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8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思考
  多吉才让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经之路,各国或迟或早都会要经历城市化的历程。但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城市化道路的发展方式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发展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它是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
我国人口多,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任务十分艰巨,仅靠大中城市难以容纳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据1990年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有城镇人口2.9亿,比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4国人口之和还要多。但从城市化水平看,中国却又远远落后于人。据1992年统计,我国20万人口以上的大中城市不到200个,总计城市人口约1.7—1.8亿,如果只靠大中城市转移农村人口,平均每个城市要吸纳50万人以上,等于再造600个大中城市,这种形式的城市化,国家的财力、物力都难以承受。更为主要的是,城市规模过大容易出现交通拥挤、就业困难、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造成许多城市社会问题。所以,在建设大中城市的同时,必须积极发展小城镇。全国现有建制镇12500个,乡政府驻地集镇42500个,共计55000多个,这些地方都有一定的城镇发展基础,如果每个小城镇吸纳5000人,共计可吸纳近3亿人口。
发展小城镇对农村商品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据有关方面预测,到本世纪末我国将有两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部分人的主要就业去向就在小城镇。能否有效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关键取决于国家的相关政策。发展小城镇最重要的条件是资金问题,国家的资金倾斜是必要的。但是完全靠国家投资也是不可能的,必须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特别是要吸引农民的资金投向小城镇建设。
要调动农民投资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首先必须调整和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过去城乡界线、农民与非农民的界线分明,农民进城困难重重。要吸引农民进城发展二、三产业和建设小城镇,必须对旧的城乡劳动力管理政策,尤其是户籍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为吸引农民到小城镇而不涌进大中城市,小城镇的户籍制度改革与大中城市应有所区别,简单地说,就是要放宽农民进小城镇经商办企业和落户的有关政策规定。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引导农民投资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完全应该采取自愿原则,不能搞强迫命令。
发展小城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我们要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认真做好小城镇发展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一)发展小城镇要与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农业融为一体,既要以二、三产业为依托,又要体现出为农业服务的思想。我国农业要走高产优质高效的道路,就必须依赖于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要形成服务体系,就必须要有依托基地。小城镇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比较理想的支撑点和依托基地。
(二)发展小城镇要合理布局,提高规模效益。从过去10年的经验看,乡镇企业是农村小城镇发展的直接推动力量,发展小城镇必须与发展乡镇企业结合起来,并要为发展乡镇企业服务。乡镇企业今后要向连片方向发展,与此相适应,小城镇建设要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形成规模效益。而且,就小城镇本身建设而言,如果规模过小、布局过于分散,既难以发挥经济辐射功能,又难以解决城建方面的种种问题。
(三)发展小城镇要重视建制镇建设,形成小城镇体系的骨干框架。建制镇一般规模较大,同时是县、镇政权所在地,有的还驻有地区行署机关,具有有利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1984年有关方面曾调整了五六十年代形成的建镇标准,放宽了建镇条件,规定县级以上行政单位所在地或总人口2万以上、其中非农业人口2000以上的乡可建镇。现在看来,这个标准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小城镇发展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以加快建制镇的发展步伐。当前在一些地方的撤区并乡工作中,要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发展一批建制镇。
(四)小城镇建设要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形成特色。小城镇的建设要以当地二、三产业为依托,并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比如有的地方是交通要地,有的地方矿产资源丰富,有的地方则以名优土特产品著称。小城镇的规划布局和市政建设要有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发展小城镇要节约土地,特别是不能滥占耕地。据统计,现在全国有各类经济开发区1800多处,占地1000多万亩,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在小城镇,只要合理安排开发区和小城镇的市政建设,就会节省大量耕地。
(作者为民政部部长)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静观大豆再升温
本报记者 刘鲜日
一直被人忽视的高营养作物大豆,在经历了多年生产连续滑坡之后,1992年出现了反弹。种植面积由1991年的1.05亿亩上升到1.078亿亩,增加了280万亩,总产量突破了1000万吨。特别是“大豆之乡”黑龙江省,去年普遍涌现大豆热。
另据农业部农业司粮油处透露的最新消息,今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继续升温,同时其他一些省市也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大豆热。据估计,今年的种植面积比去年新增1700多万亩,增幅为16%,达到了1.25亿亩,恢复到1987年的水平。这种现象已引起有关部门及专家的重视。
    生产,何以柳暗花明
1957年,是我国大豆种植量最大的时期,总播种面积曾接近2亿亩,总产量超过1000万吨。尔后,出现片面追求粮食总产量,增加高产作物,使我国大豆播种面积逐年递减。1987年虽略有回升,达到1.226亿亩,但1989年又减少为1.2亿亩;1990年为1.126亿亩;1991年更减少到1.05亿亩,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被冷落多年的低产作物为何陡然间又热了起来?据专家分析,首先是价格趋动。最近几年来,粮食市场普遍疲软,价格回升无力,而大豆价格却一枝独秀,有看涨的势头,加上现金交易的方式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种大豆的效益,激发了生产积极性。其次,市场放开以后,社会需求量增加很快。这几年豆饼等饲料和饲料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扩大了对大豆的需求;加上我国人民在基本解决温饱之后,开始向吃好、吃精、吃营养食品转变,豆制品消费热在各地兴起,拉动了大豆的需求。第三,大豆种植和管理过程的技术在日益发展,新品种不断涌现。如黑龙江省与美国合作开展的亩产200公斤试验片已推广60多万亩,使大豆开始向高产化方向发展。新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又使大豆保产有了后盾。近年来,大豆生产列入了“丰收计划”,并初步有所成果。现在,已涌现出不少亩产150公斤的县、200公斤的村和300公斤的高产田,焕发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市场,究竟有多大容量
目前,大豆几乎成为农产品中最受市场欢迎的东西,有供不应求之势。然而,市场需求并非没有止境的。在粮食进出口总量基本平衡的条件下,我国大豆总产量究竟要多少才算基本饱和呢?换句话说,种植多少能够保证供求大体相当、价格适宜?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到2000年,我国年需求大豆总量接近210亿公斤,包括居民食用、用作饲料、种子及满足出口,相当于1992年总产量的2.1倍多。如果单产在2000年能够提高到130公斤,则种植面积要达到1.6亿亩以上。即在1992年1.078亿亩的基础上,每年可新增播种面积800万亩左右,新增产量150万吨左右,可以保证国内市场基本平衡,价格可以相当稳定,农民能够从中获益。
    大豆热,能否持续下去
专家认为,从国内外市场需求量来看,目前的1.25亿亩种植面积和1250万吨的总产量不会使市场价格出现大起大落,每年以15%的增长幅度增加播种面积也不会导致总体上买难卖难的发生。从种植农作物的比较效益来看,大豆虽属低产作物,但在市场平衡的情况下其亩均收益在各类作物中算比较高的一种,且投入少、管理不太复杂,农民容易接受。
现在重要的问题是,对于目前的大豆热,应有一个冷静的态度,一方面要保持大豆热持续升温,另一方面又要做好宏观调控,不可盲目多种,以防大起大落。为了搞好大豆生产,专家们认为,应乘大豆升温的时机,贯彻“高产、优质、高效”方针,把大豆的产、加(工)、销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避免低档次种植造成的损失。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大力发展工业规模经济
姚其立殷圣元
扬州市在原有工业门类齐全的基础上,近几年来,大力培植和壮大重点骨干企业,扩大优势产品,提高工业的整体水平和规模效益。较快地形成了一批能在市场经济“海洋”中抗风击浪的“远洋舰队”,带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去年全市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东有“春兰”(即春兰制冷设备有限公司),西有“黎明”(即生产“黎明”汽车的仪征汽车制造厂),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还有34家,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27家。
最近,我们到这个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之一的扬州采访,从一批重点企业和拳头产品的形成看,虽是各显神通,却又殊途同归。
附加值高、关联度广的整机大产品可以上规模,质量好、批量大的配套小产品也可以上规模。对像汽车、空调器、船舶、内燃机、集装箱等这类关联度较大、举足轻重的整机产品,扬州从上到下给予了全力支持,促其上规模、上水平。“七五”期间开始进行的扬州客车厂技改引进项目,总投资5484万元。1992年该厂的大客车产量达3000辆,创利税3302万元,成为全国最大的公路客车生产厂家。对大量小的产品、配套产品,扬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使一大批“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小而高”的“四小”产品脱颖而出。地处扬州东部的泰县苏北砂轮厂,是一个生产砂轮磨具的专业福利工厂,一度处境艰难。近几年,他们开发多用途、高科技的新产品,使产品从原来的50多种增加到5万多种。去年,该厂创利税670万元;产量居全国同行第三位,人均创利税居首位。
企业通过“聚合”可以上规模,通过“裂变”也可以上规模。在“聚合”中,扬州围绕重点骨干企业的发展,通过租赁、联合、兼并、控股等形式,进行存量资产的调整,扩大生产规模。从目前全市已组建的15个企业集团看,一般“聚合”后,都实现了产量、效益的高速增长。在“裂变”中,扬州通过一些老厂的合理分解,嫁接“新枝”,培育新的生长点,一厂变多厂,实现了生产规模的较快扩张。扬州江阴汽车厂前几年发展比较缓慢,1989年划出部分厂房和人员,与外商合资1002万美元,创办了通运集装箱有限公司。1992年产集装箱2.7万只,产值2.78亿元,超过原设计能力2倍多。
集中投入、一次到位可以上规模,小项目起步、滚动开发也可以上规模。靖江葡萄糖厂确定的千吨VC扩产技改项目,采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二步发酵法”技术,需要投入5100万元。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他们以这个项目与外商合资,单独成立江山制药有限公司,解决了燃眉之急,很快建成投产,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1992年该公司产值7716万元,但利税高达3615万元。在宁扬一级公路一侧的仪征汽车制造厂,现有职工4000人,固定资产原值2亿元。它就是由小项目起步,自我积累、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起来的。7年来,他们先后投入2.8亿元,主要经济指标连年翻番,跨入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行列。


第5版(经济专页)
专栏:

  警惕“隐性白条”
陈中贵蒋才荣
农副产品的收购工作历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进入收购旺季以来,一些收购部门增设网点,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使收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从整体上看没有出现给农民打白条的现象,但也有少数地方和部门出现了值得注意的“隐性白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收购企业的收购资金和财政拨补的资金不能到位,把收购资金的硬缺口甩给银行,致使收购资金实行的“企业、财政、银行”联合共保的措施难以实现,形成收购资金筹措的“白条”。
二是由于企业的收购资金不能足额及时到位,有的收购企业来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采取消极的收购办法,故意刁难粮农,压级压价,收购人员不坚守岗位,粮农挑粮到粮店找不到人收购。
三是一些地区或部门有收购粮食不划算的情绪,不是主动地千方百计疏通农副产品调销渠道,对农民的定购粮也不愿收,让农民直接交现金抵任务。粮食收购部门不发挥收购的主渠道作用,农民的粮食卖不脱,钱从何来?粮农只好到自由粮市上挨“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