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月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要闻)
专栏:

  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
蔡子民
同志们、朋友们:
全国政协邀集我们欢聚一堂,共庆1994年元旦佳节,我受委托谨代表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中国共产党,向全国各族人民,向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向在座的同志们、朋友们,恭贺新喜!祝大家身体健康,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祖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做出新的贡献!
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而又非常有意义的历程。年初,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会议胜利召开如春潮涌动,给改革开放的中国带来了勃勃生机。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确定,为我们的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在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精神的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各方面的工作都出现了新的局面。对于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加强和改善经济宏观调控,积极促进改革;坚决开展反腐败斗争,加强廉政建设;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这些决策和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神州大地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心情舒畅。尤其令人振奋的是,11月份连续出现了三件大事,值得我们大书特书。
首先是中共中央在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正式出版发行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这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文选》是前10年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引导我们顺利地由旧经济体制向新体制转换的理论指南。11月2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立即召开会议或向各级组织发出通知,要求全体成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紧密结合各项工作和自身的思想实际,切实贯彻执行。
接着,11月中旬,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我们勾画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总体规划,是我们今后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体制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行动纲领。中共中央在这个“决定”出台前,曾邀请我们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的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征求过意见。我们完全赞同、坚决拥护这个“决定”。
还有一件大事是11月上旬召开了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关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以“一国两制”构想统一祖国,实现祖国统一是最大的统一战线。在邓小平同志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指引下,统一战线今天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将更好地贯彻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继续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携手奋进,共同谱写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新篇章。
今年元旦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15周年。15年来,海峡两岸的关系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巨大变化,由长期的军事对峙、政治对抗转向和解对话、交流。自1987年11月台湾当局有限度地开放探亲以来,到大陆的台胞已超过500万人次,台资企业达2.1万家,投资金额超过100亿美元。两岸各项交往已成为不可阻挠的历史潮流。去年4月实现了两岸授权民间团体负责人的首次会谈,在两岸关系中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5年来,我们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促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推动直接、双向“三通”,发挥各自的优势,作了不少工作。今后,我们将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同志们、朋友们:
从现在起至本世纪末,我们面临两大奋斗目标。一个是发展的目标,即达到小康水平;另一个是改革的目标,即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在春意盎然的新的一年来临之际,我们豪情满怀,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广大成员和无党派爱国人士,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锐意改革,积极进取,为实现90年代的战略任务,胜利迈向21世纪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发)


第4版(要闻)
专栏:

  责任完全在英方
——评析中英会谈的由来和破裂
新华社记者冯秀菊
人们曾寄予希望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会谈最近已宣告彻底破裂。究竟是谁把会谈推入死胡同?这个责任究竟应由谁来负?
记者曾从头至尾参加了持续7个多月之久的中英会谈的全部采访活动,从采访和各方面了解到的情况表明,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英方顽固坚持“三违反”的错误立场,自始至终对会谈毫无诚意,港督彭定康在中英并未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单方面采取行动,将部分“政制方案”提交香港立法局讨论,这就是造成双方会谈破裂的根本原因所在。
彭定康明明自己设置了重重路障,堵死了谈判的道路,最近却又在假惺惺地说什么要“继续谈判”,似乎谈判破裂的责任在中方。这种老殖民主义者贼喊捉贼、倒打一耙的故伎,休想在内地、香港和世界的公正舆论面前瞒天过海。
众所周知,从1993年4月22日至11月27日期间,中英双方举行了17轮会谈。双方商谈的主要议题是:香港在英国管制下举行的最后一次选举,即香港1994/1995年19个区议会、两个市政局(新界区域市政局、港岛九龙市政局)和立法局三级的选举安排。这是一个牵涉到此次选举产生的为期4年的三级架构能否过渡到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以后的一系列具体问题,也就是涉及到1997年香港平稳过渡和政权顺利交接的问题。
双方在会谈前和会谈中,争论的突出焦点始终围绕着两国过去达成的共识、谅解和协议要不要遵循,也就是守不守信义的问题。
   分歧的由来会谈的提起
事实上,从1982年以后的10年间,中英双方就中国收回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及香港过渡时期的政制发展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磋商,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其中包括双方签署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以及两国间达成的有关协议、谅解和共识。
中英联合声明的签署全面解决了香港回归与平稳过渡问题。
中国在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少英方提出的合理意见,英方也一再承诺要与《基本法》衔接。
中英两国外长在《基本法》即将颁布的时候,在7封近万字的信件往来中曾就香港1995年选举,包括立法局分区直选的数目等香港政治发展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在原则上达成一些谅解和协议。
因此,如果说从1982年以后的10年间,中英双方能在比较合作的情况下商谈香港政治体制问题的话,那么在香港临近1994和1995年选举的时候,双方就选举细节问题进行友好协商理应是件容易的事情。
但事与愿违。1992年10月7日,英方在没有同中方磋商的情况下,由港督彭定康在施政报告中突然抛出“政制方案”,向中方发出了严重的信号,即英方准备推翻过去10年同中方保持磋商与合作的基础,准备撕毁双方已达成的协议。这一方案从提出的方式到内容都是违背中英联合声明、与《基本法》衔接的原则和两国政府已达成的有关协议和谅解(简称三原则)的。
从方式上看,彭定康搞突然袭击,直接背离了《基本法》附件二所明确阐述的两国对1997年香港政权顺利交接有关事宜要进行“讨论”、“磋商”和“审议”的规定。请看施政报告出台前的几个事实:
——1992年9月18日,英国《金融时报》首先透露英方对香港现行政治体制作出重大改变的消息。
——同年9月25日,英国外交大臣赫德在纽约同中国外长钱其琛会晤时,简单提及彭定康的施政方案。钱外长当场明确阐述了中方的立场。
——在施政方案出笼前不到10天,英方向中国国务院港澳办主任鲁平和外交部副部长姜恩柱作了简单通报。鲁平主任立即回信再次表明中方的立场。
但彭定康置中方的多次劝说于不顾,还是一意孤行地单方面采取行动,从而挑起了一场长达6个月之久的中英公开论战。
从内容上看,“政制方案”的核心是突出一个“变”字。
中英联合声明规定,1997年后,香港现行政治制度不变、经济制度不变和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但彭定康把与1997年后的体制有直接联系的香港过渡时期的政治发展及选举安排进行了很大改动。在此仅举以下数例:
——香港区议会和两个市政局的441名议员中有140名是委任的,可以补直选的不足,有利于吸纳各方面人才,效力于社区工作,也符合广大港人的意愿,但彭定康提出全部取消委任议席。
——香港行政局和立法局议员历来是有重叠的。部分行政局议员也可以是立法局议员,这既有利于运作,也有利于互相制约。但彭定康主张把两局彻底分家,试图改“行政主导为立法主导”,肆意抬高立法局的地位。
——《基本法》第45条和第68条规定,香港的政制发展应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但彭定康则提倡急剧改变,如把1991年香港15个功能组别(由商界、经济界等专业人士组成)不到10万人的选民基础,在1995年扩大到包括所有非专业人士在内的270万人,企图以“民主”为幌子,故意制造混乱,以排除真正专业人才。
因此,彭定康的方案就是妄想从根本上否定过去中英双方达成的协议,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按照英方的意愿扶植香港的亲英反华势力上台,把香港变成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治实体,以便在1997年以后变相延续英国对香港的统治。
彭定康的“政制方案”抛出后,遭到香港各界人士的强烈批评。在这种情况下,英方迫于各种压力,在去年年初向中方表示了谈判的愿望。中方考虑到中英合作的大局和两国的根本利益,同意和英方进行两国政府代表之间的谈判,希望英方能放弃“三违反”,重新回到中英合作的轨道上来。于是,双方从2月初至3月12日进行了内部磋商。在磋商过程中,中方坚持“三原则”作为谈判基础。英方口头上表示同意,但却节外生枝,提出港府官员必须作为“正式成员”参加谈判。为了促成谈判早日进行,中方对此采取了灵活态度,同意香港政府官员作为顾问专家协助英国政府代表工作。
正当双方即将就谈判一事达成协议的时候,彭定康突然决定把“政制方案”刊登在香港政府的宪报上,旨在提交立法局讨论。这样,去年3月12日,英方就单方面中断了双方内部磋商。直到去年4月初,双方才再次进行内部接触,终于商定谈判按照“三原则”进行。为使谈判不受外界干扰,双方承诺对会谈内容实行保密。
    设置障碍会谈停滞不前
会谈中,中国政府代表一直信守双方达成的协议,自始至终从未向新闻界透露任何有关会谈的内容。但彭定康在每次会谈前后总是千方百计散布不利于会谈的言论,企图左右香港舆论,甚至采取“偷步”行动,干扰会谈顺利进行。英方代表还在每一轮会谈开始前接受记者短暂采访时,口口声声宣称对会谈采取“积极”、“建设性”的态度,要努力使会谈“攀登顶峰”等等,但另一方面却不时地在会谈过程中设置“攀山”路障。
去年5月26日,正当中英会谈已完成第3轮,即将开始第4轮的时候,港英当局匆匆忙忙地通过了《选区分界及选举事务委员会条例草案》,事隔数天后的5月31日,立法局宪制小组又通过每两周就选举草案进行一次讨论的议题,对这些理所当然应由两国政府代表磋商解决的问题单方面采取行动,试图通过变换策略和手法,使中方接受彭定康的“政制方案”,把会谈纳入彭的轨道,中方很快识破了这一阴谋。
此外,英方迫于种种压力,也对彭方案作了一些修改,但变来变去,仍未放弃其“三违反”的错误立场。
在谈判中,英方还不断提出新的无理要求,甚至公然企图插手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例如,按《基本法》规定,1996年全国人大设立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由内地和不少于百分之五十的香港委员组成,主任委员和委员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任”。但英方在会谈中却提出筹委会香港委员需由中英双方磋商产生。英方还要中国保证2007年香港立法局实现普选;还提出谈判产生的1995年选举委员会应成为1997年后产生特区行政长官的推选委员会和选举委员会的模式等等。
关于“直通车”问题是双方会谈中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香港立法局是每4年选举一次。1995年选举出来的立法局要跨越1997年。前两年为香港立法局,而后两年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按全国人大有关决定的规定,1995年选举产生的立法局的组成如符合该决定和《基本法》的有关规定,其议员拥护《基本法》、愿意效忠特区政府并符合《基本法》规定条件,经特区筹委会确认,即可直接过渡成为1997年的香港第一届特区立法会议员。故称为“直通车”。而英方却提出1995年产生的立法局议员只要作一口头宣誓即能成为第一届立法会议员。这是无视全国人大决定中有关“乘坐直通车”的基本条件,企图剥夺全国人大赋予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的确认权力。
英方的不断干扰使会谈难以前进,会谈一直在“十字路口”徘徊。
    节外生枝用心昭然若揭
为推动会谈取得进展,早在会谈初期,中方就提出了把区议会和两个市政局选举同1995年立法局选举“分拆”讨论处理的建议。去年10月,钱其琛外长在纽约同赫德外交大臣会晤时,再次重申了这一建议。这是因为区议会和两个市政局不是政权性机构,涉及的问题少,相对容易些,在选举时间上也较靠前,而立法局选举牵涉到诸如功能组别和选举委员会等许多问题,相对要难一些。因此,可以先解决区议会和两个市政局选举,后解决立法局选举,也就是“先易后难”。
但英方对中方这一建议先是予以拒绝,后虽表示同意,但提出了降低选举年龄、采取“单议席单票制”(指一个区内一张选票选一位议员)的投票方法和取消区议会和两个市政局委任议员的三项条件。中方在坚持双方过去已达成协议的原则基础上,对英方新近提出的问题采取了十分灵活和开放的态度,同意把投票年龄从21岁降至18岁;其次,也同意区议会和两个市政局选举采用“单议席单票制”。关于委任议员问题,中方认为适当保留委任议席可以补充因直选议员造成专业人员的不足,同时也认为1997年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可按《基本法》第98条规定自行决定区议会和两个市政局委任议席的数目。中方这一立场实际上是同意了英方在1997年6月30日以前可以不再设立委任议席。
中方对英方提出的三个条件可以说是作了仁至义尽的努力。正当双方对区议会、两个市政局选举问题的观点几乎取得一致的时候,英方却非要把立法局选举的投票方法也拉进来,混为一谈。在这种情况下,中方仍然采取十分克制、忍耐的态度,认为立法局选举的投票方法完全可以也应该同立法局选举的其他问题一起下一步再继续商谈。但英方根本不理不睬,公然单方面提出中止区域组织选举安排问题的会谈。这一举动再清楚不过地表明,英方对会谈无丝毫诚意,一句话,参加会谈是假,推行彭方案才是真。前不久,彭定康在中英双方并未达成协议的情况下,悍然将其部分政制立法草案提交香港立法局讨论,其用心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纵观上述,中英会谈破裂的责任在英方是不言而喻的事实。这确实是所有内地和香港各界人士所不愿看到的结果。双方既然不能就1994/1995年香港选举安排问题达成协议,这就意味着谈判中提及的“直通车”问题也自然随着谈判的终止而不存在了。现时港英政府政制架构组成部分的三级议会,也将会随着英国对香港的管制在1997年6月30日全部结束而被解散。
中方人士充分相信,只要600万香港居民共同努力,他们自己亲手创建的香港繁荣稳定的局面一定能够继续保持和发展下去。中方将一如既往继续贯彻执行中英联合声明,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切实对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可以预料,明天的香港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


第4版(要闻)
专栏:

  中国文物古迹游拉开序幕
本报北京1月1日讯记者龚雯、计泓赓报道:新年的钟声刚刚敲响,古老而恢宏的故宫便洋溢着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今天,“’94中国文物古迹游”在这里隆重拉开序幕,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国务委员李铁映等为开幕式剪彩。
以“中华文物古迹,奉给世人共享”为主题的这一大型活动,是继“’93中国山水风光游”之后的又一历时一年的重头戏。国家旅游局局长刘毅说,为了集中展示中国5000年人文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和国家文物局根据中国文物的分布情况,精心选择了既有观赏价值又有交通住宿条件的文化胜景,推出14条文物古迹游专线。
据悉,这14条线路是:孔子周游列国线、秦始皇东巡线、三国战略线、唐僧取经线、文成公主进藏线、鉴真东渡线、成吉思汗转战线、马可·波罗旅华线、徐霞客旅游线、李自成进京线、乾隆皇帝南巡线、末代皇帝出京线、穆斯林古迹线、唐诗宋词碑记线和名楼、名城、名都、名陵、名庙、名窟、名寺等。其时还将举办乐山国际旅游大佛节、西安书法年会和珍贵文物展赏活动。
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也在会上讲了话。出席开幕式的还有8国驻华使节及代表、著名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以及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旅游者。其间,来宾们观看了清宫乐舞和专为他们开放的故宫太和殿。


第4版(要闻)
专栏:

  全国报纸理论宣传研究会成立
本报讯全国报纸理论宣传研究会最近在京注册登记,正式成立。
研究会的宗旨是,积极开展全国报纸理论宣传的业务研讨和经验交流,组织优秀理论文章评选,密切报纸理论宣传工作者之间的联系,提高报纸理论宣传工作的水平,更有效地宣传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好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4版(要闻)
专栏:

  陕西六种新发明获尤里卡奖
本报讯记者孟西安报道:陕西省6家企业的6项新发明产品,在前不久比利时召开的第42届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全部获奖。陕西省政府去年12月30日召开大会,通报表彰了获奖的企业和发明者。
这6种产品及发明者共获得8块奖牌:西安中医多学科研究所研制的“山海丹”胶囊,咸阳脑血管病研究所研制的“药气针”“脑心通”和西安启明集团总公司研制的保温涂料等3项新产品荣获本届博览会新产品最高奖——尤里卡金奖;西安舒仲花粉有限公司研制的“舒仲花粉精”荣获尤里卡银奖;西安延年保健品厂“259”系列产品和咸阳秦藏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佛香塔”牌系列保健品荣获尤里卡发明奖;“山海丹”发明者赵国欣教授和“药气针”发明者赵步长医师荣获比利时国王授予的本届博览会发明者个人最高荣誉——军官奖和荣誉证书。


第4版(要闻)
专栏:新闻特写征文

  元旦的读报栏
王柏仰孙天训
1994年1月1日。早晨。
北京在新的一年中苏醒过来,节日的欢声笑语已处处可闻。此时,人民日报社大门两侧的读报栏前已吸引了一大批读者。
报栏里有人民日报等十多种报纸,当天的人民日报前挤满了读者,前面的已贴近报栏,后面的只好踮着脚。
一位戴黑边老花眼镜的老者几乎贴在报栏的玻璃上,正在看江泽民的新年讲话,时而露出笑意。他的前身支着一条拐杖。
在他转眼看第二版时,笔者向他问话:“您贵姓?新年一早就来这里看报啦。”“我姓陈,每天早上都到这里来看报。今天元旦,来得早一些。”
比所有看报人高出一截的中年汉子很引人注目。我们同他谈起来,得知他是山东某厂出差来京的经理。他对我说:“当今是信息世界,我们搞企业的,信息更重要。昨晚从电视中听到元旦社论的大意,还想看得再仔细些,所以就赶来这里看。”
说话间,一辆小轿车突然拐弯驶向大门前停下,车里走出两位“老外”,他们走近报栏,不像其他看报人那样专注,好像在寻找什么似的。看了人民日报,看经济日报、深圳特区报,没多久便看完所有的贴报,我问他俩怎么也有兴趣来看报,其中一位用生硬的普通话说:“这是中国的窗口。”


第4版(要闻)
专栏:

  北京在崇文海淀试行巡察执法
本报北京1月1日讯记者颜世贵报道:今天,北京市在崇文区、海淀区试行人民警察巡察执法。经过人民警察学院严格训练的600多名巡察民警出现在这些地区的街面上。
实行人民警察巡察执法是行政执法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据悉,由北京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并授权市政府实施的这项规定,其职责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公共安全,维护交通秩序,维护市容环境整洁,维护城市公用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维护经济秩序,同时参加突发性灾害事故救援工作,救助急需帮助的人。试点将为全面推广做好准备。


第4版(要闻)
专栏:

古都春意
1994年第一天,本报几位记者在古都北京穿大街、走小巷,虽说是寒冬,却感受到阵阵春意。我们特把他们抓拍的几个镜头献给读者。——编者
上图:清早,西安福胡同71岁的徐旺林和老伴领着小孙孙们把崭新的国旗,庄严地挂在了自家的门上。本报记者李舸摄
右下图:孩子们不再放鞭炮了,他们进行各种健康有益的娱乐活动。北海公园湖面上,可见各种冰橇在愉快地滑行。
本报记者王忠家摄
右上图:花店生意兴隆,年青人争相选购,送给亲朋好友,寄托美好祝愿。本报记者王忠家摄
下图:北京市西城区政府组织了“老妈妈”慰问团,来到中南海慰问担任中央警卫任务的解放军官兵。本报记者杨文道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