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唱一曲艰辛而欢快的乡村之歌〔报告文学〕
——林县人民创业新赞
刘虔常俊杰
豫北山区。
太行山南端的林虑山下,腾起一片动人心弦的欢声……
你听,你听,那是什么样的声音?
那里是红旗渠的故乡。
那里是林县。
从那里传来了林县98万人民阔步向前的脚音!
——题记
    历史审视:一条流水镌刻的丰碑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国,在漫长道路上历经苦难的沉沦、自强的抗争、迷途的求索、全民的奋起,终于带着创业的辉煌,阔步跨进了二十世纪最后十年的门槛……
世人在惊愕里沉思。
历史也被深深地激动了。
历史,这个冷峻而热忱的老人,这个雄踞于苍天之上,一刻也不会忘记用无尽的困苦、磨难、荣誉和果实的温馨去抚爱大地的老人,竟肃然起敬了。他睁大双眼,全神注视着今日的东方之邦。他看到了什么?此刻,当他把目光凝定在豫北山区一个叫林县的地方的时候,他被那里的景观怔住了。在老人睿智明澈的目光里,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蜿蜒于东方腹地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跨越1250座山头、长达1500公里的人造长河红旗渠,无疑是一座长存于世的永恒丰碑。那用人世间最赤热的血汗和生命镌刻着的碑记,永远铭记着林县人民告别贫穷困苦战取繁荣幸福的长旅中精神与物质发展的一段最辉煌的时光。刻进大地的都是爱。写进流水的都是诗。无论艳阳满天,无论风雨如晦,那流泻千里的滔滔红旗渠水永远奔涌着中华民族性灵中那些最高尚的情愫:坚强、刚毅、同苦难抗争、对幸福向往、脚踏实地的思考、不屈不挠的行动……这是一些具有永恒品格的情愫,那强大无比的威力、光芒四射的生机,是任何时尚的风情都不能湮灭的。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奔腾不息的红旗渠水永不疲惫地奋进着,越过漫长岁月上一座座悬崖绝壁一条条沟壑纵横一道道层峦叠嶂,然后走马平川,汇入了今日浩瀚的大海,击扬起时代激越的风涛。历史老人看见,被红旗渠水浇灌着的林县大地,如今又有了另一番更新更美的风景了……
    起步辉煌:瓦刀和脚手架的诗篇
林县县志曾记下这样一幕悲剧:
任村镇桑耳庄一户农民,大年三十,老汉到8里地外去挑水,天黑了才回来。刚过门的儿媳妇去接公公,一不小心,绊倒在地,两桶水一倾而尽,儿媳妇又气又急,除夕之夜悬梁自尽。大年初一,全家只得掩埋了儿媳妇,背井离乡逃水荒去了……
这是久远以前林县人民生存环境的写照。 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人民生存能量的一次集中释放,显示了蕴藏在人们心底为自己幸福而奋斗的决心。自此,水源奇缺、世代饱受旱魔肆虐之苦的林县大地结束了水荒的悲剧。生存的条件改善了。干渴的土地滋润起来了。然而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失常的政治运作所构筑的思想与政策的封闭远胜于大山的封锁,无论怎样费尽心力,都无法把数千年来盘踞在中国农村的贫穷之苦扫出农家之门。人们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带着镣铐跳舞。直到1978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仅97元。不少村子种一葫芦打两瓢,穷得叮当响。有一年,有个生产队分大米,因为米少人多,无法用秤称,只好用火柴盒量。有了红旗渠水的土地,仍然盼望着一种更辉煌的历史性洗礼……
所幸的是,这个历史性洗礼,随着党的发展商品经济理论的确立,到来了。
告别70年代,中国的太阳终于超越十年浩劫,在一个新世纪的天空再度辉煌。商品家族,这个曾被无端禁锢着的奇异精灵,飞出了牢笼,越来越红火地穿梭于神州大地,把生命最有力的诱惑撒遍长期被贫穷困扰的城市和乡村:
“驾驭我的翅膀起飞吧,人们!”
在林县,在这个重重山峦围困却又有着出山打工传统的地方,最先听懂并且坚信商品家族的呼唤的,是那些身怀技艺的能人们。希望的火苗在他们心头熊熊燃烧,一下子蹿得老高:
“咱进城耍手艺去,准能挣钱!”有人提议。
“那行吗?可别记吃不记打,忘了割‘尾巴’的疼痛!”
议论声中,小菜园村的党支部书记元买山倏地站了起来,“我看行。”他扳着指头说得很动情:“头一条,工匠手艺是林县人祖传的看家本领,不说先辈怎样修京城的颐和园、西安的大雁塔,单讲50年代北京的十大建筑,哪座没有林县人砌的砖瓦?第二条,修了十年红旗渠,上了十年建筑大学校,咱个个练就一身好本领。第三条,外出搞建筑是无本生意,叫化子也能干。不是讲从实际出发吗?这就是咱的实际。如果政策变了,我是党员,又是书记,坐牢砍头,我来顶着!”
“哗——哗——”掌声一扫人们脸上疑惑的阴云。
“好呀,你来带队!”
长年被挤压在大山石缝里的创造力就这样集合了起来。
憧憬着明天的队伍就从这里出发:
小菜园的建筑队奔太原去了。
临淇镇的工匠闯北京去了。
南峪村一下子向东北发出6路施工人马……
真是山路铺道,城门洞开,市场搭台。
然而,刚刚从高粱地里走了出来手中提着铺盖卷鞋上沾满黄泥的乡下人,要在一个个被骄矜和陌生戒备着的城市站稳脚跟占有一片新天地,谈何容易!他们没有神枪和重炮,唯一的武器就是在红旗渠上锤炼过的山里人的诚实而艰苦的劳动。他们就用这个法宝参与市场的竞争,赢得雇主的信赖。当沈阳一家工厂招标建造一座特殊用处的大楼时,几十家施工队长来了,个个西装革履,潇潇洒洒。唯有一个皱巴巴的穿一件蓝布袄着一双砍山鞋的乡下佬,悄没声儿地进门,又悄没声儿地坐下。招标者“哗啦”一声,把图纸在桌上铺开。立刻人头攒动,争相察看,但都说:“难度太大了,谁干得了?”乡下佬等众人退下,默默拿过图纸,横看,竖瞧,点头,然后操着浓重的林县口音,伸出粗似树枝的食指说:“同志,你瞧……”他一连指出图上几处设计不尽合理的地方,还谈了改进的意见。招标者先惊后喜,继而毫不犹豫地把图纸交给了乡下佬。这个乡下佬就是领着采桑乡一班人马闯沈阳的工队长万荣奎。施工开始,厂方发现,特殊的工程遇上了特殊的工队。他们干起活来不论钟点,一天劳动十五六个小时。正值炎夏盛暑,中午吃饭休息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一个半小时,有时夜间还要加班卸车、备料,但吃的却是极省俭的饭菜,白菜、萝卜……市场上什么最便宜就吃什么,一个月难见一点荤腥。不但能吃苦,干起活来又极认真,从不偷工减料。大楼提前两个月竣工了,比预算投资节约了20万元,在全市建筑工程的质量评比中一举夺魁。厂方满意地连声赞叹:“不愧是修过红旗渠的人!”
在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口,林县人民就这样找到了告别过去联结未来的接合点。凭着十年奋战红旗渠锤炼出来的建筑本领、组织才能和吃苦精神,大批剩余劳力冲出太行山,走向了全国性的建筑业大市场。1985年即达10万之众,1993年超过13万。2200个建筑工程队遍布全国250多个大中小城市,在祖国各地留下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印迹。80年代首都新建的北京图书馆、亚运村、中国大戏院、国际饭店等新十大建筑中,林县工匠参加施工的就有8项。近几年,他们又把脚手架竖到了巴基斯坦、科威特、也门、俄罗斯等国的工地上。山外广阔的天地不仅使林县人的腰包迅速鼓胀起来,每年外出劳务纯收入一项就达4.5亿元,占全县农民纯收入的63%,赢得实现小康之想所必需的资金积累,而且大开了乡人的眼界,有了信息的交流、技术和人才的提炼与反哺……很短的时间里,一个支撑山区经济起飞的支柱产业就这样拔地而起了!
人说,头三脚难踢。
林县人头一脚就踢得山响。
瓦刀和脚手架,写出了最动人的诗篇。
    风景独好:繁花开遍山野的奇观
林县人在山外的大舞台上把自己的拿手好戏唱火了。在山里,在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他们同样唱火了另一曲拿手戏:让乡镇企业花开遍地。他们丝毫不敢松懈农业的运作。“无农不稳”,这个从饥饿与温饱同时获得的真理,时时鞭策他们,把对土地的耕耘与管理列为最重要的事情。但他们还懂得了另一个真理:“无工不富”。于是,林县人民又规划了向工业化进军的蓝图。这个蓝图,在林县人心中激起的反响是那样深刻,犹如果汁渗透了果实……
8年前的一天,城郊乡上庄村的李章元从北京建筑工地获得信息,风风火火地赶回家,边抹汗边向村委会报告说:“可靠资料!啤酒市场看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平均每人每年肚子里要倒进300多升啤酒。中国人还不足3升,河南人更少,不过0.5升。像咱们林县这样的山区,很多人还不知道啤酒怎么喝呢。眼下人们生活像芝麻开花,这市场该有多大!”
“可造酒不是酿醋,咱不会呵!”
“咱跟北京五星啤酒厂攀亲,‘借脑子’办厂,已托人提过‘亲’,中!”
大家眼睛一亮:“有门儿!”
村委会果断决定:“办!”
谁想啤酒厂刚破土,就碰上国家信贷困难,资金、技术、设备、原材料,一连串难题潮水般涌来。“再难也难不过修红旗渠!”上庄人就爱说这话。村里几个主要领导背着干粮,驾着摩托,披星戴月,进京求艺;又骑着自行车跑到百里之外的安阳市讨贷款。门路跑遍,办法用尽,仍欠上百万元资金没着落。党支部书记王道生一狠心,把准备给儿子盖房娶媳妇的钱也拿出来了。孤寡老人李大爷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出现在厂门口。他手心攥着10元钱,那是老人家准备用来看病的全部“流动资金”,大家坚决不收。老人急得拐杖捣地咚咚响:“我这病迟看几天人死不了,建厂缺钱,揪着全村人的心呵!”78万元资金就这样从村里人的口袋汇到厂里。过了一年零四个月,年产1.5万吨的啤酒厂投产的锣鼓就敲得惊天动地。从此,啤酒瓶成了上庄村的宝葫芦。向它要钱,给!每年税利480万元。跟它要新房,有!明亮宽敞的农民公寓唰啦啦竖起一个新上庄。
每个厂都是一个奇迹,都有一段故事。比起上庄来,西街村起步早得多。70年代末开办的铸造、钢窗等几个小厂生意红火,已经把财神请进了村。可他们说:“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浪潮中,停步就是倒退,迟缓就要掉队。”1992年,村里又酝酿着上铝制品厂。在市场风浪里扑腾了一阵子的西街人,已经学会从滚滚商潮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变得聪明又机智了。村党支部书记李记栓领着几个人带上笔记本照像机出发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一省一省地走,一厂一厂地串。人家也不傻,不让看。他们一会儿当串亲的职工亲友,一会儿充商场的采购员,偷着拍厂房拍生产线;明着问产品的品种和销路,背着记设备型号机床产地。四个月里几乎走遍全国所有较有名气的铝制品厂,沉甸甸地背回来一皮箱照片和资料。“啪哒”一声把门一关,李记栓又和技术员策划于密室。8个月后,一个能够生产10多个品种的铝制品厂像魔杖一样竖在西街村的土地上。更神的是,产品在广交会上一炮打响,470万元的订货合同逼着这颗新苗刚出土就得分蘖。落户西街村的会计一边在帐上添写猛增200万元年收入,一边打量五大三粗的李记栓,只见他眨动明亮的小眼睛,抹一把8个月中已由乌黑变成铝色的满头短发,道出了此番商战取胜的诀窍:“城市老厂设备好,牌子硬,技术熟练,这是他们的优势,但大量的离退休人员、职工配套设施、各种费用支出给企业带来了沉重负担,造成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却是他们难以回避的劣势。村办厂根底虽浅,但轻装上阵,成本就低,在价格的竞争上占着优势!”面对这样的庄稼人,你怎能不刮目相看!聪慧加苦干,勤学加勇敢,使他们在市场如战场的拚搏中纵横捭阖,左右逢源。
上庄村成功了!
西街村成功了!
上万家乡镇企业像烂漫的山花,开遍百里太行。乡乡都有自己的骨干企业,镇镇都有自己的骨干产品,又何愁不富!现在全县2/3的劳动力已转入非农业生产。在黄土地的风尘里延续了数千年之久的古老传统的农业文明正在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完成这个过渡,将是林县文明史上一次伟大的飞跃。
可能存在的,就要存在!
明天就这样向我们走来!
    气存浩然:只为培育共享的果实
在姚村镇定角实业总公司办公楼前广场上,屹立着一尊扬尾奋蹄俯首躬腰决然前行的拓荒牛雕像。那注入了时代精血的艺术形象,凝聚着人类最美好的信念:无私奉献。这无疑是一个象征,一声召唤,更是一种赞美,浩然之气,扑面而来。定角人说:“我们的总经理李广源,就是一头拓荒牛。”
看上去土里土气、头发梢上也能抠出二两土来的李广源,却是个胸怀大志的人。他小学毕业就辍学在家务农度日。虽然哥哥是高干,有着足够的条件进城找个工作,远离黄土地上贫穷的煎熬,但他就是不愿离开家乡。他说:“我鄙视凭关系跳‘农门’。我就不信贫穷的影子总跟着咱!”他立志要改变家乡面貌,从小队会计到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再到总经理,一步一个脚印,带领穷乡亲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压在肩上的责任,焕发了他自身的力量。他和一班党员干部一起,在五间厂棚里靠三盘铁匠炉子20来个人起家,叮叮当当,经过十年生息积蓄,硬是敲打出来了今天这样的拥有3000多职工、近亿元固定资产、下属14个专业厂的实业公司,全村人均收入2500元,500户人家住进小洋楼,八成以上的家庭安上了程控电话,有了彩电、冰箱,孩子从小学到中学全部免费,对上大学的更是全力资助……为了集体的事业,他支付了几乎整个身心:向客户送货可以在冰天雪地里等天亮;到外地出差跑遍大半个中国,都是靠方便面充饥,在候车室过夜;儿子出生了,母亲病故了,都不能在身边……
“回顾过去,你体会最深的是什么?”
“事要多做,气要多受,就能把大伙儿拧成一股劲。”
“还有么?”
“利益要少得。不能总想自己捞钱,企业就会发起来!”
同李广源的公司规模相当、发展道路相似、生产经营项目相近、彼此相邻堪称姊妹公司的史家河企业集团总公司的经理、全国人大代表、共产党员王发水,也是一个血性刚强、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汉子。1987年,他承包的村办企业期满,按合同规定,几个承包人应得127万元奖金。乡亲们知道他们为救活企业付出了多少心血,都说:“该奖,该奖。”王发水等人却毫不犹豫地“拒奖”,提议把这笔钱全部投入扩大再生产。他对同伴们说:“咱们都是从穷窝窝里出来的,受够了穷滋味。应该保持当年修红旗渠时不计报酬、只讲奉献的精神,为乡亲们共同富裕走出一条路来。”
这句话,的确注释了他的全部人生。
而居住在林县最僻远最贫穷的山村石板岩乡大脑村一个叫许存山的共产党员,则以另一种方式,为这句话的注释增添了另一番光彩。200多口人的大脑村坐落在海拔1800米的高山顶上白云深处。但是,高处不胜寒,无霜期只有120天。历来有五难:用水难、行路难、吃穿难、照明难、娶妻难。1980年,26岁的许存山转业回乡第一天,乡党委书记说:“解放30年了,大脑旧貌未改,怎么行?你当支部书记吧,让大脑变个样!”许存山志在教书,怎么也想不通,回到山顶上,大哭了一场。老党员桑学章拄着拐杖跑了三里路,向他数说大脑人桩桩苦难滴滴泪:“存山呵,咱是共产党员,你又是咱村有知识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大伙儿指望你领着奔好日子,可不要负了大伙儿的心呵!”乡亲们的重托,使他如醍醐灌顶,一下子清醒过来,想:“一个共产党员不能解救群众的苦难,还有什么意义?不值!”曲曲折折、浑浑噩噩的一切,仿佛是在瞬间征服的。第二天,他上任了,把全村14名党员集合在一起,商讨了改变村貌的对策,并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向党保证:十年内要让大脑通电、通汽车,让全村人吃饱肚子,光棍汉娶上老婆,赶上山下的富裕村……”
许存山的誓言声若洪钟。
他听到了自己的声音。
整个苦难的山村也听到了他的声音,人们灰冷的心头燃起了希望之火。
不久,一个消息传得风快:“许书记下崖了,吊在山腰抡锤打钎,要开公路!”
几个小伙子立刻跟了下来。
“上去!马上给我上去!”许存山一声断喝。
“咋啦?俺们也要为修路出力!”小伙子们一个个愣了。
“这是党支部的决定!”
后来,大家才知道决定内容:把最危险的活留给党员,决不让群众冒险。今天,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许存山笑了:“这是我们的私心呢!如果普通群众出了意外,对不起大伙,也怕有人一时想不通,闹起来影响施工。党员牺牲了,开个追悼会,接着干!”
苦干不到10年,大脑村变了。载着高压电流的银线飞上了山顶。大小汽车鸣叫着开上了山顶。地膜覆盖新技术引到了山顶。小麦也种上了山顶。玉米最高亩产850公斤。1992年,大脑人第一次被金灿灿的粮堆难住了:“这么多粮食往哪儿搁!”可不,总产突破7.5万公斤,是这个山村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丰收。而且,300亩苹果、黄梨、山楂都挂了果,年产鲜果58吨,换回十几万元钞票。更热闹的是,全村27条光棍披红挂绿,从山下娶回了27位新娘。《中国科技成果大全》大辞典里也赫然写进了许存山的名字和他的实践。
事实,像史诗一般显示了它的恢宏、深邃、沉甸甸的真实和雄辩:忠实于伟大理想心系人民冷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旦把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聪慧好学、忠厚质朴的传统美德带进时代的使命,就一定能创造出震天慑地彪炳史册的奇迹,使人间的生活翻一个过!
敬礼,负重奋进的拓荒牛一样的人们!
敬礼,为民族强盛国家繁荣胼手胝足的人们!
    明日多情:不负血凝汗浸的土地
冬日的风吹进太行山。
旷野上一派苍茫。那里有裸露的岩石,不死的松柏,干枯的衰草,还有成片成片的厂房,奔向田野的流水在红旗渠里汩汩流淌。阳光都给它们镀上了金色的光辉……
就像经营有方的果园,林县的土地是丰沃的,积淀着人们数千年深情的息壤。从在林虑山中生活过的远古先民、殷商时代奴隶出身的宰相傅说,到今日大脑村许存山们的前辈,都是这片土地最忠诚最真实的耕耘者。28年前倒在红旗渠工地上的189名英雄儿女,已经长眠在黄土之下的寒夜里,他们是用鲜血耕耘的。有的用智慧。有的以勇敢。有的将刺刀蘸着复仇的眼泪。有的把汗水摔成八瓣,背朝苍天躬耕于垄亩……他们都是为了这片土地的兴旺。他们是伟大的先行者。然而,要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标举着现代文明的林县的复兴和繁荣,却是今天一代人们的天职。
98万林县人已经从每一个角落走拢来,接过了先辈手中的接力棒,点燃了新世纪文明的火炬,像太行山上巍峨峰峦和摩天巨崖,内里凝聚着无比坚定的神力,并且从过去的奋斗和未来的前景中汲取了更强旺的勇气与激情,在无限宏阔的历史厘定的目标面前,毫不犹豫地振奋信心和力量。当今,惊天动地的改革大潮汹涌而来,犹如马克思一百多年前呼唤着革命那样,那激荡的潮声号角一样嘹亮地呼唤他们:
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跃吧!
这里有玫瑰花,就在这里跳舞吧!
林县辽阔的大地,永远是创业者的舞台……
1994年1月18日晨,于北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