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8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观井冈雕塑园浮想
元辉
这是井冈山革命历史人物雕塑园。
从这里出发,走遍几乎整个中国,又回到故地。
青铜、汉白玉和花岗岩塑像,凝缩着一个逝去并不太久的时代。梗起的眉峰和眉间的沟纹,深邃的目光和刀刻般唇线,表明雕塑家们着力之点。而我,却为那扎着“绑腿”、想来行军耐力超常的小腿所吸引。
那“绑腿”,也许最足以印证“军旅”一词的艰辛底蕴。
在我们这个往昔战争频仍的国度,军人扎“绑腿”原本由来已久。从井冈山和其它根据地走出来的中国军人,由于毛泽东、朱德的战略战术,“绑腿”更是如影随形。他们的青春谁不是从“绑腿”中流失的呢?他们的腿肌上,谁不曾勒起过一匝一匝的绑腿布印?那“绑腿”下面,万里征尘板结成的满脚掌硬茧似乎触目可见。我想起老红军、老八路中的一句戏言:“当兵的擦火柴,不需火柴盒,往脚掌上一擦就着了。”
跟其它名山略有不同:井冈山的游览道上,倒是没看见抬游客的轿子。看来,过来人熟悉的某些新潮,尚未波及这片圣土。
扎“绑腿”的人当年鏖战、居处、长眠之地,而今有许多也成了风景。
由于那一段为中国人民背负十字架的苦难岁月,井冈山得到了丰厚的报偿:人文景观荟萃。应该说,这是井冈山作为全国风景四十佳的一大优势。
如果没有这些人文景观,井冈山不会吸引来这么多游人。
想一想吧:如果西湖没有岳王坟,没有留下《石灰吟》和一腔匡国忠魂的于谦墓,没有章太炎墓和章氏生前即申愿“死当邻穴”的抗清志士张苍水墓,没有象征为官德政的白堤和苏堤,西湖还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吗?清人袁枚早有诗句:“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
推开来想:如果没有遍布全国的人文景观,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肯定也会大大失色。
人文景观,是山水的灵魂。
人文景观中,有许多是扎“绑腿”的人留给我们的。是它们,成就了一部中国的历史。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双桥”双文明速写
张梅
平生总有梦,不论是个人还是集团。
我们一行的车子徐徐开进化州河东大酒店门前。
我们此行是去参观由“双桥”集团赞助的广东省茂名地区“雅仕杯”时装大赛的。茂名这个地区在广东不算发达,初初一听在化州搞时装什么赛,颇觉新鲜。于是不顾路远,也要去看个究竟。
当晚就在“双桥”集团的办公楼的卡拉OK厅里举行了联欢晚会。各方人士及来宾济济一堂,欢歌起舞,十分热闹。姑娘们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令人感到一种青春的活力,使人在她们的脸上感到一种圆梦的美丽感觉。曾几何时,这里是黄土和贫穷,太阳终日地晒,太阳下没有花裙子。
第二天是初赛,初初出来走场的姑娘们,看得出是稚嫩的,但因为爱美,所以显出了另外一种风采。
这几年,化州的各项文体活动开展得生气勃勃:1987年,化州县“双桥杯”篮球赛,1989年的端午节龙舟赛,1990年的“振我中华爱我化州知识竞赛”,1992年的首届化州青春交谊舞大赛……
令人注意的是,这些赛事,统统由“双桥”建材集团公司出资举办!
透过这种种文化赛事,我们好像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期盼。通过交谈,我们发现:不把企业生产看成是纯粹的机器运行、物质转化,而看成是一种社会活动,看成是人类文明创造的一部分,这是我们了解和认识企业文化的出发点,也是我们了解化州“双桥”集团公司赞助组织这一系列社会活动的出发点。
可口可乐公司以大众消费形象树立自己的企业形象,佐丹奴公司以青春变化价廉来树立自己的服装形象,而“双桥”建材公司,他们的种种做法似乎在说,造福于社会,取于斯而用于斯,则是我们的企业形象。
从一个告贷无门的水泥厂成为今天能拥有自己的企业形象的大集团,“双桥”确实走了一段弯路。
“双桥”的前身是化州化肥厂水泥车间,1971年1月11日正式投产,当时生产的水泥标号低、质量差,只适宜铺路,不能建高楼,且成本高。尽管工人们没日没夜地拚命苦干,还是连年亏损。1977年,负债累累的化州水泥车间道尽途穷,被迫另立门户——改为化州水泥厂。牌子换了,仍然告贷无门,加之管理紊乱,经营不善,产品还是只能铺路,不能上天。
于是,正值不惑之年、精明干练的林健华肩负着化州县委、县政府要求把水泥厂亏损局面扭转的重托,出任该厂厂长。不到一年,他便筹集资金47万元,改造更新了两台球磨机,并实行了超定额工资制。1980年产量达到17800吨,盈利5万元,结束了建厂以来连年亏损的历史。
在我们的接触中,发现林总经理特别喜欢与文化人交往,并爱热闹,这与“双桥”集团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活动,肯定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林总经理很坦率,他告诉我们,“双桥”搞社会文化活动,也不是有钱没处花,而是一为社会,二为自己。1987年,他们赞助化州篮球赛期间,一位居住在茂名公馆镇的妇女跑到他这里来要水泥;而茂名市的水泥厂就在公馆镇。他很奇怪,问她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她说,质量不好、效益不好的单位是不会热心于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的。没想到,一个企业的声誉就这么出来了!
初时的水泥厂,工厂里没有任何娱乐设施,电视机就放在露天里,下了雨工人们就打着伞看,天晴了就坐在石头上看。空闲时间里,工人们不知怎么消遣,只好去捉鱼、打架、赌博。林健华看到这些景象,便下决心从刚盈利不多的钱中拿出两万块钱办了工人的文化室。
讲到公司的文化建设,林健华说这是他们多年的传统。他讲,精神文明是人的动脉,关系到企业的健康与否。搞得不好,经济效益高的企业也会衰落;两个文明又好像企业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
由于“双桥”在良好的内外文化氛围中,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劲十足,企业也一天天壮大。最近附近几个水泥厂也要求加盟。
“双桥”的两个文明建设使我们不虚此行,至于看什么赛还在其次。


第8版(副刊)
专栏:热点透视

  士兵与电影
邢忠发
看电影是广大士兵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由于部队题材影片摄制数量的锐减和质量不尽如人意,战士对电影的渴求近年来已成为军内影视评论的一个小小热点。
那么,当代的士兵观众究竟爱看什么样的影片呢?最近,笔者在通过广大士兵和从事部队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同志综合调查了解后发现,部队青年士兵的审美选择开始渐趋多样,他们已冲破了传统型审美的情趣定型和心理定势,即:他们更容易亲近和认同壮怀激烈的内容,有故事、有人物,传统型与现代型交接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影片。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高山下的花环》摄制于一九八四年,用士兵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部“老片子”,可这部影片在部队至今仍像新片那样受欢迎。老影片《英雄儿女》也是在部队电影市场受宠的片子,不少士兵说:“这个片子从内容到形式都让咱当兵的感到心里舒坦或震动。”百看不厌的内在动力之一,是部队观众的深层文化心态——慕壮怀激烈、喜激发振奋。
中国历史巨片的出台给士兵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们总希望在银幕上看到悲壮、恢宏的气势和伟大胜利的结局。《大决战》的激烈,士兵们称快;《周恩来》的悲壮,士兵们觉得有味道。这几部影片放映次数普遍都较多。有的士兵说:“电影得有点表现形式的新颖或内容的深刻,否则有什么看头?”
由于广大士兵处在改革开放的氛围之中,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看电影的方式也变了。前些年往往是部队拉来传片“共同受教育”,现在有许多士兵掏钱看租来片子“风光风光”、“享受享受”也没意见。有的士兵还要抽空到地方电影院去开阔眼界。
士兵观众观片时主体意识的强化,形成了部队电影市场的新特点。对部队士兵电影观众的这种文化心态如何进行科学的价值分析和评估?它将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何种影响?部队电影厂家面对“娘家人”的意见应采取何种对策?有关电影发行单位如何顺应这种需求?这些问题,对探讨如何进一步拓展电影在部队的市场,引导广大士兵健康成长,不能不令人思考。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韩仲义的“直系军阀乱世录”之四《萧萧华亭泪》已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本书写吴佩孚被北伐军战败后,来到北京,被日伪特务迫害而死。韩的这四部长篇好比四部形象历史书籍。(沧)
△刘战英的中篇小说集《爱就爱个潇洒》近日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其中有的中篇讴歌的是年轻飞行员真挚的情爱,有的赞誉战士对部队深切的眷恋,有的抒发的是对祖国赤诚的情怀。(晋才)
△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个留俄女大学生贝加尔湖来信》(桥桥著),作者用真实的笔触,记录了她在前苏联动荡、解体的过程中的感受。(石)
△以“弘扬中华魂,共系民族根”为宗旨,联络海内外华人歌手的大型音乐活动“中华歌会”日前已正式开展工作。首届“中华歌会”将于一九九四年元月八日在深圳举行。在歌会期间将向社会公开征集歌曲,对评选出的优秀词、曲作者和获奖歌手分别颁奖,歌会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单位承办。(谷)
△摄影艺术画册《北京的胡同》已由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这本画册由翁立主编,画册图文并茂,收入了一百五十幅情趣浓郁的北京胡同的照片,对北京胡同的形成、发展、名称变化趣闻、名称分类、胡同之最、历代胡同数目等都作了扼要说明,中英文对照。
(京文)


第8版(副刊)
专栏:

  浪花小集
鹅卵石:在狂涛激浪的摔打中磨砺出自己的美丽。
闪电:虽然一瞬即逝,毕竟动地惊天。
瑞雪:用自己的纯洁铺平坎坷的大地,用自己的营养哺育
一个春天。
大地:自己忍辱负重,让高山脱颖而出。
(海魂)


第8版(副刊)
专栏:

书法 郑文华


返回顶部