“痛哭陈词”,更不惜“御驾亲征”,亲笔写信给宋庆龄表示“中正等望夫人来沪,如望云霓”,宋子文还拿出可任意支取的支票以挽留其二姐与蒋合作,但秉性刚烈的宋庆龄对这些全然不予理睬,毅然选择了秘密出走莫斯科这条曲折坎坷的革命道路。在莫斯科她与邓演达、陈友仁等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探索复兴中国革命的道路,但当她了解到当局不能见容于邓演达提出的“民族自决”,反对外界干预中国革命的正确主张,并且“不想继续帮助我们而听任蒋介石得逞时”又悄然离苏,流亡德国。宋庆龄在德国虽然过着清苦生活,并且很想重游美国,当时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愿付给高额报酬邀请她赴美国作几次讲演,当她了解到这种邀请具有某种政治背景时,她宁愿放弃那梦寐以求的与美国老同学、老朋友重逢的难得机会,断然拒绝了邀请。当她回国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蒋介石出于争取宋庆龄归顺南京政府有利于巩固其为孙中山继承者“正统地位”的政治目的,安排了对宋庆龄极其隆重的欢迎,并派宋美龄等游说敦请,用心良苦,花样百出,但宋庆龄信守离德回国前发表的“关于不参与国民党任何工作的声明”,始终软硬不吃,视富贵如浮云,弃权势若敝屣,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作者在书中通过上述各种典型事例把传主富贵能不淫,威武能不屈的高尚品德,爱祖国、爱人民的赤诚之心为主线的伟大精神风貌呈献给读者,读来感人至深。
本书内容充实,史料丰富,以生动、清丽的语言文字,形象、传神的文学笔触把宋庆龄秘密出走,悄然离苏,流亡德国,回国“奉安”,再出国门,回国战斗,爱国入狱等具有传奇色彩的不平凡经历展现给读者,写得跌宕起伏,真挚感人。 (《宋庆龄流亡海外岁月》,刘家泉著,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第8版(书评)
专栏:

  有益的出版史话
毛鹏
《六十年出版风云散记》是一位老出版工作者的回忆录。作者赵晓恩自一九三五年进入上海生活书店当练习生之日起,就一直奋战在出版战线上。一九八○年患病离休,不顾病弱之躯,热情地主编了《出版业务知识》和《出版企业管理概论》两书和这本回忆录。
这本回忆录在详尽记述旧中国时期活跃在国统区的革命或进步书店所经历的严酷的政治斗争的同时,还着重地描述了这些以传播革命和进步思想及文化知识为己任的出版社是如何经过经营管理实现办店(社)方针的。比如《生活书店创业纪实》一文详尽介绍了书店是怎样搞好生产经营,实施事业性与商业性兼顾的原则的。
回忆录把资料性、科学性和传记性融为一体时还表现了作者的平民风格的特点,即既重视出版界著名人物的功绩,也不忽略普通出版工作者的特殊贡献。比如回忆录不仅记述了胡愈之、邹韬奋、黄洛峰、陈翰伯等出版界著名的带头人的活动及其精神风貌,也记载了一大批像黄宝(耕耘出版社创办人)、白以坦(《毛泽东选集》的责任校对)等人的事迹。作者记载这些虽无卓著声名但却踏踏实实为出版业做过某些突出贡献的人们的事迹,我以为是很有意义的。其中桂林文化供应社对我个人来说尤为亲切。记得抗战期间在浙西第三临中上学的时候,那些用土纸印制的艾青的《黎明的通知》和艾芜的《文学手册》等曾经深深地吸引了我,桂林文化供应社也就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里。今天读到这篇史料,好像无意间邂逅思慕已久的师友,欣悦之情是难以言表的。此外,回忆录记载的若干业务工作的原始记录,我以为也属难能可贵。如人民出版社为出版《毛泽东选集》制订的各个出版环节的质量规定,出版总署出版局拟订的“发稿的基本要求”等等,此类业务工作的原始记录,既不见之于正式文件,也不会在一般的回忆录中涉及,看来只有像赵晓恩同志这样的实干家才会想到把此类看似寻常的群众智慧的成果奉献给读者。
赵晓恩同志一生在事业上不断追求,奋进不已。这本回忆录,文如其人,朴实无华,但却颇富教益。 (《六十年出版风云散记》,赵晓恩著,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第8版(书评)
专栏:简讯

  简讯
△刘建春的报告文学集《忠诚》已由武汉出版社出版。
△刘一达的小说集《皇都风流》已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王慧敏的长篇小说《战地黄花》最近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苏叔阳的《我们的母亲叫中国》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蔡葵、韩瑞亭著关于茅盾文学获奖小说评论《大叙事品格论》、《长篇的辉煌》由作家出版社和北京十月出版社出版。
△林建法编的《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寻找家园融入野地》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金健人的《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茫茫前程》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描绘大连开发区十年成就的报告文学集《涛声》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第8版(书评)
专栏:

《中华英模风采录》主编国荣洲、张义生
安徽人民出版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