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学术)
专栏:书刊评介

  《政治哲学史》简介
由美国当代著名学者列奥·施特劳斯(1899—1973)主持编撰的《政治哲学史》最近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首次出版中译本。这部学术著作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从修昔底德、苏格拉底直至胡塞尔、海德格尔等西方古今著名思想家和学者对社会政治生活的理性思考。这些思考集中反映了西方人的政治价值观念,直接或间接地构成了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和政治实践的理论基础,并且还将对西方未来政治前景继续发生影响。对于想了解西方政治制度的哲学基础以及西方人文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我国一些读者来说,这部书值得一读。
此书集中地反映了西方一些学者对西方当代社会所抱有的浓厚的忧患意识。在作者看来,当代西方所面临的真正危险是来自西方内部对西方特有的价值和目标的挑战。具体地说,便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中形形色色的实证主义的日渐盛行及对哲学理性的严重挑战。实证主义本身就包含着被它当作非科学而予以排斥的哲学理性对社会和历史的理解,其所坚持的“事实”与“价值”分离的科学标准是虚伪的。这便是施特劳斯论证的所谓的当代西方的理论困境或危机。必须指出的是,西方一些学者所忧虑的是害怕丧失西方的“优势”地位。《政治哲学史》一书实质上反映的是西方人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价值观念。因此,读者持一定的批判态度仍是必要的。
(李洪润)


第5版(理论·学术)
专栏:

  科学技术就是力量
——重读《新工具》
卢继传
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在他的名著《新工具》一书中阐述的“知识就是力量”,成为一句名言流传于世,在我国也广为人知。它在科学史和哲学史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笔者重读该书,联系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势态,深感传播知识就是力量有着深刻意义。
    “人类的知识和人类权力归于一”
培根生长在马克思称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序幕时代。16—17世纪,英国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新生的资产阶级以及和它结成联盟的新贵族,非常关心生产、航海业、造船技术和军事技术的发展。因此,他们需要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同时,他们有了新的精神要求。但是,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的残余和教会仍然支配人的思想,任何人如对它们稍持异议,就被指控为“倡乱者”;它们对于科学的进步还硬是加上一道严厉的限制。他勇敢地奋起,反对宗教的唯心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并且论证了认识和驾驭“自然力”的力量与方法。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从概念出发,玩弄词句,沉陷于抽象而空洞的议论,甚至尽力所能地把神学观念奉为信条,把经院哲学与神学糅合在一起。而经验论者只以对个别事物的片面观察或道听途说为据,加以论断。对此,培根讽刺说:有学问的人们,但亦是轻忽而又懒惰的人们,在建立或证实他们的哲学时,却采用了某些谣传,或者经验的一些假态。他指出:由于这两种错误思潮严重地歪曲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以致人们“在自然历史当中找不出一个事物是适当地查究过,证明过,算过,衡过或量过的。”(《新工具》中译本,第77—78页)
那么,怎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呢?培根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地提出认识的归纳法的哲学家。他认为,要像蜜蜂采蜜那样。在庭园里和田野,蜜蜂从花朵中采集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加以消化和加工。他由此强调,哲学的任务是,把经验和理性结合起来,把仔细的观察和正确的推理结合起来。科学的认识方法必须从观察和实验开始,获得了感性材料之后,对其逐次分析、归纳,从个别事物上升到普遍的原理,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
在培根看来,要达到这一步,取决于人们的知识程度。为此,他反复论证: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就是知识。他说:“人类的知识和人类权力归于一”,并解释说:“要支配自然就须服从自然。”(同上,第8页)这无疑是正确的。只有认识自然规律,遵守和运用这些规律,才能改造自然,造福人类。换言之,有了科学知识,才可能驾驭自然;任何人没有知识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于是,培根强调,要获取真正的知识,必须扫除妨碍科学知识发展的幻想和偏见。他揭示了追求虚构和空想的所谓“四假象”:“族类的假象”、“洞穴的假象”、“市场的假象”、“剧场的假象”,曲解事物或自然,把人们引入空洞争论的歧途,使人与自然隔绝,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这些揭露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科学和哲学的发展。
为了形象地论证“知识就是力量”,培根还撰写了另一本著作《新大西岛》。他力图把这个岛描绘为建设成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依靠科学技术力量促进了生产发展、经济增长、生活富裕的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里,各级掌权者都是具有科学技术知识素质的。 
    “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名言不仅为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提供了舆论工具,而且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其影响绵延数百年。数百年来,资本主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依靠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就在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100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这与“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在资本主义社会深入人心是有密切关系的。马克思在考察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发现了以下事实:“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同时,生产的发展反过来又为从理论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70页)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不难看出,资本主义都是借助于科学技术的力量得以发展的。在每一次技术进步中,资本主义抓住了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经济。第一次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第二次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迅速增长,由自由竞争走向垄断;战后第三次技术革命又为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一产业急剧下降,第三产业迅速上升,整个社会知识水平得到提高;本世纪70年代震撼世界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或称新的世界技术革命,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迅速崛起,知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其生产力水平和发展速度又大大提高了。
战后以来,在与资本主义科技竞赛中,社会主义国家重视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在50年代,前苏联在尖端技术(火箭技术、氢弹技术、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等)赶上或领先美国。1956年,我们党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并制订了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尤其在原子弹、氢弹发展速度上超过法国、美国。当时,西方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尖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新中国诞生以来的40多年里,我国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卓越的,一些项目或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在较长的时期里,由于我国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存在的弊端,以致科技成果难于转化为生产力,不能充分发挥科技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强大杠杆的作用。同时,也曾一再地错过了世界技术革命的契机,没有紧紧依靠科学技术把经济搞上去。我国综合国力弱于西方发达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落后。在当今新的世界科技竞争中,谁在科学技术上落后,谁就将在经济上受制于他人,从而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只是抽象谈论自然知识,也未能揭示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之力量。今天,人们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已含有崭新的内容,那主要是指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社会的各领域,科技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诸要素中决定性因素,现实生产力都是人类知识力量的物化产物,都是科学技术长入物质生产过程的结晶,因而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邓小平同志洞察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这是对科学技术力量的认识的一个新的飞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现在,我国正在大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论断肯定将会产生深远的积极作用。可以断言,社会主义终究能够赢得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但科学技术必须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否则,那是不可能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和发展前景,我们应着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大力发展教育,大力造就和培养人才,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使他们深刻理解和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依靠科学技术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
不言而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牢牢记住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对我们的告诫:“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第5版(理论·学术)
专栏:学术动态

  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由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韩国地域社会开发学会联合主办的“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学术讨论会于不久前在长春召开,来自中国、韩国、朝鲜、日本、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位学者、专家及企业界人士,围绕“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与实践”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一、关于东北亚地区经贸合作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自一九九○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始筹划图们江地区展开国际合作这一全球性规模项目以来,东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得到了迅速发展。与会者对当前该地区的经贸合作现状与发展趋势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估,认为俄中经贸合作由于地理位置的邻近、双方经济的互补性及多年来经济合作的丰富经验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合作领域也由八十年代的工业协作、劳务出口等发展到九十年代的高科技行业。同时,俄中还可以在水力发电、交通运输、冶金、轻工、农业和科技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这种合作将在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会者指出,韩中经贸合作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两国政府与民间有扩大经贸合作的愿望,韩中在资源、技术、管理等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国际因素更有利于两国的经贸合作的扩大。而朝中经贸合作在当前并未达到应有的水平,需要两国有关部门加强对对方经济的研究,推动两国的经贸合作。
    二、关于图们江下游三角洲的开发战略与对策
近年来,图们江下游三角洲的国际合作与开发为世界所关注,因而该地区的合作将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战略,成为这次讨论会关注的焦点。与会者认为,由于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意识形态的差异及历史背景的影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必须是开放、松散的、以“次区域”为基础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就是先形成若干经济圈,多圈交叉组合,从而带动整个东北亚的区域合作与发展。
目前,这种经济合作态势应以开展双边乃至多边经济合作为宜,应继续发展双边贸易关系。同时,应进一步加强清津、延吉、海参崴为顶点的三角区域毗邻地带的开放力度,发展以旅游贸易为主导型的经济,开通口岸解决交通问题,积极进行国家和地方级政府的会谈,共同为建立图们江国际自由经济贸易区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与会者指出,图们江下游三角洲的开发战略应以优势互补的合作为内涵,包括主要生产要素的互补、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互补,也包括贸易互惠等,而且应从耗资少、建设时间短的项目入手,在开发中提高经济效益。其开发方案应以“共同开发、统一管理”为最佳,即在自立、平等、互利、政治与经济分野原则下进行合作开发,以建立地方性的多国一制的一体化的经济共同体。
    三、关于图们江三角洲开发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当前,图们江下游三角洲的多国开发尚未取得根本性的进展,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便是资金短缺。与会者提出应尽快建立东北亚开发银行,从而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的支持下,运用金融工具和手段从国际资本市场、各国政府及国际私人投资中筹措资金。东北亚开发银行应主要为图们江下游三角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以及发展多种产业提供贷款和资金,促进参与图们江下游地区开发的多国和地区间的合作与发展。
鉴于目前国际资本一时很难奏效的情形,有的专家、学者提出,利用图们江下游地区的已有条件,先将旅游业发展起来,以创汇积累资金。
另外需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发展农业问题。东北亚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产生的大气、水、海洋等污染也已引起东北亚各国的重视。因此,图们江下游三角洲的开发应重视环境和生态平衡问题。与会者指出,任何开发规划要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出发,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方能繁荣东北亚。农业问题应吸取日本的教训。当初,日本在地区开发中部分地牺牲了农业,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因此,与会学者强调,在图们江下游地区的开发中,必须合理解决工业、都市的发展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把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放在首位。
(黄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