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月1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广东营建50个商品粮基地县
本报讯记者梁兆明报道:广东狠抓以粮田保护为重点的耕地保护工作。省政府近日决定,从1994年开始,用3年时间建立50个商品粮基地县;全省19个市的市政府同时确定到1997年末的任期内,保障全省耕地总面积在251.3万公顷以上,并为此向省政府立下“军令状”。
据了解,这50个商品粮基地县分布全省各市,规划总面积3555万亩,占全省粮食面积67%,年产出商品粮460万吨,占全省商品粮总量的近80%。省政府在3年内每年财政投入5000万元,作为建设商品粮基地专项基金。全省各市政府的领导立下“军令状”,在确保全省耕地总面积的同时,要在5年内开垦新耕地4.5万公顷。首先在1994年6月底之前将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使全省基本农田保护区从目前的86.6万公顷增加到200万公顷,其中粮田占86%以上。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怀柔农民大面积种植西洋参
本报讯西洋参栽培技术在北京怀柔大面积推广获得成功。目前,35个村上百户种参的农民,都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1979年我国引种西洋参成功。1984年,怀柔县利用该地区弱酸性土壤和适宜西洋参生长的气候条件,开始组织农民大面积栽培西洋参。在专业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下,怀柔西洋参连年获得丰收,质量完全达到了进口西洋参的水平,成为我国第一个经卫生部批准可与进口西洋参同供药用的“名牌”。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德兴 乡镇企业水涨船高
本报讯记者余清楚报道:江西省德兴市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多轮驱动,壮大支柱产业,形成了高速高效发展的规模效应。1993年,全市乡镇企业工业产值5.38亿元,实现利税500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1倍以上,迈进全国乡镇企业200强的行列。
为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德兴市选择了8个经济基础比较好的镇为中心,集中资金上项目,成规模。银城镇半年内就兴办了4个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这个市还把乡镇企业的发展布局同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促进农业资源生产、开发、加工一体化。花桥镇竹资源极为丰富,过去农民砍下一根毛竹剖成篾片卖出去只有12元收入,这个镇围绕竹制品发展乡镇企业,形成了育竹、砍竹、剖片、压板、加工一条龙,使每根毛竹增值达45元。
德兴市坚持立足高起点发展乡镇企业,注重增加科技含量,彻底改变过去粗加工、低层次的“马路企业”形象,大力兴办“大、高、外”企业。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文登 农村储蓄突破十亿元
本报讯截至1993年11月底,山东省文登市农行信用社农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0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8亿元。
在吸储工作中,文登农行首先在农村储蓄网点建设上狠下功夫。在原有46处储蓄机构的基础上,又新增储蓄代办点776个,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储蓄网络。其次,将目标管理引入储蓄管理工作中,使上到支行、下至基层办事处信用社,都有明确的日均余额增长额和年末余额增长额目标,并将达标情况纳入储蓄承包经营责任制中考核,与奖金直接挂钩。
与此同时他们把吸收来的存款用于发展农村经济,培植新的储源。近几年,他们对农业的水产、畜牧、水果、桑茧、蔬菜“五大开发”工程和乡镇企业建设进行重点投资。“八五”以来,共用于上述投资达6.5亿元。
(田序洪黄明友丛培允)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尉氏 广栽“摇钱树”
本报讯河南省尉氏县以果树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经济林,去年林业收入达3000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40元,林果业成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摇钱树”。
尉氏县1985年平原绿化达标,1991年又被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为了再上新台阶,该县于1990年制定了以果树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效经济林的规划:县中东部黄泛区以苹果为主,县西沙区则以大枣和杂果为主,建立苹果、大枣、杂果三大基地,果林面积8万亩;农田林网和农桐间作则推广杨树、泡桐、刺槐优良品种,建立杨树速生丰产林、刺槐良种示范林等高效林网10万亩。林果业去年鲜果产量1200万公斤。
(关超杰)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长江自然截弯形成的湖北省监利县老江河,水面近4万亩。该县在农业部支持下建成了亚洲最大的中国四大家鱼种质库,库区渔民在水产专家指导下进行科学育种、养殖、捕捞,不仅使四大家鱼种质得以保存繁衍,去年还生产商品鱼80多万公斤。 袁迎光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内蒙古巴彦淖尔盟繁育成功二郎山白绒山羊。这种山羊的羊绒纤维长、柔韧性好,绒细如丝,轻如云,白如雪。
新华社记者杨慎和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股份合作制在农村

  与浦东开发高亢的声浪相比,上海市郊区似乎比较沉静。但这沉静之下,正汩汩涌动着一股热潮——对原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对这种改造,上海人简洁而深刻地称之为——
改制——上海市郊区股份合作制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蒋亚平
    一
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上海市“改制”的试点甚早。1984年,上海市郊出现了农民自发兴办的两家股份合作制企业。
这两家企业以后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中的嘉定区黄渡乡新陆家禽公司,已经由最初的1.2万元股金,发展到拥有1100多万元固定资产。
后来的7年,上海没能迈出大的步伐,至1991年,股份合作制企业才有8家。
转机是邓小平南巡谈话。1992年成为上海市有组织、大力度推进股份合作制,大胆“改制”的一年。到这年年底,全市郊区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到593家。
1993年势头更猛。到年底达1500家。
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上海市郊区已有10%的乡镇企业“改制”。
    二
上海市郊区“改制”的基本动因,与全国其他地区大致相同。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的乡镇企业在全国技术最强、产品最好、效益最佳,同苏、锡、常的乡镇企业并肩携手,组成了一度在国内市场所向披靡的“长江三角洲兵团”。
辉煌依在。但在以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为主体的“珠江三角洲兵团”的强力冲击下,“长江兵团”感到了挤压和危机。集体化程度较高、规章制度较严的上海市,受到的冲击尤甚。
传统集体经济组织一些固有的弊病日益显见。上海人形象比喻为“足球”和“排球”。未“改制”前,企业如同“足球”,大家你踢我踢。“改制”的目的,就是要企业变成“排球”,大家你托我托。
股份合作制盛行,除了转换机制,当然还有更综合的动因。如生产规模扩大后对资金的渴求,跨入市场经济后要求共担风险等等。
上海曾因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传统集体经济组织力量强大,改革相对艰难,被人喻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大本营”。所以,上海市郊区目前正在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全方位、有组织的对传统集体经济的“改制”工作,意义更为深远。
这一试验同全国的其他类型试验一起,再次表明,在当代中国各类企业、包括各种经济组织制度创新中,跃动着这样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明晰产权,理顺产权。
这试验至少还在理论和观念上成功地打破了这样两个禁区:承认和尊重各经济主体包括个人财产权;可以按资分配。
    三
相比较而言,上海市的农村经济有这样几个突出的条件:传统的集体经济力量强大;乡村干部素质高,管理经验丰富,对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控制很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力量强大,尤其是浦东开发和旧城区改造全面展开后,所导致的资源重新大规模配置,从根本上影响了上海郊区的发展方向。
这样一种背景,便决定了上海在“改制”过程中,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股份合作制办法。
比如,上海“改制”,涉及的增量多、存量少。也就是说,主要是吸纳新投资掺进以前的资产中,而不是大量地把已有的资产折股给企业和个人。
又如,上海“改制”涉及企业多,社区少。与以增量扩股相关,上海市郊股份制改造,绝大多数是以乡镇企业作为试点,对乡或村级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整体“改制”,目前虽有试点,但量很少。
这两点,既是自身独特条件所限,也反映了上海人在“改制”中的一种指导思想:看准了再干,稳妥一些。
这种稳妥也体现在“影子股”的设立上。“影子股”也是人们通常说的“干股”,即把存量资产的一部分名义上分到有关个人,这个人只能享受这部分存量“资产”的红利,并不真正拥有这份资产。这显然是一种过渡性的安排。
上海在实行股份合作制过程中的这种稳妥和过渡,显示出我国当代经济变革过程中经济组织创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既不同于温州,也有异于广东,上海正扎扎实实走自己的路。
    四
上海两年来实行股份合作制的成果有目共睹。
主要的成效首先表现为企业产权清晰,集体财产得以保值增值。上海1992年办的593家股份合作制企业,通过年终分红,集体股增值率达15%;其次,单一的投资结构也得以改变。嘉定区的50个股份合作制企业,新筹3271万元股金,其中有2898.6万元用于项目开发和技术改造;第三,企业经营者的责任心和职工的主人意识也大为增强,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奉贤县曾对6家“改制”企业做过调查,其中4家企业主要产品的正品率提高了3—5个百分点。
    五
“改制”,从根本上讲,是利益、资产和资源的重新调整、分割和配置,这一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冲突。
冲突主要集中在股权的设置和分配上。
上海“改制”有一个彻底之处,就是承认50年代合作社入社社员所带资产的股权,这意味着在几十年的曲曲折折之后,现在终于“还股于民”。
但是在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集体经济组织同所属企业之间,乡镇集体企业同职工之间,包括干部与群众之间,产权的分割和重新配置就不那么容易。
譬如,在乡级集体经济组织中,村和农民对其中的资产是否拥有所有权?若能够拥有,又应该占多少比例?
每个乡镇企业在兴办起来后,通过自己贷款积累的财富,是否应该划为属于全体企业所有的法人股?若可以,这些法人股同社区内的农民和企业职工之间,又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
这一系列问题,蕴含了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变革所面临的重大理论课题。从上海的情况看,有的得到局部解决,有的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同全国其他一些地区一样,这里也还留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尾巴。据初步统计,在上海市目前已经实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总股金中,集体股占50.2%,职工股占29.8%,社会法人股和个人股占16.6%。这种股本构成在政治上当然是不犯规、无风险的。但是,50.2%的集体股本身的产权是不是还需要进一步划清呢?
这不是无足轻重的问题。“改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转变机制。十多年我国的改革实践表明,对旧的体制,改到什么程度,机制就转到什么程度。这二者的关系不会错位。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抽调大批干部包山头包任务
湖北打响灭荒造林攻坚战
本报讯规划今年消灭宜林荒山的湖北省,正抓紧最后一个冬季造林整地时机,打响了全省灭荒造林的攻坚战。
自湖北省委、省政府1989年作出“十年绿化湖北”的决定后,5年来全省累计完成人工造林2084万亩,目前还剩287万亩荒山,涉及24个县,分布在人烟稀少、造林难度大的地方。
省委、省政府把灭荒作为全省去冬今春农村工作重点,抽调大批干部上第一线,包村组、包山头、包任务,定时间、定奖惩。据不完全统计,17个县市不包括乡镇目前已抽调各部门干部1500多人。有些县市规定,乡镇主要负责同志调迁,凡未完成灭荒任务的,一律停办手续,并就地担任灭荒组长,何时完成灭荒任务,何时才能离开。湖北省还决定从今年起实行林业投资和灭荒挂钩的办法,凡灭荒拖了后腿的县市,3年不安排林业投资。去年未按期灭荒的5个县市,已安排以奖代补的资金,要从今年投资中扣回。省厅在安排国家和省里投资时,向荒山县倾斜,去年24个荒山县市的各种资金占全省用于林业投资总数的42.75%。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湖北全省上下掀起了冬季造林整地高潮。截至去年11月底,全省已完成造林整地183.5万亩,占现有荒山总数的63.8%。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让农产品卖个好价钱
栖霞靠经营拉动生产
本报讯许多地方去年苹果“卖难”,而果品总产量去年高达4.5亿公斤的山东省栖霞县,一般品种的小国光、青香蕉价格略高于上年,红富士、北斗等新品种价格比上年高出20%以上。其中750万公斤红富士苹果,平均每公斤5.4元以上,是上年最高价格的2倍多。这里面有什么诀窍?县长吴继祥告诉我们,关键是县委、县政府下力气帮农民解决农业经营效益问题,千方百计让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卖上个好价钱。
栖霞县对主要农副产品的经营,突出抓了经营队伍的建设和经营市场的开拓。仅果品,全县就有5000多农民季节性当“二郎神”,2000多个联合体开展规模性经营,120多个村实行集体经营。县里还在全国30多个大城市开设窗口,开辟销售基地,改变了农副产品等客上门状况。他们还对主要农副产品实行产业化、规模经营,在稳定粮油面积的前提下,能发展多少就发展多少,特别注重山地和庭院开发,使主要农副产品形成尽可能大的规模。目前,全县苹果面积已达60万亩,苗木面积达4万亩,许多乡镇已成为专业化的生产基地和经营基地。这个县的唐家泊镇,发动全镇90%的农户在苹果幼树地里种17种、2500亩药材,与外地药材公司签定合同,成为其生产基地,由镇里统一收购代卖。由于其规模大,有经营前途,外地药材公司对农民种药材实行保护价格,去年全镇药材收入达680万元,户均增收700多元。
栖霞县还正确处理经营与生产的关系,引导农民树立为经营而生产的观念,用经营拉动生产。前年,某单位为外商代理收购9万公斤红富士苹果,派人来住了一个月,几乎跑遍了全县果园,但因果品农药残留量多、色泽差而未能收购成。接受这一教训,栖霞县引导农民根据市场经营需要安排生产,靠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以苹果为例,去年全县有3000万个苹果实行套袋,农药落不到苹果上,并达到最佳色泽。还有300亩果园采用了反光地膜技术,增加苹果着色,仅此两项措施,便使苹果登上高档次,进入香港、台湾市场。
      (温立平牟文敏)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

  补上经营课
生产讲究技术,经营要有诀窍。同是苹果,去年许多地方“卖难”,栖霞苹果却十分走俏,且价格高于上年。这就有力地说明,面对市场,光生产好还不行,加上经营好才能大受益。
过去,我国农副产品短缺,有东西不愁卖不出去,农民自然注重生产而很少研究经营。如今搞市场经济了,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了好价钱才有效益,经营是必补的一课。学经营也要联系实际。抓生产强调年年有个新套套,市场千变万化,适应市场搞经营,套数更要多、要活,这是千万不能忽视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集雨技术解决甘肃十万人饮水难
水利科研人员研究成功的一种雨水收集技术,在甘肃十多个干旱县农村受到青睐,成为水源奇缺地区千家万户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一条有效途径。据统计,截至目前在陇中的定西、通渭、会宁和陇东的环县等十一个县农村,已有一万九千三百户农民推广了这项技术,有十万多人用此办法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
(据新华社)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高安成为江西农话光缆第一县
本报讯江西省高安县由地方和邮电部门共同投资五百余万元,已架设光缆近百公里、电缆二百余公里,消灭了农话明线中继,装机容量共达一万一千余门,基本实现了农话交换程控化,并成为江西农话光缆第一县。
(高海清游涌涛)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纯天然山楂全果系列制品推出
本报讯填补我国一项空白的纯天然山楂系列制品,最近在山东莱州市山力饮料公司研制开发成功。它包括山楂全果果茶、果酱、果蜜、颗粒冲剂等,在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价值上进行了新的开发和利用。
(孙加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温岭石塘国家一级渔港开工建设
本报讯浙江温岭县石塘国家一级渔港近日开工建设。这里将形成五十万平方米的避风锚地,可解决五百条渔船锚泊。连配套公路、桥梁、隧洞,总投资达二千六百万元,建设工期为三十个月。
(吴茂云)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我国水利科技事业成果丰硕
本报讯从近日在京召开的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获悉,我国水利科技事业近年来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据了解,1990年到1992年,全国水利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3项,其中“防汛遥感应用试验成果”,评为一等奖;共获得水利部科技进步奖189项,其中“喷灌技术研究和推广”、“引黄济青工程输水沉沙设计研究”等9项评为一等奖。经专家初评,1993年还将有47项水利科技项目进入部级科技进步奖档次。
从前些年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论证开始,水利部除组织完成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列项外,每年还划拨专款,用于部重点科技研究项目,集中精干科研队伍针对江河治理、防灾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南水北调等骨干水利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可喜成果。水利部专门成立了水利科技推广中心,一批科技成果已转化成生产力。多年来,全国水利系统大力开展以建立节水型农业为目标的节水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如今,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和渠道防渗等先进的灌溉技术措施已广泛应用于大江南北,总计达5000万亩。水利部规划在“八五”期间利用节水灌溉贴息贷款,在全国建立百个节水灌溉增产示范区,到1993年底已建立示范区82个。据介绍,这批已建成的示范区,节水增产效果显著。
(张学俭)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竹产品走俏市场
本报讯随着竹笋、竹席、竹筷、竹编、竹工艺品等走进千家万户并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竹产品市场前景看好,各地掀起了发展竹产业的高潮。
竹子具有生长快、效益高、用途广等优良特性,利用价值很高,是难得的绿色资源。我国有竹林面积5300多亩,广泛分布在南方13个省区。各地发挥利用这一资源优势,竹林的培育已从单纯用材向笋材两用林和依用途定向培育转变;竹子加工向系列化、综合利用和出口创汇方向发展,由过去的初级加工向机制竹浆、竹质人造板、食用竹笋、竹编工艺系列产品以及利用竹材或加工生产药膳产品、竹类食品等发展。
在竹产品加工利用中,各地还十分重视发挥加工企业的龙头作用,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及外资引进工作。随着竹产品在市场走俏,竹林资源的培育也呈现高潮。
(吴焰)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情实话

  农民希望
大篷车下乡来
前几年,在市场出现疲软的时候,许多生产厂家和商业部门从城市走向农村,派出一辆辆大篷车送货下乡,为边远山区农民服务。这样,不但使大批日用工业品在广阔的农村找到了市场,搞活了流通,而且解决了农村购物难问题,深受农村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有的经营者却忘记了农村这块广阔的天地,他们的眼光只盯着城市,很少去研究农民的需求,大篷车再也不下乡了。在一些偏僻农村,农民为买一双合适的鞋子,一件时新的衣服往往要跑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路。
我国有8亿多农民,农村市场潜力巨大。有远见的经营者应经常把一些货真价实而又适销对路的商品送到农民手中,生意才能越做越活。
农民热切希望大篷车下乡来。
      湖南省邵阳县岩口铺镇政府陆志坚
                    
城市市场兴旺,商品下乡不下乡就无所谓了吗?错矣。农村不是多余商品的推销地,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市场。如果你仅仅在商品销售疲软时才想到农村,想到农民,那么你迟早要失去这个大市场。
说中国市场大,大在哪里?主要大在农村。有眼光的经营者们,还是更多地去注视一下农村市场吧!他们的呼声理应得到回应。
         ——编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