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商店的性格
冯昭奎
人各有所好,而为了投人之不同所好,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的零售商店便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和性格。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前后起源于法国的百货店,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日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这种特色照日本人的说法就是“厚利少卖”。
百货店十分注意其所经营的商品的丰富性和商店的信誉,使人们到它那里购买商品,特别是购买堪称“精品”、“名牌货”的高级商品时,能够感到放心。同时,百货店实行店员对顾客的面对面服务,店员十分了解商品的情况,经常给顾客出点子,当参谋。为此,一部分顾客愿意到百货店去购物,尽管明知它实行的是“厚利”,即东西要比其它某些商店贵一些,为了买个放心,舒坦,也就不计较这些了。至于“少卖”,也并不意味着百货店的销售额就一定是比较少,因为它经营的商品品种之多,在各类零售店中堪称“超群”,即使每种商品少卖一些,合计起来仍是很大的数字。
本世纪3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超级市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这种特色照日本人的说法就是“薄利多卖”。
有人说与百货店相比,超级市场只能说是“十货店”,其实,国外的超级市场所经营的商品品种也不算少,大一点的超级市场经营的商品总有一万种以上。超级市场经营的内容主要是食品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比如在美国,人们常常开汽车去超级市场,一次买足够一个星期使用的物品,以节约购物时间。家庭主妇可说是超级市场的最重要顾客,日本的超级市场最初就是由一家称为“主妇之店”的零售店创办的,而主妇(特别是日本的不上班的“专业家庭主妇”)大概是对商品价格挑剔得最厉害的顾客群,超级市场的“薄利”正适合她们的胃口,据说,日本的超级市场的最终利润率只有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几,以致有人把超级市场称作“百分之一产业”。但是,“薄利”加“多卖”,也可以给超级市场带来可观的利润,何况超级市场还采取自选、连锁等经营方式,努力降低经营成本。
本世纪5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方便连锁店,则具备所谓“厚利确卖”的经营特色。
单个的方便连锁店,规模要比百货店和超级市场小得多,但作为整个企业并不小,例如日本的“7—11”方便连锁店拥有4000多家支店。方便连锁店的店铺面积仅为超级市场的10到30分之一,经营商品一般只有3000种左右,但单位店铺面积的品种数很高,而且价格明显高于超级市场。然而,这样的商店却能在百货店、超级市场之后大大地兴盛起来,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小巧灵活”,可以把店开在超级市场无法插足的拥挤的住宅区,紧靠居民的生活,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在购物上把追求“方便”放在第一位的顾客越来越多,这样,设在住宅区,营业时间长达16至24小时而且成天琢磨附近居民急需什么商品的方便连锁店,正好满足了顾客追求的“时间方便”(昼夜都可购物)、“距离方便”(离家近)、“购物方便”(容易很快找到急需之物)的需要,而这最后一条又意味着商店的经营内容与当地居民的生活急需达到最大限度的重合,这又为商店实现“确卖”,即确保所进之货全部卖掉以免损失提供了条件。
“厚利少卖”,“薄利多卖”,“厚利确卖”,分别反映了百货店、超级市场、方便连锁店的各自不同的性格。此外,各种专门店、廉价店、无店铺商店、“爸爸妈妈店”(相当于中国人说的“夫妻店”)乃至自动售货机等等,也各有其鲜明的性格。而各类商店性格分明,带给顾客的好处是,当你想要实现特定的购物行为时,能清楚地知道该拔腿朝哪类商店走去。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异国风情

  科威特的“迪瓦尼”
齐前进  刘一虹
一提起科威特,很多人都会想到象征这个海湾富国的三座造型别致的大水塔。但如果谈及科威特独有的民俗遗风——迪瓦尼,可能知者就不多了。
“迪瓦尼”在科威特土语中,意为专供男士消闲神聊的聚会场所。一般科威特人家都设一间屋子作迪瓦尼,面积在四十平方米左右,有些阔老大户家的,可达上千平方米。迪瓦尼内铺有地毯,陈设沙发或靠背坐垫,摆成圆形或四方形。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作完“宵礼”,便驱车到亲朋好友家参加迪瓦尼。客人一进屋,主人立即敬上一盅煮沸的阿拉伯酸咖啡,并手提烟雾缭绕的香炉给客人熏香,以示欢迎。迪瓦尼的活动各式各样,有的是看电视,有的是玩称为“库特布斯泰”的科威特纸牌,有的是席地而卧品味阿拉伯水烟,更多的则是闲谈神聊,议论的话题海阔天空,从生活琐事到买卖生意,由国家大事、世界风云至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威特人“侃”的本事可谓阿拉伯人的典范,从阿拉伯谚语“希腊人的头脑、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舌头”,就可看出阿拉伯人能说会道的口才。
迪瓦尼的产生与早期贝都因人的讲诗会有关。当时游牧部落在原始单调的生活中,发展了阿拉伯诗歌艺术。部落中辟有专门场所吟诗讲诗,并作为款待宾客的仪式。“迪瓦尼”的名称就来源于阿拉伯文“诗集”一词。
科威特最早的迪瓦尼,出现在科威特贝都因人兴建定居的石屋、科威特城初见雏形的一九二○年,当时科威特人为抵御瓦哈比人的侵扰,日以继夜地在两个月内建筑了三千多米长的城墙。老人们传说,科威特的第一个迪瓦尼由首位统治者萨巴赫一世所建。
本世纪五十年代前,科威特石油业尚未获大规模发展。人民生活较贫穷,家居简朴,一般人家为一幢平房,高官贵富人家也只有两幢平房,一为女眷起居所,一幢充作迪瓦尼。
从一九五二年起,科威特开始利用石油收入改造老城,将沙漠村落变成了繁华都市。科威特人居住的房屋也大有改观,土造或石砌的平房被别墅小楼代替,延续了数十年的迪瓦尼染上了现代化的色彩,除面积增大外,电视、空调等电器和豪华家具登堂入室。
迪瓦尼的主要功用是供人们业余娱乐,但对科威特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五十年代前,科威特就有专业的迪瓦尼,如文学迪瓦尼、飞行员迪瓦尼、工程师迪瓦尼等。还有人在迪瓦尼基础上成立了文学协会、图书馆和体育俱乐部。
科威特是海湾地区唯一有议会的国家,这和科威特人在迪瓦尼中形成的参政意识密不可分。科威特议会的前身——协商委员会,就是一九二一年由参加纳赛尔·拜得尔家迪瓦尼的人们提议成立的。一九三八年成立的立法委员会以及一九六三年的首届议会,背后都有迪瓦尼的作用。一九九二年科威特第七届议会选举前,科威特变成了迪瓦尼的世界。三百二十三名候选人几乎个个都举办迪瓦尼拉拢选民,除家庭迪瓦尼外,有的还不惜罄其所有,举资近百万美元搭设户外帐篷迪瓦尼,安装空调和地毯,并设宴款待宾客。入夜,穆什里夫区成了帐篷迪瓦尼城,到处灯火辉煌,热闹非凡。选民们乐此不疲,在这家迪瓦尼吃请,到另一家迪瓦尼听演讲。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医学与健康

  抗生素渐趋失效
英国利兹大学微生物专家最近从事的一项专题研究证实,作为人类“救星”的抗生素近年来渐渐失效——在常用抗生素中,约占一半的药效明显减弱,另有个别几种竟已基本无效。医学专家们不禁惊呼:这将导致一场世界性的医学危机!
微生物学权威理查德·兰斯教授认为,抗生素之所以渐渐失效,是因为诱发传染病的细菌产生了抗药性,而这又是由于人们滥用抗生素所致。众所周知,抗生素曾使猖獗一时的肺结核、肺炎、脑膜炎、淋病等传染病的发病率直线下降,此后不少人便把抗生素当作“万灵药”,一病即用抗生素。殊不知愈是经常用抗生素,病菌的抗药性就愈强。每当这些已具抗药性的病菌形成之后,又会传播到其他人身上,由此引发更难治的疾病。兰斯教授建议,为了遏止抗生素渐趋失效的“恶势头”,最好尽量少用抗生素,这样,具抗药性病菌的传播才可得以有效控制。
(林静编译)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奥地利对艺术的资助政策
肖勇
在奥地利,莫扎特学院交响乐团由中央、联邦州和市三级政府资助,每年各地举办的艺术节由当地政府资助,伊丽莎白私人剧团也由政府资助。因此,国际上有一种看法:奥地利政府在本国的艺术发展中扮演着资助者的角色。
奥地利的艺术单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私人机构,如世界一流的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音乐协会音乐厅;一类是分别属于国家、联邦州、市的艺术院、团或组织,如维也纳歌剧院、布兰根兹音乐节、萨尔茨堡音乐学院等。这些艺术单位由一个部门统筹管理。该部门的首长(通常是一位艺术家),由政府任命,其有权挑选工作人员,制订剧院、乐团、艺术节活动的发展方针和规划。
政府资助的方式是多样的。对大型团体、艺术节活动,拨给补助金,包括专业人员的薪水;对小型团体及实验性演出,颁发奖励金;全国有代表性的一流公立和私立团体,中央政府直接给予资助。
艺术是奥地利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谁是下一届国家歌剧院院长?”“谁会成为城堡剧院的主任?”这类问题是公众的热门话题。可以说,如果没有政府支持,艺术活动就不可能包罗千姿百态的内容,也不可能远离商业利益。假设艺术团体仅靠赞助商来提供经费,制作的节目难免染上商业色彩;若让艺术团体自谋生路,观众的负担必然加重,票价定会令人咋舌。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奥地利政府对艺术实行了资助政策。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拾零

  宇宙伞
瑞士科学家瓦尔特·塞弗利茨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保护地球不受温室效应影响的方案。他建议在近地球的轨道上设置一巨大的“伞”,以阻止部分紫外线辐射进入地球表面。
按照塞弗利茨的设想,在距地球150公里的高空运行一颗人造卫星,卫星上安装许多面巨型铝制镜子,这些镜子就像伞一样,能固定地向地球投射相当于美国国土一半大的阴影。他计算过,要实现这个计划,需要45吨材料,这些材料要运送到宇宙中去大概要20年的时间。
(江于)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高楼爆毁的思索
朱华钧
说来也算眼福,旅居美国辛城,碰上辛辛那提大学采用内爆方法毁掉圣德学生宿舍大楼,目睹了美国万人争睹这一实况的狂热情景,确实令人难以忘怀。
在当今世界的内爆高楼记录上,西班牙圣保罗炸毁的32层高楼名列第一,而美国辛大要炸毁的这栋960多米高的27层大楼便名列第二了。由于美国尚未内爆过如此高的楼,技术难度大,更因它还是一座好端端的新楼——建于1972年,耗资1250万美元,可供1300名学生住宿,只因设计不合安全规范,万一发生火灾时,仅靠楼梯疏散难以保险,所以从1982年即停止使用。随后呢,围绕是改造还是炸掉它的问题,人们一直争论不休。当这超然兀立于辛城的庞然大物毁在旦夕之时,不仅美国人,甚至不少外国人都把目击这一举措看作难逢的机会。于是,前往参观的有外国专家学者和日本的摄影队。
内爆在星期日进行。圣德大楼默然耸立。在辛大学习的我一大早就赶赴现场。原以为近水楼台,不难占个好的观望处。岂料街头巷尾,处处已停满汽车。道旁、空地、凉台、屋顶甚至有的汽车顶上,都密密麻麻地坐满和站满了观众。有的举家出动,有的头天夜间驱车前来,或搬来躺椅或披着毛巾被席地而卧。
市政和学校当局为防止意外,采取了一系列安全和应急措施:内爆场地戒严,邻近楼房迁走了人员和易损仪器,集中了一大批消防车,推土机和运土车待命,天空中还有两架直升机巡航和拍照。
我同身边的美国人闲聊。他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一般把观看内爆当作增长见识的假日消遣。可面对如此重大的工程,又多少为之有否把握而担忧。尽管多数人认为,毁掉这座中看不中用的“废物”是件好事,可不少人却为它的毁灭而惋惜。还有些人怕炸楼后飘散的尘埃中有残存的石棉纤维(尽管校方此前已花费近200万美元去清除),给居民带来致癌的威胁。辛城一位律师几天前还为此向有关方面呼吁停爆,只是由于权威人士大力说服才未诉之公堂。
以85万美元承包这项内爆工程的公司,首次对付如此高楼也并非有绝对把握,尽管它是当今世界同行中的佼佼者之一。为防万一,它投保了5000万美元保险,准备赔偿任何损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的心情越来越不平静。人们屏息着,几乎都站了起来,千万双眼睛聚焦到瞬间就要消失的高楼。8时36分,突然下达了起爆命令:5,4,3,2……很快,大楼底层接连响起雷般的爆炸声,滚滚浓烟自下而上如波涛翻滚、扩展。霎时,这座庞然大物一个劲地往下坠,接连地撞击楼基,准确地沉落到早已挖好的近百米深的大坑里,淹没在白茫茫的蘑菇烟云之中。
仅8.5秒!这幢全属钢筋混凝土结构、尚未经历20年风霜的高楼,就猝然从地球上消失,化为了碎石、废铁和尘土堆成的小山包。这一切,简直像在变魔术。
人们为这罕见的情景目瞪口呆,但旋即就爆发出欢呼声、鼓掌声、笑声和歌声。人们太激动了。手快的电视记者,把这一切都作了现场实况转播。
不久,烟云消散,传来推土机和运土车的隆隆声,紧张的清除现场工程开始了……
人们带着满足和宽慰的笑容踏上归途。而我,在一饱眼福之后,既激动,又不免陷入了沉思。这次内爆说明,辛大和有关方面对莘莘学子的安全高度负责,其精神值得赞扬;内爆专家们的精湛技术令人钦佩;可建造圣德大楼的设计师们,其失误和过错所造成的人力、物力、精力、财力和时间的巨大损失,是能够用金钱计量或弥补的吗?
(附图片)
(题图中最高的楼为内爆前夕的圣德大楼。)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拾零

  醉人草
在非洲埃塞俄比亚的支里维纳山里,有一种奇怪的“醉人草”。它能散发出浓郁的香气,谁闻了,就会像喝醉了酒一样,面红耳赤,精神疲倦,走路歪斜。这种草长尺余,有一根多刺的茎和10多瓣绿色的叶子,叶上长满星星点点状似纽扣的白色颗粒,颗粒物的小孔中经常分泌出一种乳白色的分泌物。据当地科学家研究,“醉人草”之所以能醉人,是因为其分泌物中含有一种能刺激神经中枢的“烈性芳香油”,一个人仅在“醉人草”旁逗留几分钟,就会被醉得不能动弹。
(杨建国)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试一试邹乾摄于德国汉诺威市一年一度的消防节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