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化专页)
专栏:

  探寻传统文化的根柢
在欧洲语言中,culture一词原意是“耕耘”、“栽培”,是与农业生产联系在一起的;后来扩展为“耕耘智慧”,成为现代语义中的“文化”。无独有偶,古代中国的哲学观念,诸如“天人合一”,“参天地,赞化育”,也是我们的先民在男耕女织时产生的朴素理想。难怪农学专家邹德秀在《中国农业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一书中断言:“农业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根柢”。从田园诗到耕织图,从师徒传艺到安土重迁,一部中国文明史就在广袤的黄土地上生长、繁衍。在前几年的文化热中,海阔天空、不着边际地谈论文化成为时髦,却很少有人做点某个文化门类的实证研究。因此,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在序中称此书是“近年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似乎并非纯属客套。(高姗)


第5版(文化专页)
专栏:

  笑出一身冷汗的文章
李泓冰
听说《20世纪中国奇文大观》一书在读者中挺有人缘儿,拿来读到后半夜,万籁俱寂,心里却静不下来,像是和几十位有着奇情奇趣的高人一起,拉拉杂杂地聊了一宿。
世有奇人,然后方有奇文。所谓奇文,不外乎是道出常人不能道不敢道不屑道不愿道的话,而且这话往往还是大实话、大白话,唯奇人方能道之。
20世纪的中国人,身上带着累世积存的祖传荣光,也带着咽不下吐不出的民族屈辱,比起祖先来,不由自主地更多地下功夫内省,并且源源不绝地形诸笔墨。书中所收的此类文字也不少,但往往走的是偏锋,从容易被国人忽略的极小处着眼,然而一落墨,那份沉痛还是能辣得读者眼睛生疼。比如,丰子恺洞见到中国人“咬瓜子的才能最可叹佩”,精致地描绘出人们对于吃瓜子的热衷里所深藏的无聊与懒散(《吃瓜子》);王了一谈宴席上的不讲卫生不近情理的恶俗,尖锐地调侃道:“中国人之所以和气一团,也许是津液交流的关系”(《劝菜》)。
有些文章真是震聋发聩,像鲁迅的《我要骗人》、冯雪峰的《发疯》,都是不翻全集就看不到的。又有一些文字,是仿佛不该登文章的大雅之堂的,却被我们不期然地读到了。看看题目,就会让人莞尔:《家有“名妻”》(刘海北)、《不交女朋友不亦快哉》(李敖)、《女人祸水男人祸什么》(温瑞安)……文章本无定式,可是平常人们都被“文章千古事”一类的古训弄怕了,一说起写文章,神情往往不自觉地肃然起来,天下那种端着架子板着面孔的文字便由此泛滥,看来看去,看不出作者的真性情和真面目。在“板脸文章”满天飞的时候,这类有独见、有幽默或是仅仅有着顽皮情致令人解颐的文章,便被视为难得的奇文了。况且,笔触或曼妙或老辣,迂回委婉,一波三折,绝不会使你有嚼蜡之感。
稍一凝神,忽然有所憬悟——所谓“奇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真”字而已。编这样的一本书,可谓别具只眼。只是入选的文章比较芜杂,有的且有流于油滑之嫌。
(《二十世纪中国奇文大观》,刚建选编,群言出版社出版)


第5版(文化专页)
专栏:

  艺缘梦成真
本报记者艾笑
27年前,“文革”开始,眉目清秀的李燕生正是小学六年级学生。他的同龄伙伴大多在街上打闹,他却拜在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康殷门下,每日10多个小时临摹历代著名法帖和数以百计的秦汉印玺。1976年初,这位写得一手漂亮字的少年,被招进故宫博物院。
1985年春李燕生东渡日本去亚细亚大学学习。除了书法、绘画、小提琴之外,李燕生的篆刻、汉诗、禅功、拳道及横笛的技艺,大令东瀛人士咋舌。各种文化艺术团体纷纷邀他去讲学。他满怀热情向日本人传授“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去年,东燃株式会社花了4500万日元(约合200多万元人民币),出版一本精装的李燕生书画集《汉籍名言佳句百选》。五十铃汽车公司也印制了更加精美的李燕生书萃《唐诗五十首》。他曾率日本书画代表团访韩。在他的努力和协助下,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中日韩三国首次艺术家联展。日前,他在北京举办了个人艺术展。他说:8年背井离乡只做一个梦,就是思乡梦。


第5版(文化专页)
专栏:

安徽省淮北市检察院干部赵培禄酷爱根雕、根书艺术。根书“公仆”陈列在江苏淮安周总理纪念馆。 姜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