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8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永不沉落的创业歌
田耒
在许多作家和诗人笔下,行进的历史常常同奔腾的江河相联系、相映衬。这样的比喻自有其精妙之处——历史的律动何等像汹涌的江流,后浪推前浪,一浪高一浪。然而,对于当代人来说,历史的景观有时并不像湍急的江水,总是那般匆匆忙忙、逝而无迹;相反,它因自身的雄阔和辉煌而像峰峦、像碑石,永远矗立在人们博大的心灵空间里,显示着启悟现实、昭引精神的巨大力量。人民军旅的一代骁将余秋里与共和国石油工业的不解之缘,正是这峰峦碑石般永驻常存之历史中的光辉一页。
感谢部队作家陈道阔将这光彩夺目的历史一页,还原为生动鲜活而又气势恢宏的艺术形象,创作出洋洋洒洒8万余言的报告文学《余秋里和中国石油》。
倘若打开共和国记忆的贮存,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无疑是苍凉而又悲壮的一幕。当时,一种因最初的建设成就而引发的不切实际的盲目跃进,使原本稚嫩的国民经济产生了种种不和谐、不协调,加上国际环境的风云突变和国内连年自然灾害,年轻的共和国一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由跃马横枪的将军而初任石油部长的余秋里,同广大石油工作者一起,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科学的实干精神,展开了一场实际上是支援整个国家闯关的夺油大会战。他们在艰苦卓绝的境况下,建成了世界第一流的大油田,把中国“贫油”的帽子抛到了太平洋里。于是,民族的石油工业和共和国的宏观经济一起,迎来了重要的转机。显而易见,余秋里和中国石油所走过的历程并非仅仅具有个人史传和行业发展意义。实际上,它紧紧联系着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交织着窘困与搏战的时代,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那么,《余秋里和中国石油》究竟向读者提供了怎样的精神蕴涵与历史话语呢?从它的形象世界里,人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掌握政权之后对国家经济命脉的精心关注;包括余秋里这样高级领导干部在内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同普通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心心相印的血肉之情;科学、知识和人才对于生产实践的巨大推助作用;实事求是,冷静清醒是发展经济的必要前提……而在所有这些深沉而严肃的历史宣叙中,最显得笔酣墨饱同时也最让人心潮澎湃的,则是从余秋里和整整一代石油建设者身上喷发出来的那种困境之中不低头,压力面前不怯懦,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一往无前的创业精神。看吧:统领着万千石油大军的余秋里同志首先就是一位虎虎生风,大气磅礴的创业者。当原油产量远远落后于钢铁产量的时候,是他凭着胆识和责任感,响亮地提出了“一吨钢铁一吨油”的奋斗目标;当国际石油封锁空前加剧时,挺着腰杆把大庆会战推了上去,使石油自给成为现实;为了真正掌握石油工业的情况,他身为一部之长,却把足迹印在了许许多多的钻台上;为了靠近前线指挥生产,他住在滴水的牛棚里心安理得;为了保证会战的顺利进行,他亲自关心职工家属的衣食冷暖……而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人,更是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行为和豪迈气概,辉耀着创业者的风采。总之,是许许多多的余秋里、王进喜们,挺起了创业者的脊梁,托载起共和国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显然,对于已逝的昨天来说,这并非是一个多么新鲜的话题,然而,就行进着的今天而言,它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唯其如此,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物质文明而永远保持奋斗、拚搏的创业精神,便构成了历史对人类的永恒召唤与要求,同时亦成为人类呈示自身勃发、强健与伟岸的重要标识与严峻考验。《余秋里和中国石油》所充沛、所洋溢的创业精神,恰恰在这一意义上为正在走上富裕的当代国人,提供了一份丰厚的心灵滋养和珍贵的形象启迪,愿我们的读者能珍惜这历史的馈赠,在改革开放、实现四化的跨世纪长旅中,永远高奏创业之歌!


第8版(副刊)
专栏:

  花鸟篇
林林
山茶
花红满绿枝,
不辞落地化为泥,
盼得护花时。
  牡丹
胆识冠群芳,
因抗女皇贬洛阳,
国色更增光。
  茉莉
我是爱之花,
不在云鬓上簪戴,
焙成香片茶。
  布谷
民以食为福,
夏来不把耕期误,
声声催布谷。
  雁奴
集体我卫护,
秋凉守夜不辞苦,
为何叫作奴?
注:宋陆游有诗句“宁为雁奴死,不作鹤媒生。”可见他多么尊重雁奴。


第8版(副刊)
专栏:

  张家界的路
  刘晓平
张家界的发现,据说得力于一位摄影家的一声惊叹:这是世界第一流的风景呀!闻声而来的人们,真好比见到天上掉下来林妹妹,一个个看得痴了。
这哪是看山,就好比步入了人间仙境。那高山、洼地、深涧、幽谷,那洞壑、石潭、奇花、异草,自然成型,自然成趣,自然成名;多天下奇峰之长,少世上怪石之短;奇山倚伴异水,高峡生出平湖,峭壁悬崖垂挂青藤,峰峦石柱劲松蔽日,山川峡谷栖息珍禽异兽;地洼山坳丛生岩溶洞窟,山腰川谷飞瀑流潺,田园村庄脚下有人足未涉的原始次森林,构成一幅奇、秀、幽、险、野的立体长画卷。然而,以前张家界的路,苦了游客,阻隔了无数人向往张家界的欲望。
还是1982年,我参加一个文学笔会,去过张家界。那时候去张家界,火车没有特快,在大庸仅停五分钟。到了大庸城,上张家界没有班车,只有一条供运木材的简易公路,有游客要上张家界,得说尽好话到汽车站包车。游张家界,也没有专用游路,只有芭茅草丛生,荆棘蓬勃的悬崖小道。那天我们游张家界,天下了一点小雨,包车到板坪时司机再也不敢开,我们只好步行十余里,爬过高高的青岩山。当见到张家界的奇景时,疲劳顿消,怨言顿消,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踏着云海,沉醉在那奇山异水之间。
时隔十年后,我再去张家界时,追趋奇山异水的险景幽情野趣已是其次,对张家界旅游服务设施的惊叹发展倒占了主要的。那30余家宾馆、饭店、招待所,还有那电影院、歌舞厅、购物中心,一派现代都市风味,就好比一条天上的街市。然而,变化最大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张家界的路。
如今去张家界,从湖北、从四川、从贵州、从广西、从长沙,铁路、公路四通八达,驱车前往,极其方便。更使我惊讶的是:短短十年,张家界的“空中之路”即将架通,张家界一级国际民用机场将在1993年12月26日正式试营通航。这条“空中之路”,联通了北京、西安、上海,也联通了广州、香港、泰国。它不但可以让国人有饱览这颗风景明珠的更多机会,而且让世界各国的朋友来考察这“绝妙的生态论证”和这“绝顶美好的自然景色”(联合国专家桑塞尔·卢卡斯言)成为弹指一挥间的美事。
最值得一说的,还是景区的防火道和游路。
为保护好这颗绿色明珠,以防万一发生森林火灾,修一条防火道是很有必要的。几十里的防火道,只能在会车点会车,其余地方仅能单向行车。整个防火道,一步一个景,十步一重天,穿岩洞,钻峡谷,成为风景中的风景。据说一位省城司机送一位年迈的首长上山,车开上来却不敢再开下去。以幽著称的金鞭溪,当你读完十余里画卷后,你就会感悟到:那二米见宽,一律打凿成长条块褐红色岩石铺成的国际标准化游路,不正是一种风景,一种人生奉献的风景画么?!而上下黄石寨的那5000余个石阶,1.5万余块方石,你读到的不正是“奉献”二字么?!这所有的路石,是绝不能在景区开采的,得从很远的地方用汽车拉来,然后工匠们用背篓、用纤绳一块块背上去。有人计算过工匠们背送石头往返所走的路程,相当于绕地球走375圈。
张家界的路,让我看到老区人们那种求开发求振兴的热烈愿望,那种无私无畏勇于奉献的精神。在张家界,不仅能饱览天下最美好的自然景色,也会读到一种难得的人生风景画。


第8版(副刊)
专栏:

  石魂
  徐风
是远古的一场造山运动,给了你拔地而起的壮伟、玲珑剔透的娟美、曲折回环的深幽、迷离纷披的神秘。于是,大山有了鲜活的生命,有了喜怒哀乐的情绪,有了血肉之躯的形象,有了勾人心魄的传说。
七月炎热的季节,酷阳焦灼得知了“喝啊——热啊——”尖细的嘶叫。我千里而来,是寻求你的绿荫吗?
我在突兀与挺拔营构的石缝中穿行,人的伟大淹没在山石之中,我像山中的一粒细沙,渺小得令人颤栗。就地凿成的石阶时而沿山而升,每攀登一步,额上喷涌的液体给脚下的热石一个个圆圆的汗渍。时而顺坡而降,清风徐徐拂拭疲劳。左拐右旋中时而穷途末路,弯腰低背钻出罅隙后柳暗花明。石林啊,你是武侯设置的疑阵吗?
仰首望石,湛蓝的天幕上映出头重脚轻的石柱,与天竞长,与云相逐,摇摇欲坠,周天旋转。绿树以它发达的根系贪婪地搂抱脚下坚硬的炎夏,古藤以它柔韧而绵长的蛇体荡起传说的秋千。
俯首看水,嵯峨的石林大山揽一泓莹莹绿意,微波不惊,细鳞鱼吞食山中的悠闲。曲径漆栏,倒置的人影朦胧幻化,蠕动山中的宁静。
响石前,石林用金属的声音和我沟通,并横亘一道难猜的谜题,谁能诠释石林的语言?
阿诗玛站成亘古的优美传说,伴着悠悠白云,明丽蓝天,葳蕤着爱情的绿地,繁茂着撒尼姑娘深情的向往。
路南石林,给我愉悦给我天性,孩童般返璞归真。
没有喃喃的祈祷和浓烈呛人的香火味。
自然淳朴即是精神追求的极致。


第8版(副刊)
专栏:

  京华立交桥
  朱寿龄
拔地而起
座座大立桥支撑起
纵横广远的思绪
曾有过阻滞
曾有过拥挤
十字路口习惯了
灯与棒的管制
顺时针方向绕出去,绕出去
一个圈又一个圈
旋转出新的天地
依旧是大道朝前
目标不移
不再担心红灯绿灯了
少一些侧身顾忌
少一些趑趄迟疑
加速的年代中国
上了立交桥
安全疾驶而去


第8版(副刊)
专栏:

  舞台人物(国画) 周冀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