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8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从库克登陆到“马勃裁决”
史宗星
从悉尼市中心驱车南行,个把小时就到了澳大利亚东海岸的库奈尔半岛。称它“半岛”,有点夸大,实际上它是伸进南太平洋的一个不大的“角”,普通澳洲地图上没标它的名字,但在澳洲建国205年历史上,它绝对是个不容忽视的地方。
1770年4月的一天,英国皇家海军“努力”号探险而来,驶进了这里的海湾。船长詹姆斯·库克和他率领的43名船员登上陆地,停留8天。离去之前,库克举行英国国旗升旗仪式,以英王乔治三世的名义把这片土地划在英国名下。库克这次登陆行动,导致1788年1月26日英国运来首批移民和后来澳大利亚国家的诞生,于是,库克成了“澳洲之父”,1月26日被定为澳洲“国庆日”。
库克登陆的地方,如今辟成了海滨公园。入口处有面短墙,写着“库克船长登陆之地”的英文字样,旁边斜竖着一只乌黑发亮的大铁锚;紧靠海滩,立着两座纪念碑,一座是为库克船长建的,另一座是纪念随库克登陆的英国植物学家班克斯的;绿树丛中,有座不大的博物馆,展示着有关库克登陆的图片和资料,库克逗留8天的日记算是全部展品中的精华;当年为“努力”号补充淡水而打的水井,也作为一项古迹展现在游人面前……
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卧在浅滩上的一块青灰色大礁石。这就是库克当年登陆的踏脚石。有人说,澳洲历史就是从这里写起的;也有人认为,从库克踏上这块礁石的一刻起,澳洲历史就撕开了一条伤口。今年1月26日,当澳洲庆祝建国205周年的时候,一位名叫苏珊的女历史学家把一个老话题又提了出来,她说,1月26日实际是“侵略日”,不应作为澳洲的“国庆节”。
她毫不含混地使用“侵略”这个字眼,自然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在库克登陆和首批英国移民到来之前,澳洲大陆早有了自己的主人,为数30万的土著人已在此繁衍生息了近4万年。他们的生产方式是原始落后的,但日子过得平静而安宁。英国移民来此“落户”之后,澳洲的发展进程大大加快了,土著人却陷进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土地被强行剥夺,数以万计的生命惨遭杀戮,直到200多年后的今天,其总人数仍未恢复到库克登陆时的水平。
博物馆前的花园里,飘扬着3面旗帜。中间是澳大利亚国旗,左边是英国国旗,右边的一面则不大为外来人所知:上面黑色,下面红色,中间是轮金色太阳。这是澳洲土著人的旗帜,黑色乃他们的肤色,红色代表渗透着他们血汗的土地,太阳则是他们的精神和希望的象征。这面旗子如今能同澳英两国国旗并排高挂,表明土著人的社会地位已大为提高。土著人已获得了公民权,其生活环境也在逐步改善之中。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历史伤口已完全愈合。眼下澳洲全国围绕“马勃裁决”的激烈辩论表明,要治愈这条伤口仍需时日。土著人虽获得了公民权,但他们的土地权并没解决。1982年,居住在托雷斯海峡墨累岛的一位名叫埃迪·马勃的土著人挺身而出,向联邦法院提出诉讼。官司打了10年,历经曲折,法院于1992年6月3日作出裁决,承认土著人对墨累岛的所有权以及居住和使用权。
墨累岛乃弹丸之地,但“马勃裁决”却轰动了广阔的澳洲大陆。有人叫好,说“马勃裁决”表现了正视历史的勇气;有人反对,认为这必将带来社会混乱,导致现行法律体制的崩溃。基廷总理属于前者,用他的话说,这项裁决“具有划时代意义”,最终打破了“无人区”概念,“消除了与土著人和解的最大障碍”。基廷还坦诚道歉:在历史上,英国移民是有负于土著人的。
受“马勃裁决”鼓舞,澳洲各地的土著人纷纷提出各自的土地要求,其面积总和,目前已占澳洲总面积的16%,其中包括现今首都堪培拉、悉尼歌剧院以及许多大型矿山和农牧场的所在地。有的土著社团还对地下矿藏提出所有权。今年6月3日,即“马勃裁决”一周年之际,基廷政府发表了33条原则:建议成立一个全国性仲裁机构对土著人地权问题进行全面解决,并对土地的归还和赔偿提出了具体建议。然而,在紧接着召开的由各州州长及有关人士参加的会议上,基廷的方案遇到了强烈反对。西澳洲和维多利亚州的两位州长,工商界人士、特别是矿界的巨头们反对得最厉害,他们认为,在地权问题上不能松动,否则会影响国家的工农业生产,特别是矿业开发。
这场辩论还在继续,何时能有结果尚难预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马勃裁决”的效应,使土著人问题再次成为澳洲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大事,也为彻底治愈这条伤口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关键在于如何使有关各方达成共识——这正是摆在基廷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小改良与大市场
孙东民
社会节奏变快,市场上诸如方便面条、快餐盒饭等方便食品多了起来,这些食品中大都附带酱油、香油等佐料,只须举手之劳,保您有一顿色香味俱佳的美餐。但不知您是否有这种体验:有些密封食品的塑料袋,食用时如不备刀剪,往往撕不动,咬不开,撕不好还会溅一身,费事劳神,方便食品反觉不那么方便。
有没有法子搞出一撕就开的食品袋?塑料膜这东西有种特性,要是向两边抻,往往抻不开,但如在边上切一小口,一撕就开。固体食品好说,只须搞个V型切口即可;但要是液态的,出于运输和保存的需要,却不能随意开口。日本一家企业偏在这件小事上动起脑筋,开发出一种随便一撕就开的小食品袋。这家企业无非是在袋子的边缘打上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孔,实在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发明。但这一不起眼的小改进,却引得400多食品厂家争相使用,小塑料袋增加到年产70亿个,还打进了美国市场,成了该企业的“拳头产品”。
改良小食品袋的事例表明了日本企业的精细,也道出了日本产品充斥世界市场的一个公开的秘密:日本人总是在提高生产率上下功夫,在讨好消费者上动心思,在产品的性能上花样翻新,在产品改良上从不敢怠慢。日本民族有尊崇强者、忠于职守的文化传统,前者涵养了日本人不拒绝外国优秀文化的意识;后者造就了日本人不断模仿创新的特质。究其“MADEINJAPAN”的产品特征,从热门的照相机到手表,从汽车到半导体,从电视机到摄像机,从微电脑到音响设备,实在没几样属日本的发明独创,但这并不妨碍日本人从外国引进创意和技术,又加以商品化;即使在国外已经商品化的产品,也不妨碍日本人的再改良。电冰箱早已是市场上的成熟商品,日本人促销的办法仍是改良产品:今年把它改成高而细的,好充分利用空间;明年又搞成三开门的,既方便又节能;到了后年,再把门改成左右任意开启型的,更容易安放。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数年之后,又把性能更好、附加值更高的全新商品推上市场。
日本企业有个口号叫“亲切设计”,译成中文意思就是搞有人情味的、消费者更满意的精细设计。例如,日光灯管用久了亮度减弱,会影响视力,有的企业就在灯管上搞上自动变色标记,提醒您到时更换;现代社会时间观念强,不妨在腰带上加个记时器,用着会更方便。笔者旅日数年,还没有遇到过“几年一贯制”的产品,目不暇接的都是“新产品、新上市”之类的广告。
创意往往存在于一闪念之中,产品改进只须举手之劳,便有惊人的市场效果,某日本经济评论家一语道破个中原委:不要看不起小改良,它能创造大市场,不断改良的“地道”产品更讨消费者喜爱,因而也更来钱。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韩国街头侃汽车
周炳成
漫步韩国街头,几乎见不到外国汽车。街面上的汽车,简直无一例外地挂着“大宇”、“现代”等韩国公司的商标。记得在国内常见到一句广告词:“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可在韩国,“丰田神话”成了泡影。
风靡世界的日本车何以打不进近邻韩国?我们从大田市一家著名株式会社的社长E先生那里寻找答案。他说,韩国人爱用国货,以使用国产车为荣。他的一位朋友H先生有一台美国车,朋友们常以此拿他寻开心,弄得他平时甚至不大好意思把车开出来。E先生平静地讲起这则小故事,而我们却感到惊讶。
说也真巧,两天后,我们居然乘坐了这辆美国车,也有机会实地体会一次外国车在韩国受到的“特殊待遇”。那天,H先生用这辆汽车接我们去参观他的企业,E先生驾着“现代”与我们同行。返程路上,他引导我们驶上一段蜿蜒的山间公路。正当我们为路旁苍翠欲滴的树木和充满异国情调的亭阁所陶醉时,前方出现了一座交通岗亭。E先生的车顺利通过,我们的车却被礼貌地拦下了。交通警一一检查完我们的护照,才示意准予放行。汽车重新发动后,司机发出嘟嘟囔囔的埋怨。虽然语言不通,但我们大致能猜到,他是在怪这辆车太引人注目。
韩国人的“国货意识”从何而来?我们刨根寻底,同企业家侃,也同职员侃;同老年人侃,也同青年人侃。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看法。年轻人强调买国货实惠,他们说,进口车征收关税后,市场价格较高,而国产车价格低,一万美元就能买辆中档车,质量也不错。年龄大的人同E先生的看法大体一致,他们使用国货主要是强调民族自豪感。他们还如数家珍地谈起韩国汽车工业后来居上的奇迹。60年代,他们还只是敲敲打打地维修改装美国汽车;70年代全国汽车产量才12万辆;80年代以后,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几个大型汽车集团,1993年汽车产量将达到200万辆,50%以上供出口。在大田,随时可以感受到弘扬民族精神的浓烈气氛:企业家办公室里、职工会议厅内都插着或挂着韩国国旗;闹市街头的大型广告栏、高楼顶端的彩色霓虹灯,宣传的都是本国企业和产品;为迎接’93国际博览会在当地举行,一座气势恢宏的博览会城拔地而起,会标、吉祥物的图案随处可见。这一切,都会使国民耳濡目染,受到教育。当然,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国货还是舶来品的标准,最重要的毕竟还是质量与价格。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拾外零

  巴黎购物两记
韦屹
买一瓶咖啡,事情过去近30年而未能忘怀;买几盘录音磁带,20余年后仍记忆犹新。说来也许令人不可思议,然而却是我实实在在地当了两回“上帝”的经历和感受。
头一次是1964年年底的一天,刚到巴黎不久的我,约了一位同事到名叫“不二价”的超级市场购买小食品。我选好一大瓶雀巢咖啡和两包饼干,由于东西不多,就抱着走向收款处。不料半道上“砰”的一声,咖啡从手上脱落,玻璃瓶摔得粉碎。说实在的,我当时虽不很在乎损失一瓶咖啡,但对把一瓶咖啡砸碎在地多少感到遗憾和歉疚。我捡起瓶盖到收款处说明原由并准备付款。收款小姐莞尔一笑,问道:“您还要咖啡吗?”我一时间没有领会她的意思,顺口答道:“不要了。”小姐用手指了指货架说:“如果您还要,就再拿一瓶,算是我们赔您的。”我真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还以为是听错了:“赔我?是我自己不小心掉落的。”“在我们店里出的事故,我们要负责。”小姐说话时那种既温和,又诚恳的口气使我终于不能不相信这是真的了。于是我又返回货架,取了一瓶……
另一次是60年代末的一天,我在巴黎著名的“春天”百货公司买了5盘磁带。交款后,又到另一货架选了几样小东西,再到收款台去付款。当时“春天”百货公司还不是超级市场,收款台仍是传统式的。我把磁带搁在收款台一侧,转过身去准备付款。由于前面还有两位顾客,所以稍等了一会儿。当我付完款转身去取磁带时,磁带竟不翼而飞了。这使我不禁有些着急,立即将失窃情况向收款员作了说明。收款员是位40岁开外的先生,他和气地问明了情况后说:“别着急,请跟我来。”他领我到音像制品销售部,向售货员说明了情况。售货员证明我确实买了5盘磁带。他们低声商量几句后,就按我所说的规格包了5盘磁带给我。他们对作为顾客的我的信任以及他们处理事情时的平静、果断,使我很受感动。我向他们表示感谢,收款员微笑着说:“不必谢。很遗憾在我们店里发生了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
上述两件事使我思索良久。是的,这两家商店因我的不慎蒙受了一点损失,然而,他们却获得了顾客的信任和好感,得到的不是更多更多吗?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被动吸烟重金赔偿
维罗尼卡·布兰德小姐因受被动吸烟之害而获得一万五千英镑的赔偿费。这件事在英国引起强烈反响,要求立法禁止在办公室和公共场所吸烟的人们欢呼他们的胜利,并说由此将会有更多被动吸烟受害者提出健康损害赔偿的要求。
三十六岁的布兰德小姐是英格兰西北部一个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多年来她深受同伴们吸烟之害而得了支气管炎。从一九九一年六月起她提出赔偿要求,终于获胜。
英国政府表示,如果靠自觉戒烟无效的话,政府将采取立法措施禁止在办公室和公共场所吸烟。目前,已有二百多名吸烟及不吸烟的下院议员也一致要求政府禁止报刊和电视台做香烟广告。(哲一)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周末一笑

殷作实 供稿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法国印象派画家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988年所绘《挎着花篮的女孩》一画(见附图)于今年6月21日晚在伦敦的克里斯蒂,以570万英镑的价格售出。
在纽约最近的绘画销售中,印象派的作品开始恢复兴旺;而这次雷诺阿的绘画以高价售出,使经营印象派作品的经纪人更增强了信心。
雷诺阿的这幅画从绘制时间可以看出是他的早期作品。画家此时既从18世纪法国的艺术家,也从18世纪以前,诸如提善与弗美尔这些艺术大师的作品中吸取灵感。
克里斯蒂这次出售绘画的总销售金额为1790万英镑,比去年多1000万英镑。这次销售不同于80年代末,那时主要买主是日本人,而此次的许多买主是欧洲收藏家。(孟宪谟)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