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8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深化改革,把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措施落到实处
刘志峰
最近,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措施,各地区、各部门正在认真学习、组织贯彻落实。我们认为,要把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措施落到实处,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加快改革步伐。
(一)
要把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措施落到实处,首先要统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的形势是好的。在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取得新进展,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扩大,整个经济继续保持蓬勃发展的势头。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3.9%,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25.1%,企业经济效益逐步改善。夏粮生产再创高产新纪录。国内市场繁荣活跃,市场消费品总量仍保持了供大于求的格局。外贸进出口继续扩大。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各项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国民经济在继续大步前进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有的还相当突出。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各地大上项目的势头不减,投资结构没有优化。二是财政金融形势严峻,金融秩序混乱。上半年国内财政收入低增长与经济高速增长、财政高支出形成鲜明反差,加大了全年财政收支平衡的难度。三是“瓶颈”约束矛盾突出,钢材电力供应趋紧,特别是铁路运输梗阻和资金普遍短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四是受价格改革政策效应和社会需求增长快的双重影响,物价涨幅升高。
能否对经济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是能否自觉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措施的前提。在统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认识时,需要正确处理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宏观经济未来发展走势上进行把握。各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当前状况迥异,从自己地区情况出发,对经济形势各有各的看法是正常的。但站在局部是不容易看清宏观经济的。只要人们超越局部,立足全局,就不难达成这样的共识,当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从总体上讲是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如果任其发展下去,经济就可能出现大的波动,就可能贻误发展的有利时机,就可能影响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二是要积极、全面、正确地理解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要看到追求不讲效益的高速度,不顾自身条件和可能大上建设项目,不顾国家重点建设资金需要乱发股票和债券等,不是在抓机遇,而是会付出很大代价和成本的。在工作中,要真正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上来。
三是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有的同志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存在的问题等在心里是比较清楚的,但囿于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在行动上不能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比如有的地方明知摊子铺得很大,还要硬着头皮坚持下去;一些同志怕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措施后,本地区在经济发展中会丧失机遇,要吃亏,因此持等待、观望态度。这些行为归根结底就是怕本地区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加强全局观念,要看到只有全局的稳定,各地区的发展才有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坚持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加强组织纪律性,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保证政令畅通。
(二)
要把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措施落到实处,还要正确分析出现当前经济生活中矛盾和问题的原因。当前经济生活中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从浅层次看,主要是纪律松弛、有法不依。比如一些单位和地方违反国务院有关规定,采取高利集资的办法吸引资金,支撑已经膨胀起来的投资规模;一些金融机构违反金融法规,违背同业资金拆借用于弥补头寸不足的宗旨,绕过信贷规模拆借资金去炒房地产、炒股票、办公司等,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加剧了资金紧张局面。有的地方越权减免税、承包流转税和把预算内收入转移到预算外等,既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又使国家财政收入大量流失。
从深层次看,主要是经济体制转轨还未完成,原有体制的一些弊端依然存在,特别是金融、财税、投资等宏观改革明显滞后。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具有多重职能,既要稳定货币,又要发展经济,还要调整经济结构,专业银行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不分,这种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放权让利,尤其是《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的实施,企业的投资决策权有所扩大,但总的说,在现行投资体制下,投资主体仍然主要是政府,投资决策相当程度仍然依靠行政手段和长官意志,缺乏明确的风险责任和约束机制;现行的“财政包干”体制虽然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由于利益机制的作用,也刺激了地方往往搞地区间贸易壁垒、重复建设和投资扩张;在企业体制改革方面,国有企业至今没有建立起一种能够自觉调整结构的机制。当经济高速增长时,一般加工工业低水平、小规模的重复建设比比皆是,相当一些行业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市场需求量,企业达不到规模经济,效益低下。而当经济趋紧时,按理应该发生的转产、兼并、破产等现象并没有发生,低水平的产业组织结构不能得到优化。一旦经济政策又放松时,原有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又在低水平基础上继续盲目扩张。
我们体会,中央的宏观调控措施正是在深刻分析了出现当前经济生活中矛盾和问题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提出的,着力从两个方面解决当前经济中的问题:
一方面,从整顿金融秩序入手,严肃金融、财经纪律,以期扭转金融、财税的种种混乱现象,强化宏观调控。为此,国务院提出金融系统要“约法三章”,限期清理违章拆借;不准搞“储蓄大战”;银行要与自己兴办的各种经济实体彻底脱钩。财税部门也要执行“约法三章”:严格控制税收减免;严格控制财政支出,停止向银行挂帐;今后财税部门未经人民银行批准,一律不准涉及商业性金融业务。
另一方面,强调当前经济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讲在于原有体制的弊端没有消除。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采用新思路、新办法,从加快新旧体制转换中找出路。要把改进和加强宏观调控、解决经济中的突出问题,变成加快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动力。
这两方面的工作既治标又治本,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公平竞争的法制经济。目前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混乱现象,如乱集资、违章拆借、乱发股票、随意减免税等都是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整顿金融、财政秩序不是要回到旧体制去,也不是要采取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常用的砍项目、压指标的行政命令手段。而是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主要运用改革的办法,更多地采取经济手段、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进行整顿,通过整顿,迅速调整资金投向,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缓解资金紧张局面,创造一个较为宽松有利的经济环境,从而促进改革更快、更好地进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三)
要把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的措施落到实处,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中央采取的关于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措施,许多本身就是改革的内容。着眼于加快改革步伐,则更是贯穿中央宏观调控措施的重要指导思想。当前特别要抓住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投资体制和财税体制的改革,加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
金融体制改革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改革中央银行的调控机制,使其真正履行中央银行的职能。借鉴国际经验,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调控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应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货币调控权应集中在中央银行手里。中央银行应创造条件,逐步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有效手段,提高宏观调控的水平和能力。二是改革专业银行的体制,使其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应尽快建立政策性银行,将现有专业银行承担的政策性业务全部转移到新组建的政策性银行,国家专业银行则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企业法人。商业银行在财会制度、业务操作和管理体制上要与国际惯例接轨。三是建立起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保证金融体系安全。要按照市场经济通常的监管做法,建立金融风险管理和结算纪律的制度。
投资体制改革要明确国家和企业各自职责范围。对于一般性建设项目,应从政府为投资主体转换到企业为投资主体,主要由企业自主投资决策,由银行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独立评估,自主决定贷款。建立起切实可行的企业、银行投资风险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并逐步用“申报备案制”替代“审批制”,各级政府不再干预一般性的投资活动;对于社会效益好而投资回报期长、投资风险大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领域,则由国家政策性投融资体系来承担。政策性投融资体系主要由各种政策性银行组成,保证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通过政策性投融资体系的建立,既能增加重点建设的投入,加强短线部门的投资力度,又可对抑制长线投资、避免重复建设,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财税体制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制度性框架,税收体制是企业微观运行的主要外部条件。现行财政体制与市场经济的摩擦日益加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已到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要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结合我国的特点,尽快建立财政新体制。财政体制的目标模式,是在改革完善现行制度的基础上实行中央地方分税制。实施规范的分税制,首先要保证中央强有力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以此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按职能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第二,按各级政府的事权和各项税收的性质,划分各级政府的税收种类和部分主要税种的分成比例;第三,建立规范的中央向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使各地区的财政服务水平基本一致。税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税基宽广、税赋公平、征管有效的新税制。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既要为政府提供一个比较稳定的收入,并能适应经济的新变化;又要对收入分配进行合理调节,创造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税制改革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尽快统一企业所得税,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实现公平竞争;制定个人所得税法,促进社会公平;改革流转税制,扩大增值税的范围,简化税率,扩大地产税、资源税征收范围;建立地方税系,为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创造条件。为保证税收征管的有效性,应考虑改革税收征管的组织体系。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宏观体制改革能否有效进行的微观基础。当前要在狠抓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并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同时,抓住加强宏观调控的机会,推动结构调整机制的建立健全。要下决心理顺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加强宏观调控的措施实施后,将会使企业运行的环境趋紧,一些国有企业将出现新的亏损。要因势利导,推进企业兼并、横向联合及企业集团的发展。对那些产品不对路、长期亏损、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要依法破产。应鼓励企业主动转产,并在财税、资金政策方面给予适当优惠。要进一步完善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实施办法,推进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实施范围,积极推进医疗制度改革,为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保障条件。


第5版(理论)
专栏:沿海·沿江·沿边地区·改革开放研究征文·

  走依港兴县的路子
黎宝琢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三沿地区怎样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正确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乐亭县地处环渤海湾开放开发带的中心区位,又在京、津、唐、秦四市环抱之中,既是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对接的前沿和窗口,又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四市辐射的交汇点。县委、县政府认真研究了乐亭县的实际,制定了以港兴县的发展战略,经过几年的实践,业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的基本做法是:
一、围绕港区的需要,大力发展临港农业和外向型农业。乐亭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它不仅有大片的可耕土地,盐碱荒滩,沿海滩涂,而且还有60多个岛屿组成的近海白沙岛群,有98公里绵长的海岸线和储量丰富的淡水资源,这是乐亭发展临港农业的物质基础,是建立港区生活供应基地和依托港口建立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必要条件。近二年,我们对临港农业进行了合理布局,立体开发,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相继建立了水稻、蔬菜和果品生产基地,30万亩贝类养殖基地,5万亩对虾养殖基地和以肉牛、肉鸡、家兔为主的畜产品养殖基地,使临港农业的规模开发成为依港兴县的前沿工程。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今后临港农业要向高品质、精加工、创汇型迈进,增强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二、合理调整工业结构,大力发展建材、建筑安装和食品加工业,以适应港区建设发展的需要。
三、立足港区的功能谋划建设新型商埠。港口建设必将促进乐亭沿海经济的发展,沿海经济的起步也将带动仓储、运输、经贸市场的建设。乐亭瞄准港口建设这一有利时机,全面规划了仓储、运输、经贸市场的布局。现已建冷储仓库40个,冷储能力达到两万吨,依托港口把乐亭的海产品、畜产品、优质果品销往外地。随港口建设而迅速发展的运输业已形成规模,全县仅国营、集体和个体的载货汽车就达到1400多辆,依托港口港区港城建设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运输队伍。经贸市场也呈突起之势,贸易额大幅度上升。
四、着眼为港服务,大力开发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乐亭县沿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有绵长的沙质海岸线和近海的沙岛群。港口的建设,旅游业的开发,势必是为之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得到发展。
五、利用港区优势,引导全县经济逐步向外向型转化。港区建设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乐亭确立的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的主攻目标是抓好利用外资,以外资来带动外经外贸的发展。今年以来已有数以百计的国内外客商来乐考察、洽谈,现已建成国内外合资合作项目11个,签定合资意向项目9个,出口商品发展到四大类40多个品种。在充分利用外资开发沿海经济的同时,实现传统产业的提质升级,农业、渔业向国际市场需求量大的优质品种发展,冷储加工业向创汇型精加工迈进;沿海工业向高科技、高效益、国际化、标准化努力。
乐亭在初步实践和探索中认识到:
一是在发展临港产业中,既要着眼国内市场,又要着眼国际市场;既着眼目前市场,又要着眼未来市场;下力研究市场信息和供求规律,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使临港产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游刃有余。
二是在临港产业中,既要发展传统产业,又要发展新型产业,以资源优势型为主体的传统产业是临港产业的基础产业,在改造提高中能以自身的特点占领市场。新型产业是以现代化高科技为主体的尖端产业,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要引进科技和人才,争取较快速度,以尖端产品领先市场。
三是在临港产业中,既要注重规模较大的产业,又要注重短平快的产业。投入高、规模大的产业是乐亭临港产业的支柱,也是乐亭临港产业的发展重点,但发展难度大,短平快的产业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市场适应性强,两者并举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四是在临港产业中,要坚持中心产业和辅助产业配套发展的原则,使之互相作用,共同跨跃。
(作者为中共乐亭县委书记)


第5版(理论)
专栏:

  加强农村市场规范制度建设
冯振雄
我国农村通过深化改革,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和经验,已经有了灵活的价格政策和生产经营体制。但是,若要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市场建设和市场规范制度建设必须尽快跟上,逐步培育起一个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的市场体系还很不健全,存在着基础设施差、结构布局不合理、功能单一等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地相继出现了一批专业市场和批发市场,但数量很少,覆盖面有限,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从当前看,农村市场的培育主要应在发展资金、劳动力、土地三个生产要素市场方面下功夫,而这方面现在恰恰在大部分农村还很落后。金融市场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粘合市场,但现在的资金、特别是信贷资金的融通,基本上还是在原有的体制下运作。这势必影响农村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关于劳动力市场,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合理转移,但是,目前我国现有的体制却抑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还有土地问题,如何进一步扩大土地的使用权,以及如何实现这个土地使用权的转移,也需尽快提到各级政府的重要日程上来。
要发展农村市场体系,还要按照因地制宜、活而有序的原则,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产品市场。要在调动各方面力量广泛筹集资金,有组织有领导地建设和完善一批农村集贸市场的同时,选定那些生产集中、商品量大、市场矛盾尖锐、农民迫切希望批销的农产品,兴办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层次市场,包括各类专业市场、综合市场、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并坚持市场的全方位开放,打破地区封锁和条块分割,减少中间环节,积极推进本地市场与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接轨。
为了使分散的农民与广阔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民能及时获取信息,就要建立为农民顺利走向市场提供服务的中介组织。这种组织不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而是以咨询的方式向农民提供各种服务。这样,既有农产品市场,又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要素市场,再加上内联农户、外联市场的中介组织,并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而规范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从而保证农村市场的正常运转,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农村的确立和完善。
(作者为中共汉中地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


第5版(理论)
专栏:

  《国民经济学》增订版评介
李成瑞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扩大,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多学科的研究,以探讨社会主义经济的客观规律。由钱伯海同志主编的新版《国民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就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该书根据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生产关系的研究与生产力的研究结合起来,把政治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结合起来,把经济运动质的规律性与量的规律性的研究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应当说,这一新学科及其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对于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地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国民经济学》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全部论述的立脚点,从质的规律性和量的规律性两方面大致阐明了社会再生产的运动过程;借助于国民经济核算,分别考察了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及其总量和结构的平衡问题,这是市场经济顺畅运行的关键;研究了价值与价格调节,货币使用与金融调节,财税机制与财政调节,对外经济及其调节等宏观调控政策及杠杆问题。所有这些论述,都是紧密结合我国实际进行研究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