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
专栏:

  朱镕基向环太平洋论坛大会发表讲话指出
中国在改革开放道路上一往无前
本报讯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环太平洋论坛第三届大会7日播放了中国副总理朱镕基向大会发表讲话的录像,受到与会各国知名人士的热烈欢迎。
朱镕基用英语发表讲话。他在题为《太平洋世纪的中国》的讲话中指出:“环太平洋地区被普遍认为是21世纪世界上最具活力、最有希望的地区。进入90年代以来,占世界经济2/3以上的发达国家经济回升乏力,一些国家经济大幅度下滑,处于茫然混乱的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陷入困境之中,只有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继续保持领先增长的地位。这一现象引起了国际社会政界、商界和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他在介绍中国改革开放形势时说:“地处环太平洋地区的中国,近十几年来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1979年以来,在伟大的改革开放路线总设计师邓小平领导下,中国人民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1992年与1978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2.3倍。去年春天,邓小平发表了高瞻远瞩的重要讲话,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潮。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13%,今年上半年增长近14%,估计全年可能达到13%。中国经济蕴藏的巨大潜力和展示的广阔前景,正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投资者和企业家。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也越来越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
朱镕基说,近半年来,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投资规模增长过猛,金融秩序比较混乱,通货膨胀压力在逐步积累,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有所加剧。他认为,“从根本上讲,这是旧体制的弊端没有消除,新体制的作用没有发挥,新旧体制冲撞摩擦的结果,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出路在于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目前中国政府循着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正在采取的一切措施,是为了防止国民经济发展出现大的波动,从而为改革开放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朱镕基说:“今后的5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现在我们正从各个方面加快步伐,力争在90年代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当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更是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既面对着传统计划体制的抵抗,也面对着一切不合理的既得利益格局的障碍。这是一项充满着挑战和希望的伟大事业。为了民族振兴,国家强盛,我们将继续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一往无前地走下去。”
朱镕基说,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抱有充分的信心,因为支持中国10余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因素不会改变。他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江泽民主席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正确指引下,中国经济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仍然具有强劲的增长能力。”
在谈到国际问题时,朱镕基说:“近几年国际形势发生了战后罕见的剧烈而深刻的变化。两大军事集团的紧张对峙不复存在。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原有的地区热点多数得到缓解,国际裁军谈判有了新的进展。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是有可能的。各国加快调整内外政策,振兴本国经济成为当代的主流。环太平洋地区多层次的经贸合作蓬勃发展,经济增长保持强劲势头。但是,不能不看到,冷战时期留下的某些热点尚未解决,局部地区又爆发了一些新的热点。天下并不太平。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始终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各种力量正在重新组合,新旧矛盾互相交织,地区动荡更加突出。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作用增强,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朱镕基重申:“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坚定力量。我国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我们一向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自己也永远不谋求霸权,不搞扩张。”
朱镕基副总理最后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是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中国奉行睦邻友好政策,注意维护环太平洋地区的长期稳定和互利合作。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第三世界维护国家独立主权、谋求经济发展的正当权益。中国同西方国家有广泛的共同利益,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我们欢迎世界各国的投资者和企业家来华投资和开展贸易。我们希望在互相尊重、求同存异、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一步恢复和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负有特殊的责任。我国将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促进地区冲突和国际争端的政治解决,推动世界裁军和军控进程,谋求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加强环保和人权等领域的有益合作。”
7日出席本届大会的600多名代表都是来自亚太地区的政界、经济界知名人士。
“环太平洋论坛”成立于1991年。该论坛的主要目的是为亚太地区领导人提供一个经济、政治论坛,为这一区域的政界、商界和学术界交流创造机会。


第7版(国际)
专栏:

  英成为世界第二大军火出口国
新华社伦敦9月6日电据此间报纸报道,近两年来,英国的对外军火销售额大幅度上升,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军火出口国。
据英国防部官员透露,去年英国共出口了价值77亿美元的军火,占全世界军火销售总额的20%;今年头8个月,签订的销售合同价值已突破去年的总额,在世界军火贸易中所占的份额预计将超过20%。
英国出口军火的主要对象是海湾国家,仅沙特今年就订购了50亿美元的48架旋风式战斗机,科威特订购了价值10亿美元的装甲车。


第7版(国际)
专栏:

  拉美国家反通胀成效明显
据新华社圣菲波哥大九月五日电今年以来,拉美国家反通货膨胀取得明显成效,多数国家的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并正在逐月下降。
今年一月至八月,智利和哥斯达黎加的通货膨胀率最低,均为百分之四。对于哥斯达黎加来说,这是最近十五年来的最低点。阿根廷八月份物价上涨指数为零,最近十二个月的通货膨胀累计为百分之九点一,达到二十年来最低水平。今年头八个月,哥伦比亚累计通货膨胀为百分之十七点一,厄瓜多尔、委内瑞拉等在百分之三十以下。
但是,南美大国巴西的通货膨胀仍然居高不下。据巴西有关部门统计,巴西八月份通货膨胀率达百分之三十一点七九,最近十二个月累计通货膨胀已超过百分之一千五百。
八十年代,拉美国家的经济一直被通货膨胀所困扰。进入九十年代后,绝大多数国家开始走上经济复苏的道路。


第7版(国际)
专栏:

  世界黄金今年将增产
据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据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报道,预计今年世界黄金产量将达2274吨,比去年增加2%。
这家周刊援引的预测显示,世界第一大黄金生产国南非今年的黄金产量将由去年的614吨上升至626吨。然而,这一产量仍远远低于10年前的水平。1983年,南非的黄金产量为680吨。美国的黄金产量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5倍以上,预计今年将达332吨,居世界第二位。
据《经济学家》周刊的报道分析,尽管今年以来国际市场黄金价格大幅上扬,但这不大可能促使世界黄金产量在短期内大幅增加,其原因是,各黄金生产商在确信金价能保持较高水平之前不会开发新的金矿。


第7版(国际)
专栏:

  加拿大将增加小麦出口
本报渥太华9月7日电记者邹德浩报道:据加拿大小麦局的最新预测,由于亚洲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加,加上欧洲谷物商的供应有减退之势,加拿大的小麦出口在未来10年内将会大幅度上升。
这项由加拿大政府小麦局市场专家花费一年时间进行的研究指出,全世界小麦贸易每年的增幅为1500万吨,到2002年,全世界贸易量将会高达10800万吨。
专家们预测,加拿大的小麦贸易将会占它全部增长量的一半,出口量每年将跃升40%,最终出口可达到2610万吨。加拿大小麦主要出口到亚洲地区。


第7版(国际)
专栏:

  欧佩克油价下降
新华社维也纳9月6日电据欧佩克秘书处6日公布的数字,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原油价格仍在继续下降。
9月份第一周欧佩克7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每桶为15.95美元,比8月份最后一周下降3美分,大大低于欧佩克确定的每桶21美元的最低参考价。
据报道,欧佩克目前的日产原油限额为2358桶。欧佩克8月份超出限额达75万桶。


第7版(国际)
专栏:

  印度外贸出现好势头
 本报新德里9月7日电记者王如君报道:印度对外贸易出现良好势头,1993—1994财政年度头4个月(4月—7月)中,贸易赤字大幅度下降,从上个年度同期的21.22亿美元降到4.38亿美元。在此期间,出口增幅较大,估计在69.16亿美元左右,比上年度同期增长27.19%。
印度商业部长穆克吉说,如果目前的增长势头继续保持下去,出口肯定能达到本年度计划增长20%的目标,印度第8个五年计划(1992年—1997年)中出口增长15%—20%的目标也能如期实现。


第7版(国际)
专栏:

印度对石油勘探实行国际招标
印度政府6日就石油勘探项目实行国际招标,邀请外国公司到印度从事勘探石油的工作。在首轮招标中,印方提出35个区域供勘探,其中21个在近海地区。(本报专电)


第7版(国际)
专栏:

天津出口商品洽谈会在比闭幕
为期8天的天津市出口商品洽谈会6日在安特卫普落下帷幕。洽谈会自8月30日开幕以来,比利时、荷兰、法国和英国等国的客商纷至沓来,同天津外贸系统的8家公司进行业务洽谈,并签订了200多份期货合同。


第7版(国际)
专栏:

俄通货膨胀率大幅上升
俄罗斯政府经济市场行情中心最新公布的材料表明,俄8月份通货膨胀率为29%,比年初提高3.8倍,创造了今年的最高纪录。(据新华社)


第7版(国际)
专栏:

由中国援建的瓦努阿图议会大厦不久前正式启用。这座造型别致的建筑总面积5625平方米,据认为是南太平洋岛国中最大的议会大厦。
新华社记者
王发恩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