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8月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热点追踪

  面对金融万花筒
本报记者龚雯
玩股、炒房、集资、换外币、购金饰……这两年,各种生财保值之道犹如缤纷五彩的万花筒,晃得你心乱目迷,周身发热。人们紧紧攥着手里的钱,不知用它干些什么,却忍不住用它干些什么,于是乎,有人赔本有人赚,有人欢喜有人愁。
钱往高处走
多年来,储蓄一直是我国城乡个人余钱的主流。近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增长,个人收入节余逐步增加,而金融体制的改革又使增值、投资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老百姓不再盯着存折上的那点利息,哪儿能“钱生钱”,钞票便往哪儿投,储源分流了。
钱往高处走,不论从资金运行规律上说,还是从投资者个人的利益取向上说,均无可厚非。问题是钱怎样向“高”处走?走向什么样的高度?对此,投资者必须是清醒和理智的。
在刚刚开业的北京白塔寺证交所,一位吴姓股民说:“先前票子存银行,100元的月息还不够买个火烧。自从炒上股,第一笔就赚了好几万!”
也许正是这类“一夜圆了黄金梦”的故事,刺激着一些“淘金”者趋“股”若鹜。据天桥股份有限公司赵金兰介绍,“天桥”股上市前后,一些工薪阶层的股民也倾其所有甚至不惜借钱去收股。但是,其中相当一部分连起码的股票常识如“什么是市盈率”都不懂,更谈不上炒股的操作技巧。结果天桥股价只在上市之初“亮”了一下,其后便呈下滑之势,有的股民买一笔被套一笔,愈套愈紧,欠了一身债,窘急之下,竟责怨“天桥”不该上市。
当然,也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不过,这样的人毕竟居少。北京信托投资公司的总经理说:“收益越高,风险越大,这是金融商品铁的规律。可有些人炒股只关心价位,买债券光注意利率,殊不知‘高处不胜寒’呵!”
在商品经济的波峰浪谷中,不乏敢闯会闯的游泳健儿,其金融意识、投资心理正日渐成熟。但相当多的人投资行为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或者茫茫然跟着别人走,或者恍恍然跟着感觉走,而一遇风吹草动心理承受力则极其脆弱。
“东方不亮西方亮”
人们又开始存钱了。
今年国家连续两次上调利率,四大专业银行储蓄存款激增,国库券也重新走俏,银行成了香饽饽。
在京城最大的王府井储蓄所,主任冯秀苹说:“平常老叫没钱,利率一调,钱哗哗全来了。企业债券降温,股票行市又总是变幻莫测,储蓄利率及时调高,自然对老百姓有吸引力。”
储户章羽洁告诉记者:“集资好是好,可要碰着经营不善的企业,没准竹篮打水一场空;玩股票咱又折腾不起。攒的钱搁家里一不升值二不保险,还数存银行妥当。”
采访中,多数储户表示对股票敬而远之或袖手观望,对集资、热销的兴趣亦大减,追求安稳、保值是他们的普遍心态,储蓄再获“宠幸”。
可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老百姓面对的是金融万花筒,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和融资手段的多样化,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投资者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金融活动,那末,他们该怎么办?
北京商学院一位教授说:“我用钱是‘三三制’,1/3买股,1/3储蓄,1/3买债券等,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
工行一位同志亦认为:“有了钱,适当花点,适当存点,再适当搞些别的投资,如股票、保险、买房等。三流互补,这钱就‘毛’不了!”
这种“三三制”不失为一个借鉴:将闲置资金按合适比例投于不同的金融形式,既让资金分流,又让风险分流,这就避免了“一窝蜂”盲目性所带来的损失。更主要的是,它启发着投资者从本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自己的投资行为,并且事先要充分考虑投资的对象、期限、风险和收益,全面分析各种投资的价值,“择其善者而从之”。
入门还须金钥匙
仅有金融意识而没有金融知识,成不了聪明的投资者。眼下,不要说众人对股票、债券知识的陌生,即便是司空见惯的银行储蓄,也并非事事“门儿清”。
北京建行神路街储蓄所李所长谈道:有人不理解新储蓄条例的计息方法,有人不明白利率何以忽高忽低。像定期存款,本是储户与银行之间的一项契约,不能随便打破,我们将提前取的定期存款改成按活期计息,有的储户就吵着吃了亏。又如信用卡,除了“一卡在手,潇洒自如”,它还是双方信誉的象征,可一些用户明明只有价值200元的卡,却在商场买了500元的东西,过一段时间才到银行补上钱……
有人说,西方人的金融意识是“逼”出来的,身临其境,每个人都千方百计让自己的钱“活”起来。在香港,连十几岁的中学生也利用假期去股市一试身手。而我们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银行长期独领风骚,居民货币结余除自藏或储蓄别无他途,这是金融意识普遍淡薄的根源。现在,金融万花筒为人们打开了利益之门,也打开了风险之门,能否闯过风险,获得收益,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力,“盈亏自负”。可是,假如思维逻辑还停留于“钱自己赚,险国家担”的层次上,假如不唤醒、培育起健全的储蓄、投资意识,说不定,一旦又有什么新“目标”出现,存款还会大搬家,人们还会蜂拥在一条“财路”上。
金融意识的真正提高有赖于金融改革的深化,发展金融市场,开发金融商品,将为投资者提供更大的用武之地。


第2版(经济)
专栏:农村随笔

  谁当家
张德印
王大哥从果乡到沈阳来,让我陪他逛逛新华书店,他买了6本种养葡萄和栽培红富士苹果的书。
晚饭后,王大哥酒后吐真言:现在,谁当家,也得换脑筋。不相信科学不中,不追求新潮不中,再不学习,比咱们老的落后,更比咱们小的落后……
细唠扯得知:王大哥的二儿媳妇,农校毕业,她种的200棵葡萄比王大哥种的那200棵葡萄,产量高1倍,这还是个保守的估量。他征求了全家人的意见,决定让贤,由二儿媳妇去当这个12口人的家。
居家过日子,没个好当家的,显然不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精明强干的当家人更重要。眼前干什么?长远想什么?主业抓什么?副业搞什么?得想得十分周全。家庭内部分工,外部社交,来往帐目,信息交流,精神文明,学问挺多。
谁当家?也得坚持“选贤任能”,谁懂科学,谁有技术,谁会管理,就推举谁当家。老的要开明,别端架子,别顾面子,少的要精明,别推责任,别胆小怕事。不这样难免会误了发家致富的正经事儿。
在家庭中,尊老敬贤——应该,在当家问题上,论资排辈——不该。靠科学,靠技术,靠管理,人尽其才,家发大财。王大哥的让贤之举,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


第2版(经济)
专栏:

  秦淮酒家满店香
新华社记者陈妩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到过六朝古都南京的人,几乎没有不去夫子庙尝鲜的。“老正兴”的腐乳肉,“奇芳阁”的素干丝,这些原本出自乌衣巷口寻常百姓家的风味小吃,曾让人在桨声灯影中品出许多别样意趣。
今日夫子庙,成了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这里每天客流量15万人次,节假日中外游客超过30万人,近30家知名餐馆日日宾客盈门,80多种秦淮风味菜肴倍受宠爱。可秦淮区商业局长王立仓并不满足,他说:“夫子庙应该成为世界性的美食荟萃之地!”纷至沓来的外商对这块风水宝地兴趣更浓,没多久,众多百年老店纷纷与外商攀了亲,美国、日本、意大利、泰国等风味饮食落户夫子庙,秦淮美食很快增添了多种新口味。
刚开始,老南京人真有些想不通:中外游客大老远跑来,就是为了尝你这酿了千年的陈年老酒,你却端上杯威士忌,多不对味!
可是没多久,一个个修葺一新的百年老店笑迎宾客。它们既保留了传统风格,又增添了现代情调。建于清朝末年的著名清真菜馆奇芳阁,现在不仅经营传统秦淮风味菜点,还与外商合资经营博士汉堡快餐,据透露,此举将使奇芳阁每年增加利润60万元。目前,整个夫子庙地区,除一家酒楼外,所有知名餐馆、百年老店都与外商合资经营,外商对夫子庙餐饮业的投资已达1000万元。
人们曾担心,乌衣巷口的风味小吃,飞入王谢堂前的盛宴后,寻常百姓会难得一尝。为弘扬传统饮食文化,秦淮区政府决定在来燕桥、平江桥和大石坝街近千米的路段兴建一条美食街,经营秦淮风味菜点,同时,这条美食街将面向全国招商,吸引各地特色美食来此安营扎寨。
精明的百年店家也不愿放弃传统风味,他们不仅坚持经营特色菜点,而且创意出新。有的一店一味,有的一店多味。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掂量着哪家够味,就进哪家。难怪人们说:今日到夫子庙尝鲜,何止是口腹之快!(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2版(经济)
专栏:周末话题

  职工食堂之研究
马立诚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在很多企业、机关的职工食堂里叫得不响,这是一件憾事。
多年来,笔者因各种机缘到过一些职工食堂吃饭,都没有留下吸引人的回忆。简陋的饭菜,杂有各种特色的铁锅的腥味,鱼香肉丝大都白肉,菜汤里也不时漂浮着笤帚苗儿。当然,办得好的食堂也有,很少。我遇到的朋友,谈起职工食堂,多是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凑合着填填肚子吧。”
其实,职工食堂办得好坏关系很大。它不仅“填填肚子”而已,还有交换信息、恢复疲劳等种种功能。报载,对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生求职趋向的调查结果表明,80%的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非常重视反映公司福利的职工食堂的水平。但是在我们这里,职工食堂似乎是个被遗忘的角落,报刊上几乎看不到对此发表的报道或议论。
何以如此?管理繁难、成本上涨,再加上通常会有的人事纠葛,以及厨售人员人心思“海”等因素,职工食堂在不少单位确实成了老大难。
有鉴于此,有些公司、机关干脆以不解决为总解决,纷纷停办或解散职工食堂,代之以发放午餐费了事。职工们带饭没地方热,少不得在午休时间四处奔走买盒饭,或者光顾那些又脏又差的小饭馆,实在不堪其苦。
出路有没有呢?有。近些年来,一些单位的职工食堂纷纷采用委托方式,即把单位食堂委托给专门的“食堂公司”来办。这有两个好处,一是省却了管理中的不便和难题,可以直接就饭菜的质量、价格、品种理直气壮地提出要求,在竞争中择优选择合作对象;二是开辟了新的就业门路,创造了为数众多的就业机会。
国人做饭向称世界一流。不但品种多、质量好,而且从之者众。中国人到外国谋生,总有一条路兜底:开饭馆。这么充沛的资源,总该发掘出来,不断优化配置。除了开高档餐馆、路旁摆馄饨摊之外,要多层次、多侧面地满足社会不同需要。开办“食堂公司”就是重要的一途,这也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2版(经济)
专栏:

  京城:咨询业无孔不入
李丽辉
在生活中,如果遇到什么难事拿不定主意,老辈人就会教你去找人打听打听,回来再商量。随着生产的进步,社会分工变细,“隔行如隔山”,知识、信息日益增多,人们想了解的也越来越多,单靠“打听”显然已经不够。于是,涉及到各行各业的专业咨询公司便应运而生。
继广告公司、出租汽车公司火爆京城之后,咨询公司后来居上成为北京的热门行当。据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提供的数字,到目前为止,北京登记注册的咨询公司已达4188家。
在新开通的北京160人才就业电话咨询台,两位大学生打来电话,想找份教书的工作,只见服务小姐将他们的个人条件和工作要求输入电脑,屏幕上立刻出现一串合适的用人单位,最后服务小姐向他们提供了一家私立中学和一家私立小学的电话和联系人,请他们与用人单位直接联系。该台总经理介绍说,咨询台开通才两天,就接到了上千只电话,大多数人都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信息咨询占咨询业的比例很大,从物资、机电、国内外经贸信息咨询到寻医问药、美食指南、家电行情咨询,可谓包罗万象。目前在北京仅发布家电行情的信息公司就有几十家之多。这些信息咨询公司大多是利用热线电话和电脑信息库开展服务,对公众提供信息一般是免费的,因此受到人们的欢迎。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提供信息的单位,即凡愿在信息公司发布自己产品销售、人才需求、物资供应、商情等有关信息的单位,都要向信息公司交一定的费用。
咨询业的另一大宗是专业技术、知识咨询,像心理、法律、金融、企业生产营销以及各种工程项目咨询等。这种咨询公司大多有本行业的专家权威坐阵,为委托单位出谋划策,靠自己的高智力优势“发家”。一家新成立的法律事务所,全部工作人员均在国内外获得了有关专业的博士、硕士或两个以上的学士学位,资历之深厚,令人信服;华源水电咨询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北京开办较早的咨询公司,五年来已为全国39个单位26座大中型水电站提供技术咨询、施工监理等服务,在各地已有十个成员公司,规模与效益十分可观。该公司生意兴隆不衰的“法宝”之一,就是拥有60多位国内从事水利水电建设具有丰富经验的老专家,这样的实力,可以说是在水电行业独占鳌头。
咨询公司是靠头脑、信息吃饭的,北京的咨询业在短短时间里发展如此迅猛,究其原因是占有天时、地利的优势。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和个人尽多尽快地了解知识与信息,北京各大部委云集于此,国外驻华商务机构摩肩接踵,信息畅通;学者教授、专家权威群贤毕至,在国内首屈一指,因此发展高档次的信息咨询业还有很大潜力。
咨询业在国内是一种新兴的行业,它并不需要过高的技术装备和大量的资金投入,因而吸引了不少人跃跃欲试。但是,具备什么样的资历与水平才能从事咨询工作,国家还没有相应的规定,也没有对其资格进行认证的部门,这样难免使咨询单位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会造成误导,使咨询者上当受骗。另外,关于咨询的收费,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标准体系,没有收费依据,一些咨询机构漫天要价,使咨询者难以接受。这些问题有待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管理和监督。


第2版(经济)
专栏:

  “尚方宝剑”进农家
张炳寿许庆常
近日,笔者到河北省南宫市农村采访,只见不少农民在堂屋墙上端端正正地挂着从五月下旬《河北日报》、《邢台日报》上剪裁下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取消十二类农民负担项目、四十三项农村达标升级活动、纠正十种错误收费办法的规定。
按传统,堂屋的这个位置不是敬伟人、敬祖宗,就是挂山水风景画的地方。
“为啥把报纸挂在这里?”我们在该市张屯村张步晓老汉家里指着墙上的剪报问。老汉笑哈哈地说:“过去每到收征购、缴提留的时候,这集资、那摊派,开口就是一大堆,项项都说有红头文件。中央这规定一登报、一上广播,就等于是“尚方宝剑”。有了它,俺庄稼人腰杆就硬了。该要的一分不少,不该拿的一文不给,谁再说有红头文件,就叫他瞧瞧这个!这是庄稼人的“护身符”。”
“俺这里敬这张报纸的可多啦。”该市旧庄村农民徐树旺告诉笔者,“没订报纸的就向村里要,到学校里找,进城赶集向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亲朋好友寻,还有的去城里复印,俺这一张就是托亲戚从城里找回来的。”
敬伟人以示敬仰,敬祖宗以显孝心,挂山水风景画以求美观,敬中央减轻农民负担的新规定,则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保护农民利益政策的渴望和拥戴。
该市市委、政府的有关领导告诉笔者,目前,市里已把中央和省减轻农民负担的有关政策、规定印在了《南宫市农民负担登计卡》上,发给了全市九万多个农户,今后乱摊乱派、随意加重农民负担的事再也不准发生了!


第2版(经济)
专栏:

湖南省邵阳县鸡鸭市场十分活跃,农民养殖收入可观。这位农民肩挑鸡鸭进城去,他说,过去鸡鸭换油盐,如今鸡鸭赚大钱。 李爱民摄


第2版(经济)
专栏:

上图:运气如何?——大同街头奖券摊前。李文志摄
下图:望到什么?——上海某证券公司前。于文国摄


第2版(经济)
专栏:

  新兴的“剪报”信息服务
本报记者刘鲜日
在扑朔迷离的信息社会里,谁捕捉到准确及时的信息,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已成为当今企业界的共识。
如何准确及时而有效地获取自己所急需的信息,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难题,也是一门学问。于是,人们将目光投到报刊这一信息载体,不少大中型企业在其内部建立了商情处或经济信息部,试图以此解决信息问题。然而,订阅成百上千种报刊需要一笔庞大的开支不说,搜集整理每天的信息也并非三五个职员能熟练完成。
在美国和日本,专事剪报信息服务的企业多达数百家。在香港和台湾,快捷有效的剪报信息服务已成为企业决胜于市场的有力助手。而在我国,两年前仍未有人开此先河。
一次,北京现实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进行市场调查中发现,我国不少企业面对纷繁的信息不知所措,不善于将“报刊”这个强大的信息源为其所用。于是,在香港几家专业剪报公司的帮助下,他们在北京柳荫街尝试开办了国内首家“现实剪报服务中心”。
这家中心针对企业信息需求的特点,在业务人员培训、剪报规范、剪报分类、剪报服务等技术方面力求按照国际标准,为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短短一年多时间的实践,证明了这家公司总经理宋跃三的预言:“企业一旦发现有这种信息服务,肯定会成为‘瘾君子’的”。果真,目前这家剪报中心的数百家服务对象相继与其续签长年服务合同。不少企业甚至不远几千里,专程来京要求该中心为其服务。
首都的信息优势是外地无法相比的,但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理出头绪,有效地为企业提供适用的服务则并非易事。现实剪报中心的几十位职工虽在上岗前接受过数月的培训,但起初时操作仍有不少困难。“服务若有半点偏差,就有可能失去客户”的压力迫使他们着实拚命“摸爬滚打”了一番,终于探索和总结出了一整套剪报操作和分类方法:几千种报刊被剪下分成了消费品市场系列、产业市场系列、经营管理系列、国际市场系列、金融与房地产系列、生活百科系列等八大系列700多个专项,将散见于各类报刊的分类信息集中起来,使企业能各取所需。比如有关某行业的信息,用户便可从剪报中知道其每天或近期的行业动态、全国各地的市场动态、同行业情况、国际贸易、国内国外新品开发情况、价格走势、竞争对手动态等。然后,剪报中心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利用传真、电脑输送、特快专递、平邮和电话等信息传输手段,将不同类别的信息送到用户的手中,确保信息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一家公司主管新产品开发的副总经理说:“你们的剪报信息,只要有一两条对我有用,我就觉得很划算,这是我们盼望已久的事。”事实上,现在已有不少企业通过该中心提供的剪报信息服务而获得了好的效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